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4-12-15 03:32

实践出真知,创新的乐趣在于实践过程 #生活乐趣# #创新乐趣# #创新实践#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经济日报副刊创刊伊始就推出的一档评论栏目,主打用简单字、说家常话,以每周1至2篇的频次推出。

这档经济评论栏目“接地气、冒热气”,富含知识性和趣味性,就像是“新时代的十万个为什么”,摸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副刊评论发展路子,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目前,栏目稿件在各平台微信公众号转化时涌现出一批“10万+”推送,受到各界高度关注,多篇文章被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微信、新华网微信、央视网微信以及《读者》杂志转发,活泼有趣的文风非常受全年龄段受众的欢迎,让读者产生了很高的阅读期待,也为年轻作者提供了创作空间与平台,激发出创新创造的活力。

关照时代,结合新闻性与经济性

“定好闹钟,打开页面,手指准备就绪。到点刷新,快速点击,一张心仪的消费券就抢到手了!”

10月19日,“生活中的经济学”栏目推出《你用消费券了吗》,从近期各地发放消费券的新闻热点入手,分析这一政策工具的作用,解答消费者的疑问,也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作为中央党报、经济大报,宣传党的经济政策,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经济日报的职能与担当,也是“生活中的经济学”这档评论栏目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两年,很多城市都盼着接到“泼天流量”,很多地方希望借助演唱会刺激文旅消费拉动地方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学”推出《城市口碑炼成记》《好声音唱出好生意》《免门票是为了“算大账”》等评论,就如何打造网红城市、网红城市如何长红、演唱会经济如何实现“曲终人不散”的效果等进行专业的解读、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抓新闻热点,关注经济现象,写出读者想知道的现象背后的道理。“钱多事少离家近为什么这么难?”——从上班族心声出发,《缩短通勤路难在哪里》讲了城市化进程中“职住平衡”这一概念、各城市为其所做的努力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分析“斜杠青年”选择兼职副业与自由职业的做法,《零工经济无处不在》告诉读者零工经济正兴起成为社会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围绕大众生活热点事件“618”电商促销活动,《“不可能”多选题中觅商机》通过经济学里的“不可能三角”理论来阐释商家应该怎样尽力满足消费者同时对质量、服务与价格的诉求。

可以说,通过对经济新闻热点的专业解读,副刊“生活中的经济学”实现了引导舆论与市场预期的功能。

找准切口,平衡专业性与贴近性

以小切口、轻文风、平视角,展现专业性、体现贴近性、发挥影响力——“生活中的经济学”要吸引读者,首先得深入生活、扎根基层。

《路越修越堵,只是错觉吗》深入浅出地讲解当斯定律;《商场电梯有玄机》介绍了“动线”;《体验效用的价值》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为了一口美食、一首歌、一个瞬间奔赴一座城。这些“生活中的经济学”篇目平衡了贴近性与专业性,让专业知识落脚在日常生活中,落地在具体场景里。

找准切口,从读者身边事入手,能让专业性与贴近性相辅相成,也让文章有趣好读耐读。

贴近现实的选题特别容易引发共鸣。在写作之前,编辑团队会和作者一道反复论证:这是否称得上是经济社会生活的一个现象或者动向?这会不会是一个伪命题?人们对这个问题有没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盲盒为何“买买买不完”》《一元包邮赚钱吗》《流动里找商机》分别关注了年轻人爱买盲盒、商家一元包邮卖货、商品在二手市场流通等3个现象,读者反响很热烈,3篇文章全部被《读者》杂志摘录。

“盲盒为何买买买不完”被转化成短视频产品

《外卖团购为啥热衷低价》关注了外卖团购这一新事物,充分掌握了年轻人爱点外卖且精打细算的心理并走访了大量外卖团购商家。这篇稿件见报后,成为大连理工大学与江西财经大学的课堂案例。

关注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写作“生活中的经济学”的过程好比一次田野调查,带着对生活的体悟和观察,涌现出无数与读者交心的选题,带领读者一起完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过程。这个过程表达着对读者的理解:我关注着你的关注,体验着你的体验,共情着你的喜乐。在理解的基础上,“生活中的经济学”实现了引导预期、促进消费、提振信心的功能。

创新表达,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

有了合适的题目、找到巧妙的切口后,“生活中的经济学”该怎么写?

