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时隔离”——西方家庭对付孩子的终极心法!
夫妻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需按时支付抚养费。 #生活常识# #家庭常识# #家庭法律#
美国家庭对付孩子的这个法宝真的是非常有效!道理也很简单:通过 time out, 可以让孩子冷静下来,冷静是发现自己错了的一个先决条件(这条也适用于成人)。
有了这招,再配上适当的讲道理和搂搂抱抱说我爱你,大多数小朋友还是很容易被”搞定“的,用不着打骂这种既粗野又无效的方式。试试看吧!
在美国,严重的打骂孩子都属于违法。你一怒之下扇了孩子一巴掌或者狠打了孩子一通屁股被别人知道了,你就有可能在第二天失去了对孩子的监护权,孩子会被送到福利院收养,而你也可能会因虐童罪而被送进监狱。甚至你的孩子如果在幼儿园随口说了一句“昨天我爸爸打我了”之类的话,警察也会马上找上门来。在广州的小巷里常常见到的父母拿着鸡毛扫打孩子的现象,在美国的公共场合是不可能见到的。
中国有两句老话叫“棍棒之下出孝子”和“不打不成器”,似乎教育手段上离不开“打”字。的确,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让父母气愤难耐甚至束手无策的时候。教育孩子需要奖励与惩罚手段并行,惩罚也是教育过程中让孩子认识错误必须的一种手段。那在不能打孩子的美国,父母们是用什么手段进行惩罚教育的?
在这几年接触了很多美国家长和他们的教育方式,我总结了他们的惩罚方法,可以简单归结为:“Time Out”——计时隔离。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带宽宽到好友梅丽莎家里玩,梅丽莎有三个孩子,分别是4岁、两岁半和一岁。两岁半的女儿汉娜正处于第一阶段的叛逆期,在美国被称为“Terrible Two”(“糟糕的两岁”),常常会大发脾气乱扔东西,或者在争抢玩具时咬人。有一次大家一起玩的时候,汉娜把要过来一起玩的妹妹推到了,还狠狠地在妹妹的手臂上咬了一口,妹妹痛得哇哇大哭。梅丽莎闻讯从厨房出来,一看汉娜咬了妹妹,二话没说把她抱起来,把她放到楼梯上去并说:“You need to time out!”(你得独处了/你不能再玩了)。汉娜在楼梯上坐着,也哇哇大哭。其实她可以自己下来继续玩,但她并没有那样做,而是一直坐在那里哭,而梅丽莎则继续在厨房忙碌,并没有理会大哭的汉娜。哭了约十分钟,汉娜终于不哭了,这时候梅丽莎才走过来,问汉娜知不知道自己什么事做错了,汉娜点点头说不应该咬妹妹,梅丽莎表扬她勇于承认错误,然后给她讲了一通道理,便把她从楼梯上抱下来亲吻了一下,汉娜便又欢天喜地地跟妹妹玩去了。
邻居家有一个10岁的男孩凯德,长得不但俊俏,且彬彬有礼十分懂事,对比他小的孩子也十分照顾,常常牵着宽宽的手带着宽宽玩。有时凯德想把宽宽抱起来,他会先跑过来问我是否允许他抱宽宽,征得我的同意后才去抱宽宽玩各种游戏。我非常喜欢凯德,一直想知道他的父母是如何把他教育得这么好的。有一次去小区游泳池游泳,刚好凯德的父母也在,我向凯德的妈妈征询她是如何培养凯德的,她说她对孩子向来是说一不二。其时正好凯德在与朋友玩水,兴奋起来他直接就从不允许跳水的区域往水里插进去。凯德的妈妈看见了,提醒了他一句,结果没几分钟凯德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凯德的妈妈把脸一黑,让凯德马上上岸来。凯德上岸后,妈妈指着旁边的一棵树,要求他坐在树下10分钟不允许再到水里去。凯德虽有不快,但也乖乖地坐在树下,等10分钟过去后,妈妈才允许他重新到水里去,且凯德也从此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下面几个具体操作步骤让你理智对待情绪失控的孩子
对待已经可以用语言来沟通,但不太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低龄幼儿,监护人表现出的态度应该是和蔼,肯定并且充满关怀的。在孩子完全失控的情况下,“暂停”其正在参与的活动,给予一定时间来平复混乱的思路,是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由此引起的情绪冲突和孩子不得不去“安静下来”的事实,只是一种手段,绝对不是一种惩罚。而年龄在两岁以下,对语言掌握有限的婴幼儿,是不适宜用这种方法的。
怎样让孩子感受到这种强制进行的“暂时与他人隔离”,只是一种平复心情的手段,而不仅仅是成人因为自己心情不好,而转嫁到孩子头上的惩罚呢?
