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0分钟时间对生活做减法,轻装面对全新2016
每天花10分钟进行树姿冥想,减轻日常压力 #生活技巧# #压力管理技巧# #瑜伽放松法#
加入“有书共读”计划的会员们
泥萌壕
2016年元月第一周
书书君带你来一次《断舍离》
对自己的生活做减法
轻装开启全新2016
人生的种种苦恼,总混杂在我们对物品的执着中
张德芬序
想要幸福,我们需要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具体有三步: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舍,顺从自己的心,割舍既有;离,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
断舍离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第一章 只要了解个中奥妙,就能激发千劲——断舍离的机制
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我们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
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为了保持好心情而收拾
自从断舍离以后,以前那种一提到收拾就觉得讨厌的心情全没了,跟以前比,现在的自己真是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与整理术、收纳术有什么不一样
断舍离与一般的整理收纳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
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不需要它。
筛选物品带来的自我察觉
这种改变的机制是这样的:要得到“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人就必须要清楚了解自己。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
夺回被占据的空间和能量
断舍离的任务就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费掉的这一切。
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书中作者通过断舍离了解自我形象的典型案例:“和廉价塑料勺相称的自己”。
从衣柜开始,来一场自我改革吧
从不穿的衣服着手,去除自己的执念
我发现了那个一到季节更替就觉得没衣服穿的自己,也发现了自己到底有多少丢在衣柜里永远不会再穿的衣服。这其实并不是留恋,而是一种执念。为此,我下定决心:“好!就让一切从衣柜里开始吧!
筛选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
一旦通过断舍离提升了自我形象,那么别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他生活得那么精致,可不能随便拿个粗陋的东西送他就了事了”。慢慢地,你就会感觉到,周围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可见,这种筛选物品的工作,也具有改变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力量。
动手实践,意识也能获得转变
和物品成为好朋友
不但确保每样物品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自己能确实用到它,还要和它成为好朋友——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
磨砺内在的感应力
“断”和“舍”都需要doing,也就是行动,action。不断重复doing之后,就能抵达感觉的世界,也就是达到being的状态。行动是与思考同时进行的,可从思考的状态转移到感觉的状态,“我”个人觉得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点,这以后就轻松得多了。
东西要用才有价值
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要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让物品自然而然地回归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这就是断舍离要做的。
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无法丢弃的理由
物质过度泛滥的社会
捡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
买东西的商家可是做了相当高明的研究的。为了让人失去理性地大买特买,他们可以说是研究透了里面的技巧。让人产生占便宜的错觉。
入口是“断”的闸门,出口是“舍”的闸门
社会因素令物质不断地涌进来,而由于个人和社会的某些原因,这些涌进来的东西却出不去,永远就堆在自己的这个空间里。我们所处的空间只有固定那么大,不可能因为东西的增加而增长,我们必须得意识到这一点。
要是下定决心实施断舍离,就必须得把池塘翻个天翻地覆,也就是得把放在衣柜里、壁橱里的东西全都拽出来,这显然会是个大工程。
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记了“东西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品位”。
■物品的流动——“断”的闸门、“舍”的闸门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那些把家里到处都堆满破烂儿的人,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1.逃避现实型
这种类型的人太忙碌,几乎没什么时间待在家里,所以也没办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是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加上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慢慢地,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
2.执着过去型
这种类型的人,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相册、奖杯等等,统统当作命根子似的保管起来。他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从不想面对现实这一层意义上来看,与逃避现实型也有相通之处。
