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应有哪些感控资料?手术室医院感染防控指引

发布时间:2024-12-22 09:23

避免在感染高发期做手术,预防感染。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健康生活技巧# #整容医院#

图片

手术室是为病人进行手术诊断、治疗和紧急抢救的重要场所,是医疗机构感染防控的重点科室之一。为切实做好手术室医疗机构感染的预防控制工作,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确保医疗机构感染防控管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有效防范医疗机构感染事件的发生,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指引。

一、感染防控组织管理要求

(一)医院手术部(室)应集中设置和管理。

(二)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网络,各司其职。科室感染防控管理小组应由科室负责人、护士长、护士等组成,职责分工明确。

(三)有医疗机构感染防控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及规范的全员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应涵盖消毒与隔离、标准预防、手卫生、传染病管理、医疗废物处置等知识,有培训及考核评价的记录。

(四)建立健全本科室感染控制规章制度及操作指引(详见附录)。

(五)建立与医疗机构感染相关事件的应急预案、流程及处理措施。

(六)每季度开展院、科两级督导检查,院级督导检查有记录、反馈;科室每季度开展自查,针对院、科两级检查发现的问题有总结、分析、整改、评价。

二、建筑布局与设施要求

(一)手术室建筑布局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满足感染控制的要求。根据环境卫生清洁等级,应分为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非限制区。

1.墙面应平整,应采用防潮、防霉、不积尘、不产尘、耐腐蚀、易清洁的材料。墙面与地面成一整体,踢脚与地面交界的阴角应做成R≥30mm的圆角,墙体交界处的阴角应成小圆角。

2.地面应平整、防水,采用耐磨、耐腐蚀、易清洁、浅色材料,不应有开放的地漏。

3.吊顶不应采用多缝的石膏板。

4.门窗密闭性好。

(二)手术室应独立成区,与临床手术科室相邻,与放射科、病理科、消毒供应中心、血库等部门间路径便捷;出入路线应符合洁污分开、医患分开的原则。

(三)医院应根据规模、性质、任务需求,设置普通手术间或(和)洁净手术间。有条件的医院可设术前准备间、隔离手术间(或负压手术间)。隔离手术间(或负压手术间)应位于手术室的一端,应有独立出入口,靠近手术患者入口,自成区域并设缓冲间。

(四)每一手术间应设一张手术台,净使用面积应≥30㎡。

(五)应设污物处理与暂存间,以满足污染器具如引流瓶、污物桶的处理及手术后大量废物的暂时存放。

(六)应配备维持围手术期患者体温的基本设备与物品。

(七)手术间的电脑终端宜使用触摸屏。

三、手术室环境及空气净化系统管理

(一)环境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1.手术室环境表面清洁应遵循先清洁后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清洁方法,根据不同环境污染风险区域和卫生等级管理要求,选择清洁卫生的方式、强度、频率和制剂。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性疾病患者手术结束后,参照WS/T367要求进行终末消毒。

2.手术间清洁。

(1)每日启用前宜用清水进行物表清洁。

(2)术中,发生血液、体液污染手术台周边物体表面、地面及设备或疑似污染时应立即对污点实施清洁与消毒。

(3)术后,接台手术之间应对手术台及周边至少1~1.5米范围的高频接触物表进行清洁与消毒;全天手术结束应对所有物体表面进行终末清洁/消毒(可除2米以上的墙面、天花板)。

(4)每周,应对手术间所有物面(包括高空处表面)、回风口、送风口及地面进行清洁/消毒。

3.手术患者出入门口。应随时保持过道地面清洁,进入手术室的推车、医疗用品、设备等应保持清洁。

4.洗手池。应每日清洁和消毒。

(二)清洁工具管理。

1.不同区域的清洁工具应有明确标识,区分使用。

2.擦拭布巾和地巾应选择不易掉纤维的织物,宜使用细纤维材布和脱卸式地巾。

3.清洁工具的配置数量、复用处置设施应与手术室规模相匹配。

4.清洁工具复用处置方式符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要求:

(1)手工清洗与消毒。擦拭布巾清洗干净后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地巾清洗干净后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2)自动清洗与消毒。使用后布巾、地巾等物品放进清洗机内进行清洗、消毒。

