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世界地球日 艺术家们如何“环保”创作?
以绿色主题装饰家,庆祝环保节日如世界地球日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乐趣# #环保生活实践# #环保节日庆祝#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就目前而言,大气污染、水污染、全球气候变暖、海洋污染、垃圾处理问题、白色污染等是全球所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艺术家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水污染:不能吃的冰棒直面世界性头号难题
水乃生命之源,随着工业进步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毒物质被排入江河湖海之中,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水污染亦成为世界性的头号环境治理难题。
尹秀珍1995年行为艺术《洗河》关注成都府南河水污染。20余位自发参与,用行为艺术呼吁公众增强环保意识。
上世纪90年代,不少国内艺术家已经开始用艺术品表现水污染问题。1995年艺术家尹秀珍的行为艺术《洗河》就是其中的代表,她为了形象说明当时成都府南河的污染问题,借用现代工业手段将府南河河水取出了十立方米,在冰厂制成冰块,然后再运回到岸边以清水加以洗刷。过路的行人和市民见状也纷纷参与其中。
俄亥俄州教授John Sabrow为了让俄亥俄州严重的污染问题引起公众的关注,他利用在俄亥俄河流域内找到的有毒污水,自己动手制成了非常醒目的黄色和红色颜料,并用其创作了系列作品。
台湾艺术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的3位准毕业生洪亦辰、郭怡慧、郑毓迪的“100%纯污水制冰所” 艺术项目聚焦的也是水污染问题。他们花了一年时间,在台湾北、中、南、东地区搜集了100份污水样本,将其冷冻成冰棒,并设计了精美的包装。拨开精美的包装纸,我们能够看到污水中夹杂的福寿螺、烟头、油污、塑料、废鱼网、微生物等杂质,可谓触目惊心。其目的旨在反映水污染问题及其对世界人口的影响。
艺术家巧思下的“垃圾”的再利用
人类在地球上活动,除了文明的创造外,也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尤其是进入工业文明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活垃圾也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已构成一大公害。以中国为例,中国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其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就高达250亿元!如何对资源进行循环再利用直接影响着垃圾的处理情况。
加拿大艺术家Caitlind Brown搜集了6000个废弃灯泡,将其组装成了一个巨大的云朵型互动灯光装置。因为每个灯泡下面都悬挂有金属拉线,公众可以通过这些金属拉线控制灯泡的开关,创造出一个巨大的“灯泡云”。这种变废为宝的创作过程,有效地宣扬了环保的理念。
法国艺术家 Bernard Pras因其惊人的废弃物品装置艺术而著名,他喜欢以一些塑料废物、旧药品、盒子、包裹、玩偶、玩具、乐器、家庭用品以及那些颜色看起来差不多的垃圾“组装”作品,其内容或为世界名画,或名人,或动漫人物,只要选对了角度,就能发现隐藏在这些废弃物品后的惊喜,可以说是对废物垃圾的充分利用。
面对无处不在的生活垃圾,1958年到1965年间,印度退休公务员列克·昌德突发奇想将这些破烂做了的雕塑艺术品,其中包括用千万个废旧插座做成的巨大墙壁,用啤酒瓶搭建的房屋,煤渣堆砌的假山,甚至碎瓷片和旧瓶盖做成的人像雕塑群。这些作品现在被安置在印度昌迪加尔的“垃圾公园”中,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
白色污染:地球已被塑料包围
在众多垃圾中,塑料垃圾可以说是最令人头疼的,这是一种能在环境中存在450年的垃圾,也是人类生产最多的垃圾门类之一,通常分为一次性塑料袋/瓶,一次性餐盒,一次性塑料膜等等。据统计每年全世界有4000万吨的废弃塑料在环境中积累,而我们国家每年就有200万吨废弃塑料,并且这两个数据还在逐年加大!
