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评价

发布时间:2024-12-19 07:17

老龄化与城市化进程相互作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结构变化加速了老龄化进程。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人口老龄化#

一、引言

为应对全球老龄化趋势对城市发展提出的全面挑战、促进老年人健康,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提出创建二代健康城市——老年友好城市的计划,并于2007年发布了《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依据WHO的定义,老年友好城市是“一个兼容且无障碍、能增进积极养老的生活环境”,以达到“积极养老(active aging)”的目标。

但是,目前对于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却始终没有明确的定义和评价指标,缺乏对于实际客观数据的直接量化评价。据此,本文在定义“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的概念与建立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在城市大范围内、以实际客观数据为基础、以老年人口分布特征为导向的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的多元量化评价方法,并以中国台湾省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台北市与新北市为例进行评价,以期对未来老龄化城市的建设和改进提供参考意见。

二、文献综述与核心概念

1.老年友好城市理论综述

在《指南》指导下,全球各大国家与城市,均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从研究范围来看,从社区开始,逐步扩展到区域乃至整体城市范围。从研究对象来看,从关注个体、个体健康以及个体对环境的适应,逐步侧重于老年族群、群体的需求特征以及城市整体环境如何更好地适应及包容老年群体与其他所有群体。从研究重点来看,受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状况、政策福利待遇、老年群体特征要求等因素影响,不同国家与地区在研究领域与实践当中呈现出不同的倾向性。

《指南》还具体提出了包括户外空间与建筑、交通、住房条件、社区支持与卫生保健服务、社会参与、尊重与社会包容、市民参与和就业、交流和信息等8个领域,作为老年友好城市的建设重点。从老年友好城市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历程来看,其研究重点一直都着眼于物质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重点。

2.老年友好度理论综述

2015年,WHO提出了《衡量城市老年友好度的核心指标使用指南》(以下简称《使用指南》),明确提出其拟定的指标“可用来衡量城市对老年人友好程度的基准水平,并随着实施相关的干预措施,监测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但未明确“城市对老年人的友好程度”的具体含义。依据WHO的界定,所谓老年友好城市中的“友好”是指对老人的“包容性及可及性的都市环境”“并能促进积极老化”。Alley等从“人与环境匹配”角度,将“友好”定义为:“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有效满足老人多样化需求,让老人可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实现自我价值”。总之,无论何种定义,都强调了“城市提供适合老人需求的硬件环境,从而保障老人更加主动活跃地参与社会”这两方面的意义。

在老年友好度评价指标的建立方面,《使用指南》指出:核心指标是为了获得一个综合性的评价结果,但如果出于特定方面的评定,也可以选择侧重于该方面的多项指标,或者选择纵向、横向和两者兼备的跨越整个指标框架的多项指标,以便获得更合适的度量。《使用指南》提出后,各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多项实践研究,由于各自开展的目的和背景的不同,在实践中对核心指标的选择均进行了调整。

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老年友好度的评价方法,一般集中在两个层面:①多方面/多项指标的全面评价方法,但主要依据均是不同人口(专家、官员、居民等)对于指标的满意度评价,而缺乏对于实际客观数据的直接量化评价。②单方面/多项指标的专项评价方法,但缺乏更加综合的整体性把握。

3.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的定义

针对上述概念不清晰、缺乏整体性把握等问题,本文提出了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这一概念。本文着重关注老年友好城市的物质建成环境,因此参照WHO对于“城市老年友好度”的指导意见,将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定义为:老龄化城市能够提供满足老人需求的户外活动空间、交通条件、医疗及养老设施等建成环境的程度。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将结合案例城市,在后文进行详介。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区概况

至2018年3月底,中国台湾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4.05%,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人口快速老化与少子化的发展,中国台湾省已面临疾病负担与失能风险加倍、劳动人力锐减、以及老人经济安全体系财务负担沉重的挑战。

