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卫生习惯问题及培养策略研究——基于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
幼儿卫生习惯问题及培养策略研究——基于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Training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Hygiene Habit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Bronfenbrenner’s Social Ecosystem Theory
1. 引言
在实施幼儿教育时,教育者应将引导幼儿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作为其中的一个主要教学目标,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指出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 [1] 人生百年,始于幼学。从幼儿抓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有必要,主要内容是包括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和公共卫生在内的行为习惯。本文基于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研究幼儿卫生习惯培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培养策略,以期提高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培养的效果,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下基础。
2.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概述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了机体的发展模型,他认为人类发展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持续成长的有机体如何适应变化中环境的学科,有机体与其所处的即时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受各种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以及这些赖以存在的更大环境的影响 [2] 。
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研究对象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意味着研究者不能仅仅将目光聚焦在狭窄的对象上,而是要将其放置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在处理待解决问题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它们所处的具体环境,通过将问题与环境紧密联系才能深入了解问题背后的各种因素,并从整体角度思考如何加以应对。布朗芬布伦纳将儿童发展的环境分为五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及历时系统 [3] 。
社会生态系统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直接到间接多个层次来考量。首先可以将环境划分为不同层次,即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历时系统。微观系统是指个体出生后直接接触和活动的环境,随着幼儿的不断成长,这个环境逐渐从家庭扩展到学校及同伴等其他领域。中间系统则是各微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网。它综合了各种对幼儿产生影响的因素,比如家园合作、幼儿园和社区之间的配合等。外层系统指那些个体虽然并未直接参与其中但却受到实际影响的系统。宏观系统包含了文化和社会环境,范围更为广泛。而历时系统则涵盖了长时间的环境影响以及对幼儿发展和行为方式的影响。综上所述,社会生态系统对幼儿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过程,需要全面考虑和理解。
3. 幼儿卫生习惯培养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分析
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根据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我们可以将这个环境划分为五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其中,对于幼儿来说,最直接影响他们卫生习惯培养效果的就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层系统。首先是微观系统,包括从家庭到幼儿园这个过程,也就是幼儿出生后接触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在家庭中,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幼儿的卫生习惯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他们将会面临更多的社交场景和卫生习惯培养机会。其次是中间系统,它包括了幼儿园和社区之间相互配合的各因素的综合。在幼儿园中,老师们会通过教育活动、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而社区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提供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如健康教育资源、公共卫生设施等。最后是外层系统,即社会大环境对幼儿的影响。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及政策法规等都会对幼儿卫生习惯培养产生影响。一个有意识推动卫生习惯培养的社会环境将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
综上所述,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层系统是幼儿卫生习惯培养中最直接影响效果的三个系统。家庭、幼儿园、社区以及整个社会大环境都应该共同努力,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环境。
4.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下幼儿卫生习惯培养的限制性因素
4.1. 家庭教育缺失的生长难处——微观系统环境
家庭作为幼儿的首要生存环境,对其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幼儿天生具备强大的模仿能力。所以幼儿的卫生习惯养成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养育者的行为和教养方式对幼儿产生重要影响。父母作为幼儿最早接触到的人,扮演着他们最重要的模仿对象。如果父母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不洗手、不漱口等,那么就很难要求幼儿做到。
