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气质,文化空间怎样点亮城市之美
音乐节庆是城市文化活动的亮点,提升了城市形象。 #生活乐趣# #生活质量# #文化生活# #音乐节庆#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如何才能生活得更好?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当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将继续追寻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其中就包括了对文化的需求。
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内涵及外延极其丰富。但就人所生活的城市空间这一维度而言,文化真实存在于城市生活和建设之中,依托各不相同的城市生活和建设内容为载体。这些载体可以统称为城市“文化空间”。
许多形式新颖、规模不一的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城市兴起:颇具新意的时尚实体书店、精致的艺术品博物馆、个性鲜明的写字楼艺术空间、设计感极强的艺术园区……这些点亮城市之美的公共文化空间,所具有的公益性、开放性、现代性、便利性等特点,符合了公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也关系到城市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一、文化空间对城市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城市文化是谁的文化?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市民的文化,城市文化空间应该为市民的文化生活而打造,其目的是提升城市文化生活的品质。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城市的文化,这时城市文化空间是城市对外展示的综合窗口,其目的是塑造并改善城市的对外形象。这两种理解方式虽然侧重点不一样,但不能偏废,最终是统一的。市民的文化是城市对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对外文化品牌的提升最终也会改善城市居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生活品质。
当下,很多城市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原本较为完备的物理空间,在当今已经无法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了。城市的物理空间是不容易改变的,但是倘若我们调整、发展它的文化空间,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较快地提升城市局部的品质,优化和弥补其各项功能,并且可以适当地超前。
文化空间的塑造不仅要依靠专家、学者、艺术家等,也要依靠广大的居民,经验和创意相结合,现代和传统融合,鼓励创意,又不是脱离实际的标新立异。爱尔兰就有不少通过文化艺术空间调整物理空间的案例,譬如广场上的艺术品每三年会更换一次,每次更换都会举行招标,中标的作品才会被放在广场上;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不断变换,最终形成了新的景点。
文化空间之于城市的更新有两种功效:一是锦上添花,比如艺术节、旅游节,它一定程度上是锦上添花,利用了街道等现有的艺术空间或者较好的公共空间,进一步提升文化意识的素质,增强文化氛围,具有示范性、提高性的作用。另一种功效是雪中送炭,通过文化空间来弥补原来物理空间的不足,或者改善它的品质。例如莫斯科的地铁道路很深,给人压抑感,甚至身体不适,但是他们把车站布置得非常辉煌,摆放了琳琅满目的艺术品,通过文化艺术空间的构造就能起到非常好的缓解作用。在物理空间与文化艺术空间的打造之间寻找到平衡,生活在城市的人才能切实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美好。
二、塑造文化空间的重心是营造城市景观
讲到城市特色景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怎样建设地标性建筑景观,但这并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城市景观的营造。
城市景观营造,有几个很重要的来源。一是富有特色的建筑和街道景观,建筑风貌要体现地方文化的特色,建筑形成的群落和天际线要有高低错落的韵律感,街道形成的通道式空间也要有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这些是人直接体验并感知到的城市景观。二是城市景观的欣赏需要有一定的空间距离,特别重要的是滨水景观,因为水域的间隔能让景观有可欣赏的空间距离,在这个距离中人们可以很方便地拍照留影,众多的城市名片便是这样形成的。在很多城市,有很漂亮的街景,但很遗憾找不到一个拍照的角度,因为不断地人流、车流、或者电线杆等,影响了景观的完整性。三是标志性的城市景观要与城市主要的商业枢纽、交通枢纽、公共设施相结合,让景观、商业、交通、公共服务发挥合力。有些很好的城市景观孤零零地处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其价值便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
作为“世界设计之都”的新加坡,现代化的设计感和独特的城市审美使得新加坡更具艺术感。新加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 滨海艺术中心,位于滨海湾鱼尾狮公园对面,以其独特的外观形态而闻名。它的主设计团队DP Architects以昆虫复眼为灵感,设计成两个酷似“榴莲”的主体建筑,这也是对热带地域气候的一种景观映照。