台北市与新北市位于中国台湾省北部的台北盆地,总面积约2324.4km2。新北市全境环绕台北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台北市区融为一体,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北都会生活圈,使其成为了台北都会区的代表城市。两市老年人口占比平均值15.1%,高于中国台湾省平均老年人口占比(14.6%),也高于联合国定义的“老龄化社会”的比例限制(14%)。可以说,台北市与新北市的老龄化问题,是中国台湾省老龄化最严重、也最具有挑战性的区域(图1)。


2.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分析,根据WHO《使用指南》的核心指标的实际使用反馈情况,结合中国台湾省实际情况,应用广泛适用性(普遍适合中国台湾省情况及城市规划要求)、层次性(筛选适合区域的综合性指标)、可操作性(数据获取的可能性)、可分解性(可按年龄或不同地区进行分解)的原则,以目标-领域-指标的层次,构建中国台湾省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评价指标体系(表1)。


3.数据收集

基于以往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实践经验,以中国台北市与新北市最小行政区级单位——“里”为统计单元,共1505个里,采集信度较高的统计数据,进行实体环境指标基础数据收集。(注:“里”是中国台湾地区最小的行政单位,其级别相当于中国大陆地区的“街道”。)

4.数据分析

对中国台北市与新北市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的评价指标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进行聚类分类评价分析:

(1)将每一项评价指标,采用标准化法公式进行统一修正:(Xn - Xmin)/(Xmax - Xmin)。式中:Xn为第n个数值、Xmin为最小值、Xmax为最大值。

(2)分析评价各里的老龄化程度。

(3)结合评价各里的老龄化程度及各项评价指标数据特性,采用K-Means的基于距离的排他聚类划分方法,进行聚类分析评价。

(4)采用分类平均数值统计,交叉比对台北市与新北市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每个等级的老龄化程度与其他各项评价指标的平均值。

四、结果与分析

1.评价指标描述性统计特征

从整体评价指标的描述性统计(表2),可以看出每项指标的最小值均为0,也就是说没有一项指标能够完全覆盖到中国台北市与新北市的每个里。


2.分项评价指标空间分类统计特征

(1)公共环境

根据中国台湾省城市规划用地分类标准,以公园、绿地、绿带、儿童游戏场等各类公园绿地,统计其在台北市与新北市各里的分布情况。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公园绿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老人日常室外活动场所,却有近半数的里没有进行建设;从各里的每人拥有公园绿地总面积的分布情况来看,从0~97m2不等,平均数为18m2/人,中位数为0.3m2/人(图2a)。


(2)医疗设施

根据中国台湾省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将医疗设施按照6个等级进行分析。台北市与新北市共有医学中心14处、区域医院18处、地区医院73处、精神专科医院3处、卫生所29处及诊所5393处。从空间分布来看,多集中在台北市与新北市中部,整体呈中心集中、四周缺乏的状态。

各里每千人拥有的医疗设施数量为0~13个不等,平均数0.8个/千人,中位数0.4个/千人,差异较大。有506个里(占总里数约1/3)医疗设施为0,1070个里拥有的医疗设施数量少于1个/千人。可以说,台北市与新北市医疗设施布局严重失调(图2b)。

通过测算各里主要医疗设施(除诊所外)周边500m步行区域内拥有公共交通设施的数量,判定其交通便利性。两市目前主要医疗设施的交通便利性较高,每个医疗设施500m步行区域范围内拥有的捷运站及公交站牌数从1~268个不等,平均值为165个,中位数为169个(图2c)。

(3)养老服务设施

中国台湾省的老人福利设施,主要包括以照顾长期慢性疾病且需要医护服务的长期照护设施、照顾生活自理能力缺失的养护设施、安养自费或无抚养能力老人的安养机构。目前,台北市与新北市共有各类老人安养及养护设施共306处,主要集中在台北市区、新北淡水区等,在新北市南部及北部的大量里无安养及养护设施。两市共有各类老人安养及养护设施床位数13302床,从每千人拥有老人安养及养护设施床位数来看,最大值1210床/千老人,平均数14床/千老人,中位数0.4床/千老人(图3a)。


