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间藏书家6万册书籍“大搬家”,珍贵藏书未来如何保管传承面临难题

发布时间:2024-12-15 19:20

在开放式书架上,可展示收藏的珍贵藏书 #生活技巧# #居家生活技巧# #家具摆放技巧# #书架装饰#

周日的早上,在连续多天的阴雨之后,上海终于迎来了一次艳阳。

贵州路的一处老弄堂里,民间藏书家瞿永发正组织工人们紧锣密鼓地开展着一场浩大的搬书工程。

老房子没有电梯,楼梯又十分陡峭,靠人力一箱一箱从三楼搬运下来几乎难以实现。

工人们给瞿永发出了个主意:从窗子上用滑轮搭一条绳索,用方布把装满书的纸箱包成包袱,顺着绳索滑下去。

图片

这个方法除了要力气,还得有技巧和耐心。

每一次拉绳索之前,都要注意避让来往的车辆,有时角度没把握好,箱子还会砸在二楼人家的棚顶上,那猛烈的撞击声听了让人心里为之一颤。

瞿永发的一位朋友已经帮忙搬了6次书了,他开玩笑说:“老瞿,侬屋里至少有三平方米的书应该是属于我的。”

8:03,第一箱书从三楼的窗户顺着绳索的滑轮滑行而下。

10:30, 最后一箱书完成搬运。

10:59,100箱书和7把椅子被搬上货车出发,前往瞿永发静安区的新家。

11:15,货车到达新家楼下。

12:15,书和椅子从货车上卸载,分批装上板车,用电梯运送至新家藏书屋。

图片

贵州路的部分藏书运下楼之后就被送上了货车6万藏书“蚂蚁大搬家”

我们只是见证了瞿永发搬书计划中的一天,在此之前,瞿永发和妻子已经来来回回奔忙了无数次。

早前,瞿永发的近6万册旧书分别散落在厦门路和贵州路两处租借的房子和女儿家里。

为了更加便于打理、不再东搬西藏,去年年末,瞿永发买下了现在静安区的新家,并决定陆续把所有的藏书都归于此。

今年春节前后,夫妻俩连续两个多月打包、叫出租车从厦门路一趟一趟把书运送到现在的新家,瞿永发的妻子抱怨:“几乎半条命没了。”

图片

刚搬回来的书箱只能暂时堆放在门外走廊里

这一次搬贵州路的两万本藏书,瞿永发找了4位工人朋友帮忙,前期的打包工程也还是持续了大约一个月。

“没办法,我的书实在太多了。”瞿永发指了指房间里。

在新家,瞿永发把一整间屋子做成了个家庭版“现代文学史料藏馆”,所有的旧书都用塑料包装袋封装好,整齐地码在书柜里。

图片

“鲁迅先生的书”、”周作人的书“、“上海画报001-852期”,瞿永发用圆珠笔做好分类标签,以便随时查找。

图片

而在房间之外,客厅里、卧室里、甚至家门口的走廊里,目光所及之处都摆满了各种藏书。

图片

家门口走廊里的上下两排书柜被塞得满满当当

一整个上午的忙碌之后,瞿永发依旧精神焕发。“累是累点,但是我一点不觉得麻烦。等到晚上空闲了,我就会自己慢慢整理起来,一点一点给他们包好、分类,也是我的一大乐趣。”

从爱书到藏书,从青年到古稀

1951年出生的瞿永发今天恰好迎来了古稀之年。如今这6万本藏书的起点,还要追溯到大约50年前。

年轻时瞿永发就对书籍情有独钟,1969年知识青年下乡,几乎每个月他都会从30几块的工资中拿出三分之一用来买书。

那个时候年纪轻,还没有收藏的概念,只是单纯喜欢看书。所以赚的钱也没有给家里多少,都自己拿来买书了。

后来认识了同样爱看书的妻子,年轻的情侣二人经常一起骑车去逛文庙淘旧书。

当时淮海路那里有个花园,一到周末就会摆旧书摊。老瞿每周日雷打不动要去逛一圈,几乎每次都会拎十几二十本书回来。

在妻子的记忆中,从八十年代初二人结婚时起,家里的梳妆台、橱柜就被各种书刊逐渐占领。“我只好把我的东西都收到角落里,玻璃橱全部给他做书柜了。”

所以当我们对这里随处可见的书籍大为惊叹的时候,妻子只是笑笑。这么多年,夫妻二人早已习惯这被纸墨书香包围着的日常。

图片

1992年,瞿永发供职了6年的上海染化二厂破产,从那时起他便正式走上了收藏之路。2001年,在上海四川北路,瞿永发开了当时上海第一家私人旧书店,买卖书籍的同时逐渐积累经验,他开始大批量地收藏旧书。

有的杂志只是当年短暂地发行过,后来再想要找到全套难度很大。比如我有一套旅行杂志,买了2000多本,前前后后花了20多年,才终于凑齐了完整的全套316期。永安百货从1939年到1949年10年间出的海派杂志《永安月刊》,在我这里都有。

