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极简生活就是物件不能多于100件,你对它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发布时间:2024-12-20 23:56

时间是最公平的,你给它什么,它就回馈你什么。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人生智慧#

​​

我们对极简主义存在一种误解。先别不承认,关于“什么是极简主义”,你的理解是不是下面这样?

在中产圈儿里,极简主义风已经刮了很久,作为一名新晋中产,他励志要和大家肩并肩,站到同一阵营。

他买了各种极简主义相关著作,搜集了大量资料,可谓做足功课。他将集大家之所成的极简主义List列出来,还略微带有那么一点小得意。好,开始一项项划勾了。

若要成为一名极简主义者,首先你生活中的物件不能多于100件。

好的,扔扔扔扔扔。

其次,你要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

没问题,一周五次健身房,哑铃杠铃身上扛。

当然,你最好少上网,也别看电视,分散你注意力的东西通通不要。

电脑电视是什么?砸掉。

如果你能吃素就更好了,那让你的身心都通畅。

嗯……

工作、事业、金钱也会束缚你,所以辞职吧,人生不应该有负累。

我……

书里、网上关于“极简主义”的教程已经泛滥,很多人对这种生活方式跃跃欲试,渴望寻求指导,但别急,先静下心来思考这样几件事:

A. 极简主义是什么?只是单纯的断舍离么?

B. 极简主义对每个人都适用么?

C. 尝试了极简主义之后,就一定能改变和拯救你的生活么?

D. 做不到“指南”里的各项,就不算极简主义了么?

曾经,一居君也片面的将极简主义按字面上理解为“少”,也将它与前阵子火到不行的断舍离相提并论,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不是说过“Less is more”吗?然而,带着上述疑问,对极简主义进行了一番研究之后,才发现,极简主义并不是想象中的那般。

极简主义是什么?

如果对极简主义进行溯源,那要让时空回到上世纪60年代的西方,那时它的名字叫“极少主义”,主要应用在绘画领域。用极少的色彩和形象去表现事物和概念,摒弃一切不必要的元素。

▲美国艺术家Frank Stella的极简抽象主义画作。▲美国艺术家Frank Stella的极简抽象主义画作。

后来到了80年代,极简主义又扩展到了设计领域,建筑或产品的结构、材料、造型都要最简单的。那之后又过了十年,西方社会面临的困境是:自然资源过度消费,人们物欲极度膨胀,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这些都是不健康的状态。由此,极简主义延伸到了生活方式中,Back to basics,这是那个年代喊出的口号。

​▲Diana Walker在1983年为乔布斯拍摄的照片,房间非常空旷,家具寥寥可数,乔布斯谈到这张照片时说:我当时单身,所需要的无非一杯茶、一盏灯和一套音响,这就是我的全副身家。

虽然早在1928年,德国建筑家密斯·凡德罗就已经提出了“少即是多”的建筑思想,但如今最奉行“极简主义”的国家却是美国。

▲密斯·凡德罗1950年的建筑作品 Farnsworth house▲密斯·凡德罗1950年的建筑作品 Farnsworth house

进入21世纪,我们看到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在内涵上又发生了一些变化。表现形式很多样,定义也并不明确,但如果非要总结归纳出一个宗旨来,所谓极简主义,就是发掘生活中基本却重要的东西,并专注于它。它与断舍离不等完全划等号,但后者是前者的一部分。

极简主义并不是中产阶级的专利,它不会受限于你的身份、地位、职业、喜好。独自一人也好,已经成立了家庭也罢,房子大或者小,装修风格是极简还是混搭,是否吃素和健身,有洁癖还是收集癖,你都可以拥有极简的生活。至于这种生活方式对你有没有实际的帮助,那确实也是因人而异了。

极简主义会让我们过上怎样的生活?

二十八岁的时候,乔舒亚的年薪已经超过六位数了,作为美国一家企业的高管,他每周工作70小时、每年工作362天,作为事业上拼死拼活的回报,豪宅、名车、奢侈品一并收入囊中,这些看上去很美的世俗成功,让他暂时获得了身心上的极大满足,但接踵而至的是越来越膨胀的物欲和累累负债。直到生活将他几近压垮,他开始终于思考生活的意义。

这样的故事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否曾经纵容自己的欲望,随大流的工作和消费,却不去探究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故事省略二百字,后来乔舒亚和朋友瑞安在不断实践中,开创了宣传极简主义的网站。而关于极简主义会让我们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给出的是这样的答案。

他们除了做网站,还出了书,一居君读完之后,觉得其中80%是正能量满满的鸡汤,是否值得借鉴还有待考察,但我赞同的是他们的一个观念:极简主义没有规则。因为生活中到底什么是必须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什么是值得专注的、什么是该抛弃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关键在于:在极简主义的道路上,不要漫无目的地舍弃,而是精准地去芜存菁。

极简主义对你真的有用么?

