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海南的社会生活习俗

发布时间:2024-12-19 07:44

中国农村有丰富的年画、庙会等民俗活动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社会文化#

  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入,西方的一些饮食也逐渐传入中国,民国时期西式饮食开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流行,喝咖啡、吃牛排、饮啤酒、啃炸鸡……,这些西式饮食方式在海口也曾流行。

  民国时期海南的社会习俗变迁,涉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各个层面,如饮食、服饰、居住、出行、娱乐,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从中大致可以窥见近代海南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些许面貌。

  饮食颇具欧美风

  喝咖啡、吃牛排、饮啤酒、啃炸鸡……别认为这样的饮食方式只出现在欧美或者东南亚一带的国家,它是真实地存在于民国时期的海南海口市。

  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张兴吉对民国时期的海南历史尤为熟稔。他在翻译日本战地记者火野苇平的《海南岛记》一书时发现,书中用了很大篇幅描述了当时海口市的饮食之风。

  张兴吉翻译的《海南岛记》中有这样的情节,“占领(海口)的第二天,我们来到兴北马路一家中华西菜馆(据1930年海口商会会员表,此店在新兴街(新华北路)7号)。这天,我们做市内印刷局、书店的调查,走来走去中,不觉肚子已经空了,于是就说:到此为止吧。”

  “当时,菜馆里有点秃头的老爹迎上来说,有啤酒,西餐也可以做”。“我们吃了一惊,我们到有明亮窗户的高天井的阳台上坐下,点了几种餐点。我们虽然看了一下出示的菜单,但也不知道上面写着什么。经过老爹的解释,总算是明白了。洋葱牛肉、吉列猪排、烩肉丸、火腿煎蛋、炸西鸡、鸡肉饼。”

  “我们喝了咖啡,味道浓郁,是好咖啡。这是海南岛出产的咖啡。”

  同样,1932年,一位名叫田曙岚的中学教员,独自骑着自行车,历行3000余里进行海南岛考察,并着有《海南岛旅行记》一书。他在书中也提及,“在海南岛各地旅行,有时是骑自行车,途中口渴时,多饮咖啡解渴。”“回忆在北平、上海等处以吃咖啡为较有资产阶级之色彩,而在此间却极平常之至……在仙沟镇,也有饮咖啡的记载。”书中还说,“海南岛东北一带住民,喜饮红茶、咖啡,有欧美之风。”

  《海南岛记》中对海南的茶馆有些描述,“海南各地都有茶馆,喜欢喝茶的很多人从白天就开始喝茶,在海口的茶馆里,除了茶之外,还可以喝咖啡。来到生产咖啡的国度,说到这片土地上出产的咖啡,多少会消除旅途中的忧愁。”

  《海南岛记》中还特意列举了海口的茶馆。“(茶馆)也相当多,我们多次到友记茶社喝茶、吃点心。新式糕点一个十钱,各式各样的点心用大盘子端上来,也把装着冒热气的馒头蒸笼抬上来,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品种吃。”

  张兴吉认为,今日海南各地市镇中出现的“老爸茶店”,就是此种风气的反映。他说,“老爸茶店的出现和发展,和海南归侨有着密切的关联。”“最早出现在清末的海口,这些茶店里,不仅可以向食客供应红茶、咖啡、牛奶以及西式糕点,也可以向食客提供海南的各种小吃。”张兴吉说。

  时髦衣物展风情

  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民国时期海南的社会生活习俗众生相中,在服饰方面仍可窥见沿袭舶来的多样生活情态。

  张兴吉教授在《民国时期的海南》一书中,也引用了田曙岚《海南岛旅行记》关于服饰的描绘,“海南风俗淳朴,民性耿直,待人接物,不卑不亢,有邱、海二公之遗风。服饰多趋时髦,而琼东、乐会、万宁一带,甚至有头戴礼帽,身着西服,足登皮鞋,从事耕樵者(当然是少数)。”

  在剧烈的社会习俗变迁中,服装的变化可谓直观而鲜明,敏感地表现社会文化气候的走向。“万宁妇女,喜着贴身之衣,曲线之美,隐约可见。”在《海南岛旅行记》书中,作者对万宁妇女的服饰着墨稍多,足见当时服装自由穿着的特色已经日渐凸显。

  此外,陈植的《海南岛新志》中说,“本岛气候和暖,暑久寒暂,故居民周年仅御短衣薄衫蔽体而已。”“男女服式亦无大异,惟在文化发达之琼山、文昌等县,西服男子,时装女子,则亦随处可见。”

