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青年充实感的比较研究
褪黑素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睡眠调节作用尚在研究中。 #生活技巧# #健康生活方式# #睡眠调整技巧# #褪黑素补充#
青年的充实感,是青年对健康自我的一种肯定的心理实感和反映,也是理解青年健康的自我确立状况和心理体验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想理解处于自我确立、自我同一性实现时期的青年心理,对青年的充实感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研究将“充实感”作为理解青年健康的自我确立状态的中心概念,就青年期的充实感进行了中日比较研究,并探讨了充实感与焦虑(成长焦虑和抑制焦虑)、自我接纳之间的关系。
一、方法
(一)调查对象
日本:5所国立大学、1所私立大学的1~4年级学生928名(其中男子415名、女子513名)。
中国:5所师范大学的1~4年级学生866名(其中男子406名、女子460名)。
(二)调查时间
1992年5月~7月在中日两国同时实施。
(三)调查项目
1.充实感问卷题(4尺度、各5项目)
尺度Ⅰ 充实感心境-无聊·空虚感
尺度Ⅱ 自立·自信-依赖·无自信
尺度Ⅲ 提携-孤独
尺度Ⅳ 信赖·时间的展望-不信赖·时间的展望扩散
评定使用“完全不是这样”、“大体不是这样”、“模棱两可”、“大体是这样”、“完全是这样”5级评分标准,各给1~5分的得分。
2.焦虑(2尺度、25项目)
焦虑分为成长焦虑(10项目)和抑制焦虑(15项目)2尺度。评定使用“完全不是这样”、“不是这样”、“大体不是这样”、“大体是这样”、“是这样”、“完全是这样”6级评分标准,各给1~6分的得分。
3.自我接纳(4尺度、各4项目)
尺度Ⅰ 对肯定的自我认知的自我接纳
尺度Ⅱ 对否定的自我认知的自我接纳
尺度Ⅲ 对肯定的自我认知的自我排斥
尺度Ⅳ 对否定的自我认知的自我排斥
评定使用“不是这样”、“稍微是这样”、“大体是这样”、“相当是这样”、“完全是这样”5级评分标准,各给1~5分的得分。
4.结果的整理
(1)充实感尺度、充实感项目的性别差异、中日差异。
先求出充实感尺度、充实感项目的得分平均和标准偏差,然后由t检验进行了性别差异和中日差异的比较。
(2)焦虑与充实感的关系
为了探讨焦虑与充实感之间的关系,先求出两尺度之间的相关系数,然后进行了男女间、中日间的比较。
(3)自我接纳与充实感的关系
为了探讨自我接纳与充实感之间的关系,先求出两尺度之间的相关系数,然后进行了男女间、中日间的比较。
二、结果
(一)充实感的性别差异和中日差异
1.充实感尺度
日本的大学生和中国的大学生的充实感尺度的得分及其性别差异、中日差异如表1所求。
表1 中日大学生的充实感尺度的得分
* P<0.05 ***P<0.001
关于尺度Ⅰ“充实感心境-无聊·空虚感”,中日都不存在有意义的性别差异,这说明中日男女大学生都保持着较良好的充实感情绪和心境。中日差异只表现为女子之间存在5%程度,日本的大学生女子比中国的大学生女子有较好的充实感情绪和体验。
关于尺度Ⅱ“自立·自信-依赖·无自信”,中日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子都比女子更加倾向于自立并有较强的自信。中日差异显著,无论男女,中国的大学生的自立程度和自信心都显著地强于日本的大学生。
关于尺度Ⅲ“提携-孤独”,中日大学生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中日差异也不显著。中国的大学生和日本的大学生都不太感受到孤独,提携与连带感较强。
关于尺度Ⅳ“信赖·时间的展望-不信赖·时间的展望扩散”,日本的大学生不存在有意义的性别差异,男女大学生都能信赖自我,对未来抱有希望。中国的大学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大学生男子比女子更信赖自我,对未来抱有希望和向前看的态度。
2.充实感调查项目
为了更详细地比较中日大学生的充实感,我们分别求出充实感各调查项目的得分,其性别差异和中日差异如表2所示。依此制成比较用曲线图,如图1(中日大学生男子)和图2(中日大学生女子)所示。
首先,关于性别差异,日本的大学生在尺度Ⅱ有5项、尺度Ⅲ有2项、尺度Ⅳ有4项发现存在有意义的性别差异,尺度Ⅰ不存在性别差异。中国的大学生在尺度Ⅰ有1项、尺度Ⅱ有4项、尺度Ⅲ有1项,尺度Ⅳ有3项发现存在有意义的性别差异。
关于尺度Ⅰ,中国的大学生男子比女子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每天的生活充满活力”。
关于尺度Ⅱ,日本的大学生男子比女子更倾向于认为“在精神上是自立的”、“在生活中,是作为主体性存在的”、“觉得自己的独立性强”、“依据自己的信念而生活”,而大学生女子则倾向于认为“关键时刻总是依赖他人”。
网址:中日青年充实感的比较研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27829
相关内容
2016年中国居民生活压力感城市比较研究中英老年人居住空间无障碍设施设计的比较研究
卢家楣研究成果显示我国青少年情感现状 引起各界关注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手机依赖影响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负面生活事件和压力敏感性:一项生态瞬时评估研究,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互联网对老年人生活幸福感的影响——基于CGSS2018的实证研究
陷入“谷底”的高中生心理健康——基于中美日韩四国的比较
在线协作学习平台的比较研究
北大青年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范式转变和探析.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