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十八】:如何获得内心的平静

发布时间:2024-12-21 09:42

读一读心理学书籍,理解自我,获得内心平静。 #生活乐趣# #阅读乐趣# #阅读治愈系#

写了这么多,在这里就要结束了。

这一路旅程,我们首先学习了【批判性思维】;了解了心理学的六大流派;然后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学习知觉,习得,记忆,情绪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进而简单描述了思考和智慧;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我们一生的历程;再从【心理动力学】角度,学习了意识结构,了解了心理障碍与治疗。

当然,我们也不断的通过【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来佐证我们得到的结论;而有些解释,我则结合了佛学典籍和西方哲学进行分析。总归来说,因为个人兴趣广泛,逐渐的就会认识到很多理论其本质性都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印证其真实性。

现在我们来到了最后一章。回想起来,我们学习心理学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和哲学,宗教理论一样,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因为好奇而求知,另外一个是希望通过了知而获得平静。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知识,那我们如何获得平静呢?佛教认为,我们了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漏皆苦”,就可以获得“涅槃寂静”的成就。而康德认为,我们只有通过“判断力”将“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结合起来,知道人的本质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才能获得宽慰。

那从心理学角度呢?这也是我们最后要讲的内容。今天听《Interstellar》,配图也来自《星际穿越》

1,

首先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就是压力。可能是因为得不到满足,也许是因为财政危机,也可能是健康问题,我们都会遭受到压力。在日常对话中,压力这个词即代表外部威胁,也代表我们面对压力时候的身心反应。

在心理学上,我们会进行一个区分:外部威胁被命名为【应激源】,而身心反应则被命名为【痛苦】,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

那我们复习下心理学的六个流派,当我们面对【压力】时,不同的视角看到的是什么?

【生物学视角】:我们的生理特点是否决定了压力的产生和强度?也就是有些人面对压力的阈值比较高,情绪稳定,而某些人却很容易崩溃。

【行为视角】:我们的一些应激反应能否进行习得?比如我们并不会意识到健康,但是亲人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开始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

【发展视角】:我们的压力是后天习得的,还是我们天性就已经包含?在小的时候当有陌生人来的时候,小孩子往往会哭闹,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压力。

【认知视角】:某些人对压力的认知是否与其他人不同?也就是有些人认为目睹暴力事件会带来压力,但有些人却沉浸其中。

【心理动力视角】:除了应激源,是否过往的经历,想法也会导致压力?比如被蛇咬过的人,看到草绳也会带来痛苦的感受。

【社会文化角度】:有些压力是否在文化中不同?比如买房子,中国人面对的压力和欧美的压力就有很大的不同。

2,

了解了压力在不同视角中的不同概念,那我们先分开来分析,首先先了解下【应激源】的构成:

【创伤性应激源】:也就是在灾难性事件中带来的压力。比如:自然灾害,恐怖主义,还有媒体带来的“替代性创伤”等。

【个人损失】: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遭受的损失而带来的压力。比如失去爱人的悲伤,失去所造成的屈辱,以及被剥夺的悲痛。

【长期应激源】:对于大部分人也许长时间内并没有遭遇以上两项,但会受到长期应激源的折磨。比如家庭,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长期困难。遭受的偏见和歧视,当然还有长期超负荷带来的倦怠。

当我们面对这些压力的时候,身体有一定的【应激反应】。当充满压力的情景突然出现时,我们的自主神经系统会产生突然而强烈的生理唤起【严肃的生理唤起】。比如心跳加速,呼吸变快,体温升高,肾上腺素开始分泌,以及感官提升接受信息数量,大脑开始迅速处理信息以应对情况。

当然这是很有帮助的,因为这样我们会迅速的进入【警觉状态】,从而决定【战斗或逃跑】,但如果人长期处于高压力的状态,就会引发心脏病,哮喘,头疼,胃溃疡等疾病。

在我们进入【警觉状态】之后,我们会进入第二阶段【抗拒状态】。但是没有第一阶段生理变化的快,身体会尽快的摆脱应激源的影响。但如没有摆脱,就会进入【耗尽状态】。身体功能恢复正常水平,然后降到正常水平以下,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休息和恢复,就会很容易生病或死亡。

3,

一般来说,我们的身体只够承受一种应激源,如果发生了两种应激源,则会极大的摧垮精神。比如遭受失业的时候,车又遭受了交通事故,同时孩子发了高烧要进医院,这时候基本上人就不行了。

