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艺术》笔记及读后感
观影后写读后感:及时记录在读书笔记本上,形成独特的电影读书笔记。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读书分享乐趣# #电影读书感悟#
现在回忆起来,当初读这本书大概是因为王建硕的推荐。这本书是两次看完的——中间隔了不少日子。开始觉得有点索然,再读却特别有趣味。书就像旅行一样,决定阅读乐趣的往往是心境。可以说这是我除了教科书之外看得最认真的一次了——甚至读了第二遍还摘抄了笔记。没错,这是本好书。它把旅行的前后种种阐述的非常透彻。
初读第一章,和很多人感觉一样,作者似乎对旅行颇为不懈。一开篇作者便开门见山的给我们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既然一个人能做在椅子上优哉游哉捧书漫游,又何苦要真的出行?除了新的失望,还能期待什么(P9)?
其实不然,作者一开始便明了的旅行的要义: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不论是多么的不明晰,旅行仍能表达出紧张工作和辛苦谋生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意义(P7)。后面的几个章节进一步解答了这个问题:只有当我们不必亲临某地去面对额外的挑战,我们方能最自如地置身其中(P22);旅行中的特定场所能够诱发我们的思考;大自然能矫正和治疗城市人倍感困顿的心灵;壮阔之地具体表现了人类意志所不能左右的力量,会帮助我们心服口服地接受那些无法理解而又令人苦恼的事情并接受我们最终将化为尘土这一事实;还有那些我们身边已经看到的东西——利用这些的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经验,使自己成为沃土。其中有两个段落写的特别好:
-------------------------
城市造成一系列窒息生命的情感,包括对我们所处社会地位的焦虑、对他人成就的羡慕,以及在陌生人面前炫耀的欲望。……虽然我们生活舒适,却从未放弃追逐新鲜事物,即使他们什么都不缺、而幸福也根本与他们想要追逐的东西无关……如果我们对这个时代或精英的价值观感到痛心,那么思及地球生命的丰富多彩,或许会让我们感到释然,让我们记住,这个世界除了大人物的事业,还有在原野鸣叫的草地鹨。(P147)
-------------------------
不要因为事与愿违而感到惊讶,因为这个宇宙比你大得多。当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事与愿违的情况时不要惊讶。因为你根本不能彻底理解宇宙的逻辑。站在群山之前,你就知道自己有多么渺小。接受比自己伟大的事物,也接受自己不了解的道理。这个世界对约伯而言可能缺乏逻辑性,但是这不代表世界本身缺乏逻辑。我们不能用自己的人生去衡量一切,而应该通过壮阔的景致提醒我们人类的渺小和脆弱。……如果这个世界不公平,或让人无法理解,那么壮阔的景致会提示我们,世间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从壮阔的山河中去了悟自身的局限是十分有效的,否则我们就有可能在日常生活的流变中感到焦虑和愤怒。不只是自然违抗我们,就连生活本身也是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自然界中广阔的空间却最充满善意和敬意地提示了我们所有超越我们的事物。我们用更长的时间与它们相伴,它们会帮助我们心服口服地接受那些无法理解而又令人苦恼的事情,并接受我们最终将化为尘土这一事实(P172-176)。
-------------------------
紧接着,作者提醒我们在出发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们往往对自己的旅行感到失望——它并不像之前想象的那么完美,甚至和旅行手册上所说的大相径庭。那是因为:现时(现实?)的生活正像是缠绕在一起的长长的胶卷,我们的回忆和期待只不过是选择其中的精彩图片(P14)。这些珍宝都混杂在一大堆乏味的日常影像中(P15)。我们所想见到的总是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现实场景中变得平庸和暗淡,因为我们焦虑将来而不能专注于现在,而且我们对美的欣赏还受制于复杂的物质需要和心理欲求(P26)。天空的状态和我们所居住的建筑物的外表决不能凭它们自身的力量保证让我们畅想快乐,或倍感凄然(P25)。构成幸福的关键因素并非是物质的或审美的,而永远是心理上的(P26)。什么是旅行的心境呢?感受力或许是它最主要的特征。我们怀着谦卑的态度接近新的地方。对于什么是有趣的东西,我们不带任何成见(P236)。
第二个部分探讨了是什么驱使人们动身去旅行。一曰异国情调:一旦跨越国界,脚下便是一个不同的国度,风俗人情和生活习惯亦必大异其趣;一曰好奇心:好奇驱使我们寻求理解(P88)。然而仅有差异,尚不足以引发快感,即便是有了快感,也不会长久。我们在异域发现的异国情调可能就是我们在本国苦求而不得的东西(P76)。只有那些有助于我们自己国家自我完善的差异方可引发长久的快感(P67)。判断我所学的任何东西,都应以它是否让我受益为准则,而不是考虑它是否满足他人的利益。它们必须以某种方式使我“生命升华”(P110)。
其实归根结底是获取知识和拥有美的渴望。
“为了丰富生命”而从旅行中获取知识意味着什么?从他人的文化中寻找“曾经在过去充实‘人’的概念并使它更完善的东西”。历史中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一些对过往的伟大事物进行反思的人,他们从中获取力量,深深感受到人类生命的辉煌灿烂。……通过历史了解我们的社会和身份认同如何形成,从而得到一份延续性和归属感。(P111)
旅行的一个危险是,我们还没有积累和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而造成时机错误。我们所接纳的新讯息会变得毫无意义,并且散乱无章(P119)。那么我们如何去提高我们的“接受能力”呢?答案就是艺术。
