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年早9晚6的职场生活下慢慢发觉自己好象已老去,对生活不再有激情,什么事情都可以无所谓。一次看《晓说》听到高晓松的母亲说的一句话: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突然在心里一震,我难道就这么苟且地一直活着吗?生活中是不是还是需要一点梦想和激情。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和伟哥聊天,说约几个人去登四姑娘山二峰;接下来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及游记,越看越激动,生活中的梦想和激情被瞬间点燃。2015年6月借端午小长假之机,在相约其他人不成功的情况下,我们二人毅然决定起程。结果由于第一次登山缺乏经验,又受到网上各路户外高手的误导;觉得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生下来就在爬山,登二峰完全可以活蹦乱跳地打着拜拜就上了,对于大峰更是不齿。登山前一晚在“冰石”HI到深夜,第二天又见到坡坡就雷上去,完全不考虑体力;终于导致体力消耗过度,冲顶时到了“碎石坡”就不行了,只有下撤。事实证明作为一个每天把电脑都要望穿的办公室职员或者天天声色犬马的“夜游神”,靠每天微信运动的排名来证明自己的运动量是否达标“然并卵”。
伟哥设计的登顶后的种种POSE没能用上,回家后心有不甘;总结了一下:我们不是体力不行,而是体力分配不均。于是2016年新年伊始,伟哥和我就又开始商定今年继续冲顶的计划。考虑到今年巴朗山隧道及映秀到耿达的路可能通车,将会带来大量的游客;我们决定在五一进山。今年的唯一目标就是:冲顶。
今年四姑娘山春雪来得特别晚,而且大;巴朗山公路两边的积雪已达一米多深
在阿里本家看看书,打发一下时间,顺便打听一下今天山上的情况;得知大峰上的积雪有的地方都过膝盖了,二峰登顶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于是和伟哥商量,改登大峰;毕竟我们的目标是:登顶。事实证明我们的改变也是完全正确的,事后得知当天登二峰的全军覆没,没一个人登顶的。另:不得不赞一下,阿里本!来了两次都因为提前在“二哥”家定好住宿,只是散步到阿里本;但老板极为热情,随便休息,随便拍照,要喝水自己倒;根本不象有些客栈(不点名了)由于没在它那点住,态度冷漠。 下次一定住阿里本,关健是啤酒还便宜呀!超市价!
30日早上起床后感觉完全是人品大爆发,下了几天的雨了,终于晴空万里。天时、地利、人和已占尽,出发!
登山的路,刚开始是这样的!
接着是这样的!
和这样的
后来就是这样的
大本营的晚餐还是不错的,有吃虫草长大的鸡
大本营4400(用手机软件测的)整个晚上是高返的,基本没睡;2点半起床喝了碗稀饭,开始冲顶。时候3:10,算第二批出发的
路途中的各种困难就不说了,在每个人眼里困难都不同;在户外高手眼中登大峰估计就象,吃了晚饭后啃个苹果在自家后院溜达的感觉。但对于一个第一次登山的人来说,你的体力、毅力、胆量无时无刻不在考量着你;能达到顶峰对自己来说决对是一次升华。 6:44耗时三个半小时,成功登顶,如果有冰抓估计能更快点;向导说我们的体力还是算不错的
从右到左分别是:二姑娘、三姑娘、幺妹
不知道远处是不是贡嘎山
登顶后并没多大的兴奋劲,伟哥也没摆什么POS,当然衣服也没脱。也许是氧气稀少脑壳反应变慢了,也许是冷得不想多动了,也许是地方太小容不下你思考的地,也许还想着如何下撤,,,,,,我突然明白:登顶其实只是一个目标,而达到目标的过程才是你真正在乎的。活在当下,享受当下带给你的欢乐也好、痛苦也好、惊险也好、期盼也好,,,,,,,当你登上了一座顶峰,其实只是为了迎接下一座山的开始;因为你需要的是享受这个过程。
上山容易下山难,只有安全的下撤回营,才是完美的登山。据说这一段已经达到登山的技术路段标准了,估计怎么也得50度了;保护的绳索部分已经快被大雪覆盖完。
再往前面走就没有绳索了,完全不敢拍了。
给伟哥上个广告
最后:总结一下一个初次登山者的建议,高手请绕道!
1、要敬畏大自然,要敬畏神山;不要想着人定胜天,一定要征服哪座山,最后带来的结果大家电影里面都见过了。当你带着敬畏的心态去登山,人品一定会暴发的。自然万物都是有灵性的!
2、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情况,不要完全参考网上达人的经验,体力差不丢人。对于新手一定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3、登山的头一天,一定要向刚下山的人多打听清楚山上的情况,高山上的气候瞬息万变,要当机立断作决定;不要惋惜你几个月来做的规划,户外运动这是这样,变数大于不变。
4、头灯一定要用装电池的,而且备用一对电池,谁知道充电的在什么时候突然一下掉电了。本次我就是出现了这种情况,出发时充满电了,试的时候象探照灯一样亮,结果登了一小时后,突然掉电了(不知道是不是气温的原因),哭死我。
5、各类名牌装备其实只是商家的噱头,如果有马匹和协同用编织袋装上自家的铺盖比任何睡袋都爽。
6、只要是得知山上有雪,建议立马带上冰抓。
7、登山杖的每个配件其实都是有用的,而且是易耗品,出发时可多带一套
8、多带几个塑料袋和棉袜,鞋进水后换了棉袜套上塑料袋和干的一样
9、如果在大本营有高反,可以试试吃半粒安眠药(没试过,同行的医学院学生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