5.不应将使用后或污染的擦拭布巾或地巾重复浸泡至清洁用水、使用中清洁剂盒消毒剂内。

(三)空气污染控制。

1.手术进行中手术间的门应保持关闭状态。

2.有外窗的普通手术间每天手术结束后,可采用自然通风换气,通风后进行物体表面清洁消毒,也可采用符合相关卫生标准的空气消毒净化装置。

3.普通手术间空调系统的新风口与回风口应采取防止管道污染的有效措施。

4.洁净手术间各功能区域的空气净化系统应独立设置。

5.洁净手术间空气净化系统的回风口应设低阻中效或中效以上过滤设备。

6.空气净化系统的送风末端装置应有阻漏功能,实现零泄漏。不宜使用非阻隔式净化装置。

7.负压手术间应采用独立空气净化系统,新风口和排风口间距离不少于10米,应采用零泄漏负压高效的排风设备。

8.每天首台手术前30分钟,空气净化装置应当正常开启,环境参数应达到GB50333要求。

9.连台手术按要求进行物体表面清洁消毒,自净时间:Ⅰ级手术≥10min,Ⅱ、Ⅲ级手术≥20min,Ⅳ级手术≥30min。

10.全天手术结束并进行清洁消毒后,空气净化系统需继续运行30分钟。

(四)洁净手术间空气净化系统的维护与保养要求。

1.符合WS/T368《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要求,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保养与维护;并制定运行手册,有检查和记录。

(1)每天术前应记录洁净手术间的温度、湿度、静压差。

(2)空气处理机组的普通送风口应每月检查、清洁。当送风末端出风面被污损时应及时更换。

(3)当测压孔或微压计显示的压差达到需更换的设定参数时,应更换过滤器。

(4)回风口粗效滤网每周清洁一次,并无肉眼可见的毛絮等附着物。

2.空气净化装置应在有效期内使用,按生产厂家的说明进行维护并定期更换,污染后及时更换。

四、人员管理

(一)人员管理要求。

1.手术室人员配备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2.医护人员、工勤人员应定期接受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并进行考核。

3.应限制与手术无关人员及外来医疗器械厂商人员上台,并应限制其随意出入手术间;进入限制区的非手术人员应按照人员流动路线要求,在限制范围内活动。

4.在满足手术基本需要的情况下应控制手术间人数(Ⅰ级为12-14人;Ⅱ级10-12人;Ⅲ-Ⅳ级6-10人)。

5.患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腹泻、皮肤疖肿、皮肤渗出性损伤等感染期的医务人员不应进入手术部(室)的限制区。

6.参加手术人员在实施手术前应做好个人的清洁。

7.手术中应避免人员频繁走动和随意出入手术间。

8.观摩人员管理要求如下:

(1)观摩人员及临时需要进入限制区的人员应在获得手术部(室)管理者批准后由接待人员引导进入,不应互串手术间。

(2)严格控制手术间观摩人员,不应超过各级手术间规定人数,尽可能采用视频参观。

(3)观摩人员与术者距离应在30cm以上,脚凳高度不应超过50cm。

(二)着装要求。

1.应更换手术室提供的专用刷手服、鞋帽、外科口罩等。若使用布帽应每日清洁、消毒。

2.服装面料应符合舒适、透气、阻水、薄厚适中、纤维不易脱落、不起静电的要求,每日更换,污染后及时更换。

3.不应佩戴不能被刷手服遮盖的首饰,不应化妆、美甲。

4.刷手服上衣应系入裤装内,手术帽应遮盖全部头发及发迹,口罩应完全遮住口鼻。

5.专用鞋应能遮盖足面,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清洁消毒,污染后及时更换。

6.离开手术室时应将手术衣、刷手服、鞋帽、口罩脱下并置于指定位置。

7.手术室人员临时外出时需更换鞋和外出衣。

(三)手术患者管理。

1.根据手术室洁净等级与感染的风险合理安排手术的区域与台次。

2.有条件的医院开展关节置换和器官移植等手术宜在Ⅰ级洁净手术间进行。

3.对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或确诊携带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多重耐药菌(MDROs)的患者施行手术前,临床科室应通知手术室做好相应的隔离准备。

