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书画艺术漫谈

发布时间:2024-12-16 16:00

扇面艺术通过折扇传递书法、绘画和诗词 #生活知识# #生活美学# #传统手工艺美学#

  中国的扇面书画艺术,尤其是折扇扇面的书画艺术,已成为中国书画艺术宝库中“别体之作”,欣赏、把玩和收藏者历代不穷。

    扇面书画,在中国起源很早。书扇始于东晋,《晋书·王羲之传》记述:“在蕺山(今浙江绍兴市境内)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以致“人竞买之”。关于画扇,唐人张房远《历代名画记》中曾有东汉末年的杨修为曹操画扇、误点成蝇的记载。其实王羲之之子王献之也有类似故事,《晋书》上说:东晋北伐名将桓温邀献之为其“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马交牛字牛,甚妙。”但这些所书所画的扇,是“六角竹扇”或蒲葵扇、团扇,而绝不会是折扇。因为折扇是“舶来品”,首次是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由日本传入中国。《宋史》记载这次是日本和尚向宋朝廷进献的礼品中,有“金银莳绘扇筥一合,纳桧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此“纳桧扇”,即用桧木制的折扇,而“蝙蝠扇”,则是纸面的折扇。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出使高丽国的使者带回的礼品中也有折扇,《宋史》上记录:“高丽叠纸为扇,铜兽靥环,加以银饰,亦有画人物者”。可知“折扇”是北宋时期从日本和今天的朝鲜之境传来。

    北宋时,中国也开始自制折扇。南宋的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就出现了不少如“扇子巷”的地名和诸多的“扇子铺”,这其中生产的就有折扇,并有了折扇书画艺术。宋时著名画家赵伯钧(赵千里),擅于金碧山水,曾为宋高宗皇帝画过折扇,因而元代诗人张雨有《赵千里聚扇上写山次韵题》特抒此事。“聚扇”,即折扇也。明代的陆深在《春风堂随笔》里,记其曾亲眼见到过南宋“杨妹子所写绢扇面,摺痕尚存”。“杨妹子”,乃南宋宁宗杨皇后之妹。“摺痕”两字,透露出此扇也是折扇;“绢扇面”,又告知了折扇是以绢制为面也。此赵千里是否是画折扇面的首始者、杨妹子是否是写折扇面的第一人?此待进一步考证。

    宋之后,尤其明、清两代,折扇的扇面书画艺术呈现出一派纷繁旺盛的大发展势头。因为折扇面的材质不同、性能有别,书画者们得掌握住其中的异同,进行熟练的艺术驾驭;也有的为更好地便于操作,在平整的扇面上先行书画,后再折叠装制成扇。明代书画“四大家”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无一不是扇面书画艺术品的名将,连江南女才子董小婉,也是扇面书画的高手。这种艺术到了清代,更是登峰造极,“清初六家”、“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金陵八大家”、“扬州八怪”等等,无不在这一艺术领域纷争夺冠,甚至连佛界也出现了这种艺术领域的一流艺术大家,艺坛称其为“四僧”,即渐江僧弘仁、八大山人朱耷、苦瓜和尚石涛、髡残石溪。这里,专门向大家展示和介绍弘仁和石涛的两幅扇面书画的精品之作。

    弘仁,俗姓江,名韬,安徽歙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于福建武夷山,依著名的古航禅师为僧,法名弘仁,字渐江。在艺术上提出“敢言天地是吾师”口号,一生衷情于山水间,书意简洁、淡泊,画境素雅、高远,耐人久瞻而寻味。其作品历来为书画艺坛所仰慕,尤其是画,对“黄山画派”、“扬州画派”的形成和发展,均起过难以磨灭的贡献,他更是“新安画派”的奠基人。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幅扇面画,名曰“秋江风帆图”,扇面纵16.3厘米、横53厘米,整个画面沉浸在山、水、林、石之中,一叶孤舟静横在浩瀚的水中,一切都凝结在自然、洁净、淡泊的意境中,雅素无比,神韵无穷,扇面上方有:“风迎一帆悬,为赓老写意,壬寅夏,弘仁”的字样。此“壬寅”,即清康熙元年(1662年),后不到两年,弘仁即圆寂而去,可知此乃弘仁的老年之作,甚至可以说是他的压轴之作,显示出他书画技艺的高超精湛外,更表明此件扇面艺术品的珍贵。

    另一幅则是石涛的“清溪水竹图”。石涛,清全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市)人。俗姓朱,名若极,为明代皇族宗室的后裔,其父乃靖江王朱守谦。朱若极削发为僧后,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苦瓜和尚”、“清湘老人”、“大涤子”等。其画尤擅山水,笔意恣纵,脱尽窠臼,能融会千古,独立于手眼,其所绘花、鸟、竹、梅,无不精妙,历来被画坛推上“大江以南推第一”的崇高地位。其画风,对“扬州画派”和近现代中国画艺术界,都有深远的影响。此幅“清溪水竹图”的扇面之作,则是石涛同类作品之佳品。扇面纵17.5厘米,横51厘米,把当年的江南水乡人家风情,艺术化于整个扇面之上。画面显得那样的清淡、纯净,给人一种韵味深邃、耐人追溯的感觉,这正反映出石涛于佛门的纯化心境。扇面左上首有墨书七言诗,诗云:“吴下人家水竹居,窗会四面绿荫虚。初回午梦情何甚?楷法仍抄秋树箕”。落款处则是:“为东老年长兄先生,大涤子何长”。看来,这是石涛为一名老年朋友所作,而且用的是“大涤子”这一别号,并钤有印。

