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7 20:02

自我认知包括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自我认知心理学#

我 - (?) = 废人?手机!| 你离手机成瘾者还有多远?

先来讲个真事!前两天我开车路过一个十字路口时,绿灯我正常通行,可突然冲出来一个行人,大步流星地走在已亮起红灯的人行道上。吓得我猛踩急刹车,行人也匆匆快跑了几步,这才避免了一起交通事故的发生。当时我俩都吓了一身冷汗!

原来这个行人小伙子刚才过马路时正一边低头刷朋友圈,一边戴着耳机听音乐,根本就没意识到路口的红灯已经亮起了。

其实走在街上,你可以看到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人们用它聊天、拍照、上网、看视频。手机已经完全成为现代人离不开的设备。手机的普遍使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染上了手机成瘾

据我国工信部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9月底,我国已有12.06亿手机用户,堪称“手机用户大国”。在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中,20—29岁手机网民用户所占比例最高,且从 2014年起,用手机上网人数首次超过用电脑上网的人数。这也催生出了“低头族”,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越来越少,关系愈加淡漠。这不禁让人思考:手机成瘾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怎样的影响?

 

手机成瘾又称手机依赖、手机焦虑症,是对过度使用手机这一现象的描述。

手机成瘾个体会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手机依赖并不是指对于手机本身的依赖,而是指滥用甚至沉湎于游戏、短信、网络、拍照等手机功能,并因此危害到工作、学习等正常生活及其心理健康。手机依赖实质上是一种行为成瘾。

 

综合相关研究发现,导致手机成瘾的因素主要有下几个方面:

1. 人格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

人格对手机成瘾倾向有着较好的预测性。比安奇(Bianchi)和菲利普斯(Phillips)通过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调查发现,性格外向的青少年有手机成瘾的倾向,而神经质则无法预测(Bianchi& Phillips, 2005)。

对于此结论,研究者认为,性格外向者的天性就是喜爱社会交往,因此他们倾向于过度使用手机来满足强烈的社会交往需求。

研究者还认为,精神质得分高的人一般性格比较孤僻,人际关系不融洽,甚至不合群,封闭自我以及缺乏自信,他们在面对各方面压力又找不到突破口时更容易让自己沉迷于手机世界里。

2. 自尊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

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研究表明,在成瘾领域当中,低自尊是很多物质成瘾者的特征。关于自尊对手机成瘾的影响,诸多研究证实,低自尊群体更容易通过手机寻求关注。

如比安奇和菲利普斯(2005)的研究认为,低自尊个体的自我评价较低,他们为了不断得到肯定而倾向于不恰当地使用手机。

3. 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

与低自尊者手机成瘾原因类似,孤独感高的手机用户也更容易手机成瘾。我国关于孤独感与手机成瘾的关系研究较多,且多数研究表明,孤独感能有效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这可能是因为孤独的个体为了寻求情感上的支持和满足,所以经常通过使用手机来排解或回避孤独,从而形成手机依赖(刘红,王洪礼,2012)。

 

手机使用真的会对我们的大脑产生影响吗?我们的人际交往会因手机使用而变坏吗?

1. 智能手机使用对大脑的改变

吉恩德拉特(Gindrat)等人(2015)针对定期生活形态下,智能手机用户大脑变化情况的研究发现,当人们通过手指在智能手机触屏上进行操作的时候,这种触觉变化会改变人们大脑中与手指联系的方式。即触摸屏使用次数的增多会直接促进我们大脑的活性。

研究组为了分析大脑的变化,利用脑电(EEG)记录下智能手机用户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机械触摸引发的大脑应答,并与仍然使用功能(非智能)手机的用户的大脑反应进行对照。

结果发现,当三根指头都触摸的时候,智能手机用户的大脑活性增强了。也就是说,拇指和指尖相关的大脑活性强度与手机的使用率成正相关关系,而拇指尖变得更为敏感,经过手机使用,他们大脑中相关的皮质电位激活时间变短了。

2. 手机使用对社交理解能力的影响

如果将50名六年级学生送到一个自然营地,让他们完全不接触手机,会发生什么呢?

一项研究显示,只要这样生活5天,学生理解非语言社交信号的能力就能提高。非语言社交信号就是我们从周围人那里读取的、不是通过语言传递的情感信息,包括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语调和身体姿态。

 

当前干预手机成瘾的手段主要是在网络成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常是通过外部手段减少接触手机的时间转移注意,或是引起成瘾者内在认知的变化而改变行为表现。

1. 内观认知疗法干预手机成瘾

天津医科大学的李振涛教授于1995年借鉴并整合吉本伊信的内观疗法和来源于西方文化的贝克认知疗法后,提出内观—认知疗法。

内观认知疗法按照吉本伊信提出的内观三主题(自己为对方做的,对方为自己做的,自己给对方添的麻烦),去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人际关系,在内观这种特殊情境中多角度地回忆和感受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而识别和矫正自己存在的多种非理性认知,改变自我中心主义意识,消除内心冲突,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涤荡,趋于平和,从而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使主客观世界趋于和谐。

2. 团体辅导干预手机成瘾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以团体情境为平台,给个体提供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心理帮助的一种形式。个体在团体的作用下,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接纳、发展自我,并学习新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从而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发展良好的人际适应,最终达到更完善的发展与成长。

3. 运动干预手机成瘾

我们都知道,运动会使人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提高身体素质、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有研究发现的研究发现,体育运动干预方式确实能对戒除手机成瘾产生正面的影响。

写在最后:

如今,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了。许多人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机;每天睡觉前,最后一件事往往也是玩手机。

解决“手机依赖症”的关键在于找到生活重心,从充实自己的生活开始,尽量避免把心思集中在手机上。要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交流,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可以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郊游、健身等。

如果对手机依赖过于严重,就要去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以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作者 | 暮   夏

编辑 | 李若晨

策划 | 吴乐东 

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来源以及网站链接,违者必究。

上一篇文章:“不是我不想,但我说不出来”| 你真的了解“社恐”吗?
下一篇文章: 整夜未眠的我该怎么办?——来自失眠者的痛苦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咨询项目: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一般心理问题     组织项目:企业EAP疗法培训

网址: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02162

相关内容

我 + 我们 = 完整的我
我工作,我生活,我快乐
我成长,我快乐
我成长,我快乐!
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我工作,我快乐
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日,我们一起拥抱真实自我
我运动 我健康 我快乐 作文600字
我的庭院我做主
我劳动 我快乐 我是生活小达人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