以老人在需要急救时,可从安养及养护设施(开车5min内)到达的医疗设施(诊所级别以上)数量,来评价其便利性。两市老人安养及养护设施,在开车5min内,即4000m车程内,大多可达到至少1所诊所级以上的医疗设施,其中台北市中正区南福里最多(3个)(图3b)。

(4)交通设施

由于已进行无障碍化设计的人行道及面积数据无法获取,本文采取台北市与新北市各里“人行道面积”这一指标来进行替代。各里人均人行道面积数量差距较大。绝大多数里每人拥有人行道面积在30m2以下,而新北市东南部部分里,由于人口数较小,反而每人拥有人行道面积数较大(图4a)。


捷运与公交车是老人主要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两市捷运站共有107处、公交站牌64909处。从各里每千人拥有的公共交通站点数值来看,从0~230个不等,差距较大:其中,数量最多的为新北市瑞芳区瓜山里;新北市南部各里情况较差,个别里如乌来区福山里等拥有公交站牌数为0个,无公交系统能够到达,不能给这些里的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出行条件(图4b)。

以台北市与新北市捷运站与公交站牌步行500m的覆盖范围与各里总用地面积的比例,来定义公共交通站点的500m居住率。两市市区公共交通站点500m居住率较高,公共交通站点500m居住率为100%的里占比高达74%。其中,台北市区、新北淡水区等里公共交通站点500m居住率均在75%以上;新北市金山区重和里等则情况较差,为25%以下,新北市乌来区福山里等甚至为0%(图4c)。

中国台湾省目前已经普及了所有公交车的为老、残、孕人士专用的博爱座,因此在交通车辆方便使用率这项指标来看,都是极其满意的。

(5)老年社区服务

台北市推出社区老人餐饮服务,以减轻独居老人就餐不便、低收入老人就餐困难等状况,而新北市暂时未开展类似服务。台北市大部分里每千名老人有1~2个社区老人餐饮服务点,个别里如中正区建国里等的数量则多达4~5个(图5a)。


近年来两市积极推动社区老人照护服务,包括台北市日间照护中心、新北市公共托老中心、安养堂,为出院后需继续护理患病的老人提供日间照护;新北市更创新性地提出了社区安宁照护服务,将人生最后阶段的疗护延伸到家里。从社区老人照护服务设施统计结果来看,台北市区、新北淡水区等(约占总里数6%)有分布,数量为1~2个/千老人(图5b)。

台北市老人服务中心、新北市文康活动中心与银发俱乐部,是老人重要的社交场所,提供电话询问、上门拜访、娱乐活动、聚餐、外出郊游等多种休闲娱乐活动服务。台北市更侧重于较大型的片区型老人休闲娱乐服务设施,每千名老人拥有社区老人休闲娱乐服务设施多为3~7个;新北市则更倾向于小型的社区型老人休闲娱乐服务设施,其东、南、北部部分里,由于人口数较小,反而设施可达15个/千老人左右(图5c)。

3.聚类分析评价特征

(1)各项评估指标标准化修正

将各项评价指标数据进行线性转换,将值映射到0~1之间,以消除内部构成不同对结果所造成的影响。以“公园和绿地面积”指标为例,其数值最小值为0m2/人、最大值为97m2/人,那么其中平均数18m2/人的标准化转换值为(18-0)/(97-0)=0.186。

(2)各个评估单元老龄化程度分析

以城市老龄化程度的视角来更加准确地审视建成环境友好度。原则上说,老龄化程度越严重的里,越应该在城市建成环境高龄友好度方面投入更多的关注。

从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比例,来定义老龄化程度(图6a)。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比例为0%~20%的里,数量为31个,仅占总里数的2.1%;比例为21%~40%的里占42.7%,集中在新北市西部、东部及南部;比例为41%~60%的里占48.6%,主要集中在台北市、新北市北部及南部;比例为61%~80%的里占6.0%,集中在新北市北部及新北市东南部部分区域;比例为81%~100%的里仅占0.7%,为新北市东南部个别里。

