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屈峰:身为文物修复师的雕塑家

发布时间:2024-12-20 12:41

雕塑修复可以成为业余爱好 #生活乐趣# #休闲生活方式# #绘画雕塑#

陕西人,古代家具修复专家。2006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木器文物修复组工作。屈峰还致力于雕塑创作,其作品分为3个阶段:2008~2011年依据现实印象追求雕塑语言,特别是形的语言的纯粹性和表现力;2012~2014年现实生活体验的雕塑意境转换;2014~2016年在人物的关系中,寻求雕塑意境的观念传达。

知道屈峰,是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镜头里的他,不紧不慢修复着文物,一边唠家常般道出自己的职业体会与人生感悟,幽慢、平静的语气,句句深入人心底:“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和做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

一道宫门,两重世界。穿过千年的神秘,不过是他手中的日常。

《扑云》/松木、竹、棉花

当得知有机会采访屈峰时,心里惊喜又微微胆怯。穿越层层游客,走进故宫,担心我们迷路,他特意出来迎接。第一次看到镜头外的他,精神的平头、黝黑的皮肤、依然是简单朴素的穿着,没有丝毫的燥气。当他看到我的采访提纲,笑着对我说:“这些问题,已经好多人问过了,今天我们就来聊点不一样的吧!”听完这句话,我便知道,今天所面对的屈峰,是走出镜头,真实生活中的他。

Q

A

王霖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屈峰

古代家具修复专家

Q:一直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雕塑,毕业后为何选择进故宫修文物?对于两个身份,内心有过纠结吗?

A:2006年我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因为当时不想离开雕塑圈,又想在北京发展,刚好得知故宫在招聘,和一个已经在故宫工作的师妹了解了下情况,觉得文物修复是和艺术有关的工作,就进来了。这一来,就是11年。

说实话,刚开始特别不适应在故宫工作,一度想要离开,认为工作和自己想从事的雕塑创作有矛盾。但是后来,我慢慢发现,文物修复工作对我来说,其实是一种艺术滋养,让我更多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渐渐地,我开始对这个工作专心用心起来,也得到了同事的认可和领导的肯定。

我时常和大家开玩笑说,我现在的职业从过去完全想当雕塑家变成了第一职业是在修文物。如今,雕塑和修文物都是我的爱好。我白天修文物,晚上回工作室进行雕塑创作,这时候我会把白天修文物的启发融汇到做雕塑的想法中,在艺术上进行转换。

Q:得知您在中央美院学习8年,学校对你的艺术观形成有哪些影响?

A:进入中央美院学习之后,我的导师孙家钵对我的人生观艺术观影响很大,由于他当时的创作以木雕为主,再加上我从小对木头很感兴趣,所以就学习木雕。孙老师是我艺术道路上的领路人,一方面是他让我真正了解什么是雕塑语言。任何作品都要用雕塑语言进行重构和表达,才是艺术,而不能简单进行模仿和用泥巴画画。另一方面就是对我无私的培养,因为我家里没什么钱,每年学校组织去看一些石窟艺术,孙老师一直资助我。

再者,学校的艺术氛围很重要。学校首先教给我们的是,做艺术要纯粹。学校是一个能够塑造每一个人理想主义的地方,特别包容和开放,相对自由。其次是学会思考和坚持,特别是反向思考的能力。同时,从老师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他们一生都在坚持对艺术的追求。

Q:在进行雕塑创作时,您作品的主题都有哪些?

A:我认为艺术家对于作品的实践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不断地拓展艺术语言,使艺术语言处于不断变化当中;第二是关注自己的生存、需要、思想以及观念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艺术语言和观念表达进行有机融合,这是艺术家的使命。这也是经过博士阶段的研究,我自己的雕塑作品从中国大写意向关注现实具象转变的原因。

最初,我做了一系列反映儿童社会现状的作品。当时我思考的问题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在给孩子创造更好生活的同时,人们对于他们的心理关注越来越少,这是一种反差,也是心理上的伤害。我就从具体的社会问题来进行作品的呈现。

随着思考的深入,创作的出发点也从具体的主题转变为大艺术和人性化方向。例如我最近一直在探究关于雕塑语言发展的问题,即当具象的雕塑语言被现代化的机器,例如三维扫描仪、电脑软件等取代时,如何寻找雕塑的走向趋势和价值意义?那就是回归主题本身,例如佛像题材是我从大学就开始坚持做的主题之一。

Q:了解到如今您的佛像作品已经有了众多的粉丝,请问坚持做佛像的原因是什么?哪些石窟艺术对您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A:做佛像,是自己的审美喜好和情感需要。前面说到不同阶段的变化,在读本科的时候,我主要是在模仿一些石窟的佛像,思考如何才能做得像;到了研究生阶段,突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石窟的佛像与当地人的样貌十分相像,更加激发了我对不同地方石窟的研究。

对我影响比较大的石窟一共有三个,第一个是麦积山,特别是北魏和西魏时期的佛像;第二个是山东青州出土的那一批佛像;第三个是洛阳的龙门石窟。

当我仔细研究这些石窟,发现不同时期的佛像有着不一样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有很大变化,例如北魏最早期的菩萨造像受印度地区的犍陀罗风格影响,身上的装饰具有浓烈的异域特征,至北魏中期开始,特别是迁都洛阳以后佛造像的汉化特征就很明显了,其中受南朝的影响非常大,菩萨逐渐体型清瘦,服饰也具有汉族人的特色,天衣、披巾等,飘逸俊秀。东西两魏继承了北魏的风格,但是有发展,佛像本身比北魏要胖一点,但到北周北齐变化就更大了。

当我深入研究北魏、北齐、北周的宗教传入过程以及佛像的雕刻手法,我就萌生了自己创作佛像的想法,用自己认为的美结合古代人做佛像的方法,形成自己做佛像的独特风格。在融入了自己的想法之后,现在基本上我的每个佛像的表情、神态都是不一样的,经常转换思路,变换佛像的脸型,看看这样是否能够做的更好。

虽然说现在做佛像不再像过去时候必须要吃斋、净身沐浴、焚香静心念经才能做佛,但是如果你的心态不好,一旦走神,做出来的表情就会很奇怪,不是歪笑就是邪笑。所以说,做佛像是考验人心态的过程,做的时候一定要想高兴的事。

编 辑:郝溢男

监 制:春 蕾

责任编辑:

网址:【人物专访】屈峰:身为文物修复师的雕塑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25736

相关内容

文化部“木作艺术品评估与品鉴研习班”导师介绍——屈峰(央视大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家具》主人公之一、著名文物修复专家)
工艺品修复,雕塑修复,艺术雕塑修复,工艺美术品修复
文物艺术品修复师 妙手匠心“复活”名作
美术文物遗存修复,谁在修、怎么修?
文物修复师赵钰:让文物重新“活起来”
文物修复,瓷器修复,古董古玩艺术品修复
探秘雕塑艺术品修复,让古老艺术重焕生机
我文物修复师,十年如一日,修复脆弱文物,让文物重新“活起来”
“文物医生”匠心修复时光碎片
2019年根雕鼻烟壶哪里买家多文物修复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