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
探索文化差异:异国风情、节日习俗或民俗传统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故事精选# #生活感悟精选#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
序,此为之首。”
元旦在古代有不同的称呼:汉代又称“元正”,晋代又称“元辰”,北齐时又称“元春”,
唐代又称“元朔”。
我国历史上元旦在哪一天也不尽统一。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
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又恢复到夏历,以正月初一为
元旦,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遂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
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过年原先在“腊日”,即腊八,后改为阴历年首日,即春节。民间风俗把腊月二十三送
灶神称为“过小年”,是过“大年”的预演。祭灶在先秦时是重要的祭礼“五祭”之一。
1、除夕
贴对联
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重头戏。鱼、饺子、汤圆、年糕
除夕拜年,长辈要事先准备好给晚辈的压岁钱。
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
苏东坡《守岁》诗写道: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尤可夸。”
清代诗人赵翼在85岁高龄时曾作《除夕》诗:
“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2.正月初一
拜年
“年”的正式称谓在周朝,正式将“年”字定为岁首在汉朝。
正月的头一天俗称“三元”,又称“三朝”、“元朔”。又有“上日”、“三朔”、“三始”等别称。
初一早上开门大吉,先放“开门炮仗”,爆竹之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
正月开始占岁。汉代东方朔的《岁占》称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日,三日为猪日,四日为
羊日,五日为牛日,六日为马日,七日为人日,八日为谷日。
俗传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
运。在院落里撒芝麻杆儿,要刺“扫帚星婆娘”的脚。
3.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夫婿与孩子回娘家。叫做“归宁”
拜年时先去舅舅、岳父家。
4.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有些地方俗称“赤狗日”,这一天不出门,不宴客。初三又叫“小年朝”,应该祭祀祖
先和诸神,但不能扫地、起火、打水。初三日,有的商店开始营业,俗称“初三开店门”。
初三是俗传“老鼠娶亲”的日子。民间亦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
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也有人说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
殖的速度),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
收。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忙了好几天了,找个理由休息一下。
从星宿的运转来看,正月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
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
5.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有“接神”的习俗。家家户户准备牲礼、四果、生仁、炸枣等迎接,烧金纸、神马。
此外,初四不动刀、剪。否则,视为对神的不敬。
6.正月初五
初五也叫“破五”,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初五要吃饺子、放鞭炮、赶庙会,全家庆贺。
关于财神,民间有很多传说:主管财源的神明分为两大类:一是道教赐封,二是民间信仰。道教赐封
为天官上神,民间信仰为天官天仙。道教赐封并不称为财神,而是在所官职上加封神明。财神是中国民
间普遍供奉的一种主管财富的神明。佛教里也有财神:北方多闻天王和善财童子。
宋朝蔡京:蔡京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拥护者和得力干将。
赵公明: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
月初五,所月初五,所以以民间民间把他当作把他当作财神财神来祭拜来祭拜。。后后蔡京蔡京被贬被贬,民间,民间另换另换财神,财神,当时当时宋朝的国宋朝的国姓姓为为赵赵,,玄字玄字为为岚岚
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
贼之手”,
网址: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15942
相关内容
中国传统节日与饮食中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与饮食民俗文化特点与表现.ppt
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饮食习俗?
我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有哪些?
中西传统节日饮食习俗比较.pdf
昌邑传统饮食文化礼俗之食俗篇
春节习俗中的传统饮食与烹饪技艺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节日如何吃?
中华传统饮食民俗常识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