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饮食民俗常识微观
节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生活知识# #生活理念# #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了“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它流传在老人们的口中,存活在孩子们的童年游戏中,反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远古、今朝和明天。
传统饮食风俗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讲的就是适应。中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千变万化。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各自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丰富的饮食习俗。南方适于种水稻,故南方人民普遍以大米为主食;北方多种小麦、杂粮,故北方人民以面、杂粮为主食;青藏高原适种青稞,故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的主食是青稞;蜀湘湿气重,人多食辣;晋、陕、甘、湘、贵及许多山区,或因水土关系,或因历史上长期缺盐,人们喜欢吃酸。不同地方人的口味各不相同。从北到南,口味由咸转淡;从西到东,口味由辣转甜;从陆到海,味道由重转轻,因而形成了“东甜”、“西辣”、“北咸”、“南鲜”的饮食习俗。饮食上的这些地方特色使中国饮食文化展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传统特定食俗
人类的饮食活动形成了饮食风俗。饮食风俗主要表现在社交礼仪食俗,丧俗等礼仪形式中。具体来讲,吃什么,如何吃,使用什么炊具、餐具,主厨人,进餐次数,进餐方式,用餐时的座次,饮食上的特殊嗜好和禁忌,饮食礼节等,都是饮食风俗也就是饮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
节日食俗除夕,北方家家户户均有包饺子的习俗,蕴含着亲人团聚、国泰民安的意义和祝愿;江南各地则流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寓含家庭和每个人的生活步步升“高”。另外,许多地方的汉族过年时家宴中要有鱼,象征“年年有余”;彝族吃“坨坨肉"、喝“转转酒”,并相互赠送以示慷慨大方;壮族吃大粽粑显示富有;蒙古族围火塘“吃水饺”,剩酒剩肉以祈盼来年富裕等。众多的节日食俗反映出异彩纷呈的节日民俗文化。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把深切怀念杰出诗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厚的乡土感情融合起来,千百年来绵延传承。
端午节的雄黄酒则将保健效果和信仰心理作用合二为一,成为既驱虫又避邪的吉祥饮料。
中秋节的月饼,与自然天象的圆月相对应,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它既成为自然景象的象征物,又被赋予浓厚的文化意义。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重阳节吃花糕、螃蟹,有些地方还吃羊肉和狗肉;冬至喝米酒、吃长生面、冬至肉、冬至团、馄饨,灶王节祭灶食俗等。这些传统活动既饱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表达了人们祈求幸福吉祥、人丁康泰的美好愿望。
同时节庆日馈赠食品也是友好的表示,是建立亲密和睦人际关系的一种独特方式。比如:亲朋好友之间中秋送月饼,端午送粽子,生日送蛋糕、寿面,都具有固定的民俗意义。民间与婚姻有关的节庆活动中常常要馈赠红枣、喜蛋、长面,也都包含着诸如“早生贵子”、“百年合好”等美好祝愿的深厚民俗含义。
婚宴习俗
在日常生活中,最多见的宴请之一就是由婚姻而引起的种类多样的饮食活动,如提亲饭、相亲饭、订婚饭、婚宴、回门饭等。其中以婚宴饭最为隆重、最为讲究。例如,陕西省有些地区的婚宴的每道菜均有含意:
第一道菜是红肉,用“红”表示“红喜满堂”;第二道菜为“全家福”,是“合家团聚、有福同享”的意思;第三道菜为大八宝饭,用糯米、大枣、百合、百果、莲子等八种原料做成,其含意为白头偕老、百年合好等。在东部的江苏农村,婚宴讲究十六碗、二十四碗、三十六碗;在城市,婚宴一样也很隆重,这些均含有吉祥如意的意思。