面对如此多的塑料垃圾,Penda建筑事务所从北京周边的大学和可口可乐公司回收了一万七千多个塑料可乐瓶,在北京学生设计展的入口处将其编织成了一个曲线形的可口可乐logo图案,在这个公共艺术装置旁边,还安装了一份我们已被垃圾包围的声明,旨在提高人们回收塑料的环保意识。
2015年至2016年,台湾的一群艺术家和慈济组织搜集了400万个废弃塑料瓶,并用其在整个山坡上创作了一幅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的名作——梵高的《星空》。这种通过实景艺术对大师名画进行另类阐述的创作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环保理念宣传方法。
2015年的瑞士巴塞尔艺术展上,装置艺术家帕斯卡尔·马修·塔悠在巨大的展厅墙壁上,安置了一棵挂满五颜六色塑料袋的树,作者将该作品诠释为“树之花”。通过遒劲苍老的树枝与柔软轻盈的塑料袋的奇异对比,观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环保理念。
全球气候变暖:被淹没的海岸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地球被排放了大量CO2等多种温室气体,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其直接影响就是海平面上升,两极动物濒危,台风、暴雨、洪水泛滥……
面对这一全球性问题,艺术家们纷纷发声。2007年8月18日,为了引起公众对全球变暖和冰川消融的的关注,美国摄影师斯潘塞·图尼克在阿莱奇冰川组织了600多人,裸体站在逐年融化的瑞士阿尔卑斯冰川上,亲眼目睹全球变暖的所带来的影响。
2015年,丹麦冰岛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协同丹麦地质学家明尼克·罗欣从格陵兰岛努克峡湾运来了12块总重量近100吨的浮游冰块,随后将这些冰块安置在巴黎先贤祠前的广场上,并摆成钟表的形状,将其命名为《冰钟(Ice Watch)》。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冰块在阳光下开始融化,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可以直观地体验到“气候变暖”,并让这一全球性问题直接烙印在民众心里,今后对此类问题也会更加的敏感关注。
生活在上海的中国艺术家三水的《外滩》系列作品,以雾、水、建筑为元素,展现了2050年淹没在水下的上海外滩万国老建筑群。他用艺术的手法提醒世人温室效应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终极灾难,传达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社会漠视环境恶化的批判。
空气污染:城市雾霾中戴口罩的艺术家们
由于陆地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大陆气温升高,与海洋温差变小,从而造成空气流动减慢,雾霾无法短时间被吹散,这就导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雾霾天气增多,影响人类健康。
中国艺术家吴迪的摄影作品一直聚焦于雾霾问题,《风景》中,他记录了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几个城市,并对雾霾的成分、严重程度、形成原因、社会反应及生命健康等做了大量的调查分析。《面具》、《霾之祸》、《口罩》也都是对当下的雾霾所做的一个艺术层面的展现。“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作品表达的未免过于简单,过于露骨,过于直白,可是它却从视觉上带给了人们一种不得不面对其的真实感。无论是那个在雾霾中呼吸着气球中纯净空气的小女孩儿还是在天坛前戴着四百多个口罩的女孩儿亦或是戴着防毒面具的新娘带给观者的是一种多维的思考和感受。”
戴上口罩的艺术家们集体躺在祈年殿前。 吴迪 摄
2014年,20余位艺术家在天坛进行了“祈祷蓝天”的行为艺术,他们戴着口罩零散地站在祈年殿前,并集体躺在地上,最后有艺术家手持阳光灿烂的风景明信片以对当前的雾霾天形成鲜明比照。通过这种行为呼吁公众增强环保意识并关注自己的健康。
2015年,荷兰设计师丹·罗斯加德与他的团队,在北京设计了一个超大的空气净化塔,用来净化空气,吸收雾霾。按照设计,这个塔状的机器有6.5米高,每小时能吸收3万立方米空气中的灰尘。通过“空气净化塔”,路人和附近的居民都能享用它带来的新鲜空气。此外,这个荷兰人还发现,空气净化塔开机4小时后,收集的灰尘当中有40%的成分都是碳,于是他突发奇想,将它们压缩做成黑色“钻石”,并做成戒指。“通过这种方式,我想让人们都为治理雾霾贡献出一份力量,而不是多制造一些雾霾。” 罗斯加德表示。
作者:杨晓萌
责任编辑:
网址:【雅昌专稿】世界地球日 艺术家们如何“环保”创作?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30514
相关内容
4.22世界地球日,看几个环保创意世界地球日丨看这些环保家具如何“化腐朽为神奇”
巧做环保手工,迎接“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
世界环境日大学生环保艺术品展策划
世界地球日|环保家居生活,你我有态度
艺术课程:创造艺术化的世界
世界地球日丨看看有你的吗?“关爱地球随手拍”优秀创意作品集锦
新世界武汉地产,专注打造简约艺术家居生活
愉悦艺境!绘就雅奢日常,进阶TOD综合体创新范本耀胜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