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用哲学术语

发布时间:2024-12-18 04:30

家居陈设的艺术并不排斥个性化,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独特语言。 #生活知识# #家居生活# #居家生活哲学# #家居陈设艺术#

到底要不要用哲学术

这个问题就像

要不要吃鱼

用思辨的思想来考虑这个问题

1.吃什么鱼(用什么哲学、心理学、经济学术语)

2.怎么吃(理解透了,还是囫囵吞枣)

3.谁来吃(自己还是别人家的孩子)

4.什么场合吃(在作文中的具体运用)

5.吃的结果(有人吸收了营养 有人被卡到了喉咙)

简单说

可以用,但要用得好,用得好,增加说服力

用不好,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1

材料:人们普遍向往没有压力的生活,但人生中让人欣喜的大小成就,又往往是在压力之下取得的。

审题

1.抓类型:现象类 思辨类

2.抓对象:压力与成就

3.抓关系:人生中让人欣喜的大小成就,往往是在压力之下取得的

4.抓矛盾:人们普遍向往没有压力的生活

但人生中让人欣喜的大小成就,又往往是在压力之下取得的

5.抓内涵:如何看待压力和成就的关系

6.抓思辨:(1)没有压力未必是好事(2)压力过大也不行

7.抓现实:(1)现实中,有人压力过大,无法自适(2)有人一味排斥压力,厌恶压力,希望生活零压力

8.亮观点:《适当压力出成就》、《压力这个好朋友》

思路梳理

1.引材料:

事例引:居里夫人在备受财务和时间压力的情况下发现了镭,获得了诺贝尔奖

故事引:鲶鱼效应

理论引:20世纪的应激理论和压力研究的先驱,加拿大-匈牙利的心理学家汉斯·塞耶(Hans Selye)在他的研究中区分了两种压力:一种是负面的压力(distress),它会导致焦虑和健康问题;另一种是正面的压力(eustress),它对个人是有益的,可以激励人们超越自我,达到更高的成就。他的研究强调了压力不仅仅有害,还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产生积极的影响。

理论引:倒u形曲线(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析材料:下定义

压力:个体对觉知到的(真实存在或想象中的)对自身的心理、身体、情绪及身理威胁时的体验,所导致的一系列生理性反应及适应。

压力的特性:

(1)必然性:当代人生活中压力无处不在

(2)必要性:大部分的成就都离不开压力的催化(鲶鱼效应)

3.归因:为何人们向往没有压力的生活?

(1)每个人应对压力的能力都有限。面对超出自身应对能力的压力时,人们自然会渴望一个更加轻松和没有压力的生活环境

(2)人们倾向于寻求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而过度的压力会打破这种平衡。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忧虑,能够提高幸福感

(3)压力常常与责任、期望和强制性任务相关联。向往无压力的生活反映了对自由和自主的渴望,没有压力也就没有束缚,能够提高自由度

(4)无压力生活被理想化,被视为一种成功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象征(有钱有闲、钱多事少离家近)

4.为何成就往往是在适当的压力下获得的?

(1)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人的动力,使其更专注于任务。注意力的集中有助于提高效率和完成质量,从而促进成就的获得

(2)面对挑战和压力时,人们往往能够超越自我限制,发掘和利用自己未曾意识到的潜能和资源,从而达成目标

(3)压力可以促进学习和个人成长,它迫使个体适应新挑战,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4)为了应对压力和满足期限,往往会更高效地工作

(5)压力可以让成员之间一致对外,减少内耗,着力解决共同问题

5.思辨:压力过大的弊端(为什么压力过大反而不利于取得成就)

(1)过度的压力会导致人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这会影响到任务的执行效率和质量

(2)高压力下,人们的决策能力会下降,更可能做出冲动或短视的决定

(3)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会导致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等,这些负面情绪进一步影响个人的成就

(4)应对压力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身体资源,这会导致人感到疲惫不堪,从而影响状态和表现

6.联系现实

(1)现实中,有人压力过大,无法自适

(2)有人一味排斥压力,厌恶压力,希望生活零压力

7.如何做?