4.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应沐浴,清洁手术部位,更换清洁患者服。

5.只有当毛发影响手术部位操作时才需要备皮。备皮宜在当日临近手术开始前,选择安全的备皮器,在病房或手术室限制区外(患者准备区)进行。

6.急诊或有开放伤口的患者,应先简单清洁污渍、血迹、渗出物,遮盖伤口后再进入限制区。

五、手术物品管理

(一)无菌物品管理。

1.手术所用物品应由手术室管理。

2.无菌物品应存放于限制区,存放条件、有效期应符合WS310.2的规定。

3.灭菌物与其它物品应分开放置,按照消毒灭菌有效期的先后顺序依次摆放和使用。

4.一次性使用物品应在限制区外去除外层包装,储存在限制区域。

5.应有专人检查无菌物品的有效期限,超过有效期限的灭菌物品需按WS310.2规定重新处理。

6.一次性使用的无菌物品(含植入物)应为取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产品,并一次性使用。植入患者体内的植入物须可追溯。

7.无菌物品一人一用,手术开始后,摆放到各手术台上的无菌物品不应与其他手术交叉使用。

8.重复使用的物品应根据材质、特性和不同的灭菌方法,选择适合的包装材料,按WS310.2规定清洗消毒和灭菌。

(二)手术器械管理。

1.手术器械清洗、消毒、打包、灭菌应遵循WS310.2的规定。

2.外来医疗器械应由专人接收、清点,遵守WS310.2标准清洗,消毒灭菌后方可使用。使用后按WS310.2规定清洗消毒后方可送出。

3.精密手术器械和不耐热手术器械的处理应遵循生产厂家提供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并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4.小型快速灭菌器不应作为手术器械的常规灭菌方法,器械不慎掉落且无法获得其它备用器械时可选择该方法。

(三)布类敷料管理。

1.布料敷料质量必须符合国标“GB/T406-2008棉本色布附录B和C”的要求。

2.新棉布初次使用前应高温洗涤,脱脂去浆、去色。

3.纺织品包裹布料除四边外不应有缝线,不应缝补,应一用一清洗,无污渍。 

4.重复使用的布类物品,使用后应装入防渗漏的污衣袋中送洗衣部清洗消毒。

(四)仪器设备管理。

1.应按厂家提供的有效方法进行清洗、消毒、灭菌。

2.仪器设备应去除外包装、彻底清洁后方可进入手术室,每次使用前应检查调试并彻底清洁擦拭或消毒。

3.C型臂主机及显示器均应在手术间内。

4.显微镜、C型臂等术中跨越无菌区使用的设备,跨越无菌区部分应使用无菌罩,术中污染时应及时清洁消毒并覆以无菌巾。

5.直接与患者接触的设备管路及附件用后应严格按照WS310.2清洗消毒。

6.支纤镜、喉镜、喉罩等的消毒处理应按生产厂家提供的方法,应达到高水平消毒,并规范保存。

(五)消毒剂管理。

1.应选择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的消毒剂,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2.使用范围应消毒产品使用说明书的适用范围一致,使用方法应参考产品说明书,专人配制。

3.使用中的消毒剂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中的要求进行有效浓度的监测并记录。

4.消毒剂应设专人管理、领取、摆放,并应与其他药品分开放置。

5.消毒剂的保存应根据生产厂家说明书要求,选择适宜的位置、环境、温湿度等。

(六)无菌技术操作管理。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外科手消毒制度。

2.明确手术无菌区范围:无菌巾铺好后的器械台及手术台上方;术者手术衣前面(腰以上、肩以下、腋前线前),以及手至上臂下1/3。手术中如怀疑无菌区域有污染应加盖无菌单。

3.正确执行手术切口消毒铺巾。手术区皮肤消毒以手术切口为中心向外扩展≥15cm,由内向外、由上到下,污染、感染切口应由外向内。铺巾应能保证覆盖患者身体全部,长与宽都应超过手术床缘下30cm以上,下垂不触地面。铺巾顺序应以手术切口为中心,遵循先下后上、先相对污染后相对清洁、先操作者远端后近端的原则。无菌单一旦铺好不可移动,必须移动时只能由内向外。器械护士传递无菌单时,应手持单角向内翻转遮住手背。最后一层无菌单的铺设,应由穿戴好手术衣和无菌手套的医护人员完成。

