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传统饮食文化礼俗之食俗篇

发布时间:2024-12-19 07:44

分享美食节庆习俗,传承文化传统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美食生活分享# #美食故事#

(1)、节日食俗

中国饮食文化传统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节日饮食风俗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中国的传统节日,彰显着时序节令,浸润着礼乐文化。中国年节风俗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它是我们这个季节分明国度的最优秀的传统之一。与年节风俗相关的一系列饮食活动和许多特别的美食品类,更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让世世代代国人其乐陶陶,其乐融融。

节日食俗是人们在一些特定的日子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饮食习俗。中国人历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传统,十分重视饮食,所以节日习俗中始终少不了饮食。中国岁时饮食文化传统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背景,有雅俗兼备的文化品位,有丰富多彩的食物品类。过年召唤亲情,所以除夕,春节,元宵节要吃“团圆”饭。清明节就像一个时光隧道,慎终追远,人们要去追寻去悼念,所以要吃青团。端午节纪念屈原要吃粽子,仲秋节伴着嫦娥奔月的传说,要吃月饼等。

节日饮食重在形式上造成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成了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这种功效在年节期间得到更为明显的表现。所以古人云,饮食所以合欢也。

节日饮食还体现着一种时令的特点。你像二十四节气是根据万物的生长而形成的自然规矩。依四季而生,循节气而食,人们品尝的不仅是时令美食,还有古老的生存智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老祖宗们顺应天时,应节而动,将几千年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浓缩又至简,归纳出四个字:不时不食。顺应时令安排饮食生活,是中国节日饮食传统的一个显著特点。

节日常常以吃喝为主题的,每个节日都有相对应的美食,而且这些美食也含有着祈求阖家幸福生活顺利的意思。

① 春节

春节,位于岁时节日之首,地位独特且重要。它的到来意味着一年的结束,也意味着新年的开始。春节是中国传统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对这个独特的时间节点,人们格外重视。还记得小时候一进腊月门就开始忙活年了,初八要家家户户喝腊八粥。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称为“过年”,腊月二十三辞灶,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又叫过小年。一般家家户户要把灶神像贴在锅灶的上方,摆上香炉和供品,供品主要是糖瓜和糖。因为糖瓜又粘又甜,目的是让灶神上天多言好事,祈求平安。

从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就要准备年货了。二十四五开始蒸饽饽,饽饽分大小两种,大的一斤半到两斤一个,小的三四两不等。大的主要是祭祀和走亲用,小的待客和自己吃,而且不能蒸少了,一般正月十五以前是不再蒸饭的。不光蒸饽饽,还要蒸年糕和面鱼。年糕用干枣在上面做成福字,寓意步步登高,面鱼嘴里含着一个硬币,寓意年年有余。

年三十吃过早饭,便要开始贴对子,挂家堂摆供桌,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吃过午饭后,男士要去上坟请老头子回来过年,女的就要在家忙活包饺子了。饺子是过年时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食,寓意更岁交子,无论一年过得咋样,除夕夜阖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替代的年终盛宴。从除夕晚饭到半夜发码子和初一早饭,饺子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晚饭过后,边看春晚边要准备除夕夜的素饺子了。这个素饺子可不同于平时一般的饺子,是有讲究的,它的馅由冻豆腐,白菜,胡萝卜,枣,洗净的硬币组成。

吃饺子的习俗和中国古代的计时法有关系,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来记录每一天的时间。就把每一天分为十二个时段,那么每天开始是子时,子时就相当于半夜二十三点到一点这个时间,到了年三十的时候,不光是新旧两天的更替,而是新旧岁的更替,所以古人管它叫“交子”。

中国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辞旧迎新这个界限,那么在这个时候,应该搞一些仪式来祈求来年的吉祥如意,在这个时候吃饺子,饺子和这个“交子”正好是谐音。除夕守岁吃“饺子”,按照民俗的解释,“除夕”这一天是人、鬼、神交战之日,鬼乃“夕”也,它是人间一年的晦气所孕育而生成的厉鬼。“夕”在腊月三十日,新旧交替的子时时分,便会出来祸害人间!此时,要人神齐力才能把它除之。每年腊月三十的这一天,上天会派诸神来人间降魔除鬼,因为诸神不能吃肉,便有了除夕夜吃素饺子的由来。

吃素馅饺子,一是寻常百姓家,希望新的一年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平平安安,素素静静过一年。其次素馅里的白菜代表百财,冻豆腐寓意福气,胡萝卜是红红火火,枣是甜甜蜜蜜,硬币意味着有财运,能发大财。饺子里的钱和枣也不是随意放,放多少个也有说法,一般要取个吉祥的数字,六(代表六六大顺),八(八八大发),九(长长久久)。饺子摆放也有讲究,要先放盖垫中间,再一圈一圈的向外逐层摆放,这叫圈福。

