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本”演绎“大道理”

发布时间:2024-12-22 16:13

喜剧电影的创作需要独特的剧本和出色的演员演绎。 #生活乐趣# #乐趣# #电影喜剧#

  编者按

  中小学阶段是孩子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相较于直观可见的外表变化,他们的内心世界更为隐秘、复杂。校园心理剧以一种活泼生动、真实自然的方式,打开了孩子的心扉。抓住青少年心理建设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扣子,是江苏省中小学生“校园心理剧”征集评选活动十载初心的真实写照。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我们是家长、老师,更是朋友。过去10年,通过心理剧这种形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孩子们面对面去交流、去体验、去感悟,也让家长、社会从不同角度了解孩子心理,关注孩子成长。未来,我们还将持续挖掘“校园心理剧”的生命力,让这份初心照亮孩子内心的舞台。

  ■本报记者 李月昭

  12月20日晚,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报告厅里灯火通明。距离第十届江苏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汇报演出开始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半个月来,《破茧》剧组的十几名学生和教师每天利用休息时间,进行紧锣密鼓的排练。该校“阳光心港”心理工作室领衔人乔洪波告诉记者,学校从2010年开始组织师生参与心理剧创作表演,“当我们得知省里每年都会举办这样的比赛时,非常兴奋。我们要抓住这个舞台,展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让更多人感受到职业学校也充满阳光,职教学生也能成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2010年至今,由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主办,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承办的江苏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剧”优秀剧目征集评选和表彰汇演活动已走过10年。10年间,组委会累计收到3000余件参赛剧目,参与创作师生逾4万人。一批批学生登上“校园心理剧”舞台,他们演出了自己,影响了身边的同学;一批批学校通过这一项活动有力加强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时至今日,江苏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剧”优秀剧目征集评选活动已成为省文明办“七彩的夏日”未成年人系列活动中一项常态化的特色活动。“校园心理剧”以其内容贴近生活、形式新颖活泼等特点深受广大中小学师生喜爱, 逐渐成为我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种生动有效的模式。

  让孩子演出自己的“心声”

  “有了弟弟妹妹,爸爸妈妈还爱我吗?”最近几年,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不少孩子有些忐忑不安。刚刚“晋升”为姐姐的小悦就因此闷闷不乐。

  这是盐城市响水中心小学创编心理剧目《姐姐的烦恼》中的一幕,“它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剧目。”响水中心小学音乐教师高妍介绍,学校舞蹈队里有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可原本外向的她有段时间突然变得沉默不语。在高妍的一再追问下,她才透露说,自己新添了小弟弟,爸妈因为忙碌,就把她送到外公外婆家照顾,“老师,你说爸妈是不是不要我了?”她抽噎着问。

  这样的问题,让高妍心头一震。高妍分析,当家庭结构发生改变,很多原本是独生子女的孩子,会面临父母的关注和爱都被突然“分走”的情况,家长如果没有注意科学引导,很容易造成孩子有失落感,进而引起烦躁、易怒等情绪问题。

  高妍把这样的思考融入创作,借剧中人之口引导父母及时关注孩子的变化,不能因为忙于照顾“老二”而忽略了“老大”的感受。剧中的小悦在老师的帮助下走出烦恼,该剧也斩获了2015年度江苏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剧”优秀剧目征集评选活动特等奖。

  过去10年,如《姐姐的烦恼》这样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优秀心理剧目在江苏省中小学校园的舞台上不断涌现,“校园心理剧”这一概念对于我省广大中小学师生来说早已不再陌生,它由师生自编、自导、自演,将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心理冲突、烦恼、困惑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剧本进行表演。学生“自己演,演自己”,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进而达到宣泄、减压和领悟其中道理的效果。

  10年里,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网络教育,学习内在动力的激发引导、自我意识与人际沟通、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与维护等,优秀心理剧目通过真实案例舞台再现,讲述中小学生活中发生的心灵碰撞与成长故事,引发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费俊峰多年来担任活动评审,他说自己在近几年的参演剧目中发现了一个可喜的变化:剧目更贴近现实、更接地气、更多地去关注未成年人内心的冲突和矛盾,题材涉及“‘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和异性相处”“与人发生冲突时的内心活动”等,丰富强烈的冲突色彩,使剧目更深入人心,也更有教育意义。

  第十届江苏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剧”优秀剧目征集评选活动,全省共有600余所学校参加,经教育行政部门筛选后,组委会最终共收到参评作品462件。这些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创新突破,微视频比例逐年增加,作品质量不断提高,师生从原来专注于表演向深挖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内涵倾斜。在此基础上,主办单位在评比类别上也作了细化精分,如将舞台剧、微视频分类评比,分别评定奖次,以更好地深化校园心理剧育人育心的作用。