4.正确铺设无菌器械台。

(1)铺无菌器械台前,操作者按要求着装洗手,选择宽敞、明亮的位置,确定器械车清洁干燥。

(2)按WS310.3的要求检查各种无菌包,并可追溯;对湿包、可疑污染、包装破损或灭菌不合格的器械、敷料包不应使用,按WS310.1、WS310.2的标准重新进行处理。

(3)打开无菌包不可跨越无菌区。

(4)无菌器械台宜使用性能要求符合YY/T0506.2相关规定的单层阻菌隔水无菌单;若使用棉质无菌单则应铺置4层以上。铺置时应确保无菌单四周下垂30cm以上,下垂不触地面,无菌单潮湿后应视为污染。

(5)铺设无菌器械台应尽量接近手术开始时间,超过4小时未用应视为污染需重新更换。无菌物品应在最接近手术使用的时间打开。

(6)手术器械、器具与用品应一人一用一灭菌,无菌持物钳及容器超过4小时应视为污染需重新更换。

(7)抽吸后备用的麻醉及术中用药应盛放于专用的治疗盘内,避免污染。

5.规范无菌操作。

(1)一次性无菌物品使用前应检查外包装质量、灭菌日期,以无菌方式打开后取用,不应将物品倾倒或翻扣在无菌台上。

(2)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后,手臂应保持在胸前,高不过肩、低不过腰,双手不可交叉放于腋下。

(3)术者各项操作应面向无菌区域,需调换位置时应采取背对背方式进行。当患者体位变动时,应重新消毒、铺设无菌单。

(4)传递无菌器械时应避开术野,在无菌区内传递,禁止术者自行拿取或从背后传递。

(5)术中应及时擦净器械上的血迹及粘染物,保持器械台干燥。

(6)接触过与外界相通的空腔脏器或其他污染部位的器械物品视为污染,应单独放置。

(7)手术过程中需更换手术衣时,应先脱手术衣再脱手套。更换手套前,应先进行手消毒。

(8)手术中对无菌物品的安全性有疑问时,应及时进行更换。

(9)取无菌溶液时,严格无菌操作,打开后应一次用完。

七、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一)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

(二)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一次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八、手卫生

(一)手卫生设施。

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设施。

(1)手术室设置流动水洗手设施。

(2)生活区域和手术区域设皂液清洁洗手。生活区域重复使用的皂液容器每周清洁与消毒后再添加。手术区域盛放皂液的容器为一次性使用,使用前检查发现皂液有浑浊或变色时及时更换。

(3)配备擦手纸作为干手物品。

(4)手术间及无菌物品间均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2.外科手消毒设施。

(1)手术区域配置洗手池符合WS/T313要求,洗手池每日清洁与消毒。

(2)手卫生设施设在限制区。洗手池及水龙头的数量应根据手术间的数量设置,水龙头数量应不少于手术间的数量,水龙头开关应为非手触式,推荐长度为250mm。

(3)刷手区域(间)应至少容纳3名医护人员同时刷手。

(4)刷手池安置在便于手部、手臂清洁的高度,边缘应距地面高1m,并设有内缘。在刷手池侧面应设置检修门。并在适宜的位置安置外科手消毒剂、指甲刷和壁挂式的纸巾架等设施。

(5)手消毒剂采用一次性包装产品,手消毒剂的出液器采用非手触式。

(6)配备清洁洗手干手纸巾和外科手消毒专用干手巾,清洁洗手不得使用外科手消毒专用干手巾。外科手消毒干手巾一人一用,用后丢弃,如重复使用的清洗后送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盛装消毒巾的容器每天清洗、灭菌。

(7)配备计时装置、洗手流程及说明图。

(二)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1.手术室工作人员在执行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当手部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2.在下列情况,手术工作人员应根据以上原则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就餐前。

3.手术室工作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这个跟2019版手卫生规范不一样,缺“传染病”几个字)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4.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方法:

(1)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洗手的揉搓步骤进行揉搓。

(3)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

(三)外科手消毒。

1.外科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先洗手,后消毒。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2.注意事项。