滨海艺术中心以“全民艺术中心”为理念打造而成,以提供公益文化服务为主,内部设有2000座大剧院和1800座音乐厅,还有小型实验剧场、室外剧场、图书馆等文化空间,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文化消费需求。内部的业态布局以餐饮为主,也有部分销售纪念品、小商品的零售店。在满足市民文化艺术消费需求的同时,辅以配套的商业空间和休闲娱乐空间,滨海艺术中心成为文化和商业复合联动的城市艺术空间。滨海艺术中心通过文化与商业的联动发展赋予了公共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运营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当然,除了滨海艺术中心外,新加坡还有很多艺术展馆和画廊,共同营造了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新加坡以“现代化”符号粘合多种族的碎片文化,以丰富的文化符号构成了城市景观和意象,形成并传承特有的城市文化记忆,逐渐构筑起本土的文化认同。通过“文化+商业”的模式使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同时充分满足了居民的文化消费和艺术审美需求。
由此可见,成功的城市空间文化表达,一定会有一些共通之处。首先是对城市地方文化特质的营造。通过对空间、建筑、景观、商业设施、公共设施赋予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和符号,让这个空间成为表达和体验城市文化特色的最集中的区域,这样的一个地块才能成功,例如成都宽窄巷子成为“最成都”的文化体验空间。其次是文化与商业的结合。文化不是展台上的文化,而是与城市市民生活、商业活动紧密结合的文化,文化因为商业才更有活力,商业也因为文化而更有内涵。三是标志性的文化景观。不管是滨水休闲区,还是文化街区,最具有文化品位和商业价值的空间一定面对着一个开敞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也就是在这里坐下来喝杯茶,视野所及的是这座城市最美的景观。所以,我们要塑造同时具备文化品位和商业价值的空间,一定要注重开敞的标志性的文化景观空间的营造。
三、“好看”又“好用”,才能留住人的脚步
拥有“高颜值”的公共文化空间扎根、生长,彰显着城市文化生态的多样性趋势。如何避免沦为“好看却不好用”的摆设,成为更加引人关注的问题。
对游客来说,江南古镇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特别让人留恋,但当地人最喜爱的则是桥头空间、农贸市场、茶楼小巷等;东方明珠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但本地人登塔的比例远远低于游客,因为他们更注重身边的空间形态,包括街道、小巷等,这样多重的需要才使城市的空间更加丰富和与众不同。
打造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空间,要了解城市里曾经的那些空间蕴含着什么样的文化要素。首先要了解这个空间及其周围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积淀,包括山丘、河流、树木、建筑、道路、标志等;其次是外部的大交通和内部适合步行的空间,因为步行最能促进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对话,增强相互了解和相互关心;第三是有哪些人们熟悉的服务设施,如杂货店、洗衣店、银行、邮局、医院等,特别是那些老字号的店铺,能帮助人们建立与生活有关的联想;第四是有无一定的文化设施或人们喜欢集聚的场所,如图书馆、文化馆、寺庙、体育场、影剧院,还有传统的茶楼等;第五是看相对稳定的居住人口,合适比例的年龄结构,因为居民的流动性越大,就越不容易培养起地方的文化。
要更多地关注小尺度的城市文化空间,包括一些因偶然的因素形成的空间文化。比如东京在二战时曾修建了很多高炮阵地,战后,这些小广场变为了儿童的游戏、居民的临时避难所、社区的地标以及传统节庆日的文化活动场地,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便在建筑最密集的东京中心23区里,在那些巨大的建筑物旁边或者连续的建筑界面当中,也常常会穿插一座小寺庙、小公园,或者几家老店铺、几株古树,让人感到城市里的丝丝温馨。
眼下,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高速发展,各个城市高铁枢纽、地铁车站的周边也出现了新的动向——空间形态的设计。比如我国台湾的高雄市,就相当注重地铁车站周边的空间环境,公园、广场、街道等外部空间直接与车站连通,以历史文脉为基础,突出文化的地域性、独创性和时代性,其现代景观的设计、车站建筑都和周边环境相呼应,本土文化语境相共融,所以无论从文化象征和美学特征来看,这些新的站点空间都堪称为城市文化的经典组成。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朴素标语揭示了城市与人之间的某种精神联系。空间作为城市发展所依赖的最重要的资源,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质与内涵就有必要重新审视、规划与营造城市的文化空间。城市文化空间,是一千个人的哈姆雷特,在城市中扮演不同角色的人对同一个城市有着不同的期许,但毫无疑问,打动人心的是人与城市之间的共鸣。如何打造出这种共鸣便是塑造城市文化空间过程中必须去思考的部分。
网址:提升城市气质,文化空间怎样点亮城市之美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02296
相关内容
什么是城市亮化设计,“城市亮化,让生活更美好!”多样艺术空间 丰富文化生活(艺术为城市添彩)
优化城市环境 提升生活品质
加快推动城市商圈升级改造(消费视窗·优化城市商业 提升生活品质①)
加快推动城市商圈升级改造(消费视窗·优化城市商业 提升生活品质①)
河北:22项重点工作提升城市品质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城市空间与气候适应性设计
浅议如何提升城市品质
提升城市颜值优化生活品质 美丽余杭再升级
城市生活质量如何评估?如何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