不光包饺子有讲究,煮饺子也有讲究。烧火用的柴草,要用豆秸或芝麻秸杆,寓意火越烧越旺,来年的日子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锅里煮饺子,不能用铁铲乱搅动,要顺着一个方向,贴着锅沿铲动,形成圆形,与摆放饺子之意相同。煮的饺子一般要故意煮破几个,但不能说破、碎、烂等,而要说“挣”了或“涨”了,以图个吉利,讨个口彩。

年,代表着大自然和生活的新旧交替,同时也可以满足人们的逃避和期待,来年的幸福与渴望就被寄予在年夜饭里,这也许不仅仅是一顿饺子,更多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祝福和感恩吧。

② 其他节日

在节日食俗里,一般春节是最讲究的。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节日食俗,例如正月十五吃元宵,二月二炒面棋子料豆,清明吃饼卷蛋青团,端午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夏至吃面,冬至吃饺子,腊八喝粥,这些全国各地基本大同小异。

(2)、婚嫁礼仪食俗

① 随身饭

在我国各民族的婚俗中,嫁妆的品种花样绚丽多姿、风格迥异。新娘的嫁妆除衣物、被褥、家具、电器外,还有一种家家必备的饭食嫁妆——随身饭。随身饭名称的由来,是由于此种饭菜需事先由娘家备好,姑娘出嫁当天,随迎娶的花轿带至婆家,故而才有了这种名称。

在我们这里,随身饭一般是放在一个四十厘米见方,高二十几厘米方方正正的带盖木制盒子里,又叫捧盒子。里面的品种有饺子六十个,面条两扎(面条为生面条,原来农村人家多是自己动手擀,城里的多用精粉挂面,把挂面用红纸条缠好),粉条两扎,盐两包,老面引子两包,栗子枣花生各十个,带根的葱,艾子各两棵。一共十样,寓意十全十美。饺子一般为肉馅,包的时候不能有折。盐和引子寓意为姻缘,栗子枣花生寓意早生贵子,带根的葱和艾子寓意他们的爱情生根发芽,相亲相爱(艾)。除了捧盒子还有一个大的木制提盒装面鱼,寓意年年有余。原来是新娘的年龄为多少岁,就装多少对面鱼,现在不再按照年龄,一般装三十对,也就是六十个,寓意顺顺利利。面鱼是头尾相对着包装,有的用粉红纸包装,还有的用红丝带捆起来。这些面鱼是专供新娘在婆家享用的,也就是说新娘在结婚九日内只能吃从娘家带来的面食。

新郎去娶亲,还要带娶亲盒子。里面的品种也是十样,它和新娘随身饭的区别是饺子换成了饽饽,面条换成猪肉。猪肉一般轮刀,六斤八斤不等,女方会割下一块留下,剩下的男方带回。还有就是新郎到女方家坐席吃完剩下的饽饽要用红手帕包好捎回来。

带随身饭风俗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决定的。旧中国女子地位卑微、婆媳等级观念强烈,媳妇侍奉公婆的好坏,是衡量女子品德的主要标准之一。新娘初到婆家,人地两生,羞怯和恐惧的心理,使她举止拘谨,不敢举止随便,吃饭是令娘家父母尤其牵挂的一件事。姑娘的父母怕亲家刻薄女儿,女儿受屈,便在女儿出嫁前夕,为女儿准备充足的饭菜。从心理上来说,这对嫁女的老人是一种莫大的精神安慰。

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婚姻形式和家庭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带随身饭的风俗仍在民间广泛流行,但是形式让寓意变的更加美好。

②:新娘的上轿饭,开口饭和下轿饭

新娘上车之前在娘家要吃上轿饭。一般是从款待新郎的桌上分出一点鱼肉,豆腐等。到了婆家坐床前要吃开口饭,开口饭是婆家准备的米饭和年糕,数量不必太多,米饭碗里要有栗子枣各两个,摆成口型。由婆婆本家属相相配的女士伺候,新娘吃一两口即可,基本就是照量一下。坐床之后就是吃下轿饭了,这时婆家赶紧把新娘带来的饺子,面条煮熟,由新郎和新娘共同进餐。