(1)不应戴假指甲或涂抹指甲油,保持指甲和指甲周围组织的清洁。必要时使用手刷清除手部的污垢。

(2)整个手消毒过程应保持双手位于胸前并高于肘部,使水由手部流向肘部。

(3)洗手与消毒可使用海绵、其他揉搓用品或双手相互揉搓。

(4)术后摘除外科手套后,应用肥皂(皂液)清洁双手。

(5)用后的清洁指甲用具、揉搓用品如海绵、手刷等,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揉搓用品应每人使用后消毒或者一次性使用;清洁指甲用品应每日清洁与消毒。

九、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

(一)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时,应坚持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二)手术室应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一次性手套、防护眼镜、隔离衣、鞋套、防水围裙、防水袖套、锐器盒等。

(三)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包括戴口罩、帽子及手套等。手术人员使用的口罩,应符合YY/0469的要求,进行空气传播性疾病患者的手术,如开放性肺结核,或产生气溶胶及大量烟雾的手术时,应佩戴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并符合GB19083的要求。

(四)当皮肤接触或可能接触血液、血制品、体液、组织液、黏膜或与可疑被污染的环境直接接触时,应戴手套,并采用正确的洗手方法。

(五)手术中可能发生大量血液、体液暴露时应穿着防渗透的手术衣,佩戴防护眼镜或面罩等。

(六)凡是与血液、体液或感染性材料接触后的设施、设备、环境均尽快消毒。

(七)禁止在可能存在血液暴露的工作场所进食,不得将食物及饮料放在存放医疗用品的冰箱内。

(八)规范操作行为,禁止易引起锐器伤的高危动作:每个手术间应备有利器盒,方便就近投放锐器。传递器械时采用间接传递法,禁止将利器端直接传递给他人,传递缝针时要提醒手术医生;组装拆卸锐器时应借助工具,不应徒手操作;禁止将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套回针头帽;禁止对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手工毁形;在工作场所不得用双手直接拾取破碎的玻璃器皿。

(九)在护理传染性疾病患者时,应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和防护措施,必要时采取双向防护。尽量使用安全型的静脉穿刺用品。

(十)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穿刺方法及锐利器械的操作方法,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刺伤自己或他人。操作时或操作后,尽快将使用过的暴露源丢弃在专用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箱中,将锐器物放入符合国家标准的锐器物收集器中。

(十一)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保证光线充足。

(十二)护理人员自身带有皮肤伤口、皮炎或皮肤黏膜完整性受损(如口腔溃疡)等,不应参加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治疗、护理、检查工作。

(十三)医务人员应掌握标准预防、职业卫生防护等知识,知晓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置流程。若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按照规定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和预防治疗。

1.针刺伤: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伤口冲洗后,使用75%乙醇或者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2.溅到皮肤表面或口腔、鼻腔或眼睛,皮肤表面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溅到眼睛还应及时到眼科门诊就诊。

3.局部处理后立即到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登记,填写《职业暴露个人登记表》。

4.做好预防放射职业暴露的防护,手术室提供必要的放射防护用品,如铅衣、铅帽、铅围脖等,在进行放射手术时使用,降低职业安全暴露事件发生。

(十四)医务人员应定期体检及做必要的免疫接种。

十、医疗废物管理

(一)应遵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密闭运送及暂存,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二)医疗废物严格按感染性、病理性、损伤性、药物性能、化学性废物分类处理。

(三)医疗废物应由专用通道或其它封闭隔离方式运送。为医疗废物交运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工作衣、手套等,在处理医疗废物或交运时做好必要的防护。运送工具使用后应当定点、及时消毒和清洁。

(四)医疗废物原则上当天交运。

(五)手术室医疗废物暂存地应远离手术区域、无菌物品储存区域及生活区,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盗等安全措施。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定期消毒和清洁。

(六)生活垃圾用黑色胶袋盛放,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不可混放,不慎将生活垃圾混入医疗废物中,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理。

(七)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口罩、帽子、鞋套、胶单、纱布、一次性医疗用品等按医疗废物处理,使用黄色胶袋。当装满3/4时扎紧袋口后放入专用医疗废物暂存容器中,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应防渗漏,外表面粘贴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标签。医疗废物暂存地应粘贴医疗废物标志。