3.担忧未来型
这种类型的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这类人的特点是过分地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不安。在三种类型当中,这一类的人最多。
总之我就是不想待在家里——逃避现实型
他们是那些马不停蹄地忙于志愿活动、聚餐、社团的社交丰富的主妇,以及那些工作结束之后还总去喝酒、深更半夜才回家、周末也常常外出的男性。他们并不是真的因为太忙而不在家,而是因为不想在家所以才把自己搞得很忙,即便他们本人可能察觉不到这一点。换句话说,他们是因为不想正视某些问题,所以才常常找出一些让自己忙碌到必须一刻不停地外出的理由。
那些回不去的幸福时光——执着过去型
要帮助执着过去型的人收拾房间可是非常费劲的,工作几乎难以进展。留有过去回忆的物品数量庞大,所以每看到一件东西,都会勾起对当时的记忆,甚至就这么沉浸在了给人讲述过去的情景里,结果就完全忘了收拾东西了。
没有了就会很不安——担忧未来型
担忧未来型的人,总在为了某个没有这些物品就过不下去了的未来担心不已,但这一天却从来没有真真正正地出现过。
对现在的界定因人而异
说到底,觉得多长一段时间属于“现在”都可以,这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一定要有对自己而言最合适的“现在”存在。
扔不掉就是不想扔
“扔不掉=不想扔”的机制。说到底,这根本就不是自己是哪一种人的问题,而是自己本身的问题。这些东西虽然“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可却还扔不掉,一直留在家里,理由就是执念。
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
只要稍微借助泻药的力量,人都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收拾工作的。不过,对于便秘患者来说,泻药说到底也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而已,如果不改变平日的生活习惯,就得不到根治。对于一个总是把家里堆满破烂儿的人来说,也同样如此—如果不改变你的生活习惯,你的家就没办法彻底干干净净。
代表停滞运和腐朽运的灰尘与杂物
断舍离认为,只要能除掉那些破烂儿、垃圾、灰尘,就能消除停滞运和腐朽运。
破烂儿还可以分三类:
①不用的东西
漫不经心地保存或放着不管的东西,甚至是已经忘了它的存在的东西。是因为一想到扔掉就心怀不安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扔掉的东西。
②还在用的东西
好歹还算是在用,可其实并不喜欢,所以就随便用着。我们会乱七八糟地乱放,毫不珍惜地随意乱用这些东西。
③充满回忆的东西
因为充满了怀念与回忆,所以总也丢不掉,是拥有强大能量的东西。
除掉废物、垃圾、灰尘,就能彻底除掉停滞运与腐败运。
当杂物占据了空间
我们自身也会因为不能物尽其用而导致良心上的不安。光是想着“必须得用”,结果就是行动不起来,时间就这么慢慢过去了,继而又进入“这样不行啊”的自责中。而且,还会以“总有一天说不定能用得上的”之类的借口,就那样把东西放在一边不去处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会不停地自责,不停地找借口,不知不觉就耗费了很多的能量。这种行为就好像是自己狠狠地揍了自己一顿,然后再给伤口贴上创可贴一样,让能量慢慢地流失。
时间轴要锁定在现在
在断舍离当中,比起凌乱,堆积了聚焦于过去和未来的物品才是问题。
不要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
在断舍离中,基本上没有“客用”这种观点。自已很喜欢,同时一直在用着的东西,拿给客人用就好了。因为平时在用的东西,都是经过自己精挑细选的好东西,所以给别人用也挺好的。为一年一次,甚至是几年一次的事情花钱,说到底不过是虚荣罢了。
找回对自己的信任
人之所以会产生“说不定以后能用得上呢”、“必须得扔掉了,可又没有行动”这样的想法,多半是源于对自己的不信任。
■现在区·过去与未来区——存在的关系,结束的关系
能够收拾好一件东西,就等于遵守了与自己的约定,这件事就成了换取值得信任的自己的信用资金。
由减分法变成加分法
从收拾物品上逐渐增加信用资金,也就不必再无谓地否定自己了。最起码,这能让你的心更放松,更健康。
由忽视和否定而来的能量
我们不仅忽视它,甚至还遗忘它,那么物品非但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且甚至连自身的存在价值都被否定了。
让房间变乱的心理
基本来说,让房间乱七八槽,把屋子搞得一团乱,粗暴地随便乱堆东西,就相当于赋予了自己否定、自卑的能量。为自已的行为感到羞耻,蔑视自己,甚至潜意识里充满了完全意识不到的羞耻感。过不了多久,能感到不快的大脑回路也变得麻痹了,这么一来,就彻底分不清到底是因为房间乱才羞愧的,还是因为羞愧才让房间变乱的了。把房间搞得脏兮兮的人也一样,多数都有自我惩罚的倾向。如果你觉得自己也是这样的,那首先就得承认这种现状,这是完全能做出判断的。而且,能够做出改变的,也只有你自己。
重新思考住所的意义
“数量×场所×时长”,这公式的结果就是环境所承接的能量的大小。这可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
断舍离以“住育”为目标
住所的大前提是确保健康与安全。我们很在意吃进嘴里的东西,可对住所、对物品目前却还没那么在意,而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要“住育”。
提升对居住环境的意识
断舍离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环境:
与人有关的环境和与场所相关的环境;
近环境和远环境;
靠自己的力量能改变的环境和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不了的环境。
让家成为最棒的放松地
断舍离认为,如果家里能成为好好招待自己的空间,那是再好不过了。
居住环境是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要打造出能够宽带自己的空间。
“怠慢与无知”主要有三种,简要说来就是:
1.不觉得有必要每天亲自检查建筑物的每个角落。
2.不觉得空房子也必须得每天清扫和开窗换气。
3.觉得只要打开一扇窗,房间就能充分唤起了。
——《护理札记》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著
第三章 先从整理头脑开始——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舍”的秘诀,就是完全地以自己为中心,并且以当下为时间轴。要怎么样才能掌握这种思考方法呢?
