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家里谁管钱?家庭关系里的金钱、性别、权力和不平等
性别平等问题关注女性在社会中的权益平等,包括就业、教育和家庭等方面的不公正待遇。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社会问题#
“金钱的多少度量了事物间本质的差异。无色、冷漠的金钱成为了衡量一切价值的标尺。”
——齐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
一、打开家庭关系里的“黑匣子”
“金钱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著名社会学家齐美尔在《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一书里写道。但金钱是如何形塑家庭生活和亲密关系里的价值、权力、性别关系和不平等的呢?
过去几十年里,关于金钱、性别和权力间关系的探讨一直是家庭社会学(sociology of families)、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和新家庭经济学(new home economics)的核心议题。虽然在过去二十年里,女性劳动参与率增长的速度大面积放缓、并在局部地区出现逆转,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女性劳动参与率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有长足的增长。劳动参与不仅为女性的经济独立创造了条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家庭关系的基石和伴侣间的性别权力关系。
在“性别革命”的大背景下,社会学和经济学学者们对于伴侣在公共领域和家庭私有领域里的性别分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流研究主要聚焦于三个问题:(1)“谁挣钱?”——伴侣在公共领域里如何安排和协调彼此的有偿劳动参与;(2)“谁做家务?”——伴侣在私有领域如何决策无偿家务、照护分工;(3)在公、私领域的接口,“谁挣钱”和“谁做家务”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
在回答以上问题时,大量的研究已经分析了伴侣各自的个人收入和彼此的相对收入是如何影响家务劳动的性别分工的。同时,另一部分研究则分析了家务和照护里的性别分工是如何塑造劳工市场里的性别不平等的(如“母职惩罚”“父职红利”等)。
图1. “家里谁管钱?”——家庭关系里的“黑匣子”
在大部分现有研究里,金钱虽然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链接公、私领域的重要桥梁,但我们对金钱从公共领域是如何流动到私有领域、其在私有领域的流向又是如何等问题却知之甚少(见图1)。因此,Bennett(2017)在其综述里把“家里谁管钱 ”这个问题描述为家庭和亲密关系里的“黑匣子”。探究这个“黑匣子”的内部构造和其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对理解家庭关系的本质和剖析金钱、性别和权力之间的关系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家里谁管钱”为什么重要?
“家里谁管钱”对理解家庭、亲密关系的构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伴侣共同执掌“财务大权”折射出的是“协作”和“平等”的家庭关系模式。伴侣分开管钱反映了家庭、亲密关系的“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而伴侣中一方对“财务大权”的垄断对双方权力关系的不平等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对财务的掌控会赋予财务掌控者相应的权力,但管钱本身(包括日常理财、消费和收支等)却是一项费时的家务。因此,一手管理家庭财务可能并不是获取权力的最优途径——研究发现,伴侣(尤其是男性)常常通过自己执掌财务决策权,但把日常财务管理权“下放”给其配偶的方式,来垄断权力并远离琐碎的家务。
“家里谁管钱”不仅直接影响伴侣各自的日常消费,其同时也对伴侣的相处模式、健康福祉、婚姻和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Kulic、Minello 和Zella在2020的研究里发现,伴侣间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权衡伴侣间权力关系的重要机制;因此,“家里谁管钱”对伴侣的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有着显著影响。Bennett(2017)在其综述里指出,“家里谁管钱”直接左右伴侣双方是否有平等的权力和途径来使用家庭收入。因此,财务权力的不平等很可能导致伴侣双方在家庭内部的生活、消费、健康和生活水平不平等。此外,Lersch(2017)和Pepin(2019)等学者指出,“家里谁管钱”折射出伴侣双方对性别平等、公正等核心社会概念理解的差异。
