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城市生活舒适度高
曾经有学者预测
“二十一世纪将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城市纪元
,人类社会的幸福将更普遍地依赖一个安全与公正的城市环境
”。人们希望将城市构筑成一个稳定
、舒适而美好的空间
。南方周末城市
(区域
)研究中心尝试运用量化模型
,从安居指数
、出行便捷度和收入三大维度出发
,构建
《57城生活舒适榜2022
》,呈现中国不同城市的舒适度
。
研究发现
,生活舒适度更高的城市出现在长三角与珠三角的老牌工业强市之中
。其中
,绍兴
、无锡
、苏州
“包揽
”前三
,佛山
、东莞入围前十
。一线城市出人意料地表现不佳
。北京
、上海
、深圳排在末位
。居住成本较低
,是老牌工业城市抬升生活舒适度的秘密
。对比不同年份的安居指数
,似乎没有发生太多的改变
——老牌工业强市与部分西部城市依旧坚挺
,一线城市仍不尽如人意
。研究发现
,房地产行业的阵痛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叠加
,导致房地产行业出现了微妙的
“口红效应
”——其表现为住房市场遇冷
,房价下跌
,更多居民选择继续租房
,或者通过租房改善居住环境
,从而导致房租价格上涨
。换句话说
,在特殊的周期里
,买房的人少了
,租房的人多了
。而房价和房租的结构性变化
,也悄然改变着不同城市的人们对生活的体验
。职住关系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
。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张
,工作空间与居住空间的错位关系愈加显著
,其带来的通勤问题已经成为
“最不受人们欢迎
”的日常活动
。更通俗来讲
,更便捷的通勤
,意味着更舒适的生活
。老牌工业强市与部分中西部城市出行便捷度高的原因不难理解
,一是人口密度较低
,二是制造业企业自有产业园
,一般会帮助工人就近解决住宿问题
。一线城市与部分新一线城市出行便捷度低的原因同样不难理解
,一是人口密度高
,二是第三产业人员流动需求高
。跨城出行热的出现
,预示着都市圈和城市群正在加速融合
。南方周末城市
(区域
)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在其新出版的
《向心城市
》中
,提出了向心城市的概念和趋势
。大城市产生人口集聚的同时
,会联合周边的中小城市形成都市圈
,在五十公里甚至七八十公里的范围内
,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基于生活舒适指数的数据分析
,研究团队认为
,“在中心城市工作
,在周边城市买房
”的现象将更加普遍
,而各大城市依托都市圈和城市群所搭建起来的立体式交通网络
,将突破行政边界进入无界时代
,凝聚城市向心力
,与此同时中心城市将面临更大的交通挑战
。最后
,我们回到和生活压力最直接的问
——赚钱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衡量一座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标准
。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榜中
,一线城市毫不逊色
,2021年上海以78027元继续领先全国
,稳坐
“最赚钱城市
”;北京以75002元名列第二
;深圳凭借70847元的成绩位列第三
。数据显示
,2021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43214.85亿元
,增长8.1%
,新增就业岗位63.51万个
,比上年增加6.47万个
,上海的经济韧性可见一斑
。在
“人随产业走
”的规律下
,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水平提高和收入增长向来是城市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但是
,这一因素的重要性正在降低
,中国城市正在从
“以事业留人
”转向
“以生活留人
”。北上广深的人口增速先后出现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
;以成都为代表的
“后浪
”城市在人口吸引力上
,已具备与深广分庭抗礼的实力
。在人均收入跨过GDP 1万美元时
,人们对服务消费和生活质量的需求提升
,哪里的生活质量高就会吸引更多的人住下来
,并且在当地生活和工作
。收入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座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指标
,但不再是决定性指标
,高性价比的
“住
”和
“行
”所带来的生活舒适度的提高
,将成为城市更为显著的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