此外,家长的教养观念和个人性格特点也对幼儿卫生习惯的形成起着直接影响。家庭类型、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例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或隔代抚养家庭等不同类型的养育形式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同程度的情感压力和焦虑感,从而影响其卫生习惯的培养。同时,父母个人性格中的温柔耐心或暴躁易怒的特点也会对幼儿产生影响。温柔耐心的父母能够以身作则,耐心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而暴躁易怒的父母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恐惧,使其不愿意听从成人的建议。
4.2. 幼儿园与社区的教育困境——中间系统环境
幼儿园和社区作为幼儿直接活动和交往的外界环境,对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幼儿园虽然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对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相对比较重视,但也不可否认地在一些消极方面影响着幼儿。首先,部分幼儿教师自身学历相对较低,言行举止较随意,不仅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还有可能误导幼儿。例如有些教师和保育员表现出的染发烫发、蓄养长指甲、着装邋遢脏乱、用手擤鼻涕、随地丢弃垃圾等不文明行为,都会导致幼儿产生消极的模仿。同时,由于幼儿园工作的特殊性,教师从一日生活常规到具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幼儿,常常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幼儿的不良卫生习惯。这可能是因为部分非学前教育相关专业出身的幼儿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知识,在对幼儿不良生活习惯的处理过程中存在很大问题,例如教师一味使用禁止、否定的语言往往适得其反地激发了幼儿对不卫生行为的兴趣,从而与规范化的卫生习惯背道而驰;教师过度保护的教育模式也常常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幼儿的自理能力。其次,幼儿在行为表现上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导致幼儿之间的行为转换和传递。因此,幼儿很容易受到其他同伴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在模仿行为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倾向,他们会无意识地模仿其他同伴的行为,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有吸引力或者有成就感的行为。例如一个同伴展示了不良卫生行为,那么其他幼儿很可能会模仿,并将其视作一种正常或可接受的方式。那些在家庭当中形成了不卫生不文明习惯的幼儿容易把“恶果”传播给其他幼儿,以至于导致幼儿群体中不良行为习惯的恶性循环。
社区作为幼儿成长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对于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城市家庭中孩子较少的情况下,他们经常成群结队地去社区玩耍,这就导致了某些习惯在模仿中相互转化,使得幼儿原本较好的卫生习惯逐渐发生了不良变化,而那些原本卫生习惯就较差的幼儿更是得到了反面的强化。同时,大多数社区并没有发挥教育作用,不能尽己所能为幼儿园提供补充性的教育资源。甚至社区中随处可见的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不良卫生习惯,都会对幼儿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导致幼儿无意识地模仿,进一步加剧了卫生习惯的恶化。
4.3. 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出现偏差——外层系统环境
社会风气和环境污染是制约幼儿卫生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大众传媒如电视、广告、网络和图书以直观易接受的形式对幼儿健康产生巨大影响 [5] 。然而,网络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常呈现暴力、恐怖等片段,直接侵蚀着当前幼儿的身心健康。一些原本应该传递真善美的动画片中,却出现血腥低俗的画面,这使得幼儿容易受负面学习影响,形成不良行为习惯,例如随地吐痰、大小便、甚至将脏物异物放入口中。同时,在社会环境中存在一些不适宜的因素,如气候、温湿度、亮度、噪音和卫生状况等,它们以不同程度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和行为表现。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幼儿产生焦躁情绪,并表现出坐姿不端正、站姿不规范以及乱扔垃圾等行为。因此,在培养幼儿卫生习惯时,需要重视社会风气和环境污染对幼儿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善这些问题。
5.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幼儿卫生习惯培养策略
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连续、耳濡目染的过程。从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层系统的角度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幼儿卫生习惯培养的新路径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5.1. 重视家庭与个体的发展——关注幼儿生长的微观系统环境
儿童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的监督及强化机制需以家庭系统的亲密型亲子关系来介入 [6]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纠正幼儿不良卫生习惯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要保持平和心态,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幼儿,并尊重和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同时,采用适当的教养方式,抓住生活中的细小环节也是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关键。父母要尽可能亲自抚养幼儿,创设宽松安全、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以消除幼儿的心理紧张感。家长要以身作则,保持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无论是在家庭当中还是在公共场所都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幼儿做好榜样示范,潜移默化地塑造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对于有不良卫生习惯表现的幼儿,成人不能采用粗暴的教育手段,可以借助游戏、绘本故事、身边事例等让幼儿树立正确的卫生观念,并逐步引导他们自觉去做。家长可以在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教给孩子一些自理的方法,包括独立洗漱、整理衣物、收纳玩具等等,并通过游戏、故事情境的方式督促幼儿按时完成。
