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60%研究生焦虑,周均工作62小时:在中国读研,压力有多大?
科技助力教育研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科技生活变迁# #科技对教育的影响#
撰文 魏潇
“废寝忘食、埋头苦干”似乎是一个根植于所有人心中,属于科研工作者的固定形象。相信不少人在学术生涯中,都曾对这样的说法有所耳闻:“成功的年轻科学家每周待在实验室至少 50 个小时”。(你觉得每周工作 50-60 小时是学术圈常态吗?点击这里,分享你的看法。)
这句“名言”来自神经科学家蒲慕明 2001 年写给实验室的一封 Email。当时蒲慕明转至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不久,新实验室刚刚成立,研究进展却不太令人满意。于是这位追求卓越的学者在信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每周必须在实验室里工作至少 50 小时,也就是每天 8 小时以上,每周 6 天。这已经大大低于我现在和我职业生涯里大多数时间里的工作强度。”这封信后来通过网络广为流传,在无形中为研究生们提供了一个鲜明的范本:想获得学术上的成功,先看看自己是否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吧。
这终究是一个来自高标准高要求的小团体的个例,也不能被当做任何领域内的普适性规则。二十年后,一份针对中国科学院大学近 1.3 万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调查,从更广阔的视角展示了中国当代研究生面临的学业压力。
平均每周工作 61.95 小时,过半存在焦虑问题
这项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领衔的调查于 2019 年开展,以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的 12723 名研究生为对象,旨在明确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并探讨学业和个体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其中博士生占 44%,硕士生占 56%,平均年龄 26.4 岁,半数为在一年内毕业的研究生。
调查发现,受调查的研究生们生活在一个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周一到周五的平均每天工作时长为 10.01±2.79 小时,周六日平均每天工作时长为 5.95±3.15 小时。由此推算,参与调查的研究生每周平均工作时长为 61.95 小时。从分布比例上看,约有 70.0% 的研究生每天工作时长为 8 小时及以上,有 36.5% 的研究生每天工作时长为 10 小时及以上。
同时,抑郁和焦虑问题在研究生群体中广泛存在。在抑郁倾向调查中,35.5% 的研究生存在抑郁倾向,12.4% 属于抑郁高风险群体;在焦虑问题调查中, 60.1% 的研究生都受到焦虑困扰,7.1% 存在重度焦虑。不论是抑郁还是焦虑,都呈现为女生较男生高发,博士生较硕士生高发,毕业生较其他年级高发的趋势。
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非国内独有,并且近年来已经在学术界引起了注意。《科学》(Science)曾于 2018 年发表过一项针对 26 个国家 2279 名硕博士研究生的心理问题调查报告,发现结果发现这一群体的焦虑(41%)和抑郁(39%)比例超过普通人群(6%)。《自然》(Nature)也在 2019 年发布过一项针对全球 6300 名研究生的调研,发现 86% 的研究生存在焦虑问题。
相较而言,国科大研究生周均 61.95 小时的工作时长或许更能反映出国内学术环境施加给年轻人的压力。调查报告称,这一平均工作时长与欧盟一项调查得出的科学家每周工作 60 小时左右的情况基本一致,但该调查并未将研究生群体区分出来单独计算。而《自然》 2019 年全球研究生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 20% 左右的被调查者每周工作时间超过 60 小时。后者反映出的研究生工作负荷明显低于 2019 年国科大的调查数据。国科大调研报告的作者指出,工作-生活无法平衡是造成研究生上述心理问题频发的重要诱因之一。
《自然》2019 年公布的博士生调研数据。图片来源:Nature
只有研究生压力大吗?
超长的工作时间似乎已经成了学术界的“传统”。2016 年一项针对全国近 8000 名科技工作者的调查显示,这类人群的平均工作时长为 8.6 小时,最长工作时间每天 16 小时;博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日平均工作时间最长,为 9.29 小时。2018 年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科技工作者总体平均每周工作 49.7 小时,比法定劳动时间多 24.3%,超时工作情况突出。
另一方面,学者的抑郁和焦虑发生率正在逐年升高。同样由中科院心理所牵头撰写的《2019 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09 年到 2019 年,中国科技工作者抑郁高风险比例从 17.2% 上升至 24%;存在中重度焦虑的比例也从 2017 年的 8.2% 上升至了 2019 年的 13.3%。工作压力越大,抑郁和焦虑水平也就越高。
2009年、2017年、2019年科技工作者的抑郁比例。图片来源:《2019 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对于欧美的部分学者来说,这类问题甚至更夸张。一篇 2020 年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论文对 4535 名欧美高校教职人员和实验室 PI 进行了调研。在新冠疫情发生前,这些职级相对较高的科学家平均每周工作 61 小时,疫情发生后由于隔离政策对工作的限制,工作时长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每周 54 小时。另一项由惠康基金会主持的针对全球 4000 余名科学家的工作压力调查则显示,半数人存在抑郁和焦虑问题,还有四成人经历过职场欺凌或骚扰。
过劳和情绪问题如果一直存在,可能带来更严重的恶果。据报道,2021 年 3 月至今,国内已有6 名学者在岗位上因病离世,其中最年轻的 42 岁,最年长的 56 岁,其中两位学者刚刚获得“杰青”资助不到一年。
调研报告指出,国内研究生的主要压力来源集中在学业与职业发展问题上。“学业负担重”、“就业前景不理想”和“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是排名最靠前的三座大山,研究生群体迫切希望获得和上述内容有关的心理健康服务。而科研人员主要为工作和生活压力所苦恼,超过 60% 的科技工作者需要就业指导与工作问题,以及调节情绪方面的心理健康服务。
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在接受调查的群体中,尽管绝大多数学生和科研工作者都愿意接受心理咨询,但这两类人群普遍认为无法便利地获得心理健康服务,“不能判断什么时候应该求助”成为了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寻求帮助的最大阻碍。
/////
如今距离蒲慕明写下那封广为流传,甚至被众多导师改造成自己的版本的 Email 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但“每周 50 小时”的传说依然在学术圈里流传。蒲慕明甚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开玩笑称,自己快被塑造成一个实验室的“暴君”了。
追求卓越是好事,但保持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本钱。
你认为每周工作 50- 60 小时是学术圈常态吗?
你是否为学术生涯中过长的工作时间苦恼过?
点击这里,或者在文章下留言,
和我们分享你的看法和故事
主要参考资料:
《2019年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为例》刘亚男 郭菲 陈祉妍
《2019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郭菲 陈祉妍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6-08/11/content_346562.htm
http://sh.people.com.cn/n2/2020/0425/c134768-33975211.html
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的小伙伴
网址:国科大60%研究生焦虑,周均工作62小时:在中国读研,压力有多大?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31574
相关内容
研究显示:我国研究生群体抑郁焦虑问题显著研究发现:每天冥想一小时有助于减轻压力 缓解焦虑
Nature报道科研人的工作生活现状:压力、焦虑、被骚扰...
压力大焦虑怎么办
如何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焦虑理论研究
员工的工作压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近半数国人睡不到8小时,寝具、心理等因素均有影响
在高压工作环境中希望与正念的作用研究 – 美国续航教育
研究生身心都要减负
我国企业员工工作压力现状及对策研究.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