(1)承认压力的必然和必要,学会管理压力,和压力相处

(2)找到个人的最佳压力水平,既能够激发潜力又不至于造成负面影响

压力和成就素材整理

正例(在适当的压力下,取得成就)

1.傅聪在父亲傅雷严格要求的压力下,成为著名钢琴家

2.古今中外成功的救亡图存的改革、变革、革命

3.居里夫人在备受财务和时间压力的情况下发现了镭,获得了诺贝尔奖

4.贝多芬在逐渐失聪的情况下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交响曲

5.黄国平在贫困的压力下,走出小山村,攻读博士,就职腾讯

6.袁隆平在外界不看好、贫穷的压力下,仍然努力研究,最终成功研究出高产杂交水稻

反例(压力太大,反而无法取得成就)

1.体育比赛中的失误:优秀的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如奥运会决赛,由于承受巨大的压力和期望,有时会表现出不寻常的失误,导致失去奖牌。

2.公众演讲的紧张: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演讲者,在面对特别重要的演讲任务时,如果压力过大,可能会出现记忆力减退、语言不流畅,甚至忘词的情况。

3.考试焦虑:学生在面对重要考试时,如大学入学考试,由于过度紧张和焦虑,可能会表现出考试成绩不佳,即使他们实际掌握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4.工作场所的燃尽现象:员工在长期面对不合理的工作量和期限压力下,可能会经历职业倦怠,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对工作产生厌恶感。

5.重要商业决策的失误:CEO或企业领导者在面对高度压力的决策时,可能会因为压力过大而做出错误的商业决策,导致公司遭受重大损失。

6.创造力的抑制:艺术家或创意工作者在面对截稿压力或商业期望时,过度的压力可能会抑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影响作品的质量和创新性。

划横线部分的理论,很适合这篇

用了之后很有说服力,为文章增色

范文和阅卷反馈

(戳链接)

22年高三长宁一模作文精析(附范文、病文、精修文)

2

材料:有人说坚持做同一件事坚持10年就能够成功,坚持20年就能够创造出奇迹。而事实上,绝大部分人同一件事情做了一辈子,依旧平凡无奇。

审题

1.抓类型:现象类 思辨类

2.抓对象:坚持与成功

3.抓关系:坚持做同一件事坚持10年就能够成功,坚持20年就能够创造出奇迹VS绝大部分人同一件事情做了一辈子,依旧平凡无奇

4.抓矛盾:绝大部分人同一件事情做了一辈子,依旧平凡无奇

5.抓内涵:长期坚持确实能够提高成功的可能性,但真正的突破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的投入

6.抓思辨:(1)是刻意、有效的坚持还是敷衍、缺失内驱的坚持(2)坚持的原因是热爱还是被迫(3)成功的定义因人而异(4)过于强调长期坚持可能会忽视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重要性

7.抓隐含前提:只要讨论个人主观因素,次要讨论资源、机遇、外部环境

8.亮观点:《匠人和庸人的坚持》

思路梳理

1.引材料:

概括引:坚持本身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确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个人在某一领域内取得成功的可能性。长期而持续的努力能够累积经验,提高技能,增加在某个领域内取得重大成就的机会。然而,坚持不是成功的唯一要素,还要看怎样的坚持。

理论引:“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的概念,这是由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等人提出的。刻意练习不仅仅是重复地做同一件事,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专注且反馈驱动的训练方式。这种练习方式强调在专家的指导下,不断地挑战自己当前的能力极限,并通过不断的反馈和调整来提高技能水平。

2.析材料:

坚持做同一件事10年能成功,20年能创造奇迹,对专注、毅力和长期投入价值的高度认可

3.为什么说坚持10年、20年就能创造奇迹?

(1)长期累积的效应,在任何领域深耕多年,所累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将极大地增加创造显著成就的可能性

(2)长时间的投入能够构建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偶尔的努力所无法比拟的

(3)长期的努力和坚持也增加了遇到转折性机遇的几率。在某一领域深耕越久,就越有可能在恰当的时刻遇到不可多得的机遇

4.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同一件事情做了一辈子,依旧平凡无奇?