  在舞台上遇见自己

  女生齐晓彤在一所高职校学习,她的专业是汽车维修,全班只有她一个女生。因为力气小,经常被班里的男生笑话,一度产生厌学情绪。在班主任的建议下,齐晓彤向学校心理教师寻求帮助。通过心理教师的开导和启发,齐晓彤重拾信心,发挥自己认真细致的优势,不计前嫌帮助嘲笑自己的男生一起提高,最终两人配合拿下技能大赛冠军。

  这是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创编心理剧目《破茧》的内容,反映了时下热点话题“校园欺凌”。剧中齐晓彤的扮演者王培芹曾经有过和主角相似的经历,其所在班级共有28人,只有4个女生。王培芹说自己品尝过那种满心迷茫、找不到发展方向的滋味。也正是通过这样的角色代入,她把齐晓彤诠释得真实出彩。“同学交往中,总会发生一些‘你惹我不开心,但你自己不知道’的事,会刺痛、伤害到我们。”王培芹说,但是当同学看过自己演的心理剧之后,就会意识到这些做法的问题,就可能做出改变,更加平和友善地对待同学,并变得更加成熟。

  在剧中“带头欺负女同学”的周天宇此前有丰富的话剧表演经验,心理剧则是第一次参演。在他看来,两者有很大区别。“心理剧可以帮助同学们建设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强大。”他说朋友们看完他演的“恶霸”都开玩笑说演得很“尬”,但私底下还是会反思自己有没有犯过与剧中人同样的错误。

  在心理剧的舞台上,每个孩子都可能和自己不期而遇。2013年特等奖剧目,苏州中学编创的《123,木头人》中,平凡的苏子木进入高中后总是找不到存在感,他羡慕可以指挥全班的班长,羡慕多才多艺的同学。终于有一天,他获得了超能力,可以变成那些他羡慕的对象,体验他们的生活。他意外地发现,这些看上去令人羡慕的同学也有不为人知的烦恼,而自己只看到了他们生活的一个侧面。在这个过程中,苏子木终于明白,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存在价值,每个人都是最精彩的唯一,我们不必去羡慕别人,而是应该做真实的自己。

  这部剧在苏州中学演出时,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共鸣。大家来到这个“高手云集”的学校,内心或多或少都有些失落,学会面对这种心理落差、学会调整心态、接纳自己,是成长必经的过程。

  一名参与创作的同学说:“这部剧的主角原型就像是生活中的我,内心自卑又自负。”他说写剧本时,其实很多时候都在写自己,固执、以自我为中心,却深深渴望别人的关怀。他和主角一样,经历了一番内心的矛盾和冲突,逐渐对自己、对他人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通过这部剧,我敞开了心扉,变得更加活泼开朗。其实,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敞开心扉,拥抱世界,就将被这个世界温暖相拥。”

  让学生参与“校园心理剧”的创作,并表演、呈现出来,这种形式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苏州中学心理教师李岚有多年指导心理剧创作的经验,她告诉记者,孩子的角色扮演其实就是一个换位思考的过程,可以纠正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同时,这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释放压力和负面情绪的、非常安全的舞台空间。

  “我今天当了一天的妈妈,发现妈妈不是我想象中那么轻松的,她要照顾我和妹妹,我还经常惹她生气,太不懂事了!”在2018年特等奖剧目《今天,我来当妈妈》中,小学生通过角色互换,体验到妈妈一天的辛劳,让亲子关系更近了一步。该剧编剧、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师谢其雯表示:“换位思考可以让小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让他们学会体谅父母。”

  一年一度的“心理健康运动会”

  理解应该是双向的。很多同学希望爸爸妈妈也能看看“校园心理剧”,听听自己的心声。

  “莎莎,你回家啦,听说这是史上最长的暑假,你有什么安排啊?”

  “我想去旅游,想去外婆家玩一玩,我还想参加夏令营。”

  “你的想法真棒!这么长的暑假可不能浪费了,为了让你的暑假更有意义,妈妈帮你安排好了,看,这是什么?”

  “啊,这么多课啊!可不可以不去啊?”

  “你如果不去的话,这个暑假不就浪费了嘛!”

  “妈妈,我想当红领巾志愿者。”

  “志愿者?不行!”