5.2. 营造文明园所、社区氛围——承担教育责任的中间系统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7] 作为承担3~6岁幼儿主要教育责任的幼儿园,以及幼儿活动和玩耍较频繁的社区,两者应该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共同为幼儿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学习环境。
幼儿园作为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主要场所,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在“保育与安全”维度的关键指标包括“帮助幼儿建立合理生活常规,引导幼儿根据需要自主饮水、盥洗、如厕、增减衣物等,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8] 幼儿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各类教育活动中应重视言传身教,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幼儿模仿的良好榜样。同时可以充分挖掘幼儿的模仿天赋,正向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帮助幼儿纠正自身存在的不良卫生习惯。教师还可以结合班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在班级中制定条理清晰、容易接受的规范,利用儿歌、故事、诗歌、影视作品等形式培养幼儿的卫生习惯。此外,还可以运用视频、绘本、情景表演和实地练习等方式让幼儿通过看、听、说、做多方面反复练习,掌握讲卫生的具体方法 [9] 。在语言支持方面,教师应使用鼓励和表扬等积极语言,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增加他们对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并与教师建立信任和配合的关系。
社区作为幼儿生活的重要环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社区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幼儿发展指导中心,协调好托幼机构、卫生、妇联、文化、民政等一切可以协调的力量参与、督导促进社区幼儿成长方案的实施,致力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教育机构的建立,为幼儿提供专业健全的社区保障,尤其是在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加强引导,调动幼儿发展指导中心的力量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同时,社区成员要时刻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重要影响,并努力避免将不文明、不卫生的行为传播给他们。首先,社区成员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私人空间都应该保持整洁、有序、文明的生活习惯,包括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都应该杜绝。其次,社区成员还应该注重与幼儿进行交流时使用得体的语言。要用温和友善、鼓励性的语言与幼儿进行沟通,而不是使用粗鲁、侮辱性的言辞。另外,在社区中还应该加强对幼儿卫生习惯的教育。社区成员应该注重个人卫生,保持身体清洁和健康,也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定期洗澡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幼儿自身的健康水平,还能预防疾病传播和感染。
5.3. 发挥社会环境的引领作用——完善支持平台的外层系统结构
幼儿是国家发展的希望,社会各界要尽最大努力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支持和保障。政府部门应制定并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严厉惩罚那些为了博取流量而侵蚀幼儿身心健康的网络媒体。同时,保持一个干净整洁、安全宜居的社会环境也有利于幼儿形成稳定积极的情绪,规范自身行为。
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幼儿成长的保障工作。企业可以营造温和的职场环境,为员工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和育儿假期等福利政策。公共组织可以开展各类亲子活动,促进家庭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志愿者组织可以关注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给予他们更多关爱和帮助。
6. 结语
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应该贯穿于成长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需要家庭、幼儿园、社区乃至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学前教育是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作用下,在社区乃至全社会的支持中对幼儿实施长期连续的、循序渐进的培养。因此在当代教育背景下,从微观、中观和外观的角度探索出合适的新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父母的行为引导、家庭的教养方式、幼儿园的专业教育、社区的条件支持、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是整个教育系统中影响幼儿卫生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
保障幼儿的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界都应该发挥作用,在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教育资源配置、家庭教育支持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方面加大投入和力度。将家教文化、园所氛围、社区环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并采取科学系统、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网址:幼儿卫生习惯问题及培养策略研究——基于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8011
相关内容
学前儿童生活与卫生习惯养成现状及对策大班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策略研究.pptx
焦若水:生活世界视角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
浅谈幼儿园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策略单.docx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及意义
幼儿园一日生活管理的问题及策略
培养收纳整理理念 助力幼儿深度学习
幼儿家庭亲子游戏开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