(1)成功不仅仅是关于时间的投入,而是如何投入时间。安德斯·艾利克森提出了“刻意练习”的概念,强调有目的、有计划、反馈驱动的练习方式,这对于在任何领域达到高水平表现至关重要。仅仅“做”一件事而不寻求改进、不挑战自我、不从失败中学习,很难实现显著的进步。

(2)许多人可能会因为外在因素(如经济需要、社会期待)而从事某项工作或活动,而不是出于内在兴趣或激情。当活动不是由强烈的内在动机驱动时,人们很难投入必要的精力和热情去超越平庸

(3)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仅仅坚持不够,还需要能够适应环境变化、持续创新和解决问题。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昨天的解决方案可能不适用于今天的问题。

5.思辨

(1)是刻意、有效的坚持还是敷衍、缺失内驱的坚持

(2)坚持的原因是热爱还是被迫

(3)成功的定义因人而异。对一些人来说,成功可能意味着在职业上达到顶峰,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经济的充分回报。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坚持一生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即使没有获得显著的名声和财富,也是一种成功

(4)过于强调长期坚持可能会忽视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重要性。在某些情况下,坚持可能转化为固执,使个人无法适时调整策略或转向更有前途的领域。因此,成功的关键不仅仅是坚持,还包括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变。

(5)这并不意味着努力没有价值,而是说明成功的路径多样,且受多重因素影响

5.怎么办

(1)肯定“刻意练习”的坚持的价值

(2)坚持是通往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成功的定义、多元因素的影响以及对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需求,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3)每个人的成功之路都是个性化的,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保持开放和灵活的心态,并享受过程中的成长和学习

“刻意练习”的理论也适合这篇材料

坚持不是成功的唯一要素,还要看怎样的坚持

“刻意练习“式的坚持才可能通向成功

3

材料:(24徐汇一模:侧重一面:我应当) 立身行事注重的是“我应当”,而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我愿意”,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审题

抓类型:现象类  思辨类

抓对象:我应当 我愿意

抓关系:立身行事注重的是“我应当”,而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我愿意”

抓背景:立身行事

抓内涵:个人行为、决策背后两种不同动机(责任感与个人愿望)的矛盾和冲突

抓思辨:(1)二者有时候统一(2)不统一的时候,也要适当考虑个人意愿

亮观点:《责任的召唤》

思路梳理

1.引材料

理论引: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三元说”

2.析材料:下定义

“我应当”源于外部的社会期望、文化规范或道德责任,强调的是个人应承担的角色和责任。

“我愿意”源于内部的个人愿望、兴趣和情感,强调个人自由和满足。

在多数社会和文化中,个人行为既受到外部规范的约束,也受到内部愿望的驱动。

3.为什么立身行事为什么注重的是“我应当”

(1)应当意味着责任,岗位赋予在岗人员以责任和义务,社会的健康运行建立在各岗位人员应当完成的工作内容被妥善完成的基础上,如果不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后果是社会混乱不堪,每个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警察应当维护社会治安,医生应当治病救人,老师应当教书育人)

(2) 履行责任可以促进个人成长,提高解决问题和承担社会角色的能力

(3)遵守社会规范和承担责任可以建立个人的信誉和社会地位

4.人们为什么往往倾向于选择“我愿意”

(1)所做就是所愿,不被强迫,最符合个人兴趣、期待,做起来带劲,做成了得意,做不成也享受过程

(2)比起责任、身份的约束,放纵内心的欲望更容易带来轻松愉悦、内心的满足

5.一味倾向选择“我愿意”的弊端(思辨1)

如果“我愿意”和“我应当”(社会需要的)不契合,后果根据不符的程度增加而越来越严重

(1)付出得不到回报和认可,与社会脱节(梵高)

(2)不符合公序良俗,承受舆论压力(贺建奎 基因编辑 )

(3)甚至不符合法律受到制裁(李天一)

6.思辨2

(1)二者有时不矛盾、相互关联

<1>通过履行“我应当”的责任,个人对社会做贡献,有助于建立个人的社会身份和归属、获得内心满足感、成就感

<2>外部的社会环境鼓励个人追求自我实现,社会期待与个人意愿一致(创业、创新、自主就业……)

