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背后的文化差异及其思考
一、影片内容梳理 电影名为“刮痧”,整个故事也是围绕着这个词展开。主人公名为许大同,他和妻子在美国生活已经长达八年,双方都有所成就,育有一子。一次许先生接自己在北京老家的父亲来美国。老父亲在家中给身体不适的小孙子做了刮痧。不巧的是,小孙子身上留下的伤意外被美国的医生发现,许先生一家的“灾难”就此开始。许先生在法庭中失控,又经历一番波折,彻底失去孩子抚养权。孩子最终交给妈妈抚养。在故事的结尾,许先生得到了“昭雪”,他的朋友证实了许大同没有虐待孩子,在美好的节日夜晚里,实现了影片的大团圆。 二、总体印象 这部电影的上映时间为2001年,那时笔者才刚出生不久,但是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常听人说起过类似的故事,如今观看完电影,也加深了对于两种文明的认识程度。在笔者这一普通的电影爱好者看来,这是一部电影的内涵价值大于其审美意义的作品。在欣赏影片的同时,笔者对于演员朱旭的演技深表赞叹,他通过表演使我切实相信这个故事的确如此真实地发生过。影片在上映后是否就文化差异等问题引发热潮笔者已不得而知,但是电影折射出的问题确实在当下仍旧是需要讨论、分析的话题。 电影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是一场由刮痧引发的争论,总体看来,影片在情节上并不拖沓,整体叙述流畅自然,具有生活的真实感,处处可见浓浓的中国家庭气息。但是笔者认为这部影片存在一些逻辑上的不足之处。例如在影片即将结尾部分,许先生的美国朋友到访了一位华裔医生的医馆里体验刮痧,发现这一方法并非体罚,完全是一场误会,他便立刻在圣诞夜同儿童福利院的负责人一起请求撤回先前的判决。笔者年幼时父亲给我做过刮痧,整个过程十分煎熬,绝非没有疼痛。抛去这一点不说,但就美国朋友自己亲身体验的情节就使笔者难以接受,为何在开庭前,许先生不请其他人一起到某个唐人街体验一把刮痧,非要在众人面前辩论呢?这是其一。第二点笔者无法理解的是老父亲的突然离去。尽管影片安排了老霍的死亡,为老父亲回家埋下伏笔,但是他在明知孩子遇到困难时却选择独自离去,在机场教育儿子不能放弃、当逃兵,整个情节是否脱离实际?笔者认为老父亲的离开这一情节处理得可以更好。另外,老父亲在异国他乡独自一人找到儿子的美国朋友说明实情的情节也让笔者暂时难以接受。 影片情节来源于不少真实的原型,就笔者已知的一起事件中,一位华裔父亲由于被警方误解是在“侵犯”自己的孩子,在争执中,那位父亲被当场击毙,令人唏嘘。这始终是一部电影作品,结局是温暖美好的,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但就影片所揭露的事件本身而言,其引发的讨论有很多,笔者主要从文化的差异与亲情这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三、文化的差异 (一)“大同”实则大不同 在观看影片的同时,笔者深深地感受到东西方两者巨大的文化隔阂。主人公的名字取得很巧,叫做“许大同”,“许”是中国十分常见的姓氏,“大同”来源于我国的典籍《礼记》,这一概念反映的是人们对天下和睦、文化彼此交融的生活的期盼与向往。但是在美国这一个异域空间中,这个梦想却显得有一些幼稚、可笑。电影里,无论许先生如何引经据典,向他人费力地解释中医的那些所谓“经脉”“穴位”的理论,欲以此来证明刮痧并非所谓的体罚都是无济于事,这在同时也反映了某些东方文化在西方文化的领域内的无可奈何。正如豆瓣网上的一句短评,那位网友所持的观点有些与众不同,他认为,许先生在美国人面前的争论所体现的不只是单纯的文化间的冲突,更多反映的是背后两种权力的极度不平等。这是一个使人感到有些沉重的话题。回顾我们的近代史:我国曾被众多列强瓜分领土,成为一个半殖民地的国家,给我们民族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冲击。长此以往,尽管外国的侵略势力早已远去,但在国人的心中逐渐产生西方优于东方、他人强于自身的错误观念——其实所谓的“东方”早已是西方文化中的一个“他者”。在年初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中,笔者也看到了这种观念的影子。在主人公“穿越”到自己母亲身边,并告诉她如果将来她和厂长的儿子生活在一起,未来的孩子能够去到美国留学,获得很高的薪水。初看这一情节感觉并无不妥,这好像是我们普遍接受的理论——美国的环境是优越的,那里有更好的发展。这也恰恰反映出了国人在思想观念上的束缚。再回到电影情节上,我们就能够深切地体会到许先生的无奈与愤怒,因为在激烈地争论时,他正处在弱势的地位,是最无力的那一个。 西方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中试图解释东方的文化,但这样的阐述终究是片面的。正如在2020年上映的电影《花木兰》,在国人眼中,美国人拍的花木兰是如此的荒诞与可笑,影片中各种东方元素的滥用根本无法引起国人情绪上的共情效果,更不用提在文化上的认同。 (二)改不掉的中国情结 许先生在美国和妻子共同生活了八年时间。从他在影片开头的那段获奖感言可以看出他视美国公民的身份为荣耀,自己对于美国梦有强烈的认同感。但事实却很讽刺,这样的想法不能改变他骨子里的中国情结,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无不透露出中国人的为人原则,讽刺的是,这些都成了他融入异域生活的羁绊。 例如,许先生自己设计的游戏便是以孙悟空为原型,睡前给儿子讲的故事也是《西游记》。这表明许先生对于我国古典名著的热爱。