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生活节奏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传统生活哲学#
中国二十四节气知识
计应1903
<p class="ql-block">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传统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雨水,“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对农民来说,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而我们的生活也充满了新的希望。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最初古时叫“启蛰”,而到了西汉,为了规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改名叫惊蛰,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p> <p class="ql-block">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至立夏,万物繁茂。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民间还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补”等习俗。小暑</p><p class="ql-block">在古代,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人们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并将新打的米磨成粉,制成各种美食,与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拉大。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这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时至秋分,暑热已消,天气转凉,暑凉相分。古时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民俗活动,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中秋节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p><p class="ql-block">另外,关于大寒的习俗:每到大寒时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比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 网址:中国二十四节气知识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80012
相关内容
二十四节气知识中华传统二十四节气知识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宝库【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立冬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二十四节气顺时养生: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医智慧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养生法)二十四节气|春分:中国人追求人与自然平衡的节气追寻二十四节气的生活美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