 

(3)K-Means聚类分析

采用K-Means的排他聚类划分方法,对结合老龄化程度的中国台北市与新北市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各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评价。通过分析结果,将其分成5个聚类。从其最终聚类中心指标数值(表3)及空间分布情况(图6b),综合来看:


第1类: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最高。各项评价指标数最优,友好度最高,主要分布在台北市及新北市西部局部地区,共95个里。

第2类: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较高。各项评价指标数较优,友好度较高,主要分布在台北市地区,共177个里。

第3类: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中等。各项评价指标数中等,友好度中等,主要分布在新北市市区、台北市东北部近郊区,共962个里。

第4类: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较低。各项评价指标数较差,友好度较差,主要分布在新北市北部地区及台北市与新北市市区边缘区的局部地区,共91个里。

第5类: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最低。各项评价指标数最不理想,友好度最差,主要分布在新北市北部阳明山地区及南部山区,共180个里。

(4)分类平均数值统计与比较

进一步对中国台北市与新北市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的每个等级的各项评价指标平均值进行统计(表4),可通过每个等级的老龄化程度与其他各项评价指标的具体情况进行交叉比对,从而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具体如下:


第1类: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最高的里,其老龄化平均程度较低,在“公共交通站点500m居住率”“医疗设施数量”“医疗设施便利性”“公园和绿地面积”“安养及养护设施数量”“安养及养护设施便利性”“餐饮服务设施数量”方面的建设情况良好,今后应主要加强“社区照护设施数量”“休闲娱乐服务设施数量”方面的建设。

第2类: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较高的里,老龄化平均程度较高,在“公共交通站点500m居住率”“餐饮服务设施数量”方面的建设情况良好,今后应主要加强“人行道面积”“安养及养护设施数量”及“社区照护设施数量”方面的建设。

第3类: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中等的里,老龄化平均程度最低,今后应主要加强“公共交通站点数量”“安养及养护设施数量”“安养及养护设施便利性”及“社区照护设施数量”方面的建设。

第4类: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较低的里,老龄化平均程度最高,今后应主要加强“安养及养护设施数量”及“社区餐饮服务设施数量”方面的建设。

第5类: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最低的里,老龄化平均程度中等,今后应主要加强“公共交通站点500m居住率”“医疗设施数量”“医疗设施便利性”“安养及养护设施数量”“安养及养护设施便利性”“公园和绿地面积”及“社区照护设施数量”方面的建设。由于山区的限制,针对这些里应设定符合山区实际情况的建成环境改善政策,如专门免费公车、缓坡步行道、社区诊所等。

五、结论

本文阐述了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的定义,建立了老年友好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创新性地提出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的多元量化评价方法,并以老龄化城市——中国台湾省台北市与新北市为例,对其建成环境友好度进行评价。

以上量化评估方法的数据采集主要来源于信度较高的统计数据,可操作性较强;且较适合于大尺度范围的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的总体评价;评价过程融入了“老龄化程度”分析,使得以城市老龄化程度视角来定义的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的评价结果更为合理;并可进一步比较每个评价等级的老龄化程度与其他各项评价指标的具体特征,以便提出有效的政策意见。因此,有助于提升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总体规划策略,同时可为相似的老龄化城市提供借鉴。

网址:老龄化城市建成环境友好度评价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15536

相关内容

Healthcare | 老有所依—老年人友好城市
共筑全龄友好城市未来,这场城市管理精细化研讨会在沪召开
营造更友好的适老化居住环境
构建老年友好型城市的“上海样本”
构建城市居家老年人口生活质量评价模型的研究
朝阳区建外街道关爱高龄独居老人环境改造,积极构建老年友好社区
基于叙述性偏好法的城市居住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儿童友好型城市】儿童友好型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品质识别研究——以武汉市南京路与尚隆路为例 | 上海城市规划
徐州市居住小区人居的环境舒适度评价.doc
住建部:大力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加快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