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应 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发布时间:2024-12-16 06:02

用爱填满生活,幸福触手可及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哲学感悟# #幸福生活理念#

在下应,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弱有所扶、困有所助,幸福的生活触手可及。今年以来,下应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在“一老一小”、助困扶弱等方面持续发力,坚持精细化、精准化,将工作做得更深、更专、更暖,让社会服务工作不但走进居民的家门,更走进居民的心里。

暖心

解锁服务新模式

推动“养老”变“享老”

9月,下应街道东兴社区“移动照相馆”项目启动,社区联合夕阳红志愿者团队为社区高龄老人、残疾人无偿提供上门摄影服务,将照相馆“搬”到居民家中;10月,君睿社区、景湖社区、天宫社区纷纷办起了“九九重阳 久久相伴”耄耋长者生日会,老人们欢聚一堂,吃蛋糕、话家常,共庆重阳……

这样的幸福“享老”场景在下应街道层出不穷。每家都有“一老一小”,两头都是爱的牵挂,而在社会层面,养老和托育,更是民生牵挂。近年来,下应街道在服务老年群体时,坚持精细化、精准化,并且不断解锁全新的服务模式。

“右脚开步,与肩同宽,心神宁静,抬起双手……”在景湖社区“茶亭lab”内,居民志愿者陈静霞正带领老人们练习八段锦。“茶亭lab”是景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新增的一处活动场所。该场地由闲置的架空层改造而成,内设学习区、理疗区、生活服务区、茶水自助区等,具备热水供应、日常休闲、培训赋能、公益求助通道等多方面功能。

茶亭内设简单的竹木茶桌、椅子,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吧台的墙面上陈列着瓷器、茶类等物品,书画作品随处可见,一股浓浓的文艺气息扑面而来。

为提升小区内部融合度和居民幸福感,“茶亭lab”还提供量血压、测血氧等健康服务,手工编织、糕点制作、书法练习、电影鉴赏等多元化特色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在海创社区,“老带小、隔代养”现象普遍。为一体化解决“顾老+看小”的难题,海创社区以未来社区创建为契机,聚焦“一老一小”关键需求,打造“托育+养老”一站式融合服务新模式。

其中,在“一老”方面,海创社区积极引进社会力量,指导老人进行科学理性“隔代养育”;通过创建银龄学苑,开设多种线上线下课程丰富老人生活,形成“幼有善育、老有康养”的良好社区氛围。

以老年群体实际需求为导向,海创社区还同宁波市宁静港湾家庭服务中心、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引入宁波健康老年大学下应银龄学苑,为老人们开设系列课程,传授隔代养护技巧,创建银龄学苑;挖掘、链接、引领各行各业、各有所长的社区达人能人,培育“能者为师”自治项目……“在海创,老年生活充实且多彩。”这已成为社区老年人的共识。

悉心

聚焦“一小”送关爱

撑起成长“保护伞”

为撑起孩子成长“保护伞”,下应街道致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关心关爱机制,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家长填补看护“空档期”。

海创社区现有居民2万多人,且80%以上为80后、90后育龄青年。社区经过走访以及问卷调查发现,辖区内3周岁以下婴幼儿有500多名。2021年,该社区在全市率先打造了首个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站,为社区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提供免费的预约式临时托管、亲子互动、育儿知识科普等服务,配备了1名保育医生和1名育婴师。

去年以来,海创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站、小蚂蚁六号空间、养老服务站等场馆改造提升,通过阵地联动、服务创新,打造了面积约800平方米的全公益“托育+养老”老幼融合服务场景——“艾幼空间”,构建“15分钟联动照护圈”,可覆盖辖区3周岁以下的500多名育龄儿童和300余名代看老人。

今年5月,天宫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站建设完成。该服务站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是一个以“爱在天宫、一路‘童行’”为宗旨,以0~3岁婴幼儿照护为依托,集儿童心理健康、亲子阅读、家庭教育、娱乐活动场所为一体的综合性托育服务场所。

同时,天宫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站引入共建单位相关资源,打造集专业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高端托育服务站,使社区婴幼儿真切感受到零距离服务带来的温暖和快乐。

记者看到,该服务站内设有睡眠区(儿童床两张)、游戏区、阅览区、宝宝辅食区、宝宝洗手台、涂鸦区、尿布台、婴儿推车停放处、儿童移动马桶(两个)、家庭教育区投影设备,还配备了1名保育医生和1名育婴师。

目前,天宫社区正在积极创设“1+X”托育服务场景,充分链接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涌宁府幼儿园、柚识托育、下应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等周边资源,培育天宫社区彩云朵朵志愿团队、天真蓝亲子共建、天宫开悟绘本空间等和儿童相关服务的社会组织,开设绘本阅读、乐高搭建、创意手工等半日托照护服务场景,为居民带来更加丰富的托育服务。

关心

围绕“有爱无碍”

助残走向精彩

今年以来,下应街道大力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升老年人、残疾人、孕妇及婴幼儿、伤病者等群体的服务质量,让“无碍”更有爱。眼下,景湖社区的省级无障碍社区创建工作已通过市级验收。

