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搬到里山去,让向往的生活从土里长出来

发布时间:2024-12-15 05:33

地毯去尘:使用长柄扫把,从外向内清扫,避免尘土卷起来。 #生活技巧# #生活技巧分享# #美食制作技巧# #家庭保洁妙招#

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到现代儿童与自然割裂,患上“自然缺失症”。

英国著名动物学家德斯蒙德·莫利斯将现代都市称作“人类动物园”。在这里,人类被囚禁在人口繁盛、规模巨大、无以复加的超级部落,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紧张。

“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两位八〇后知识农夫,离城70公里,打造30亩半野小园,背倚海拔200米小山,坚持7年自耕自食+饲鸡驭羊+自然观察 。如此与野为邻的2555天意味着什么?

“我想住在后有山、前有园的小院,俩狗仨猫,每天听着鸟叫起床。”

“我想有块地实现有机时蔬自由,吃到有味道的西红柿。”

⋯⋯

类似的话,想必平日没少盘旋在人们的心头嘴边,只是几年过去,停留在梦想而无行动的,是多数。

所以,我们无法不对如下两位“瑞思拜”,并大感好奇:

既是恋人又是拍档、拥有生物学教育背景的长角羚和蚊滋滋,在北京东部离城70公里处的浅山地带,创建了占地30亩且山、田、林、园、居一体的盖娅·沃思花园,并在这里持续了7年的“里山”生活实践。

这两位知识农夫在此垦田砌石,做饭烧炕,分类垃圾,追赶“越狱”的羊,驱散进犯的猪,和鸟兽虫蛇周旋,思考人、自然、土地之间如何平衡、和谐共处。

蚊滋滋手绘里山图,山、田、林、园、居在此充分融合

正用自产小麦面粉

包茴香馅包子的蚊滋滋

在麦田里

cosplay稻草人的长角羚

繁忙劳作之余,他们还拧出边角时间,把百味杂陈的生活写写画画变成了书。

长角羚、蚊滋滋合作撰写的新书

《土里不土气:知识农夫的里山生活》

蚊滋滋和长角羚两人在挪威生命科学大学相遇,硕士毕业后先后加入知名环境保护公益组织,时常有机会深入荒野秘境,探访濒危物种,更深深意识到人们对生态环境、野性世界的漠视和破坏会带来怎样的可怕后果。

终有一天,四处钻山觅野的他们,觉得是时候立足熟悉的地盘,开始自己生活的“野性复兴”——把家搬到里山去!

无人机分别于2016年(左)和2020年(右)拍摄的沃思花园照片

这里的“里山”(源自日文“Satoyama”)并非地名,而是指位于山地和平原之间、融合社区、森林和农业的生态系统。“里”是人们生活的聚落,“山”表示围绕聚落周边的丘陵浅山。这一概念强调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谐性和生物多样性,当下在日本、中国台湾等地都颇受关注。

虽然喜爱自然主题的日本电影《小森林》,长角羚和蚊滋滋的里山生活并非田园牧歌,也不是纯粹的农民耕作。他们选择身兼“知识农夫”“自然观察员”两大身份,在被忽视的城郊边缘发掘野性机密、探索“永续共生”的生活方案。

关于田园,普通人记住的通常是美好画面(来自日影《小森林》)

现实的里山可并非“桃花源”,画风不一定很美但苦累少不了,图为秋收时长角羚扛大包

1

焕发野性之力

与 “金木水火土”全面联结

疫情令很多人惊觉微小野性带来的幸福感,比如阳台自种的小青菜、楼间绿地的鸟鸣⋯⋯ 更警醒自己生存常识和能力的匮乏。令自我与生活保有适度野性,与自然、土地联结,不仅能带来深度治愈,也是生存必要。

绿色渐弱不加修饰的秋日里山,却也有一种野性之美

在里山接受“野性再造”的长角羚、蚊滋滋,通过了解如何运用在地素材、设施、工法,比如修旱厕、用锄镐、烧柴灶、建湿地、修木道、辨野草、系绳结,不但掌握了自然素材的秉性、规律,与环境相处的敏感度、抗压力也大大增强。

开发手动工具

看上去古老缓慢的手动工具自有价值:“铁锹翻耕,能感受土壤的松紧软硬;手锯拉起,方体会木料的不同质地;镰刀切割,让我熟悉野草的发生规律。”