    《秋江风帆图》、《清溪水竹图》两幅艺术品之高达和画风之精绝,历来为书画艺术界和文物界视为珍稀之物。曾多次作为扇面艺术文物展品,前往日本、韩国及诸多欧洲国家展出,为海外观众拍案叫绝。两幅珍品,现均为安徽省博物馆所收藏。 (李晖)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扇子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相传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据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殷周时期出现了一种“翟扇”,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游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或作统治者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尔雅》中谈道:“以木曰扉,以苇曰扇。”从这可推测,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长方形的苇编物。

    西汉以后,湖南的竹扇和山东的绢扇普遍用来取凉,形式也逐渐增多,并从日用品成为艺术品。《西京杂记》一书中对此就有较详细记载。据载当时的纨扇,大都用绢等丝织品制成。相传那时长安有个技术很高的工匠名叫丁缓,曾经制出过一种很大的“七轮扇”,只需由一个人操纵运转,就能使满厅堂的人感到凉爽。看来,这种扇子可能就是现在生活中的吊扇、台扇的鼻祖。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戏曲与扇子

    扇子最古的来源已不可考。远在三千年前的周代,王后的辇舆上,即设有稚羽织线的“”,用以障尘蔽日。这种“”,后来就演变为帝王仪仗队里的长柄大型掌扇。
  扇子原是夏天的用具。但在戏曲舞台上,扇子的品种丰富多样,而且功能各异。
  长柄掌扇,又名宫扇。上绘龙凤或日月图案,属于帝后仪仗队,常由两名随侍帝后身后的宫娥交叉执举。
  葵扇。一种是新蒲扇,媒婆、仆妇、农妇、差役、仆役、轿夫等角色持用;一种是破旧的芭蕉叶,为扮演济公者专用。
  团扇。外有圆框,绢地牙柄,上有彩绘,形制秀美。杜牧诗:“轻罗小扇扑流萤。”罗扇即罗质团扇。持用者多为年轻闺秀或俊俏丫环。
  鹅毛扇,又名翎毛扇,即羽扇。史载,诸葛亮持白羽扇指挥众军。由此而引申,凡是扮演军师、谋士之类角色,也都手持鹅毛扇了。
  折扇。折扇的样式最多:(一)有字画的白折扇。持用者身份较高,如官员、绅士、儒雅的文士等。(二)素白折扇。持用者身份较差,一般平民、店主、幕僚清客、潦倒儒生等均可持用。(三)素黑折扇。持用者身份更低,如皂隶、捕快等。(四)洒金折扇,或描金折扇。轻巧而贵重,多为帝王、亲王、后妃及高级官僚执用。(五)羽毛折扇。用羽毛制成,轻盈绚丽。大型羽毛折扇,多用于群舞场面。个别角色也有执用者,如《五花洞》的假潘金莲、《盘丝洞》的蜘蛛精等。小巧的羽毛折扇,则为贵妃、豪门闺秀、仙女、妖姬等角色执用。(六)特大型折扇。它较一般折扇大一倍以上,为豪强恶霸角色。
  根据性格、身份、行业,不同角色使用扇子有各种不同的动作和姿态。戏曲界把这些动作和姿态概括为:“文胸、武肚、媒肩、书臀”四种程式。文人墨客,举止斯文潇洒,扇扇子时,扇面贴敷胸前,轻摇轻拂,谓之“文胸”。雄武豪士,踞坐昂首,挺胸凸肚,扇扇子时,张臂用力,猛扇肚腹,谓之“武肚”。媒婆之流,媚颜谄笑,扭捏作态,扇扇子时,右手执扇,偏扇左肩,故作卖俏之态,谓之“媒肩”。村中学究,教书糊口,日夜不离板凳,夏日酷热,腰背汗流沾裤,频扇臀部,谓之“书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歌尽桃花扇底风

网址:扇面书画艺术漫谈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89712

相关内容

艺术生活漫谈
谈谈装饰绘画的艺术特征
艺术类书籍(艺术类书籍封面设计) kindle电子书
墙面装饰画艺术,将生活提至艺术高度!
折扇收藏:在生活中展现艺术
论文浅谈艺术欣赏与生活中的艺术
跟操蛋的生活谈艺术
人生七幅画 幸福一念间——著名画家肖映梅谈艺术生活化
漫画与生活说课稿
艺术与田园生活的完美结合,展现禅意书画新风尚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