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高桥街道)率先在全市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智慧收运全覆盖
开展农村垃圾分类,提高资源利用率 #生活技巧# #环保生活方式# #环保农业#
村民家门口的垃圾桶被植入一枚小小芯片,于是,家家户户的垃圾桶有了“实名认证”;看似普通的三轮车,其实是一台智能收运车,通过智能识别、拍照记录下垃圾分类数据,工作人员在电脑端、手机端都可随时查看;在生活垃圾智慧化监管云平台,显示屏上各类数据滚动更新,不放过每一个垃圾桶的“风吹草动”……
在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一套“智慧装备”已是标配。如今,开发区(高桥街道)大力实施农村智慧垃圾分类监管平台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智慧收运全覆盖。
村里来了智能收运车 垃圾分类有了“云台账”
一大早,漕泾村的垃圾收集员便骑上智能垃圾分类收运车前往村民家中。和许多推行垃圾分类的村庄相似,漕泾村家家户户门口也放着一对垃圾桶,分别装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不同的是,这里的垃圾桶都有一个智能芯片。
只见收集员到一户村民家门口,拎起门外的小绿桶,往智能垃圾分类收运车的电子秤上一放,屏幕上就显示出该户村民信息和垃圾重量,同时,三轮车上的摄像头会给小绿桶中的生活垃圾拍下一张照片。
去年,开发区(高桥街道)在全域推行生活垃圾智能监管系统,漕泾村成为试点村之一。村里迅速启动垃圾分类智慧收集,除了每个农户家门口放置灰色、绿色二分桶之外,村里还为每一户参与垃圾分类的家庭建立档案,根据农户每日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情况进行统计积分,用于考核奖励,并作为评比“卫生示范户”等荣誉的必要依据,实现农户之间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漕泾村的垃圾分类状况有了明显提升,633户农户在智慧化监管云平台的覆盖下,垃圾分类的准确率达到99%以上。
如今,行走在漕泾村,白墙黛瓦的乡村景致、干净清爽的乡间小路别有一番风情,每家每户门前,干净的垃圾桶和墙上的垃圾分类宣传画,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1113”工作法 让垃圾分类在农村落地生根
漕泾村的成功经验,是开发区(高桥街道)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智慧收运工作的一个优秀案例。去年9月,开发区(高桥街道)选定漕泾、楼下角、亭桥等村作为区街农村生活垃圾智慧收运的试点村,经过近1年的实践探索,于今年6月开始向22个行政村进行全面推广。截至目前,开发区(高桥街道)已有10684户农户成功接入农村生活垃圾智慧化监管云平台,日均垃圾分类准确率达到了91%。
从试点到实现全覆盖,在家家户户全面推广垃圾分类,这需要村民改变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难度可想而知。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开发区(高桥街道)形成了一套具有区街特色的垃圾分类“1113”工作法。
第一个“1” 用活一个机制
作为“三治融合”发源地,开发区(高桥街道)充分运用三治融合理念,采取三治融合积分兑换机制,以村民“自治”获得三治融合积分,激励村民广泛深入参与垃圾分类。
新丰村自去年4月开始实行有害垃圾积分兑换以来,至今共兑换积分15013分,收集有害垃圾11012件,有害垃圾收集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明显减量,村民积极参与有害垃圾兑换和学习班活动,实现了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的转变。
第二个“1” 抓住一个平台
用生活垃圾智慧化监管云平台实现垃圾分类智慧监管,促进分类三率(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投放准确率)的提高。通过智慧化监管,垃圾清运处置实现了实时数据显示、实效评定、在线识别和全程追踪溯源等功能,垃圾分类实现全天候“源头、中途、末端”三大环节的精准监管。
第三个“1” 做细一件事
充分利用好一事一收运场景,对收运过程的规范性等方面作出细致的规定。
最后一个“3” 牵住三类人员
最大程度发挥好村干部领头雁作用;最大程度做好保洁(收运)员的日常工作;最大程度发挥好劝导员(党员、三小组长、志愿者)先锋引领、典型带动作用,显著提升垃圾分类工作成效。
接下来,开发区(高桥街道)将在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智慧收运全域覆盖的基础上,做好监管和提升,继续做实做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探索出更具特色和亮点的垃圾分类工作,真正使“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理念深入人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址:开发区(高桥街道)率先在全市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智慧收运全覆盖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26568
相关内容
上海进入生活垃圾智慧管理新阶段:全链条、全覆盖、全追溯、全监管做深做实“五个全覆盖”,实现资源回收再利用——周家桥街道建设“沪尚回收”体系
河北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全覆盖
垫江:创新城乡垃圾处理模式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全覆盖
开阳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连续四月蝉联全省第一
紫石社区:数字赋能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智能化
海宁长安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互联网+”智慧收运工作——浙江在线
街道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环卫保洁一体化运营方案(20页)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有新意见了!
智慧型社区开启数字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