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染:旧书犹如醇酒,如遇故人

发布时间:2024-12-20 03:16

读一本好书,犹如品味人生百态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读书生活感悟# #读书滋味#

​​

    近些年,我买书越来越少了,即使到了书店,望着那些琳琅满目、铺天盖地、华丽漂亮的书,人却仿佛没什么精神,兴奋不起来。我觉得不是好奇心求知欲退化了,而是经过无数次的“打击”不再那么轻易相信了——比如一个非常精彩的书名、非常精致漂亮的装潢、非常值得探究的话题,这样好端端的一本书被买回家,打开一看,内容却粗糙肤浅得一塌糊涂,简直就是粗制滥造。这样的打击多了,人也就木然了,变得不轻易买书了。

    有时候会想,物质商品的市场化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文化、文学、艺术领域的精神产品则是复杂的,单纯地追求大众娱乐层面的繁荣,是否真正的文化繁荣?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我没有什么评价好书的标准,只有一点个人的喜好——没有官气也没有商气,这是最基本的。我也几乎不相信排行榜一类的事物,也几乎不相信什么奖项。我经常重读书柜里的旧书,读旧书如同品味陈年的醇酒,韵味无穷。

    比如,我曾重读旧书《大哲学家生活传记》(美国,1992年5月,文献出版社出版),记得那些天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就成为我的枕边书,可以说这是一本在庸琐的现实中寻求自己精神位置的书,我可以没前没后翻开哪儿是哪儿地读下去,而且只需片刻时间,便可以进入另一种精神情况——那是和内心非常契合的思想所在,一种寻找自己并能够与自己相遇的精神状态,说到底,它是一本通过哲学家的思想脉络梳理我们自身思想的书。

    再比如八、九十年代的另一本书,漓江出版社出版的《魔鬼辞典》(美国),这几乎是一本令人百读不厌的书,作者用辞典的方式,为周遭事物进行幽默、调侃的反讽,阐明作家对人类及其文明的深深的沉思与质疑。还有一本书是三联书店出版的《现代人的焦虑与希望》(德国),该书涉及到一些困扰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问题,试图指出一条脱离困境与危机的路途,在人类思想不断破旧立新的激变中,寻找我们自己。

    这一类书多是我青春时期的读本,纸页已泛出淡淡的焦黄,散发着一种不畏惧现如今那些靓丽彩页的冷静与沉淀,让人心生敬意。

    我是在《我们仨》(三联书店)从书业排行榜冷却下来之后读到此书的。记得当时读完90岁高龄的杨绛先生的书的时候,我心悦诚服,其中一些章节到达了炉火纯青的智慧,她尽力将历史、政治等意识形态化的东西不着一丝一痕,把那些随世而逝的时代风云掩埋在聚散离合、骨肉人生的话语里边,她摈弃那种简单化的“我控诉”,不屑于跳着脚地“揭伤疤”,但是谁都能够看到那种淡定坦然、娓娓道来的人生戏剧背后的东西,这是有境界的人才可以写得来的。

    她说:“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平平淡淡中透出的是高段位的人生智慧。

    当然杨绛老人多少也回避了生活中那些肯定存在的丑陋,比如,夫妻从不吵架吗?从不产生厌倦吗?人性中从未有过私欲、偏狭、怯懦甚而更糟糕的什么吗?我觉得书中过多的和谐与温情冲淡了生活本身的某些锋芒与尖锐,因为即使是不掺杂历史政治的人生也会有太多的矛盾、太多的不堪啊!老人是有意回避这些的,她不想说了。我想,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一些东西永远不想提及,不会透露于世,永远尘封于心,与生命一起消失。

    再有就是《红楼梦》这类永恒的经典。有事没事,有的没的,随便翻开哪一页,都可以没头没尾地读下去……手边放一杯清醇的茶水,阳光暖暖地洒在地面和脚上,这时候人就会切换到另一个场景,进入到另外一种生活,进而引申到人生境遇的等层面。这类书籍使人能够看见遥远而广袤的“森林”,暂时忘记眼前现实中的“树木”。这似乎与我们眼前鼻子尖底下那一小块现实无关,但是它会与我们整个一生的风貌与风骨有关。

    读一本好书的确如同品味一杯醇酒,好几天都会觉得日子挺充实。这对于一个喜欢宅家的阅读者来说,是一件趣味盎然的事。在那些文字的宝藏中,始终渴望智慧的火花娓娓跳出,渗透皮肤,融到血中,钻入骨中,犹如醇酒被慢慢咽入胸腹,之后,它的醇香和力量就会缓缓溢出。


​​​​

网址:陈染:旧书犹如醇酒,如遇故人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22784

相关内容

三大箱旧书
“寻找旧书借阅人” 犹记同窗共读一本书
唯有旧书给人以幸福
唯有旧书给人以幸福——读《我在旧书店等你》|西岭雪·品读
旧书互换2.0 | 我们交换书籍犹如交换生活
重庆:跳蚤市场老物件满满的怀旧感,犹如“时光博物馆”
旧书为什么让人怀念?杨念群王东杰还有他们的淘书故事
旧书作文
明代文人书房家具陈设
人会老,书也会老,城市里,旧书去哪儿?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