③:吃盒

吃盒的礼品由新娘提供,一般内装馓子,罐头,饼干,糖,花生瓜子等。吃盒的对象为新郎父母,哥哥姐姐,姑姨叔舅。亲戚收到礼盒要回赠礼金给新娘。

④:下送

下送是在结婚前几日,新郎的长辈一起来家里聚餐,需要捎带肉鱼等。

⑤:交杯酒

喝交杯酒是传统婚礼程序中的一种仪式,在古代又称为“合卺”(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古语有“合卺而醑”,意思就是:“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漱口)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不过,最早的交杯酒并不是让新郎新娘喝的,而是用来漱口的。可见,当初婚礼上的交杯酒就是小两口饭毕进入洞房后,用酒漱漱口,清理一下口腔卫生,防止交叉感染,以示尊重对方。而不是感情深,一口闷的灌进肚里。从宋代开始,婚礼上的酒杯,就简化成两个普通的杯子了!饮过之后把杯子掷于床下,以卜合谐与否。如果酒杯恰好一仰一合,它象征男俯女仰,美满交欢,天覆地载,这阴阳合谐之事,显然是大吉大利的了。古时交杯酒一般是在洞房内喝的,而现在交杯酒是不分场合的,成为了一种酒桌上的助兴之举。

⑥:婚宴宴席

婚礼宴席一般以双数定菜品。依照传统婚礼习俗,婚宴菜品数目应为双数,以预示新人成双成对,婚姻和和美美。通常以八个菜象征发财,十个菜象征十全十美。

婚宴中一定要准备些水果,而在传统中式婚宴中水果选择也有讲究:一般要选用石榴(因其籽较多,有多子之意)、西瓜、杨梅、蜜桃(取意今后生活甜蜜美满)。

婚宴除了在菜名和菜品数目上有讲究外,在菜品原料上也要求颇多。比如说:不能上螃蟹,必须有鸡,且必须是整只的,以象征吉祥喜庆,必须上鲤鱼,以象征年年有余,且必须作为压尾的荤菜上席。还有四喜丸子,豆腐(福)等等。。

(3),生儿育女食俗

新生命的降临,为了表达对孩子的祝福,民间诞生了许多育婴礼仪,最常见的有“下汤”,“满月”等,这些仪式当中也都掺杂着很多有关饮食的内容。按照民间传统风俗,喜得新生命的家庭会受到众人的贺喜,在这些庆贺仪式当中饮食不仅被安排在招待亲戚朋友的宴席上,更会出现在仪式的过程当中。

下汤食俗是在孩子诞生后的六日或是八日,男孩一般是选六,女孩选八。孩子的姥姥家要带礼品来下汤。礼品包括肉,油条,宽面条(由起面饼切成宽条,起面饼是一种用死面烙至八成熟的面饼),盆子,勺子,小米,面,鸡蛋,鱼卡子等组成,一起放在箢篼子里,盖上红包袱。另外还要带一壶香油,进村后要打开香油壶口,寓意孩子早开口,到孩子奶奶家,由奶奶家人接过香油壶,挂在屋门后,一般男左女右。宽面条留下一半,剩下的和小米要由姥姥家人带回去。

孩子姥姥家来叫满月一般是在孩子诞生十八或是二十天后,女孩满二十天,男孩满十八天就算满月。一般需要选个除去八的吉利日子。回姥姥家时,女孩要抱一大面鱼,男孩抱瓤子饼,分给姥姥家的亲戚吃,据说吃了小孩抱的面鱼和饼不腰疼。孩子再回奶奶家,姥姥这边也要准备面鱼捎带,回去分给奶奶家的亲戚享用。

(4),祭祀食俗

因为昌邑人口大部分以汉人为主,所以具有祖先崇拜的观念,因而祭祀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无论在日常食俗还是节日食俗都含有一定的祭祀内容。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除夕的挂家堂摆供桌,一般放置在堂屋正北位。北窗上要先挂好帘子,然后将家堂面南悬挂在帘子之上。同时将祭祀专用的器具擦洗干净,摆放上水果,点心,年糕,煎好的鲤鱼,烟酒依次摆放好。春节人们用如此丰盛的食品祭祀神灵祖先,一方面是感谢他们给于人类的恩赐,另一方面是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幸福安康。在其他一些节日中,例如清明节扫墓时,也会准备一些食品到坟前祭奠,一般是五个盘,一条鲤鱼,豆腐,青菜,肉,鱼各一。

(5)传统饮食器具

①:灶具

铁锅:又称大饭锅、大锅。常见有大小不等的八印、七印、六印、五印、四印等数种。

锅盖:木制,有梁与把手,以梧桐木为料者最佳,又常以七块或八块木板拼成,谚曰:“锅盖,锅盖,七块,八块。”还有用高粱秸秆串制锅盖,名叫锅拍子,因为有透气性,可防蒸汽下流。

