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重读:婚俗的"三茶六礼"

发布时间:2024-12-17 20:03

传统婚礼习俗如三书六礼仍存在部分地区 #生活常识# #家庭常识# #婚恋家庭#

旷达斋 录 原创作者:余悦

编者按

中国国际茶文化创始会长王家扬先生关于《大美中国茶》"图说"系列的序言推送后,引起了读者对这套丛书的极大兴趣。现征得丛书主编余悦研究员同意,特转发《图说中国茶》一书。该书出版于2014年,却写作完成在10多年前。"悦读茶书会"公众号现推送该书第七章:"且尽卢仝七碗茶"一一中国茶俗。今天发送的是第四节"茶俗与人生礼仪"的“婚俗的‘三茶六礼’”部分。

随着社会文明和饮茶文化的发展,饮茶之风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层次和角落,茶礼也被广泛用于民间生活的各个层面,贯彻于衣食住行、婚嫁丧娶、日常交际、人生礼俗等生活之中。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民间是很重视客来敬茶的礼仪的,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必不可少。宋代杜耒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如汤沸火初红”,清人郑清之的“一倍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的诗句,都说明我国人民自古好客,不仅客来敬茶,还要以茶留客。我国人民好客重情的传统美德,从古一直流传至今。不论富有之家或贫困之户,是上层社会或贫民百姓,还是社交活动或闲散家居,莫不以茶为礼。特别是传统节日的春节,宾客来临时,主人总要先泡一杯茶,然后端上糖果糕点甜食之类,品饮香茗,相互祝愿新年幸福。

“以茶待客”是中国的普遍习俗。有客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极大地尊重。正是从这最为常见的现象中,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精神与民众思想的有机结合。中国的以茶待客之“礼”,不仅是指长幼伦序,而且有更广阔的含义。对内而言,它表示家庭、乡里、友人、兄弟之间的亲和礼让;对外而言,它表示中华民族和平、友好、亲善、谦虚的美德。子孙要敬父母、祖先,兄弟要亲如手足,夫妻要相敬如宾,对客人更要和敬礼让,中国人“以茶表敬意”正式这种精神的体现。至于现代,以茶待客,以茶交友,以茶表示深情厚意的精神,不仅深入每家每户,而且用于机关团体,乃至国家礼仪。

而民俗中含义深远的茶礼,突出表现在婚恋之际。古人认为:“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人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明·郎瑛《七修类稿》)古人以栽茶必须下籽,隐喻结婚就要生子,并以茶树不可移植作为婚姻笃定,爱情专业的象征。这种价值取向和道德意义,历史相传成风,婚姻的各个阶段也都与茶有紧密的联系,故旧有“三茶六礼”之说。

相亲用茶

一般来说,茶叶与婚俗有关始于行聘。“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满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清·福格《听雨丛谈》)遂川县客家青年谈对象,介绍人引荐双方见面,常常到茶店中去,茶资归男方支付。此时必须要六样茶点,每样称六两,意为“六六大顺”。修水县媒人带仔俚(指男青年)去姑俚(指女青年)家相亲,姑俚泡上几碗茶用茶盘端出来,这第一盘是见面礼节。女方家长陪同客人一边喝茶,一边拉家常话。过少许时间,如果姑俚又送来第二盘茶,仔俚也接过了第二碗茶,表示男女都同意了亲事,双方的话题也就转入结亲的事。如果姑俚不再送茶出来,表示女方不同意亲事。仔俚不接第二碗茶,表示男方没有相中姑娘。不论哪种情况,客人都要马上告辞。

订亲用茶

各地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行聘必以茶叶,曰‘下茶’。”(清·同治《湖口县志》)“行聘时,男家具饼、茶叶、酒、猪、鸡、鱼必足。”(民国《赣县新志稿》)“先期数月,预行聘礼,其仪物多寡,视贫富为增减。惟内用春茗一盆,取其得春气最早,示女归及时之义。女家回盒,用谷种数升,取其发生无穷,有养人之义。”(国民《瑞金县志稿》)“男家备长庚,钱二千并仪物、首饰、衣服、香茗等件,名曰‘下茶’。”(清·同治《会昌县志》)有的定婚时虽然不送茶叶,但也以茶为名。“将婚,男氏具书及饼、饵、鱼、肉、币、帛、衣、钗等物送至女家,俗云‘过茶’。”(民国《上犹县志》稿本)