淘一本书跟淘古玩字画一样,要有一双慧眼,还得与各种行家里手讨价过招,收获一套珍品常常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等待和交涉。瞿永发的每一套藏书背后,都凝结了难以想象的心血。

图片

“左联”核心成员冯雪峰的手抄文集

据他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收藏的民国时期书籍大约有4万本,其余大多是解放以后出版的。此外还有各时期的全套期刊百余种、名人大家独一无二的私人手稿、字画等,偏向文史类。

在新家门口的走廊上,挂着一张牌匾:“现代文学史料藏馆”。据瞿永发介绍,他的很多藏书和手稿原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文学历史研究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史料。

图片

我有一本手抄的“鲁迅纪念馆所有的财产目录”,就一本,鲁迅的家属都没有看见过,包括鲁迅纪念馆、鲁迅藏书馆,鲁迅博物馆都没有。怎么流出来的我也不知道,但是我觉得这本东西相当珍贵。因为它上面记载了鲁迅纪念馆收藏的所有物品,包括一本书,一针一线,这相当于鲁迅留给后人的所有家产。

图片

胡适送给苏雪林的签名本《白话文学史》坚持收藏并非易事,“现代文学史料藏馆”何去何从

瞿永发的收藏,记录了近现代诸多历史文人的痕迹,侧面展现了那些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能看到历史背后的真相,是吸引老瞿步履不停的原因。

早在1996年,瞿永发就因为收藏被评为“上海十大藏书家”,当时的上海电视台还特别为他制作了纪录片。

几十年来,国内多家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单位、高校图书馆、研究室等科研单位以及个人都曾向瞿永发抛过橄榄枝,希望他授权捐赠或卖出,瞿永发都一一回绝了——“收藏了这么多年,舍不得啊。”

十年前,崔永元就曾经登门拜访,希望用百万经费买下他的藏书用来成立一家文学馆。

图片

瞿永发与崔永元的合影

今年,复旦大学图书馆也发来了数字化加工转让协议,希望获得档案手稿类文献资料的复印版本,供内部研究,瞿永发还没有给出答复。

其实多年来收藏的这些书籍资料,已经花费了瞿永发300多万元,用来安顿它们的房租也有100多万。为了这一屋子的宝贝,瞿永发说自己相当于少买了两套房子。

当年跟我一起收藏书的人没有一千也有五百,这么多年过去了,收藏量保持在我这个规模的几乎没有。因为收藏是一件费钱、费时间、费空间的事情。很多人有了家庭,就得考虑家人的感受,很少有太太能容忍家里满屋子旧书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这一点我由衷感谢我夫人。还有的人是没有足够的地方去放这些书,或者没有足够的财力和时间去入手一些珍贵的东西,最后就都从这一行离开了。

图片

瞿永发花了8万拍卖到的全套《上海画报》

受制于各种条件,坚持收藏并非易事。在这条路上,瞿永发也曾遇到过与称心如意的珍品擦肩而过的时刻。

1985年我看到过一套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的《鲁迅全集》,楠木盒子装的,很难得。可是当时要花掉我好几个月的工资,就犹豫了一下没舍得入手。后来我再也没有见到那个版本的《鲁迅全集》了,也很遗憾。

瞿永发说,想靠收藏旧书发财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幸运的是自己这些年来并没有太多经济上的负担,有了闲钱与其用来买房子,还是书能带给他最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不过,随着年纪的增长,瞿永发也感受到了体力和精力上的局限。他和妻子商量,要给这些凝聚了大半辈子心血的藏书找到一个好的归宿。

图片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一家拍卖公司卖掉,但是我总觉得这些珍贵的史料值得一个更有价值的去处。”瞿永发不想随随便便就把它们授权转让或者变卖掉,而是希望物尽其用,最大程度发挥它们的文学历史研究价值。

而通过瞿永发的讲述,我们了解了一个民间收藏家对文学历史极大的热忱,也窥见到了收藏之路的些许艰难。在他之外,也许还有许多热爱收藏的人们用毕生的心血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史料藏馆”,等待着社会各界发现和打开。

我们由衷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近6万册的珍贵资料可以如瞿永发所愿,去到一个最适合它们的地方,去解答更多人对于过往岁月的疑惑和好奇,为文学和历史研究,做出应有的贡献。

网址:上海民间藏书家6万册书籍“大搬家”,珍贵藏书未来如何保管传承面临难题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83036

相关内容

400多年的浙江宁波天一阁藏书楼这样延续古籍传承
上海规模最大、藏书最多民营旧书店有了新家,祖孙三代人接力海派书香传承
10多年收藏了4万多册旧书,翁媳俩开起旧书店卖书
“请帮我们找仓库!”复旦旧书店老板向晨报求助,20万册藏书需要新归宿
上海旧书市场调查② | 让自家的书房“新陈代谢”起来!
明天起,苏州河畔的旧书集市又来了!宝藏书更多,上海味更浓
学者捐书引出个人藏书归宿话题
上海旧书市场调查②
上海民国书籍收购 上海回收旧书 上海线装书回收
藏书过多占用生活空间,老人担心去世后藏书被当废品卖掉……我的藏书何处安放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