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要读书、要早睡,却总是在拖延。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不到哪些应该做的事?心理学家说:你不够自律,可能是因为你的目标不够精确。
什么是自律(self-discipline)?自律是平衡内在冲动、和面对诱惑时所做反应的能力。自律的人根据长远利益行事,而非满足当下。例如,在“复习明天的考试”和“通宵打游戏”之间选择前者,就是自律的表现。
为什么我们总是管不住自己?
1. 不相信自由意志(Free Will)
自由意志,指的是作为人,我们有控制自己行为的自由。不相信自由意志的人,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受控,而是一切都取决于先天、环境的影响,因此无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更不用说自律了。
2. 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儿时能否得到恰当引导,会影响未来的自律能力。在家教过程中,通过语言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会提升孩子的自律能力;相反,通过体罚,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示惩罚,则不利于孩子自律的发展。
3. 对重要程度的认知,会影响我们的自律
当人们认为“这个行为对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很重要”时,即使遇到困难、面对诱惑,也可以更好地自律。
例如,当一个人认为“健身”是减肥成功的最重要的方式时,ta就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健身的过程中,并最终实现减肥的目标。也就是说,坚信你所做的行为是重要的,就能更好地做到自律。
4. 其他因素
依恋类型影响自律能力。实验表明,0-3岁时期对父母安全的依恋,能够预测6岁以后的自律能力,安全依恋的人在长大后更容易保持自律。
另外,虽然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自律的关键时期。但一些对于控制力训练的技巧,在成年后也是有效的。
成年后如何一步步提高自律能力?
1. 明确目标
确立目标时,明确自己的长处与弱点,定一个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例如,我想要减肥,但跑步对我来说太过无聊;我喜欢舞蹈类的运动,在饮食上我也不想节食。因此,我可以把目标定为,通过练习拉丁舞,配合健康的轻食进行减肥。
2. 细化目标
将目标拆分成具体的执行步骤,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自律。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将完成分期目标的每一个方式、步骤,而不仅仅是结果,在脑海中进行“可视化”。在此过程中,我们会对实现目标的方式有更清晰的认知。
3. 做出行动
在将目标拆分成具体的任务后,就要做出行动了。在实际生活中,这是需要努力的一步。
4. 为每一小步的完成庆祝
在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后,我们需要为自己庆祝,就像在游戏里完成任务后获得的奖励一样。这既是一种对自己付出的自我肯定,也是对“自律”的培养。
以上。
欢迎关注头条号KnowYourself,最犀利的人性与心理分析、人际交往与恋爱技巧,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