我们就像这样一个人,有一个词语在他耳边已经被提及多次,但是只有他体会到这个词有的含义时,他才开始倾听到它。我们探寻美的旅程也是这样:我们想要从哪里开始艺术之旅,艺术作品就从哪里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P182)。明年去哪里旅行才好?艺术可能对挑选地点颇有影响力(P206)。如果我们喜欢某个画家的作品,那可能是因为,我们认为他或她选择了我们认为对于一片景色来说最有价值的特征。有些选择是如此敏锐,以至于它们逐渐成了一个地方的定义,只要我们到那个地方去旅行,就必然会想起某位伟大艺术家所描绘的特征(P187)。
在与美邂逅的那一刻,我们就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就是一种握住它不放的渴望:将它占为己有,并使它成为自己生命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但是美是短暂的,我们如何才能紧紧把握其中的美呢?作者列举了几个可能的方法:连好书法,随时挥毫:“XXX到此一游”(这还要拜孙悟空所赐——那时还没有入空门,而是道家一员)。显然这个不是好方法,作者称此类人为白痴。一种更合适的方式也许是买一些纪念品,用以提醒我们已经失去的东西,就想我们从分离的爱人那儿剪下的一缕发丝(P210-211)。
照相机又提供了一种选择。可是罗斯金觉得但是照相机模糊了观看和注视之间、观看和拥有之间的区别;它或许可以让我们择取真正的美,但是它却可能不经意地使意欲获取美的努力显得多余。照相机暗示我们,只需拍摄一张照片,我们就做完了所有的功课,然而就清晰地了解一个地方(如一片树林)而言,就必然包含询问我们自己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树干是如何与树根相连的?”“雾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一棵树的色泽似乎比另一棵更深?”——在素描的过程之中,类似的问题不断出现并得到回答(P218)。因此,罗斯金认为用优美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尝试通过艺术,通过书写或绘画来描绘美丽的地方,而不考虑我们是否具有这样的才华(P212)。绘画可以教我们去观察,不是走马观花地看,而是关注(P214);写作就是用文字画画,这样做可以巩固我们对于美的印象(P223)。
他说的固然有道理,但我不以为尽然。任何人都可以学会绘画,但是要使画笔重视于你的思想是需要花很长时间练习的。就像尼采所说的:“完全忠实于自然”——天大的谎言:自然怎么会被局限于一幅画中?自然最小的部分已是无穷!因此他只画出了他喜欢的。那么什么是他喜欢的?他喜欢他所能画出的(P187)!
况且,正如书中所说,旅行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不正视这些现实的情况,旅行就可能变成失望的回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在旅行中即使有时间驻足认真的观察你所感兴趣的东西,但是我不认为还有足够的时间让你用画笔把它记下来。就算你有钱有时间,你也要顾及同游者的感受——他们兴趣未必与你相同。作者也提到了独自旅行的优点。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通常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我们周围人们的影响,我们调和自己的求知欲去满足别人的期待。他们或许已认定我们是怎样的人,因此我们不得不有意识地隐藏自己身上的某些东西。但是独自一个人旅行却没有这样的顾虑。我可以无拘无束地作出些奇怪的举动(P242-243)。
事实上,只有一种办法可以正确地拥有美,那就是通过理解美,并通过使我们敏感于那些促成美的因素(心理上的和视觉上的)而达到对美的拥有。对美的理解是无法用任何外在因素强加给你的——绘画、写作或者摄影都做不到。所以,唯有用心去观察——那些细节。就算我们不用任何工具去记录它,这些“凝固的时间点”可能永远留在我们一生的记忆中,每当它们进入我们的意识中,便能与我们眼前困境形成对比,给予我们慰藉。
光辉曾经那么耀眼
现在却从我的视线中消逝
纵使再也唤不回
那绿茵葱郁、花朵绚丽的一刻
我们不会悲伤,而是从残留中
寻找一股力量
——颂歌《永生的宣言》第十节(P129)
我们从旅行中获取的乐趣或许更多的取决对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我们旅行的目的地本身。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呆在他的房间里(P233,《沉思录》P136)。如果我们可以将一种游山玩水的心境带入我们自己的居所,那么我们或许会发现,这些地方的有趣程度不亚于洪堡的南美之旅中所经过的高山和蝴蝶漫舞的丛林。
网址:《旅行的艺术》笔记及读后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24936
相关内容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1500字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通用10篇)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合集6篇)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2篇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通用10篇)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通用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