在“极简主义到底有没有用”这个问题上,我们采访了八位朋友,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对极简主义也不全是奉行的态度,但却都是真实的感触和理解。

知道要什么很重要,知道不要什么更重要

@阿mars 品牌咨询顾问

极简主义其实和“多”、“少”没有正向联系。看了写乔布斯的书(《凡人》、《乔布斯传》)对极简有了一点点认识。因为是建筑设计行业的,以前也从事平面设计工作,设计的风格比较简单。但是以前理解的极简只是表象上的。现在理解的是:对事物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

设计一个物件,要用最简单极致的方式表达出它该有的功能,多余的就剔除。其实当你内心繁花一般,设计出来的东西反而会更趋于平静……

在生活中,现在买东西都会说:啊,这个东西是不是有用处。没有坏的就不太想要新的、没必要的东西;暂时用不到的也不想要买,绝对不选性价比高的东西,而选择更想要的东西,哪怕贵。比如衣服,已经不太喜欢太耀眼、花纹夸张的样式了,或许也是因为年纪大了(笑),更愿意选择简单,纯度低的颜色。

知道要什么很重要,知道不要什么更重要。可能就是极简的意义吧。

男朋友最有极简主义功能

@Shouting 影视策划

第一次接触极简主义,是因为一个年轻导演想拍摄相关内容的电影,我做了一点资料搜集工作。对极简主义的理解就是:生活最必须的集合却由此获得最富裕的感受。

断舍离最常听,也是我需要的,尤其是面临搬家的时候。扔掉的大多是自重很重、不易携带、价格便宜容易买到的,留下来的东西少而精,感觉干净和舒服。

其实男朋友最有极简主义功能,会在打扫卫生和收拾东西的时候,跟我说:东西太多了,要注意。不过这种警告作用威力不大,还有反作用的可能性。

拥有的越少,越自由

@余公子 编剧

“主义”一词本身就是相对的,所以极简主义也有一个参照对象。所谓“Less is more”其实是比较级,往小了说就是同自己做比较,往大了说就是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观、一种社会潮流作比对。

我理解的“极简主义”就是拥有的越少,越自由,使得自己不再迷失在“选择”之中,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少数事情上。对待家具、对待物品是如此,对待生活亦是如此,对待工作更是。

生活里,扔掉了许多花费时间而在现阶段其实只是精神享受的东西,比如某些网游、某些鸡肋的电视剧、动漫……

Q:“你觉得自己日常有哪些行为算是极简主义?”

A:“不玩王者荣耀?因为兴趣已经够多……”

极简如禅机,关系着精神世界

@鲸Air 资深公关人 爱猫界人士

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极简,意味着一种整理、切割、选择,类似禅机一般,关系着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就像外在的形貌是一个人修养的表达,但不是全部,极简,更像是一种不断与自己心灵达成和解、选择心灵舒适区的行为艺术。

每个阶段,极简对每个人的意义都不同,每个人对极简的需求也不同,组成的物品和材料可以毫不相似,之间差异可以比附佛家的“顿悟”。

极简主义,是一个对已经形成的审美风趣做一个归纳提炼的新“主义”。它早已产生,根植于心,是现在才被提出而已。

平日里,我会用屏蔽一切弹窗的电脑,收集工作用的网站及工具,不用信息芜杂、泥沙俱下的新闻软件。定期丢弃不符合精神发展阶段的旧物。

很早就接触断舍离了。它不只是丢掉物品,更是定期清理精神世界的法门。放弃“有一天会用到”的幻想,定期丢掉低价值的书籍,服装、甚至家具,现在准备以10年为发展阶段去设计自己的房子。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的选择,更理清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并保存在身边,让精神世界不断升级才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目的所在。丢掉东西就是丢掉负累,认知自我。

最需要断舍离的是欲望和杂音

@Jase 混在外航天天想飞

我个人理解的极简主义是一种有质量的生活,是一种明确自己喜欢什么、要什么,不喜欢什么、不需要什么,完全不受潮流影响、他人左右的生活。

在各个方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算是我的极简主义。比如这一两年除了工作和正式场合或者去海滩之类,私下一双Bally、两双Bingxu的Slip-on,可以穿一年四季,完全没在管流行小白鞋还是小黑鞋。最近也去二手店寄卖了很多衣服,因为希望私下的衣橱基本只剩下A.P.C。