一般来说,在整个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会产生如下病理学状态

另外,根据研究表明,心理压力会加速细胞老化,从而影响身体健康。也就是因为压力的作用,从而加速变短DNA的端粒,而端粒和癌症,心血管疾病和若干神经性退行疾病相关。

4,

所以我们处理压力问题,就要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种是【应激源-应激反应】:我们可以识别我们的【控制点】,来缓解从应激源到应激反应的影响。也就是通过主动规划自己对于未来的预期,来缓解目前的情况。

而一般人会有【内控型】和【外控型】的倾向。内控型认为采取行动能够得到想要的结果;而外控型认为自己的努力和结果的关系是无法预料的。

但是无论如何,只要对未来有一个充分的预期,就会很好的缓解身体的应激反应,将神经舒缓下来。但如果不去思考对未来的预期,就会【习得性无助】,也就是认为做什么都不会改变,被动的接受命运。

第二种是【压力-疾病】中间的应对策略。一般有两种:

一,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策略:也就是明确应激源并采取行动解决它。比如对于演讲很紧张,就可以把内心专注在演讲这件事儿上,观看他人的演讲,学习他们应对的办法,和别人聊聊,对自己的紧张开开玩笑什么的。

二,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策略:也就是辨别出自己的情感,聚焦于这些情感而克服他们。方法就是我前面说过的,跳出情绪来观察当下的自己。也就是的最后一个章节。

5,

克服压力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幸福感,通过对于【幸福心理学】的研究,尽管人们主观幸福感存在许多个体差异,但都包含三个核心部分

一,对于目前生活感到满意。也就是一般在生活,工作,家庭基本没有更多的期望,自身健康状况良好,拥有比较高的自尊。

二,愉悦情绪相对较丰富。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基本上都会以愉悦的心态来解决问题,而不会消极的逃避事情。

三,在人际互动中有良好的反馈。在面对周围人的时候会正面的理解别人的情绪,言语,给出正面的回馈。

6,

而什么样的人会更幸福些呢?心理学家迈尔斯给出了一些主观幸福感的综合描述:

一,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都不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幸福。实际上他们都会觉得别人比自己更幸福。

二,幸福感也不存在性别差异,男女基本上在幸福感上的感受是一样的。

三,幸福感的种族差异非常小,尽管这个世界上不同种族之间还存在着种族歧视,但实际上种族对于人的幸福感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

四,金钱对幸福感的相关性非常弱。在极度贫困的国家,幸福感和是否有钱吃饱穿暖相关性很大,但一旦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幸福感就和收入的相关性很低了。

五,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更幸福。虽然不是自夸,但是我一直认为,每日所食无非三餐,所睡不过六尺之榻,对于物质本身的追求固然美妙,但是太容易成为绑在社会机器上的奴隶。但精神一旦自由,无论是享受还是创造,都是比肉身享受更值得拥有的形式。

当然,如果你的乐趣就在于工作和赚钱,我也觉得挺好的。但是其实大部分人都只是被社会机器推着走,叫苦不堪的把自己买给社会和公司,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换取金钱,然后再用金钱满足消费主义带来的种种妄念。

而最终,时间和痛苦会磨蚀你的身体与精神,而你往回看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被值得记住,没有带给自己任何感动与愉悦。而这一生,这仅有的一生,就在执着于欲望与琐碎事情中消磨了,过去了。

虽然说这是常态,但如果你清醒而自知的话,依旧可以找到一条路逃离这个方向。

如同我的一位朋友所说:“五年过了一半了,我已经抵达北龙町看到向日葵了。”

7,

那我们的心理学历程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和见解,也激烈的和人讨论过问题,当然也写着写着,发现过去的一些问题而生气又落下。但整体来说,还是很愉悦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仅对认知过程加深了理解,更多的是我不断的去思考,我过去给我造成什么影响?我现在是什么样的状态?我未来将向什么地方去?

庆幸的是,我已经摆脱了过去的影响,而也基本不会为未来担忧。因为在【自我同一性】和【亲密关系】上,我已经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自我由此有了深厚的根基,生活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难以忍受的事情。

但我也必然经历困苦,问题,挫折,也必然会拥有,然后失去。因为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生活的意义也必然在生活之外。

而我认清了生活的虚无本质后,依旧热爱生活。因为我与世界本质统一。

接下来是【社会心理学】系列,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

网址:心理学【十八】:如何获得内心的平静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31288

相关内容

如何获得内心的平静清明.doc
我们如何在喧闹的世界中获得内心的平静?
如何提升幸福感:如何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调整内心,获得安稳与平静的关键
获得平静心态的10种有效方法
收获内心宁静的八条小建议
内心平静的秘诀:学会放下,收获更多
正念生活,获得内心的宁静
人如何才能获得内心的...
生活静心如何保持内心平静.pptx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