1、事前足够的解释
如果孩子被不明所以地被“time out”,就失去了整个操作的意义。成人一定要在孩子情绪失控大闹时,保持平静温和的态度,不能因为幼儿的行为而变得焦躁,还没对孩子解释清楚就直接惩罚孩子。
例如:用餐时故意推倒餐具,把食物故意扔到地上,成人首先要合理地劝说和安抚。只有在劝说无效,孩子仍一味吵闹哭叫时,才能考虑“暂停休息”。此时,一定要和孩子说清楚“你可以选择安静下来,告诉我你想要什么。或者,你需要自己去安静一下,等情绪好了再回来,好吗?”如果沟通的工作做好了,此时很有可能孩子已经开始平静下来,知道自己失控的行为是不好的,转而希望合作。而很有可能,引发孩子闹脾气的原因,仅仅是一些小事---比如孩子想喝水而杯子里没有了,或者刚吃到了一块不喜欢的蔬菜。
2、一旦决定,就不要迟疑
如果确定已经把所有道理都温和地解释清楚了,包括无理吵闹的后果--即“time out--暂时休息”,而孩子仍然无法平静,尖叫哭闹乱扔东西等。那么,当时的成年监护人(家长或者幼儿教师)需要马上执行。
把孩子抱到特定的区域---可以是一张特定的沙发,或者是客厅地毯上的一角,对学龄前幼儿不要选择密闭的空间(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恐惧)。在时间上不要过长,一般在五分钟之内。英国的“super nanny”是遵循几岁即几分钟的原则,三岁三分钟,五岁五分钟这个规律。把定时器定好时间,让孩子坐在那个区域,讲清楚这个时间是让你自己安静一下,考虑好是否能在不吵闹的状态下参与大家的活动。讲好以后马上离开。
如果成人已经做好事前的解释,仍然犹豫不决,会给孩子传递一种“我还没想好,还不知道该怎样做的”信息,不利于建立与孩子的互相信任。把孩子抱过去后,讲好原则“现在是你自己独处的时间,等时间到了,才可以回到我们中间来。”,然后离开。如果孩子哭闹拉扯不让你离开,一定不能犹豫,要表明“我们刚才已经讲好,这是你自己的选择”的明确态度,这样孩子才会尊重你说的话。
3、坚持原则
计时器开始计时,就是“安静思考”的时间。如果孩子擅自离开特定区域,成人一定要告知“时间未到,不能离开”,把孩子抱回到自己座位上。在这个特定时间段,家长或者老师一定要在确保孩子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坚持自己的原则。
不能因为孩子不断跑开,懒得一次次抱回去就任由孩子离开;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就心软,提前结束;不能中途自己改变主意,在计时器响铃之间把孩子带走。
其实对于学龄前幼儿来说,短短几分钟安静坐在一个地方,并不是太难。但因为情绪上的巨大波动,哪怕只是一小会儿的时间也变得好似很长。只要我们成人合理地监督和协助,孩子是可以在这几分钟好好平复心情的。
切记,不能因为自己心情烦躁而过度惩罚孩子。比如,孩子在“time out”期间跑开就以延长计时器时间作为惩罚。该是几分钟就是几分钟,一定说到做到。
4、让孩子知道我们的爱
这是幼儿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任何的方法也好原则也好,都是以此为中心的。要让孩子明白,情绪失常并不是重大错误,但是需要时间自我调整。吵闹哭叫是不好的行为,并不是因为我们成人只喜欢不哭不闹一心讨好大人的孩子,是因为吵闹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有情绪平复下来,能正常和别人沟通了,才有可能愉快地和其他人一起游戏、活动。要让孩子知道,做任何事都是有相应后果的。
为了让孩子知道我们的爱,一定要在“time out”结束后和孩子进行情绪修复的互动。当定时器铃响,时间已到,一定要第一时间到孩子面前,问询孩子的感受。比如“你感觉好些了吗?”“现在考虑好了吗?”“可以心平气和地和大家一起活动了吗?”一般来说,幼儿经过几分钟的时间,都会安定下来,停止之前失控的行为。极少有幼儿能够在一个相对隔离的空间持续几分钟的吵闹,因为周围没有对吵闹产生反应的对象,他们也就失去继续吵闹的理由和动力。
当我们确定,孩子已经情绪正常,能好好用语言沟通了,一定要再一次重复“timeout”的原因和目的。例如,“知道为什么你在这里坐了四分钟吗?是因为吃饭的时候你发脾气把饭菜都扔在地上,还大叫大嚷。”这是再次让孩子明白“暂停活动”的原因。当孩子表示明白了,就要给孩子机会来改变。“你是不是觉得应该道歉say sorry呢?”。当孩子说了sorry,我们一定要给孩子大大的拥抱,告诉孩子“没关系,我爱你”。这是给孩子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没关系,没有人是完美的。我是一直爱你的”。一定不能忽略这个重要的环节,否则这个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的辅助手段,就会变成没有正面效果,只能让孩子自尊心收到伤害的冷酷惩罚。
要记住,拥抱和亲吻,一成不变的关爱,对孩子来说,尤其是情绪容易失控的孩子,永远比指责和打骂更有效。
作为成人,尤其是家长,我们一定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相信孩子闹情绪是有原因的。一味骄纵孩子,任由孩子颐指气使,固然是不好,但只要孩子有负面情绪不好好合作,就马上变脸惩罚,只能让孩子学到更多负面的行为和习惯,而不能达到良好沟通,理智控制情绪的目的。作为家长要时时事事以身作则,用事实说话比讲一万句大道理都更有效。
本文来源:三优之家育儿网
网址:“计时隔离”——西方家庭对付孩子的终极心法!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25069
相关内容
培养积极心态 助力孩子远离焦虑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
朱永新:80%的家庭存在“隔代教养”,如何让父母带好孩子
悲欢离合交织:被家暴女子被判离婚并获孩子抚养权,她却泪流满面:期待与孩子的美好未来 这段内容描述了一个女子遭受家暴的经历,并最终被判离婚和获得孩子的抚养权。女子在哭泣中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希望能陪伴孩子度过即将到来的儿童节。优化后,可以改为强调她对家庭和平和社会正义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同时,也可以强调女性权利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关注女性的生活状况。
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策略
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共5篇)
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建议.doc
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
培养积极心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