(八)具备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的医院,液体废物可直接排放;无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的医院,应按《传染病疫源地消毒卫生标准》进行处理。

(九)手术间应放置无盖垃圾桶(袋)、锐器盒等,用于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的收集。

(十)每台手术结束后,及时清空手术间内所有垃圾,并注明手术间号及台次。

(十一)从患者体内取出的内植物应按医疗废物处理。

(十二)放射性药品应存放在防护容器中,用后剩余的药品必须清点后再存放在防护容器中,按《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运至存放地。

(十三)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产生的废物使用双层黄色垃圾包装袋,并及时密封。

(十四)在进行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中,出现渗漏、遗撒等情况,应立即进行污染范围的清洁、消毒。

(十五)禁止将医疗废物自行外运、外卖。

十一、环境卫生学监测

(一)环境日常常规监测。

1.每日晨由专人监测手术室温度、湿度并记录。

2.术前(包括接台手术)由专人检查手术间、辅助间、内走廊环境,包括地面、台面、墙壁是否清洁。

3.每周由专人监测手术室空调装置的进风口、回风口,洁净手术间空气净化装置的回风口栅栏、网面、管道内壁的清洁状态并记录。

(二)环境专项监测。

1.普通手术间环境专项监测。

(1)每季度对空气消毒效果进行监测,有问题随时监测,其监测方法及结果的判定应符合GB15982的要求。

(2)根据设备的使用周期及频度至少每季度对空气消毒设备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怀疑手术感染与环境有关时应随时监测。

(3)如果怀疑术后患者感染与手术室环境相关,可使用浮游菌法进行空气细菌菌落总数监测。

(4)空气消毒设备与空调设备检修或更换后,应按照GB15982的要求进行静态空气细菌菌落总数监测。

2.洁净手术室环境专项监测。

(1)洁净手术室在建设竣工后应按照GB50333标准进行工程验收。

(2)洁净手术室及其他洁净场所,根据洁净房间总数,合理安排每次监测的房间数量,保证每个洁净房间能每年至少监测一次,其监测方法及结果的判定应符合GB50333的要求。

(3)洁净手术室的空气净化系统除常规监测外,至少每1年~2年由有资质的工程质检部门进行环境污染控制指标的综合性能评价,并要求其出具检测报告。

(4)每月对非洁净区局部空气净化装置送、回风口设备进行清洁状况的检查。

(5)如果怀疑术后患者感染与手术室环境相关,可使用浮游菌法进行动态空气细菌菌落总数监测。动态浮游菌法细菌菌落总数采样,应于术前、术中、术后进行采样。

(6)净化设备检修或更换后,应按GB50333标准检测空气洁净度、密封性等,合格后方可使用。

(三)手卫生效果的监测。

1.每季度对手术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效果的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务人员手卫生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2.监测方法应按照WS/T313方法进行。

3.手卫生合格的判断标准:

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数总数应≤10cfu/c㎡。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数总数应≤5cfu/c㎡。

(四)其他卫生学监测:物品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消毒液的监测;清洁用品的消毒效果监测等,遵照WS/T367。

附录:手术室预防医院感染基本制度1.手术室感染控制培训制度2.参观与外来人员管理制度3.手术人员着装管理制度4.手术人员手卫生制度5.手术人员职业防护制度6.手术室无菌技术管理制度7.感染手术管理制度(含特殊感染手术管理制度)8.预防手术患者低体温管理制度9.手术室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10.手术室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11.手术器械管理制度12.外来器械管理制度13.手术室无菌物品管理制度14.一次性物品管理制度15.布类敷料管理制度16.医疗废物管理制度17.手术室环境清洁消毒效果监测制度18.空气净化设备日常管理与维护制度更多感控资料https://www.doc88.com/b431608fd61327fe66ec09a091606385

网址:手术室应有哪些感控资料?手术室医院感染防控指引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38117

相关内容

【院感】医院感染管理十七项核心制度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感染防控指引(试行)的通知
手术室装修预算
感控问答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要点
中国CDC发布: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 版)
落实防控指南 密集场所如何有效防控诺如病毒?
医院感染管理常规检查标.doc
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
科学网—从病原微生物防控角度探讨抗菌技术在室内环境中的应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