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随迁老人”在“老年友好”社区交到新朋友

发布时间:2024-12-20 03:59

老年人社交活动:参加社区活动,结交新朋友,保持活跃社交圈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生活技能教育# #老年人生活技能指导#

  对于从天南海北来京的“随迁老人”来说,如何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异乡的社区生活,是提升他们晚年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内容。在入选“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朝阳区茉藜园小区,“随迁老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份经验样本:通过社区搭台的文体活动、成立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在异乡实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感受着“老年友好”的幸福生活。
       便捷充实的生活让老人安心扎根

  上午7时,住在茉藜园20号楼的高春芳用轮椅推着103岁的老母亲朱秀英准时下楼遛弯。下了电梯,经过楼梯口的无障碍坡道,走个两三分钟,就来到了小区的中心小广场。“呦,老太太理发了?真精神利索!”“是啊,前段时间二月二,社区特意找理发师上门给理的!”小广场上,正在晨练的邻居们熟络地跟高春芳母女打着招呼。

  随后,朱秀英自己推着轮椅,围着广场的小池塘转圈散步,高春芳则在一旁跟邻居们聊起了家常。“买点菜去,一会儿还得赶着去参加合唱团排练呢,咱们9点见!”聊得正火热,一看表,高春芳赶紧止住了“话匣子走个买完菜后,她把老人送回家,收拾打扮了一番,出门去参加合唱团的日常排练。

  今年63岁的高春芳老家在湖北襄阳,退休后,她带着母亲一起来了北京茉藜园儿子的家,一边帮着看孙女,一边照顾老人。“说实话,老妈年纪大了,刚开始决定带她一起来时,我心里也直犯嘀咕。老家小地方生活便利,环境熟悉。突然来到陌生大城市,日常生活出行会不会很不方便?”刚到北京时,高春芳满是担忧。

  居住了一段时间后,高春芳发现,带着老妈一起的随迁生活,远比想象中顺畅。“小区楼门口、底商门店,都有无障碍坡道,用轮椅推着老妈到处跑,一点没障碍。在我们老家,可没这么便利。”高春芳说,“社区知道我们家有这么个‘百岁老人’,还隔三差五就上门探望,连组织个做糖葫芦的活动,社工也会特意上门送两串来让老妈乐呵一下。”

  不仅生活便利,更让高春芳惊喜的是,社区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她在异乡的新生活,过得比在老家还充实。

  “一开始还担心远离了老家的亲戚朋友,来到这谁也不认识的地方,得多孤单失落啊。但现在根本没工夫矫情,一周五天根本闲不下来!”高春芳跟记者细数着她的“每周日程表”:“周一、三上午,合唱团常规排练;周二书法班;周四读书会;周五是志愿者‘美丽星期五’的集体志愿服务时间,每周都有不同的志愿活动……”


社区书画队春节“写福字”“写春联”活动

  文体队伍架起老人交往新桥梁

  茉藜园社区是个有着近1万人口的大型商品房小区,非本市户籍人口占了多半。社区里有许多像高春芳一样的“随迁老人”,如何让这些异乡来的老人结交到新朋友、消除孤单陌生感,社区也下了功夫。

  起初,社区里有一些爱好相同的老人喜欢聚在一起唱唱歌、吹吹葫芦丝,但组织随意,也没有固定场所。为了让老人们能聚在同一空间内、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社区在配套服务场地紧缺的情况下,努力在地下室为老人们整合了900余平方米的活动室,还为老人们协调了钢琴、演出舞台等设施。

  有了专门的活动室,聚在一起的老人越来越多,发展出的爱好团体也多了起来。由最早的合唱团,再到书画队、舞蹈队……2013年,在社区主导下,老年协会成立,下设合唱团、读书爱好者协会、模特队、书画队、舞蹈队等9支队伍。越来越规范的文体队伍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架起了“随迁老人”之间交往的桥梁。而老人们用心的自我管理和“经营”,让这些文体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社区合唱团日常排练

  “我们合唱团目前有50个人,来自全国的26个省市,不通过社区的这些活动,我们这群来自天南地北的人都不可能认识。”今年71岁的于慧珠,是合唱团里的“老师”,对她来说,合唱团不仅让她交到了朋友,还让她的音乐专长在退休后有了用处。


合唱团在社区新年茶话会上表演

  “只有老人才懂得如何教老人。”于慧珠了解过别的社区合唱队,请了年轻的老师来教“乐理”,从五线谱教起,不一会儿,课堂上就传来了老人的呼噜声。“只讲理论,不结合实际,那对老人来说太不实用。”于慧珠作为一个“同龄人”,教起来有“先天优势”。她教的“乐理”,每次都是结合着歌曲的情绪和表达来的,老人们爱听也好理解。

  自从参加了合唱团,很多老人感觉精神状态都不一样了。“合唱团里,我经常让大家忘记年龄,要唱出三四十岁的状态。”为此,于慧珠经常选择一些活泼的歌曲,引导大家在歌里“变年轻”,“每次两个小时的紧张排练完,大家都红光满面的,一点都不觉得累。”于慧珠说。