锅台:又称锅头。分锅台面子、锅台后、锅门脸子、灶口、锅底洞等部分。

风箱:也叫风仙,风掀、风匣,是放在锅灶旁的一个长方形的木制箱子,由一个推拉的木制把手和活动木箱构成。农家锅灶灶膛里烧的燃料并不都一样,有的是玉米、高粱等作物秸杆,也有枯枝树叶和搂回来的柴草。因燃料质地坚硬,要鼓风助燃,只好用风箱。锅灶与风箱连接处有一个通风道,像一个横倒的“酉”字,内有木板和鸡毛做成的“活塞”,正面有个拉杆,向前推或向后拉,靠其来回运动产生气流,再通过专门的风道,将风沿着铁皮卷成的圆筒,送入灶膛炉篦下,鼓吹灶膛以助火势。在风的“鼓吹”下,火苗欢快地跳跃着,烧热铁锅里的凉水、加热了铁锅里的饭菜。

风箱在古代又叫橐龠(tuoyue),指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道德经》第五章云:“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其大意为:“所以说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瘪,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随着时代的发展,风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的乡下,人们几乎都用上了天然气灶、电饭锅、电磁炉等,农家院里很少看到有袅袅的炊烟,更难听到那“吧嗒、吧嗒”的风箱声。风箱,俨然已成为了记忆中的东西。

鏊子:是一个铸铁制成的圆形铁板,上面平整光滑,下面用三块砖头做支撑,在鏊子和地面间留下空隙加柴烧火,原来在小时候都是用麦秸草,火软便于控制。据说鏊是由海龟的“鳌”演变而来,它是从远古时期的石鏊,原始部落的陶鏊,夏商周的青铜鏊,近代的铁鏊子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

烧火棍:用以拨调燃烧柴草,有铁制的,也有取树枝条使用的。

箅子:架设锅中,用以蒸食品。最早是用木头做成H型,上边铺上草帘子,后来有了铝制的。

②:炊具

菜墩菜板:切树木一轮为之或是竖切成厚板,用以切菜剁肉。

擦冲:用以擦萝卜丝、土豆丝等。

笊篱:有铁丝编、柳条编二种,用以从热水中捞取食物。

蒜臼子:是捣蒜泥的专用器具。形如中药店之“臼杵”。分臼窝和蒜锤两物。臼窝多为石制品。由一个钵子和一个蒜锤组成,用的时候,握蒜锤,用力敲击容器里的蒜瓣等物体,直到成泥或碎末。

蒜臼和蒜捶是唐、宋以来捣蒜用的工具,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蒜臼和蒜捶大都用石头加工而成。之所以使用石材做蒜臼和蒜捶,一是坚固耐用,不易损坏,二是石材沉重,冲击力强,捣蒜速度快。

擀面杖:又称擀杖。用以擀制面条、面片、制饼,饺子皮,包子等。

瓢:对割葫芦制成,农家有水瓢、面瓢之分。

铲子:也称锅铲、戗锅刀儿。铁制,小木柄,用以炒菜、刷锅等。

和面盆:陶制,质地厚实,用旧光滑,俗称“新盆不如旧盆调面光”。现今用不锈钢盆的越来越多。

炊帚:一般用一种高粱穗草,(俗称炊帚草)扎绑制成。

③:食具

筷笼子:又称箸笼子、筷筒子等。装筷子的器物。

饭篓子:又叫园兜子,以去皮柳条或桑条编制,用以装盛食物悬挂梁头,可防猫鼠,俗称“气死猫”。

饭盆:用以盛粥、面条等。

勺子:铁、铝、木数种,用以分盛饭菜。

筷子:多用竹木筷,偶有银、象牙、骨筷等。羹匙,亦称调羹、小勺。

碗:以瓷碗为主,小孩常用不锈钢碗。盘,有菜盘、鱼盘、汤盘等分别。

碟子:用以盛小菜。

汤盆:用以盛汤菜。

其他:茶壶、茶碗(又称茶杯)、茶盘、茶叶筒(或茶盒),酒壶、酒杯(或称酒盅)。

责任编辑:

网址:昌邑传统饮食文化礼俗之食俗篇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15902

相关内容

饮食礼俗的文化价值及传播——从《舌尖上的中国》谈起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
传统节日食俗
闽南民俗——生活习俗之饮食
中西传统节日饮食习俗比较.pdf
姚伟钧:汉唐节日饮食礼俗的形成与特征
端午节节日习俗,端午节传统美食有哪些?
春节习俗中的传统饮食与烹饪技艺.pptx
毛南族的传统节日、生活习俗、饮食文化
广东饮食文化特点 广东饮食文化习俗 广东饮食文化讲解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