相同类别、不是易耗品的产品会尽量买能力所及最贵的或者最经典的,买过以后也就不会随随便便想起更换了。比起以前买便宜的,过一段时间就想替换,觉得生活反而更容易,也不会造成那么多浪费。

对于我来说,最需要断舍离的是一些欲望和杂音,更加明确自己想要的生活。

尝试的断舍离,嗯…把老婆存着的东西扔了

@丹尼尔 弹棉花工匠

极简主义最显而易见的便是视觉与内容的规整、统一,或者说“少”,但它又不是单纯的数量上的少, 一个浪花是极简,一片海面也是极简,简的元素也可以从汹涌磅礴的气势展现出来。剥离了无效的信息,用最有力的部分来直抵人心。那种力量却又是属于“多”的范畴。

我所理解的极简主义,是内敛的人格在审美上的一种表象。这类人归纳在一起,就成了这样的风格。个人过活了太多,内心世界及其丰富细腻,并且善于总结,思量表象下所蕴含的内在规律,便很有可能在审美上走上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会是一个和死亡金属一样极端的存在。对于我们这种出生在物质匮乏年代、成长在物质爆发的年代、成熟在讲究生活品质的年代的人来说,生活是多元的,选择是矛盾的。所以究极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并不适合,偶尔尝试购买一两个有眼缘的产品或者服务便够了。

在家尝试的断舍离,嗯……把我老婆存着的很多东西扔了。悄悄的。

拒绝没意义的主动社交

@多酱 上市公司公关主管 非职业旅行作者

好像是从一些家居和设计杂志上了解到“极简主义”这个词的。针对事物,我比较喜欢看其构成性,如果说个体的构成复杂,即便只有单一的数量,我也觉得不够简约。

极简主义可以体现在几方面:

1、事物的简约性:没有复杂的部件,但是通过线条、颜色和材质提升其丰富程度和质感。

2、社交极简:抛弃复杂的人际关系,拒绝没意义的主动社交,简化事情的流程,有意识地筛选出重要部分,抛弃可有可无的部分。定期更新微信联系人,删除一下不太联系的。

克制 让极简主义优雅

@Fancy Artand Space主理人、策展人

极简主义来源于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在我看来是极具克制地在做减法,所以“少”不是关键,是“克制”让极简主义优雅。

我觉得,在物质生活上只求基本需求的人是在奉行真正的极简主义。

展览的策划很多都遵循着极简主义。艺术空间常常是一个白盒子,艺术品就算不做任何梳理、编排放在空间里,因为它本身的图像、材料和形式,对于空间来说就已经很满了,可能已经占到了99%。那么策展人要想在这中间发挥更大的作用往往就是对空间做1%的调整,这个1%我觉得本身就是极简。

人生本就是走走停停、不断拾起又不断抛弃的过程。极简主义不过是让我们系统地、全面地审视自己的生活,什么事物真正值得我们去花费精力和时间,认真并专心地去对待。如果你问一居君:为什么没有极简主义必做N项的清单?我会说:这不重要。

郭玉洁在《单读12:创造力之死》中说:“世界四通八达,却很少抵达某个真实的人。”活着,我们最看不清的往往不是他物,而是自己。所以,实现极简主义生活都需要做什么并不重要,要紧的是我们对自己的审视和珍重。

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是因为能让你名利双收还是因为真的热爱?

用买买买填补内心的空虚,实际上是不是安全感缺失?

对于你生命中自认为重要的人,你有没有专注对待?还是都把心力耗在一些小角色/多余角色上了?

对于极简主义的生活,需不需要,怎样做到,还需诸君静静思考。

格调,不跟随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一居生活志(iju-style)

一居生活是专注于海外生活的新媒体,定位于国内新中产人群喜欢的海外生活实用资讯及实景消费平台,传播有品位且独特的海外旅行、居住和消费观念。

合作请联系一居君:media@yoiju.com​


​​​​

网址:据说极简生活就是物件不能多于100件,你对它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28875

相关内容

运动不到30分钟=白练?你是不是对运动减肥有什么误解?
《极简》:少即是多,拥有不等于幸福
【极简生活008】时间=物品,不持有就是不浪费生命
智能硬件是什么?对于物联网Iot而言,它有何重要性?
代餐=节食?你怕不是对代餐有什么误解!
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是什么?
极简主义不仅仅是物质生活
什么是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它是如何运作的?
极简!不是!节俭!
什么是“极简主义”生活方式?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