自我轴心”的窍门——注意提问提问时的主语
一次性筷子还是不知不觉地就填满了你的整个抽屉,只是因为能用就难以丢掉,因为丢掉会很可惜。我们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心理。这就是让物品当了主角的状态。拿筷子的例子来说,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可多数人都说“筷子可以用”,拿物品当了主语。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让给了物品,把焦点聚在物品上的状态。
带着这种观点再回来看看我们的房间,你就会发现,只要是能装东西的地方,就全都塞满了买蛋糕时送的保温袋、已经干透了的湿纸巾、免费赠送的圆珠笔、住旅馆时送的小毛巾之类的杂物。这些东西很难说是“经过精挑细选才留下来的”。也就是说,收纳这些东西,只不过在做垃圾分类。如果大量累积类似这样的东西,就说明自己已经进入了对物品的品质和数量毫无知觉的状态。这些在居住环境里放了好几个月,甚至放了好几年的东西,只不过因为不是生鲜食品所以才没有烂掉。但是如果从机能上来说,它们早已经腐烂了。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就几乎等于是住在一个垃圾暂放室。
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来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
将物品比作人际关系,了解“当下”的含义
拿人际关系打比方:
已经成为了垃圾暂放处的房间,就好比是被各种人围绕着的生活状态。
如果能稍微提高一点,让主角从可以用的物品挪到自己身上,物品是否有用全由自己决定,这也可以说是飞跃性的进步了。拿人际关系来打比方,这就是从四周都是陌生人上升到了四周都是认识的人的阶段。
你与人的关系再往前发展一步,就到了需要确认能不能把对方叫做朋友的阶段。
更高的级别——只选择死党,也就是只选择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欢的东西的阶段。和很多人进行非常深入的交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所选择,而且是在众多人里选择两三个,这才是真正精挑细选后的状态。
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理清扫除的整体概念
问一个问题,下面这些选项,属于整理还是收拾?
口 把沙发上的洗好的衣服叠起来。
口 把散乱的玩具收进玩具箱。
口 把拿出来的书放回书架。
口 把用完的文件装入文件夹。
口 把烘碗机里的盘子和杯子放回碗橱。
在断舍离里这些全都属于整理而不是收拾。
在断舍离里,“扫除”明确地分为“收拾”,需要利用收纳术的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
■断舍离中扫除的概念图
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
经济学里有个众人皆知的80/20原则,说的是“80%的营业额都是由20%的营业员达成的”。按照这个意思,80/20原则也可以说成是巨额的成果是由少数人创造的经验原则。
“现在区·过去与未来区”这张图,就显示了这一原则。具有实际价值并且仍在发挥作用的物品,其实只占所有物品的两成,而且,绝大多数时候光靠这20%的东西就足以应付生活了。换句话说,如果只留下那两成物品,在五次里,只有一次会因为没东西用而困扰。
东西越多,人就越是越是容易陷入“必须要管理”的状态,就总会逼着自己去收拾。可是人一旦忙了起来,就怎么收拾都收拾不完,最后导致物品四处泛滥的状态。
想一想这些“因为不扔东西而造成的损失”,你的感觉就会好很多。
你舍不得扔掉的东西,是不是一年12月有十一个半月都派不上用场呢?
别人的东西都是垃圾吗
只要不是一个人独居,那你住的地方就必然会有与同住的人共用的空间。这样一来,要怎么处理别人的东西也是个问题了。说得直白一点,我们每个人都会对别人的东西有种厌恶之情。因为人类也是动物,只要不是独处,就会有争夺地盘的欲望。我们放置物品就和小狗在电线杆下撒尿一样,是一种宣布主权的行为。所以,如果在潜意识里无法认同对方的存在,就会觉得对方的东西就像是垃圾一样。
如果妻子对丈夫说“这种垃圾你不要了吧”,丈夫就会觉得自己被否定了,就会觉得受伤。要是像这样毫不在意地扔掉丈夫的东西,那势必会引发一场战争。因此,如果你的心里已经有了想要扔掉别人东西的想法,请尽量克制,别随随便便就把别人的东西丢进垃圾桶。
到底该怎么做?