  水泥、自来水、电灯等大量应用

  张兴吉教授在翻译在火野苇平的《海南岛记》里,关于海口居民的日常生活状况都有细致的勾勒。“在进入海口的当天,就有可以点亮的电灯,我们感到非常高兴。不过,这些电灯并不太可靠,可能是因为数量太多的原因吧。十几个灯泡忽而大明,忽而大暗,而后又猛地亮起来。”

  “电灯公司使用重油,发电机的质量也有问题,加上缺乏资金,每次仅可以买使用一两天的燃料,到了明天也许重油就没有了,能点一会儿就点一会儿吧。果然,在十三日傍晚,灯一点也不亮了,完全熄灭了。我们都不作声,默默地工作。”

  张兴吉翻译,“不久,一个架着金丝边眼镜的长得像三升家小胜(三升家小胜,1858年-1939年,是当时日本有名的表演落语(类似相声)的艺人,是此家族的第五代传人)的人来了,说:两台发电机中,一台出了故障,只是这附近没有电,明天一定送电,今晚的停电,请多谅解。他是电灯公司的主人,之后他走进来,我们和他交谈了很久。从他的话中,好像不会有重油用尽的情况。当我们问:听说重油一个月要花一百二十圆,是一天吗?”

  与骑楼等建筑相适应的是,水泥、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民国海南特别是海口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

  谁解弹唱个中愁

  在酒楼食肆场所进行吹拉弹唱的表演等娱乐活动,在民国海南也是盛行的。《海南岛记》中就有叙述,“又一天的晚上,我曾在长安酒家听过盲人琴师演奏的歌曲,两个人都是二十四五岁的盲人。男人演奏胡琴,女人演奏扬琴,女人靠着感觉静静地解开围在扇形扬琴上的红绳,将琴放在自己的面前,双手用两根细竹做的拨子,开始演奏。从二十四根琴弦上,流淌出纤细而高亢的音色。失明的女人正面对着我们,手在动,两根拨子惊人地准确,从多根琴弦,转到下一根琴弦,奏出了优美的音乐。男、女合奏,交替演唱。听上去有些悲伤,最初弹唱的是“红颜白骨”的歌曲,接着是“失恋”的歌曲。”

  张兴吉在翻译《海南岛记》时认为,尽管当时因日军入侵海口,空气里弥漫着战争的味道,但演唱情歌的活动仍在一些娱乐场所间进行。

  这从他的翻译中可见到,“两位盲人乐师(应当是夫妇吧)连续演唱了各种歌曲,我们一点也听不懂歌词。在他们拿来的歌曲单上写着“妹妹我爱你”、“爱花情果”、“驸马艳史”、“杨贵妃醉酒”、“游子悲杖”等歌曲名字,看来全部像是情歌。”

  “由海南书局编辑发行的《海南土歌增集》,其中搜集了数十首歌曲,没有关于风景的歌,几乎都是情歌。其中夹杂着许多土语,有许多内容,我们看不懂,尽可能猜个大概的意思。如“情人分别歌”、“夜更自叹歌”、“夫妇别离歌”、“女人绣花歌”等,是情感甚为缠绵的歌曲。”比如,歌曲《妻送夫》:送人送到半路分/愈送愈远心愈闷/坐在路边捻草尾/看风吹土填足痕;再如歌曲《夫和》:刚只相逢即相分/愁内添愁闷加闷/你归日看我足迹/我去看谁个足痕。尽管《海南岛记》的作者根本就听不懂用海口当地方言唱的歌曲,但音乐悲戚而婉转的旋律还是可以看懂的,离开故土来到异地的人似乎也能理解歌中飘散出来的浓浓愁绪。

  一个地方的衣、食、住、行、娱等,既是社会生活习俗的展现,又是相传久远的文化现象的反映。透过有限的史料记载,我们以尊重历史的态度,在电脑键盘上敲下这些平常文字,来解读民国海南的社会生活习俗,重温一百年前民国时期海南的那些事儿,了解民国海南人对衣食住行或吃喝玩乐的追求和讲究,是有意义且有趣的事。(记者 卓兰花)

责任编辑:胡玉迎

网址:民国海南的社会生活习俗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15910

相关内容

闽南民俗——生活习俗之服饰
闽南民俗——生活习俗之饮食
民俗文化与中国人的生活世界
穆斯林风俗习惯 – 民族史
生活文化习俗
生活习俗文化
中国民俗节日
[张翠霞]现代技术、日常生活及民俗学研究思考 · 中国民俗学网
国庆 吃面条=新民俗?
[刘晓春]探究日常生活的“民俗性”——后传承时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的一种路径 · 中国民俗学网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