还有的将男女双方议立记载聘礼与嫁妆的品种与数量的礼单,叫做“立茶单”或“写茶单”。茶单议立后,就意味着初步建立了姻亲关系,双方即改口称呼。

在遂川县,还有送茶包的习俗。定婚这天,男方代表五至九人前往女家,女方“客娘”要一一敬茶待客。当“客娘”敬茶到“后生”手中时,“后生”喝完这杯茶随即要把预先包好的“见面礼”红包放在茶杯内,后将茶杯送回“客娘”手中。“见面礼”茶包的数额多少,视男方家经济条件和大方情况而定,少则几元或几十元,多则百元以上,但数字要求逢九。由于江西素有重视人品的风气,也有的“纳采、行聘、一茶一果,俱辞不受。”却特别看重个人的品貌和才学,“然专尚择婿,首重儒生。祈名之初,必问曰:‘郎君读书否?曾入学否?’斯风俗之最美者。以故,父兄每勤于延师,子弟亦勉于向学矣。”(清·康熙《赣县志》)

婚礼用茶

行聘之后,男女两家便为筹办婚礼忙碌起来。迎娶之日,花轿到女家后,媒人、乐手等稍事休息并用过茶点后,乐队随即吹奏起来催请新娘上轿。接着,侍娘走到轿前,手握米、茶叶撒向轿顶,意为驱逐邪祟。花轿“将到门,婿严服出迎,搴帷接茶,然后进门。”(清·同治《乐平县志》)拜堂、喝交杯酒之后,南城县一带要“揭席,郎与女堂前交拜,姑或祖姑为妇去花头,揭首帕,饲以茶果,谓之‘拜茶’。”(清·同治《南城县志》)然后,侍娘引新娘入洞房,给箩坐给篓坐,意为新娘今后做事灵活如萝车篓转,最后给凳坐、给茶喝。闹房之时,有的地方新娘要给六亲百客敬茶。

茶乡婺源还有个习惯,每个姑娘出嫁前都必须亲自用丝线和最好的茶叶扎一朵“茶花”。出嫁那天,新娘用开水冲泡这朵“茶花”来品评新娘的手艺,而碧绿清新、芳香四溢的“茶花”又象征着新婚夫妇的美好青春和幸福的家庭生活。同时,新娘还要亲自用铜壶烧水,按辈份大小依次给亲朋宾客沏上一杯香茶,这叫“喝新娘茶”。

婚后用茶

新婚之后,许多礼俗也与茶有关。成婚后的第二天清晨,各地都有由新娘敬茶的习俗,但不过有的只敬公婆,有的要敬家族中的各式人等及远道来参加婚礼的亲戚,还有的要挨家挨户拜叩亲友邻里,一一敬茶。如“合卺之明日,新妇冠帔立堂阶,使老妪捧瓯执壶侍,瓯中置枣栗,佐以匙,请舅姑诸尊长立堂上,妇捧茶瓯三献,舅姑诸尊长咸答礼。妇以瓯陪立而不饮,俟舅姑诸尊长饮毕,然后退。”(清·同治《铅山县志》)新婚“次日,拜祖先,即古庙见礼;次拜翁姑、尊长及媒氏。新姻叙见卑幼,谓之‘拜茶’。”(民国《昭萍志略》)

结婚三天之后,新娘要下厨房烧茶做饭,“新妇是日辰早入厨,捧茶果登堂奉舅姑,唯谨。”(清·同治《乐平县志》)或是“女入厨下作茶汤,以母家所赠果类遍饷宗亲。”(民国《弋阳县志》)还有的新婚“三日,婿导新妇入厨下,亦鼓乐。婿遣人请女家会亲,不至,则饷以筵席,谓之‘新人茶饭’。”(清·同治《宜黄县志》)或是“三日庙见”,“族房皆贺,随答谢茶果酒。”(清·同治《新喻县志》)这些,都离不开清香的茶叶。

有的虽不用茶叶,却仍以茶称之。婺源茶区还有请“新郎茶”的习俗:新婚头一年,老丈人家的亲戚、好友和邻里,都要在来年农历正月“接新郎倌”(俗称接新客)。“接新客”那天要将珍藏好的上年好茶每人沏上一杯,边喝茶边叙谈边吃糕点,待茶过三巡,才酒茶上桌。按当地乡风,新郎倌这天喝醉了主人才高兴,但新婚妻子往往将浓茶递给丈夫,以解酒防醉。

茶贯穿婚俗的始终,是因为茶所富有的多种内涵:茶是清洁的象征,寓意爱情的纯贞;茶是吉祥的象征,祝福新人生活美满;茶是亲密、友爱的象征,祝愿夫妻礼敬、儿女尊长、居家和睦、亲家情谊、多子多福。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六悦河

责任编辑:

网址:旧书重读:婚俗的"三茶六礼"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02212

相关内容

旧书重读:明代茶馆的精致典雅
旧书重读:藏族酥油茶
古代婚礼流程/仪式/策划/布置 古代结婚礼仪
新华社:小红书助推农村婚礼新风尚
闽南民俗——生活习俗之饮食
10个婚礼创意点子 婚礼小细节大浪漫~
婚礼照片DIY 装饰婚房温馨舒适
【旧婚纱改礼服】
这届95后,流行「自制婚礼」
旧书重读见精神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