几乎所有的中国孩子都知道孙悟空的故事,这是我们年幼时幻想生发的起源地。在得知自己孩子打了其他孩子的时候,许大同仍旧保持他中国的思维方式——一定要让孩子道歉,给对方“面子”。另外,还有被孩子误解的“打是亲”、许先生凭借关系请求不懂家庭法的律师朋友的帮助、自己隐瞒老父亲刮痧的事实、将孩子作为延续自己生命的象征等等,这些在外国朋友的眼中自然是无法理解的。妻子简宁在影片中的回答更是直截了当,将原著小说中的一大串话直接浓缩为“因为他是中国人”。是的,因为许先生是一个中国人,尽管远在海外,骨子里传统的行为方式的也是不会改变的。这其中,有封建的糟粕,例如死要面子、“父债子偿”,也有一些则是体现中国文化的温情,例如质朴的孝观念、爱妻子、护儿子。 一时间竟很难判断这种文化情结是喜是忧,但我们能够感受到这种自身文化的强大魅力,这是即使身处异国也不能完全消退的文化印记。 四、亲情的思考 影片除了文化差异这方面的揭露深刻,对于亲情的刻画也是极为深入的。尽管总体来说,电影对于老父亲的刻画并不多,但却让人印象深刻。就如最令笔者感动的机场送别这一幕。影片中老父亲的那一句“再让爸爸好好看看,不想忘了你长什么样”的台词令人动容。看到此处,笔者眼中泛起了泪光,在恍惚中竟想到了自己的辛苦打拼的父亲。笔者曾不止一次地看到过类似父母患上痴呆症并将孩子遗忘的新闻,是在可悲又可怕。在传统的观念中,“父亲”这个角色似乎永远是深沉的,他们不善言语,独自用爱呵护子女。 许先生作为一名父亲也是称职的,尽管有一些做法在美国人看来是很难接受的。他和妻子在家中共同辛苦地为儿子营造全英文的环境,就是为了将来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在对于儿子的人际交往关系方面也颇为上心,害怕他被欺负或是交不到朋友;在与警方上演的马路角逐中,许先生也是尽力在儿子眼前扮演着一位幽默、潇洒的父亲角色。这些情节无不使人感慨父爱的深沉,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现实生活中家庭关系的和睦。 五、文化交流的启示 影片告诉我们,许先生经历的这种文化差异的悲剧是可怕的,笔者就此提出自己的想法。 (一)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 增强文化自身的实力是至关重要的。假若一个民族缺乏自身强大的文化支撑,那么便很容易在文化沟通的潮流中迷失自我。我们在消除对其他不同文化的隔膜的同时,更应该加强自身文化的内在实力与持续性。希望类似许先生的事件能够不再上演。 (二)促进文化精准有效传播 文化的传播是极其重要的,我们追求的永远不是闭门造车式的“闭关锁国”,毕竟有历史的教训在先。笔者认为,应该注重文化的正确传播,实现我们自身优秀价值观的有效输出,使其他国家的能够构建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以减少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文化的恶性曲解。 六、结语 一部优秀的影片,会挣脱时间的束缚,使观众清晰地看见自己的生活,反思未来的生活。就像《刮痧》,它拉长了我们的视线,使我们能够看到不同文化间的隔阂或是交融,引发我们对于文化交流,对于亲情等的深思。电影还没有强大到能够改变现状,目前能行动起来的,只有屏幕前的我们!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9:3-3. (二)学位论文:(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序) 刘志昕.当代华语电影中的美国形象[D].山西师范大学,2014:16-17. 徐腾.唤你岁月长留——改革开放以来伦理片中父亲形象探究[D].河北大学,2019:1-2. (二)期刊文献:(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序) 黄鸣.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4):104-105. 朱志宏,刘婷.从电影《刮痧》看中西伦理观的差异[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02):64-65. 孙聚友.儒家大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J].东岳论丛,2016,37(11):63-64. 张扬,张霞.东方主义视野下的文化冲突与分歧——电影《刮痧》新论[J].喀什大学学报,2018,39(04):52-53.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淋湿的雨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网址:《刮痧》背后的文化差异及其思考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1491
相关内容
电影《刮痧》中中国父亲打儿子行为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电影《刮痧》观后感(通用18篇)
电影《刮痧》观后感
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冲突
刮痧
【刮痧】刮痧的方法
刮痧刮出满背“血” 是咋回事
郑晓龙王小平访谈:《刮痧》的细节来源于生活
学习刮痧的心得体会
1次面部刮痧=10次美容!揭秘「面部刮痧」背后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