先不要去管别人,高高兴兴地收拾自己的东西。
将周围人卷入断舍离的漩涡
对乱槽糟、没有收拾的住所的不满”是强大的原动力,而现在会更多地面对自己更深层的内在世界了。自己态咖转变,也会带动周围人一起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我也感觉到,在现在的日本,如果从整体上看,物品一味增加的状况终于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人们开始出现某种领悟了。
从信息过多到知行合一
断舍离中也有“相”这个概念。就像我在前面说过的,人的住所状态往往会呈现出本人的一些问题。更多地了解看得见的世界,以让自己变得更好,这就是断舍离的宗旨。
“相”的世界与意识的世界
“在断舍离当中,首先要了解房间的“相”,然后通过“舍”和“断”这样的行为,就能使房间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换句话说,通过仅占4%到15%的“看得见的世界”的变动,让“看不见的世界”一起发生变化。”
潜意识里同意接收新的信息了,如此一来,有用的信息才能流进大脑里。潜意识之所以不允许新的信息进入,是因为被堵住了。就是因为意识被堵住了,所以人才不想敞开自己的心。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通过消灭堵在家里的东西这一行动来进行练习吧。看不见的世界的改变就是通过这样的机制完成的。滞留在房间里的东西是“良心不安与担忧”的象征,是毫无价值的东西,断舍离认为,在物理上清除这些东西,会对潜意识的改善起很大的作用。
勤做练习,做到知行合一
“断舍离之所以有效,就在于你现在马上就可以从自己的居住环境开始行动,比如说可以从扔掉眼前的一个垃圾开始。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让认知与行为相一致。因此,从今以后也要扔掉那些多余的信息,只选择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希望你可以尽早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扔掉多余的信息,就能尽早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可惜”的两种含义
“通常来讲,“可惜”其实是“珍惜物”
“可惜”还有另一种含义,那就是爱惜物品的心情。”
希望你不要认为“可惜”是不用扔东西的赦免令,而是对物品的爱惜之情。
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断舍离衍生出了很多副产品,“选择力”就是其中之一。断舍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而选择所依据的标尺会根据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给还是觉得“扔不掉”、“没法送人”的你
要记住,能够让“总有一天”、“迟早”付诸实现的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第四章 身体开始行动——断舍离的实践方法
提高收拾动机的方法
减少物品=只要能彻底地收拾,就根本不需要整理、收纳了。
只集中于一点,把它搞完美,以此提高动机
聚焦于某一个场所。而要选择场所,就得意识到时间。我今天能把多少时间花在断舍离上呢?是半天、1小时,还是15分钟呢?从能用多少时间出发,找出今天想要进行断舍离的场所,这样的话效率更高,而且人也更愿意付出努力。换句话说,要选择的这个场所,即便只是一个抽屉也是可以的,甚至说得更夸张一点,即使只是一个塞满了购物小票的钱包也无所谓。
堆满东西的房间,在无意识水平上,就好像是在大海里溺水的状态一样。所以,我们要找到那个和陆地相联系的地方,不管那个地方有多小。
根据目的选择不同的场所
考虑一下“我想通过断舍离得到什么”,选择、断舍离的最初场所,干劲就会随之增加。而一旦这个场所得到了第一次突破,断舍离的速度就会明显加快。
①重视健康及安全
从生存的基本场所做起。
吃饭、睡觉、排泄的场所,比如厨房、卧室、厕所、浴室、洗脸台等等。
②希望能作用于心理深层
着手于看不见的场所、不想看见的场所、不想让别人看见的场所等等,即便打扫干净了也不会有任何人发现,但是自己知道并且总是在意的场所,比如仓库、不怎么打开的收纳箱以及其他自己很在意的场所。
③重视运气
要想让家庭整体运气上升的话就选玄关,要是希望能先提升自己的运气的话就卧室等等。
“重视健康及安全”→“有一小时的时间”→“不擅长分类”=冰箱的最上一层。”
只集中一点做到完美,就能不知不觉打开收拾的突破口。
一切从扔东西开始
从人类漫长的历史来看,现在的物品量早就异乎寻常了。
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
自己很在意的东西就留到以后再说,那些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肯定堆成山了,所以可以先扔那些。扔那些东西的时候,完全不需要给它们分类,最开始的标准一定要简单。总而言之,就只需要问这东西还要不要就行了。
垃圾分类这道墙
试着把垃圾分为三类。