新婚第三天为新娘从婆家回娘家的日子,俗称“三朝回门”。回门之日,新嫁娘要带一些礼物孝敬父母,叫做“回门礼”。回门礼以食品为主,酒、肉、糍粑、面条、糕点之类为常见。在各地的回门礼俗中,广东一带的回门礼最具特色。按当地旧俗,新娘回门,少不了要带一只烤乳猪(又叫“金猪”)。当地人觉得,金猪是新娘贞操的象征,如果回门礼中没有金猪,即意味着新娘在洞房之夜没有“落红”,便认定是不贞之女。反之,如果男家娶的是位处女,不但自家引以为喜,女家亦引以为荣,回门时往往用金花彩带系猪身,将“金猪”放在长方桌上,两人抬着回娘家。
生育寿诞食俗旧的,带偏见的饮食习俗认为产妇坐月子普遍忌食肉和稠食,但山西保德一带,妇女坐月子能够吃羊肉。晋中、晋东南一带产妇分娩头三天只让喝些不沾牙的米汤水。月子里,小米稀粥和稠米汤是产妇的主要食物。晋东南地区产妇满月那天忌吃面食,要喝一天小米汤,叫对月米汤。
晋西北地区,婴儿诞生后的第三天,姥姥、姑姑要来道贺。姥姥给马蹄馍一份,主家招待吃面,称三日面。婴儿诞生12日,姥姥要送米面。办满月时,亲朋都要备礼庆祝,姥姥家赠的礼品最多,除婴儿衣物外,还有豆米、豆面、面片干粮、花馍、鸡蛋、红糖等。原平县崞阳镇一带农村,孩子过半月或满月时,姥姥给外孙送馍馍,每个用半斤面蒸成,当中有两个特大的,每个馍上趴着四个小娃娃,当地人叫做“奶馍馍”。
我国有为老人祝寿的习俗。老人年满60岁,儿女们就开始为其祝寿,要给老人敬献寿桃、寿面、点心等,现在多为寿糕。寿宴则是给老人祝寿的酒席,其主食为面条居多,又叫长寿面。在杭州、江苏北部一些地区,大多是中午吃面条,晚上摆酒席。杭州人在吃面条时,每人在自己的碗里夹一些面条给寿星,称作“添寿”。每人必须吃两碗面条,但忌盛满,认为不吉利。
丧葬食俗
长者逝世入棺时,要在棺内放入死者生前心爱之物,如酒具、名酒、砚台、纸张、书画等,撒麦、豆、麻、谷、稷等,意为让死者五谷皆全,四季安宁。为死者上供的祭品各地不同,山西曲沃县地区的祭品以灶果为主,配以点心(是用1千克白面蒸的有皮有心的两层大馒头)。至亲献12个,称“食盒一抬”;一般亲戚献4个,称“挑盒一担”。河津县一带,出殡前三日晚,孝子要提灯请办理丧事的人和打墓的人到家吃酒席,各家孝子轮流招待,多吃火锅、点心、油食等,饭菜务求丰盛。在临汾、襄汾一带,出殡、埋葬回来之后悲事就成为喜事,桌裙、椅搭都换成红色,音乐吹奏,开席酬客。有的地方,老人去世后,在第二年老人的生日,也要进行祭奠,该日叫冥寿。祭品是寿桃,要放倒蒸熟,俗称“睡桃”,这是子女最后一次为父母过寿日。
社交礼仪食俗
社交礼仪食俗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交往方面。亲朋好友之间交往最多,每当亲朋好友遇到重大事情时,如生孩子、乔迁等,均要送些礼物去,而主人首先想到的是给客人吃什么,喝什么,尽可能安排得丰盛些,让客人满意而回。做生意也习惯于边吃边谈,饭吃好了,生意也就谈成了。由于各地习俗不同,待客的饭菜也各有讲究。在北京,过去待客吃面条,意思是请客人留下来。如果客人住下,就请客人吃一顿饺子,以表热情。探亲访友送礼物讲究“京八件”,也就是所谓的八样点心。在中国南方的有些农村,客人来了,献上茶后,立即下厨房做点心,或是在水中煮上几个鸡蛋,再放上糖;或是先煮上几片年糕,放上糖,给客人先品尝,而后再做正餐。在东部的福建泉州,要请客人吃水果,当地称“甜甜”,就是请客人尝甜,并且还要在水果中放柑橘,由于当地话中的“橘”与“吉”是谐音,有祝贺客人吉利,生活得像柑橘一样甜的意思。
餐桌礼俗
就座和离席都要注意讲究长幼有序,等长者入座后,方可入座;入座后姿势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能靠桌沿,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坐定后,才可人座;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特别要招待两侧的女宾;口内有食物,要避免说话;取菜舀汤,要使用公筷公匙。即便是在家里宴客,自用餐具也不可伸人公用餐盘夹取菜肴;小口进食,不要大口地猛吞,食物未咽下,不能再塞人口;用餐后,要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能离席;
在家中宴客热情要有度,别把客人当饭桶;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挡。
责任编辑:
网址:中华传统饮食民俗常识微观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15931
相关内容
春节习俗中的传统饮食与烹饪技艺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饮食习俗?
春节习俗中的传统饮食与烹饪技艺.pptx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
中西传统节日饮食习俗比较.pdf
昌邑传统饮食文化礼俗之食俗篇
中国传统节日与饮食
饮食礼俗的文化价值及传播——从《舌尖上的中国》谈起
我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有哪些?
传统节日食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