“财务大权”的分配对家庭关系里其他领域(如家务分工)的不平等也有深远的影响。我在2019年发表在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的研究里发现,“家里谁管钱”是决定伴侣是否能利用其劳动收入来减少家务参与的重要因素。我的研究结果揭示了“财政大权”在调节伴侣收入和家务参与之间关系时的性别“双标”。女性伴侣只有在掌控自己或家庭的收入时,其收入与家务时间之间才会有负相关的关系。而男性无论是自己掌控家庭财务,还是把财务大权交给其配偶,都能利用自己的收入来减少家务参与。
家庭和性别社会学研究面临着一个“谜题”——性别革命在公共领域的长足进步并没有在家庭私有领域中带来同等的性别平等,因此家庭私有领域的性别平等进程明显“滞后”(England, 2010)。为什么女性的劳动参与和收入并没有带来家务和照护分工里的性别平等呢?除了目前对性别价值观念、社会政策和社会性别结构的探讨之外,“家里谁管钱”也未尝不是理解性别平等在公、私领域之间鸿沟的重要视角。
三、家庭财务管理模式
整体而言,目前学界对“家里谁管钱”的关注和研究还相对较少。但在英国,对家庭财务管理的社会学研究可以溯源至20世纪70年代。对此领域做出贡献的主要学者有 Jan Pahl(1983,2005),Carole Burgoyne(2004)和Carolyn Vogler(2005)等。其中 Pahl(1983)提出的家庭财务管理的五种最主要模式影响尤为深远,沿用至今:
· 共同管理模式(pooling/joint management system):伴侣合并双方的收入和财产,且双方都对共有收入和财产有相对平等的使用和决策权。
· 家务津贴模式(housekeeping allowance system):伴侣中的一方执掌家庭财务,并给另一方一些“家务津贴”用作日常家庭开销。由于家务津贴通常有固定的用途,因此接受津贴的一方的财务自由和权力都非常受限。除此之外,因为津贴的使用常常和购物等家务直接相关,接受津贴的伴侣通常也会因此承担更多的家务。
· 统筹模式(whole-wage system):和家务津贴模式类似,伴侣中的一方执掌家里的财务大权,管理双方的收入和财产。而与家务津贴模式不同的是,不执掌财务大权的伴侣通常会收到一份属于自己的“零花钱”。虽然在“统筹模式”里,权力的天平仍是倾向于执掌财务的伴侣,但“个人零花钱” (personal spending money)的使用与“家务津贴” (housekeeping allowance)比起来更自由一些。因此,对没有财务大权的伴侣而言,他们在“统筹模式”比在“家务津贴”模式里拥有更多的财务自由和更大的权力。
· 半独立模式(partial pooling/independent system):伴侣双方合并彼此的一部分的收入和财产,并在此之外各自保留一部分自己的收入和财产。
· 完全独立模式(independent system):伴侣双方的收入和财务完全独立。
四、“家里谁管钱?”里的权力分配原则
上述的几种家庭财务模式涉及到家庭社会学里的两个核心问题:首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财务大权的分配来理解伴侣间权力关系的不平等?其次,我们如何通过财务管理模式,尤其是伴侣间的经济物质整合,来理解家庭单元和亲密关系的构成?
关于家庭财务权力分配背后的逻辑,现有研究提出了三条主要理论原则:
1. 根据属性(attribution)原则,家庭和亲密关系里的权力分配常常受到性别等社会身份属性的左右。尤其是受到父权传统的影响,男性常常自动获得垄断家庭财务的权力。因此,属性原则指出,“家里谁管钱”是由家庭外部的社会和文化结构所决定的。
2. 公平(equity)原则关注于伴侣之间的权力关系构建。公平原则强调投入和收获成正比的关系——即伴侣双方谁挣钱更多,谁就有更大的财务话语权。
3. 根据平等(equality)原则,伴侣双方在家庭和亲密关系里是彼此无条件平等的个体。因此,无论双方各自的社会身份属性是什么,或者双方的收入孰高孰低,家里的财务权力都应该平等分配。
此前的研究发现,伴侣对以上原则的使用因社会、文化和历史环境而异。在家庭和亲密关系的博弈里,伴侣双方会整合环境和个体资源,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原则来“争夺”财务大权。
然而,伴侣双方在家庭财务的“权力游戏”里并不一定是竞争关系。在相当比例的家庭里,配偶双方会通过共同管理家庭财务来共享权力。也有一些伴侣选择“(半)独立模式”,各自为营。那么,哪些因素和原则又决定了伴侣是共同执掌收入和财产还是各自为营呢?