(2)在不同情况下灵活调整,有时也要允许自己追随“我愿意”

7.怎么办

(1)寻找“我应当”与“我愿意”之间的平衡点,在满足个人愿望的同时,考虑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2)如果二者矛盾,个人作必要的妥协、调整个人期望,满足社会的期待和责任(服兵役)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三元说”:本我---我愿意;自我和超我---我应当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三元说: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就是“最根本的我”,是人格的最底层。这里就是“无意识”的领域,主要是人本能的原始欲望。这些与生俱来的欲望要寻求即刻的满足,不论是非对错,只要满足了欲望就会很快乐。

本我之上是自我,这就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那个自己。自我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成长过程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有理性,会正视社会现实,重视常识和规则。它能够感受到本我的欲望,但自我会用理性来甄别本我的要求。

自我再往上,就是超我。是超越自我的那一部分,这是我们心中的理想化人格。它是在人与“道德”的接触和理解中形成的,我们把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种道德权威内在化成心灵的一部分,最终就形成了这个理想人格。

4

材料:社会中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如何看待社会角色所蕴含的社会期待对自己的影响,每个人的认识不尽相同。

审题

1.抓类型:现象类 思辨类

2.抓对象:社会角色下的社会期待 隐含 个人期待

3.抓思辨:(1)影响的两面性(2)个人期待和 社会期待的冲突

4.亮观点:《社会期待下的个人价值》

思路梳理

1.引材料:

事例引(作为企业家的任正非 正例)

现象引: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

2.析材料:下定义

社会期待:社会或群体根据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所提出的希望,它反映的是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社会角色: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3.归因:为什么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角色

(1)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社会角色是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定位

(2)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不同,角色定位不同

4.不同社会角色下的社会期待有什么特征

(1)社会期待的本质是责任,是被期待者的义务

(2)完成社会期待的过程就是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

5.社会角色所蕴含的社会期待对自己的影响(利弊分析)

(1)规范个人行为

(2)个人被激励(罗森塔尔效应)

(1)限制个人行为

(2)引发冲突(同时有多个社会角色、个人能力达不到社会角色的要求)

(3)形成偏见(职业歧视、性别歧视)

6.思辨

(1)个体同时承担多个社会角色,可能会因时间和精力而无法完成社会期待

(2)社会角色下的社会期待和个人期待发生冲突

(3)被道德绑架

(4)社会期待超过个人能力

(5)社会期待是否合理

(6)不认可社会角色,从而无法完成社会期待(加缪《局外人》默尔索)

7.联系现实

(1)有些人一味迎合社会期待,最终丧失自我,如为了迎合大众眼光而失去自我生活的网红们

(2)有些人不迎合社会期待,自己选择社会角色,如北大卖猪肉的陆步轩

8.怎么办

(1)审视社会期待,理性看待社会期待

(2)用合理的社会期待鞭策自己

(3)在不合理的社会期待下坚持自我

(4)用自己的方式塑造自己的社会角色,而不是让社会角色完全塑造自己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通常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行为的期望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的现象。最早由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与伊迪丝·雅各布森(Edith Jacobson)正式提出。他们在实验中从班级中随机挑选部分学生,告诉教师这些学生拥有过人的智力水平,极具发展潜能,但要对其他人保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被随机选中的学生成绩进步很大,且变得十分自信积极。总结来说,是教师对学生形成的期望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向符合该期望的方向发展。这一效应启示我们,如果你对他人有所期待,可以通过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对方,给予其由衷的赞赏,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促使其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份期待或许就会成真。

更多范文,联系教务老师

附:高三16区二模时间

责任编辑:

网址:到底要不要用哲学术语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06428

相关内容

将人生哲学到底
从现象学到生活艺术哲学
王俊:从现象学到生活艺术哲学
张巍评《哲学的生活方式》︱“哲学并不走进哲学课堂”
慢生活需要的哲学
哲学与生活艺术
《优雅变老的艺术:美好生活的小哲学》:“变老”也是需要学习的
如果地球要去流浪,你还需要人生哲学吗?
苏格拉底的幸福哲学
旅行——学习哲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