一篇千字上下的评论要吸引读者注意,在融媒体场域有声量有影响力,有意义和有意思两大要素缺一不可,硬核输入与松弛感输出两个环节缺一不可。

想明白才能说明白,掌握“有意义”的精髓,才能深入浅出地把意思讲明白,实现个性化和松弛感的输出。“生活中的经济学”强调的知识性是可普及可推广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作者完成背景知识储备、深入采访了解、专业解读分析等一系列硬核输入后,还需将知识信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理出逻辑与思路。

经济日报客户端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报道集

而“有意思”,更多的是一种表达。“生活中的经济学”定位于倾听者和讲述者的角色,以有趣的写作风格讲述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理解经济运行、市场运作的内在逻辑,从而启发读者将同样的思维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这对驾驭逻辑框架、把握文字节奏等都提出了新要求。

其实,很多经济学原理读者都听说过,在新时代新场景下这些理论有了新的呈现形式,也借助活泼有趣的文风有了新的表达与阐释。这需要“生活中的经济学”采编团队大量阅读、改进文风,向经典学、向市场学、向读者学,在从容不迫、自然而然地讲述中传播经济学知识,分析经济形势、市场趋势、消费心理与商业业态。

《小店门口为啥常见一只猫》

题好文一半,“生活中的经济学”大部分标题都是问句形式,直截了当告诉读者文章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在激发读者好奇心的同时体现实用性。《小店门口为啥常见一只猫》是一位年轻记者的作品,假如换成“萌宠经济升温”“商家依托萌宠增强互动”等等,就变得无趣和套路了。

《小店门口为啥常见一只猫》被转化成短视频产品

议程设置也很重要。以《隐藏在菜单里的秘密》《这家社区食堂为何门可罗雀》《两代人的买菜观为何不同》这3篇微信阅读量过10万+的作品为例,都是先描述了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下馆子吃饭先看菜单、带孩子去社区食堂吃早餐、老人帮把手带孩子。之后,再提出问题:商家菜单有什么套路?这家社区食堂为什么那么冷清?两代人在买菜上存在的差异由何而来?最后再条分缕析,这种议题设置让人读来轻松,细品又深感赞同。

找寻从媒体到百姓生活的最短距离

围绕热点提出专业建议、小切口反映普遍问题、以网感与年轻态表达吸引更多受众,“生活中的经济学”不端着、反套路,力求找寻从报端文字到读者的最短距离,以富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年轻态表达让人们产生阅读、互动与传播的欲望。

推出一年多来,栏目积极探索融媒体呈现,经济日报官方微信与客户端都推出了“生活中的经济学”同名融媒体专栏,扩大传播效果,有效提升到达率。对公共经济议题的探讨、时代感的呈现、个性化的表达……这是一个作者、编者与全受众平台磨合的过程。

“生活中的经济学”微信专栏

未来,“生活中的经济学”要出圈出彩,还需要多方面下功夫:加强策划,紧跟热点,将话题分门别类、统筹兼顾;开门办报,丰富稿源,进一步扩大作者群体;做好复盘,研究爆款逻辑,对传播量、转载量高的篇目进行全流程追溯分析,继续在标题制作上下功夫;做足功课,加强短视频转化,在媒体融合领域进行更多尝试,与出版社交流沟通探索优秀篇目结集出版的可能性。

唯有如此,“生活中的经济学”栏目才能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大舞台,助力副刊在主流舆论新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来源 新闻前哨公众号

编辑 曾敏

二审 景诗瑶

三审 陈发文

网址:创新实践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77950

相关内容

环保创新创业实践—智慧树网
垃圾回收的创新和实践
环保创新实践教育PPT模板.pptx
走进美好生活实践 创新大思政课学习
华电集团碳排放管理创新与实践
绿色数据中心技术如何创新实践?
老年友好型家居:适老化改造的创新与实践
智慧健康监测系统的创新应用与实践
【养殖行业】创新养殖方法的具体实践之法
启迪环境: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探索和实践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