4. 自给自足(self-sufficiency)原则指出,在伴侣中任何一方没有自给自足的经济来源时,双方之间则需要通过物质交换来维持日常生计。因此,各自为营的“(半)独立模式”只有在伴侣双方都有自给自足的经济来源时才可行。
5. 根据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原则(Treas, 1993),在伴侣各自分开理财的家庭里,伴侣在日常消费等方面需要更频繁地在彼此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这样的交换通常需要伴侣双方都担负不少的经济和时间成本。虽然货币和财务管理的电子化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独立模式”的交易成本仍高过“共同管理模式”。此外,低收入家庭也常常需要通过“共同管理模式”来整合伴侣各自的资源,以优化日常消费、节省开支。
6. 集体主义(collectivism)和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在物质条件之外,伴侣是否共享财务与家庭、亲密关系的意识形态构成也息息相关。在集体式的家庭里,伴侣们会更倾向于共同承担财务管理。而个体意识较强的伴侣则更倾向于选择各自为营的财务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家里谁管钱”是由(至少)两个维度交叉决定的:(1)伴侣选取什么原则来平衡彼此的权力;(2)伴侣是选择合作还是个体化的模式来对待并管理其日常财务。
五、"家里谁管钱?":亲密关系和性别权力的变迁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Beck和Beck-Gernsheim(2002)在Individualization一书里指出,现代社会结构和关系正逐渐从集体模式走向个体模式。在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里,英国社会学家Giddens(1992)提出,在晚期现代(late modern)阶段,家庭和亲密关系的物质基础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伴侣双方平等、透明的权力关系。美国社会学家Cherlin(2010)总结了美国婚姻家庭关系的历史变迁。他指出,家庭和婚姻关系的基石在过去几十年从Morton(1978)提出的伴侣间的功能性劳动交换和物质依存,逐渐过渡到了彼此的(情感)陪伴(companionship),进而走向了在亲密关系里追求个人成长(self-growth)。在“性别革命”的背景下,女性劳动参与率的长足增长也为上述家庭和亲密关系的变迁创造了物质基础:女性的经济独立意味着伴侣进行物质交换和劳动分工不再必需,伴侣双方自给自足的收入也为财务独立创造了条件。
家庭和亲密关系的历史变迁是否也意味着“家里谁管钱”的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呢?这些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呢?在即将发表于Gender and Society的研究里,我通过交叉性视角(intersectionality)分析了英国伴侣收入管理模式的世代变迁。我发现,随着世代的推移,女性在家庭财务管理方面逐代获得了更大的赋能,但是赋能的世代变迁轨迹却是因个人和家庭收入而异的。
在高收入女性群体和家庭里, “(半)独立”收入管理模式逐代增加,体现了女性通过财务自主在“财务大权”方面的获得赋能。与此同时,在伴侣双方旗鼓相当的“双高”收入家庭里,伴侣“共同管理”的理财模式逐代减少。因此,我的研究结果表明,自给自足的收入和伴侣双方收入平等这两方面都是家庭和亲密关系逐渐“个体化”的重要条件。随着“个体意识”在家庭关系里逐渐兴起,高收入伴侣和家庭也更能承担“独立模式”里伴侣间频繁财务交换所需的“交易成本”(Treas, 1993)。
在女性个人和相对收入较低的家庭里,女性伴侣“财务赋能”世代变迁的轨迹更为微妙。我发现,收入较低的女性在缺乏物质基础的情况下,很少执掌家里的“财务大权”。家庭财务管理模式在低收入女性群体里的变化体现在“女性家务津贴”模式的逐代减少(即低收入女性作为“家务津贴”接受者的比例逐代降低),以及“男性统筹模式”的逐代增加(即低收入女性收到配偶给予的“个人零花钱”的比例逐代增加)。从有固定用途的“家务津贴”到可以自由支配的“个人零花钱”,低收入女性受到的财务限制逐代放宽。与此同时,对低收入女性的配偶而言,他们如何执掌“财务大权”的模式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随着男性逐代更多地参与日常开销管理,男性掌握财务大权并把管理日常开销等琐碎任务交给女性伴侣管理的“远程指挥”(backseat management)模式正在逐代减少。
Giddens、Beck、Beck-Gernsheim和Cherlin等学者提出的家庭和亲密关系“个体化”“平等化”和“个人成长”等概念常常和晚期现代(late modern)阶段的后物质主义(post-materialism)联系在一起:即对物质交换等家庭功能依赖的减少推动了“个体”和“平等”等意识的兴起。但此前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发展对“物质”和“(后)物质主义”的考量大多局限在收入和消费等维度,“家里谁管钱”这个重要环节却很少被正视。
通过“家里谁管钱”这一视角,我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和亲密关系里的个体意识、平等和自主等观念的发展(尤其是在财务权力的分配里)是与伴侣双方的物质条件切切相关的。财务权力的分配在低收入和高收入女性群体和家庭里的“双城记”也揭示了物质条件是如何形塑家庭财务里分叉的性别革命的。因此,“家里谁管钱”是研究和理解家庭关系历史变迁的重要视角之一。
六、结语
“家里谁管钱”是性别(不)平等在公、私领域之间的重要枢纽。“家里谁管钱”也是中国家庭生活里常常被提及的话题。虽然国际社会学对“家里谁管钱”的研究已经有愈半个世纪的历史,但这一议题在中国社会学里还有待系统性地探索和研究。
对“家里谁管钱”的研究需要系统性的数据搜集。在大型国际定量研究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调研包含了“家里谁管钱”的相关问题和变量——如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me、British Household Panel Survey和United Kingdom Household Longitudinal Survey等。在中国定量研究领域,主流的全国性社会调查目前还没有把“家里谁管钱”这个问题纳入调查范围。开展相关数据的采集对理解中国家庭和亲密关系的变迁将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意义。与此同时,货币和家庭理财的电子化也为相关数据采集提供了新的方法、途径和可能性。此外,我们也需要进行深入的定性研究,来探究目前基于西方研究提出“家里谁管钱”的模式和背后的逻辑在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里是否适用,并为我们在通过金钱脉络来衡量社会价值和家庭关系的变迁时所需的理论创新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Beck, U., & Beck-Gernsheim, E. (2002). Individualization: Institutionalized individualism and its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London: SAGE.