  志愿服务让老人充分发挥余热

  对于很多老人来说,除了“老有所乐”之外,更希望自己还能“老有所为”。茉藜园社区有一支成立了11个年头的“藜邻益家”志愿服务队,队员平均年龄67岁。“在这个志愿队里,我度过了从66岁到77岁的时光。”提起这支倾注了诸多心血的队伍,队长李来有感慨万千。


“藜邻益家”志愿服务队进行日常志愿服务活动

  李来有是来自西安的一位“随迁老人”,2013年,孙子上学之后,爱读书的他被当时的社区书记介绍去了社区图书室。“结果我到那儿一看,图书室没什么人管理,书都堆在一起,还脏兮兮的。”闲不住的李来有“看不过眼”,就想着帮社区打扫一下。



“藜邻益家”志愿服务队进行日常志愿服务活动

  “我一个人干不过来,就喊了当时我们一起看孙子时认识的4位老人,大家一起里里外外打扫了个遍。”看着整洁一新的图书室,李来有很有“成就感”。这几位老人,也是这支志愿者队伍的“雏形”。

  “老人们之间相互影响,有时还相互‘较劲’。”志愿者队伍里的不少队员,都是从各个文体队伍里“发展”进来的,“大家碰头时一聊,得知还有人平时参加志愿服务,为社区建设做贡献,也强烈要求加入。”渐渐的,从最初的5个人,到20多人,再到现在的50人,这支队伍已经成为了社区居民都熟悉的一道风景线。

  每天,穿着红衣服的志愿者们,几人一组,拿着小夹子和塑料袋,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发现楼道内哪儿有堆物堆料,就拍照发到群里,好让物业及时处理;公共区域哪儿有垃圾,他们就赶紧捡拾;宣传栏脏了,他们就踩着凳子擦干净……春夏秋冬,步履不停。

  多年的经验总结和规范,让志愿者队伍有了成熟的管理制度。日常“八巡”、周五集体志愿服务、特殊时期值守站岗……每一项活动,都有细致的排班。“别看是个小小的排班,每个月也得花费我这老头不少心思呢。”队长李来有家里,有一沓厚厚的、已经有些泛黄的A4纸,这是自志愿者队成立以来,李来有亲手制作的每一张“排班表”。

  “就拿‘八巡’来说。每个月末,我都会提前在志愿者群里发通知,让大家根据情况,报名下个月的志愿活动。每次收集上来的情况‘五花八门’,有人上半个月不行,有人周一周三有活动……”李来有会根据大家的情况,先手写一个草稿,公布到群里,根据大家意见再改,出第二版……等第三版没有变动了,才会把“排班表”打印出来,这样保证给每个人都合理地排班。

  志愿者们对于志愿活动也尤其积极。除了常规活动,每次特殊时期的志愿值守,“上岗”名额都十分“抢手”。“前段时间值守,李队在群里发起报名,结果我稍晚了一会儿看手机,名额很快就没了。”提起此前“错失”的一次机会,志愿者毛万金的语气里还透着点小遗憾。

  “老年友好”让随迁老人更有归属感

  这样一群“正能量满满”的老人,给社区带来了不小的变化。“志愿队刚成立时,社区跟大家一起清理卫生死角,特别费劲儿,清出的垃圾都大袋大袋地装。”茉藜园社区书记王岩说,后来,居民看到身边每天都有这样一帮老人在默默忙碌着,也都自觉了,随意扔垃圾、遛狗不清便、垃圾不分类这样的不文明行为都少了很多。

  不仅如此,一个老人还影响着一个家庭,在老人们的带动下,小区原本淡漠的邻里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熟络。李来有家里“祖孙三代”都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儿子儿媳参与社区值守服务,认识了不少邻居,平时经常互相帮忙,孙子课余时间参与社区的“青少年志愿服务队”,也结交到了同龄伙伴……本来互不相识的邻居,都渐渐成了“熟人”,整个社区形成了一个有温度的“新型熟人社会”。

  社区也在跟老人进行着“双向奔赴”,将老人在“医”“食”“住”“行”中可能会遇到的“麻烦”,都想在了前头。“我们尤其考虑了这些随迁老人们的需求。例如,有些老人每年不能按时回老家体检,我们就一年组织多次‘体检进社区’,让常住的老人们都能享受到对65岁以上老人的免费体检服务。有些老人忙着看孙子,来不及自己做饭,我们就链接附近的养老机构,为老人送餐上门;怕老人不会打‘网约车’,我们就在社区设置‘助老打车点’,手把手教老人‘一键叫车’……总之,就是想尽我们所能,让这些随迁老人们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乡般的温暖。”王岩说。

  “日常生活没‘麻烦’,还能在一个新‘熟人社会’里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年友好’社区让我们这些随迁老人有了归属感。”李来有说。(北京日报客户端)

网址:北京朝阳:“随迁老人”在“老年友好”社区交到新朋友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23117

相关内容

“老年友好”社区给了他们归属感 “随迁老人”在这里交到新朋友
北京这个“老年友好型社区”名副其实
“一老一小”友好社区
什么是老年友好社区?
“友好九条”展现北京为老之心
朝阳区建外街道关爱高龄独居老人环境改造,积极构建老年友好社区
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北京市出台“友好九条”
北京市朝阳区兴爱养老院2024年12月地址电话及价格明细一览
老年人友好型家居:北京适老化装修新趋势
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公布,看看有您家社区吗?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