垃圾的三大类
①一般垃圾
每周要处理2-3次,是处理频率最高的垃圾,其中包括厨房垃圾、无法作为资源回收的废纸等等。这些垃圾基本上都属于“可燃垃圾”。
②可回收垃圾
可以回收处理的垃圾,包括易拉罐、瓶子、印有塑料可回收标志的塑料容器和包装、废纸等等。
③不可回收垃圾
既非一般垃圾,也非可回收垃圾的那部分,如碎了的玻璃制品、真空喷雾瓶等等,基本上都属于“不可燃垃圾”。”
扔的时候要说“对不起”和“谢谢
断舍离认为,在扔东西的时候,要把“对不起,谢谢”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跟那些被你扔掉的东西说说话,做个告别,可以让人更快地整理心情。
把东西送给别人时,要说“请收下
把东西送给朋友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用“给你”这个词,因为“给你,\是高高在上地俯视别人,甚至听起来像是在盛气凌人地说:“我不要了,你想要这个吧?”应该要这么说:“这东西在我这里没办法物尽其用,但是我觉得你会爱惜地使用它的,所以能不能请你收下它呢?”如此一来,对方也会高高兴兴地接受的。
希望在不久后的将来,资源回收系统能够比现在更先进,让物品循环到需要它们的地方去,这也是断舍离的目标之一。
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送别人时一定要说请收下而不是给你。
■选择场所和收拾的过程
将大中小三分法用到整理收纳上
整理和收纳也是一样,比起不管不顾地从手边开始收拾,运用“俯瞰→分成三类”的方式可以更有效率一些。
厨房里的三分法
拿厨房来举例。粗略地环视一圈,就可以大体把厨房里的东西分成食材、烹调器具和餐具三大类。
为什么分成三类刚刚好
如果只分三类,我们就能毫不犹豫地行动了,分成两类的话略有不够,要是分四类的话又可能会记不住,把行动搞乱,最后令自己疲惫不堪。所以,先大致地分成三类,然后再细分成三类,以此类推,渐渐越分越细。这样做的话,分类就能顺顺利利地进行下去了。
■厨房三分法的示例
开会也是一样。要是大家都左一句右一句地针对不同问题展开讨论,那会议肯定会乱成一团,怎么开都开不完。如果不好好想办法把话题引回到本次讨论的中心问题上,就算讨论得再认真也得不出结论,所以主持会议的人就必须要具备给议题分类和规划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在收纳和整理时练习分类,也能同时提高工作技巧和效率,可谓是一举两得。
不断的重分三类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时所造成的混乱。
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
所谓眼不见为净,所以有些人就会把这种收纳空间塞到百分之百的程度,甚至会塞到百分之一百二十的程度。一旦到了这种地步,就怎么都打不开了,好不容易打开它的一瞬间,很可能会发生“天崩地裂”的惨相。
从空间里限制物品数量
在断舍离里,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
之所以要留出三成空间,是因为这会让人有把它收拾整齐的欲望和心情,空出来的那三成空间就能成为物品出入的通道。这也算是一种环境影响论,因为留出了出入通道,所以人们就会想要把它们收拾整齐。
这些空间从美观上来说,放东西的限量是五成。
伴随总量限制原则的替换原则
永远都只用最好的五件东西的最棒的我
通过限制总量,更加严格的筛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自然而然的提升了品味。
打造物品外观形态的两大原则
只需一个动作原则
我们追求的是靠一个动作就能完成。拿出物品所需要的动作,充其量只有打开柜门、取出物品这两个动作,这样人就不会觉得麻烦。花点心思去掉多余的动作,人就不会产生不必要的压力,也不会以“好麻烦”为借口了。
自立、自由、自在法则
总而言之,要有意识地让收纳工具里的东西不管任何时候都能“立起来”,也就是让物品能“自立”。
这里所说的自由,是指选择的自由。也就是说,物品的摆放方式是不是便于选择。便利店里的饮料都是同一种类排一长列放着的,这样,种类和数量就能一目了然。
'每次主义”就挺好
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能够接受不足,拥有“知足”的观点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如果只靠本能与物品打交道,物品就只会有增无减,关键词是每次。
断舍离专栏4 断舍离的级别
第五章 前所未有的畅快和解放感——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
自动法则:启动自动整理的机制
自动整理的机制
我们的身体有以自律神经系统为首的,不需要意识作用就能自动调节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呼吸、代谢、消化、循环等等的机能,令身体状况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种人体的机能又可以叫做体内自动平衡(即恒常性,指的是生物在面临外界条件变化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身体的正常状态与机能),也就是自动化的状态。