[2]Bennett, F. (2013). Researching within-household distribution: Overview, developments, debates, and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5(3), 582–593.
[3]Burgoyne, C. (2004). Heart-strings and purse-strings: Money in heterosexual marriage. Feminism and Psychology, 14(1), 165–172.
[4]Cherlin, A. J. (2010). The marriage-go-round: The state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in America today. New York: Vintage.
[5]England, P. (2010). The gender revolution: Uneven and stalled. Gender & Society, 24(2), 149–166.
[6]Giddens, A. (1992).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and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7]Hu, Y. (2019). What about money? Earnings, household financial organization, and house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81(5), 1091–1109.
[8]Hu, Y. (in press, 2021). Divergent Gender Revolutions: Cohort Changes in Household Financial Management across Income Gradients. Gender & Society. doi: 10.1177/08912432211036912
[9]Kulic, N., Alessandra, M., & Sara, Z. (2020). Manage your money, be satisfied? Money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financial satisfaction of couples through the lens of gender.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41(9), 1420–1446.
[10]Lersch, P. M. (2017). Individual wealth and subjective financial well-being in marriage: Resource integration or separa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9 (5), 1211–1223.
[11]Morton, T. L. (1978). Intimacy and reciprocity of exchange: A comparison of spouses and strang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6(1), 72–81.
[12]Pahl, J. (1983). The allocation of money and the structuring of inequality within marriage.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31(2), 237–262.
[13]Pahl, J. (1995). His money, her money: Recent research on financial organization in marriage.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6(3), 361–376.
[14]Treas, J. (1993). Money in the bank: Transaction costs and the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 marriag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8(5), 723–734.
[15]Vogler, C. (2005). Cohabiting couples: Rethinking money in the househol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53(1), 1–29.
作者简介
胡扬,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兰卡斯特数据研究院社会数据部执行主任。作为盖茨学者于英国剑桥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家庭与工作,亲密关系,性别研究和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口迁移。现任Sociology,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和Sociology Compass等国际期刊编委。著有专著Chinese-British Intermarriage—Disentangling Gender and Ethnicity,获2017英国社会学会Phillip Abrams Memorial Prize提名奖。在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Gender, Work & Organization和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0篇。
组稿人:计迎春(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审 核:罗 艳(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编 辑:杨君颖(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
图 片:封面背景图片版权属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其他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址:七月流火|家里谁管钱?家庭关系里的金钱、性别、权力和不平等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40370
相关内容
中国家庭︱谁来做家务?亲密关系里的“权力游戏”揭秘家庭资金管理奥秘!你猜猜家里谁最适合管钱?
关于金钱管理的3个建议,让你越来越有钱
在金钱与家庭和谐之间找平衡:精明的财务管理艺术
家里的钱,怎么打理才稳妥?
月月花钱如流水,不如试着理理财。
家庭财务谁管理|让老婆管?丈夫管?还是两个一起管?
“寻找2024的现金存钱搭子”
家庭理财省钱的小窍门
关于家庭理财现金流的管理,如何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