无障碍社区怎么建?具体能给特定群体带来哪些方便?在景湖社区,记者实地探访创建背后的细节和亮点。

景湖社区内公共厕所重新布局了无障碍厕所空间,通过敲除台阶、拆除隔断、扩张门口、增加扶手、增加防滑坡道、合理布置马桶和小便斗位置、重新装置报警呼叫器等,进行全方位改造。

在社区公共区域,景湖社区委托第三方按照标准比例,设计并改造了需要完善的点位,确保特殊人群出入及行进时的顺畅。如在停车场按比例设置无障碍停车位,同时增加小区内部无障碍标识。

更多的细节体现在居民活动区域。景湖社区活动室和居家养老服务站均设在二楼,为此,在建设过程中增加了爬楼机、楼梯扶手等设施;社区服务中心大厅和居家养老服务站大厅增设了低位服务台和轮椅席位,并配备多功能手持放大镜、言语障碍沟通宝、助行器、拐杖等无障碍设备;阅览室、老年活动室、电视机室等活动室出入口增设了拼接坡道,并在扶手两端配盲文标识;阅览室内增加了盲文书、盲用电脑读屏软件等。

针对部分行动不便,且家中缺乏专业的无障碍设施的残疾人,下应街道还“量身定制”方案,进行家庭无障碍改造。

其中,对一户多残的孙德花家庭进行有关听力言语障碍方面的无障碍改造,安装可视门铃、多功能电饭煲等;对高龄腿脚不便兼听力残疾的史雪芳家庭增设辅助器具,安装马桶侧扶手、淋浴间和厨房扶手、卧室床头扶手以及可视门铃等设施,为两位高龄老人的日常居家生活提供便利。

下应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创建无障碍环境,既是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顺利出行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打通他们无障碍通行的“最后一公里”,社区不仅要建设好,更要管理好。

下应街道还积极落实残疾人各项补助申报工作,加强对急难型生活困难群众的救助,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并开展慈善应急助医、助困、助学赈灾活动。截至10月中旬,下应已对312户因病因灾造成困难的家庭,由区慈善总会和街道慈善分会二级进行医疗困难补助,救济资金67.4万元。

爱心

聚合慈善微力量

点亮幸福大心愿

在我们身边,仍有一些困难家庭的孩子,他们心里埋藏着不少小小心愿,却从未与家人说起。如单亲家庭小佳,父亲身患重病,他的愿望是能有一个新书包;二年级学生小轩家庭困难,从小很少买文具和玩具,希望拥有一个足球和一套学习用品;小菲的父母都是听力残障人士,喜欢画画的她希望能有一套绘画工具……

为了帮助这些孩子实现微心愿,下应街道联合宁波甬行助困中心将收集到的微心愿发布在甬行爱心群中。爱心群友们迅速回应,短短1个小时就将所有微心愿认领一空,没有认领到的爱心群友还提出要额外捐赠爱心礼物。

翻开近年来下应街道的慈善篇章,一项项活动、一个个举措、一组组数据都体现着浓浓的暖意。

6月13日,鄞州区第二十三次“慈善一日捐”在下应街道湾底村启动,当天新增来自下应街道爱心企业的留本冠名基金1100万元。

7月6日上午,2023年下应街道无偿献血活动在街道办事处举行。255名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段的辖区居民踊跃参加,奉献自己的爱心。家住东兴社区的居民王女士一大早就和儿子一起赶来献血。王女士一家都是“献血达人”,47岁的她已献血114次,22岁的儿子已献血17次,由于未过献血间隔期无法参加本次献血的丈夫也已献血超过200次。

王女士是下应志愿者的一个缩影。下应街道志愿者队伍广泛,形成了街道、村(社区)党员干部、党员群众以及爱心人士共同参与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初步实现了志愿服务特色化、载体化、常态化。目前,下应街道共有55支志愿服务团队,共收到群众40余次“点单”,开展各类志愿服务200余次,受益人群1万余人次。

下应街道红十字博爱家园建设也颇有成效,8家村社成功创建区级“红十字博爱家园”,其中东兴社区还获评市级“红十字博爱家园”。同时,街道、社区充分依托红十字服务站,整合社区各类服务资源,打造居民“家门口”的红十字服务阵地,面向居民常态化开展救护培训、应急救援、博爱救助、健康咨询、上门服务、博爱送万家等十余项服务。其中,“博爱送万家”服务救助35人,“博爱心灵基金”救助3人,救助金额3.8万元。

网址:在下应 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86306

相关内容

便民生活圈让幸福“触手可及”
探索打造完整社区 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为职工“链接”品质生活 让幸福触手可及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让幸福触手可及
幸福送万家——社区嵌入式服务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HFC原创:玩转HFC智慧锦囊,让幸福触手可及
解锁张家港生活新方式:便民微服务,让幸福触手可及!
胜利街道盯紧“关键小事” 让群众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唯品会不断提升员工生活品质,让职场幸福感触手可及
龙华区民政局:做优基层民生服务 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