  ……

  2018年12月28日,第九届江苏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展演在徐州铜山中专举行,舞台上的这一幕,引发强烈共鸣。剧中小演员是苏州市吴中区东湖小学六年级学生,叫娄佳怡,她说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希望家长可以不要给我们安排那么多课,让我们有点自由。”孩子们希望爸爸妈妈可以多和自己沟通,听听自己的心声,了解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为了充分发挥这些优秀剧目的典型示范作用,每年岁末,活动组委会面向社会、面向师生、面向家长,走进基层学校开展优秀剧目现场展演和交流活动,由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现场点评。不少家长观众表示,以前和孩子发生冲突时,只知道以大人的视角去教育他,不太能听取孩子的意见,看了孩子们的表演后,他们也开始反思,如何学会换位思考。

  “校园心理剧”改变了参演的孩子,感染了观演的孩子,同时还在以一种更加深刻的方式影响着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及教师。心理剧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校园生活的多重色彩,展现了孩子成长中、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呼唤教师、家长蹲下身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平等地与孩子交流,让他们敞开心扉,接纳他们的思想。费俊峰说,“校园心理剧”让大家意识到,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常是希望通过特别的行为博得别人的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联动起来,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心理剧优秀剧目展演如同一年一度的‘心理健康运动会’”,在李岚看来,“校园心理剧”作为一项教育活动,可以说人人受益,它让青少年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也让教师从中发现教育的契机,家长从中学会如何更好地与孩子交流,让整个社会更加理解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

  常州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教师庄悦从事“校园心理剧”创作工作多年,及时体察孩子心理变化已经成为一种本能,“课堂上孩子不专心听讲,从前可能简单批评教育了事,”现在则会更加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耐心沟通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能觉察出,老师是站在我的立场上的,就会对你打开他的心扉。”

  让初心照亮孩子内心的舞台

  《“草根”团队也能拍出大师范儿》,这是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康为参加全省“校园心理剧”创作培训班的心理教师们所作的一场专题讲座。2013年起,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先后举办了6期“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心理剧创作研修班”,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广电总台教育频道的有关专家,请他们结合案例,从心理剧脚本的创作、剧目的编排和拍摄、舞台表演及艺术呈现等方面,对有关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指导,累计已有近千名中小学心理教师参训。

  江苏广电总台教育频道导演常晓清是心理剧研修班的老朋友了,每年培训,大到剧本创作编排,小到登台走位、表情管理,常晓清对参训教师毫无保留,力求在校园心理剧的舞台上实现心理教育和艺术审美的有机结合。

  专业引领之下,心理剧创作日趋成熟,“这些年的‘校园心理剧’,教育功能越来越突出,台词和细节都更加发自内心。” 苏州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主任黄辛隐教授直言,早年心理剧的表演痕迹相对较重,表演性超过了教育性,而当下,“校园心理剧”正越来越回归它的本质。

  每年初,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积极谋划本年度“校园心理剧”优秀剧目征集评选活动,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发动中小学师生参与“校园心理剧”的创作和拍摄,《江苏教育》(心理健康)开设专栏,充分宣传展示“校园心理剧”活动成果,调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性。报刊总社还与省广电总台教育频道《成长》栏目合作,邀请优秀剧目主创人员、学生家长等走进演播室,回顾创作历程,畅谈心得体会。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坚持建立并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资源库、“校园心理剧”优秀剧目网络资源库、“校园心理剧”优秀剧本汇编等活动成果,每年坚持开发、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进行网络传播和分享,为学校开展“校园心理剧”创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案例素材。

  牢记初心,10年深耕,“校园心理剧”品牌示范效应不断扩大。《光明日报》《新华日报》、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江苏网、江苏教育网、《江苏教育报》、江苏教育新闻网和省广电总台教育频道等主流媒体都曾在显著位置或黄金时段大篇幅报道活动的评选和展演情况。作为江苏省文明办未成年人活动重点项目之一,“校园心理剧”优秀剧目征集评选活动推进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助力心理教育师资专业成长,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益性品牌活动。

网址:“小剧本”演绎“大道理”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40074

相关内容

归纳与演绎
安全知识情景表演剧本:幼儿情景剧剧本
逻辑推理:归纳法和演绎法
后家庭伦理剧《没有语言的生活》开机 倪萍出演
家常小炒的现代演绎
话剧《发廊童话》演绎洗头妹的生活哲学
深圳首创!“爪马世界”演绎娱乐休闲社区正式开幕
家乡的味道:传统美食的现代演绎
逻辑推理的分类:演绎推理(详解)、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沉浸式演绎 融创福州府LIFE PRO生活美学艺术馆美好启幕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