这种机能与心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断舍离与自动化
断舍离把身体上的这种自动化系统归为“相”。彻底地进行断舍离,打造出舒适的生存环境后,自己也就成为完全可以信赖的自己了。
到了这个阶段,人就自然而然地不会再允许房间出现乱糟槽的情况了。维护住所与生活的舒适有序已经变成了理所当然、自动化的事,而且人自己也不怎么再会因为准备不足而纠结不安了。
所谓断舍离就是训练自己能够信赖的自己。最终彻底脱离“没法收拾的自己”。
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
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在最初阶段,觉悟和勇气是必需的。如果能够放弃的话,就能换来“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这种对未来的乐观心态。这也可以算是一种自我探索。而最初的入口,就是塞满购物小票和积分卡的钱包、插满了赠品笔的笔筒之类的东西。
存留下的物品是自观的途径
断舍离是维持生活状态的工作,也是自我探索的工具。说起来,它就像是不必去深山老林也能进行的修炼。
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
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
先从日常使用的容器开始,进行意识上的革命吧。
断舍离并非提倡清简的生活
其实,断舍离并不是建议人们去过曾经大力提倡的清贫、节约的生活。虽然就结果来说,你的生活有可能会因为断舍离而变得简单、节约,但断舍离所追求的并非这些本身。
不管是食物还是其他东西,都只买最当季的。就像我反复强调的一样,断舍离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当下。
物品是自身的投影。
既然如此物品既棒又新鲜就是最重要的。
更多看不见的变化会发生
从自力到外力的加速变化
只要在看得见的世界行动起来,就会对看不见的世界以及更加看不见的世界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于“碍事”这个词”
把“啊,好碍事”这种异样感否定掉的思维方式,就像是清除掉附着在直觉这根管道上铁锈一样。
接受来自未知世界的支援
碍事的东西堵在家里,造成潜意识的堵塞,因而每拿掉一样东西,潜意识的堵塞物也就被清走了一个。这在一开始或许只不过是敲开一个细微的小洞,可就在这样的过程里,你会觉得不仅是看不见的世界,就连看得见的世界也跑来支援自己了。这种“更加看不见的世界”,你也可以叫它神的领域,或是叫它未知的伟大,或是叫它集体无意识,怎么叫都可以,因为我们一直都在接受着它的支援。
■看得见的世界、看不见的世界、更加看不见的世界
住在乱七八糟的房子里,却期待着“会不会有什好事发生呢”,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从“佣有”这种观念中解放出来
重要的是,要察觉自己心底深处的真正的想法。
不要考虑这些“做法是好是坏,而是要理解,人类就是这样一种生物,这样一来就可以来解决“那么我自己想要怎么做”的问题了,这是生存方式的问题。
归根到底,如果能够认为一切物品者都是向地球借来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涌出感谢与敬畏之情。
后记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一一是为断。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一一是为舍。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一一是为离。
全书拆完
下周共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1月11日周一早7:00,准时拆书
·T H E E N D·
长按关注:youshucc
有书,每天更好一点
关注有书,在微信里学习成长
工作日连载读书札记,关注有书**更多
网址:花10分钟时间对生活做减法,轻装面对全新2016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09238
相关内容
10种10分钟轻松小锻炼 健康生活每一天10种10分钟轻松小锻炼 健康生活每一天
健康丨10种10分钟轻松小锻炼 健康生活每一天
最新10分钟快速健身法
两分钟轻松减压小方法
快手早餐饼食谱做法,轻轻松松10分钟搞定早餐
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管理让你1分钟变10分钟
5分钟的时间内放松全身心,这10个技巧可以做到
三分钟学会时间管理:10件事管理法
美国医学博士:将冥想融入日常生活的10种方法,让你轻松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