里山农夫常用的果树类、堆肥类工具

尝试泥石合力

1.5米见方的大地烤窑,是利用石基和山上偏黏的土质建造而成,烧完的柴烬将肥沃大地。

烤窑可以烤面包烤土豆烤披萨,

甚至烤用蚯蚓粪捏制的小香插

盘活上下水

将生活灰水引入沉降池过滤, 再导入门前人工开掘的低洼之地,打造出野性十足的湿地。

里山自建上下水示意图

花样种植,神农后裔不能输

把废旧轮胎变种植床;将割掉的野草用作菜地覆盖;种遍各国香草, 从德国洋甘菊、越南香菜到俄罗斯龙蒿⋯⋯

长角羚亲手打理的屋前香草园

2

打开野性之眼

爱上“附近”,观察帝都

社会学家项飙曾提出“附近的消失”:很多现代人关心家和全世界,却对“附近”丧失了兴趣。不少人便觉得“帝都”乏善可陈。但在长角羚和蚊滋滋看来,看似平平无奇的北京城郊近野、听起来干枯冷漠的北方山坡沟谷,明明隐藏着爆棚的野性机密与生命故事,只要你开启观野之眼。

在大胆农夫手上,“附近”显得很丰满,趣味俯拾皆是

他们在栓皮栎林间架起红外相机,发现了挖掘大师狗獾、烟熏眼妆的貉、散步的西伯利亚狍、水果爱好者果子狸⋯⋯

里山的丛林小兽

无论地上地下,动静强弱,各类生灵都被农夫记上小本本:兔鸡羊鹅、猫狗鼠蛇、 鸟蛙蚊蝇、花草树菌⋯⋯家兔如何挖出三室两厅?菌菇如何繁殖?也被一一探究。

家鸡实力大比拼

3

保持野性之心

更负责任地生活

眼见田地山野间充斥着各式垃圾,长角羚和蚊滋滋决意实践更为环保、负责的生活。他们动手修建“粪尿分集式生态旱厕”,将大便和小便分开收储并导至室外,不但臭味无踪,人粪尿还转化成春季果树的肥料。

生态旱厕的外部围护

生态旱厕的内部设置

用建筑垃圾填充网笼,配上木头盖板——可供人休憩的石笼座椅诞生,石笼缝隙还成了昆虫招待所。

生态石笼示意图

油碗盘用有超强吸油力的干燥麦麸搓一搓再冲水,便能洁净如初,“裹了油的麦麸配上新鲜的厨余,既省去了化学洗涤剂,又让小鸡的加餐更加肥美”。

地里产出的天然丝瓜瓤也是厨房清洗好帮手

伴随新一轮春耕夏植开始,长角羚和蚊滋滋的里山实践正活色生香地继续。他们有个小愿望:通过自己的书,让更多人在内心深处隆起“一片小小的缓冲区”,保有对自然的敏感与惊奇之心。

点击图片直接购买

《土里不土气:知识农夫的里山生活》

长角羚、蚊滋滋著,蚊滋滋绘

活字文化 策划

世纪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

350张彩版手绘,11类半野生活技能,107种动植物观察

自然不只在远方,也在城郊近野;奢想桃花源,不如相信手敲手动

自然之友权威认证,吕植、杨东平诚挚推荐

《土里不土气:知识农夫的里山生活》记录了拥有生物学教育背景的“八〇后知识农夫”长角羚和蚊滋滋在北京东北浅山地带的7年农耕生活。在看似平平无奇的北京城郊近野、听起来干枯冷漠的北方山坡沟谷,隐藏着爆棚的野性机密与生命故事——只要你保有对自然的敏感与惊奇之心。全书分为“里山技”“里山食”“里山客”三部分,以350多张彩版手绘、180余张照片,分享11类半野生活技能、107种动植物观察,还穿插有“大鹅历”“大地菜桌”“里山食物历”等十一组视觉饱满的“野性通讯”。

延伸阅读

读懂大自然的语言和暗示 | 竺可桢诞辰132周年

一个英国人130年前的生态警示:人一旦离开自然,精神就会枯萎

远离自然,让我们成了现代都市之蛙

刘亮程谈写作:时刻打开接通自然万物的心灵之窗

“美国的孔子”爱默生:大自然是心灵的地图

《秘密花园》告诉你大自然究竟有多大修复力

到自然中,寻找心灵最深沉的幸福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

责任编辑:

网址:把家搬到里山去,让向往的生活从土里长出来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78641

相关内容

向往的生活,从向往的『家』开始 让生活“回归自然”
把家里打扫干净,活成所向往的样子!
那些辞职去山里隐居的人,后悔了吗
把家里打扫得很干净的人,往往会有这3种命运,很准!
味道山乡,周末去哪儿④|慢生活,来富阳这里就对了!
2021我向往宁静的生活作文
“两山”理念:照亮“浙”里生活(天台篇)
向往的生活:与健康同行,去徒步吧!
娱乐从向往生活开始
从向往的生活开始,让一切回归最初的自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