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快乐学习的策略

发布时间:2024-12-22 23:07

乐趣心理学包括快乐工作法和快乐学习策略 #生活乐趣# #心理健康乐趣# #乐趣心理学#

让学生快乐学习的策略(精选8篇)

让学生快乐学习的策略 篇1

内容摘要:

数学学习内容本身是枯燥乏味的,如何让学生在枯燥的内容中快乐学习呢?本文从设疑激趣,使学生愿意学;寓教于乐,使学生泼地学;引导参与,使学生主动地学;注重联想,使学生创造性地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 键 词:设疑激趣寓教于乐创设情境创造性引导联想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师教的怎么样,关键要看学生学得如何。《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生动活泼、主动快乐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就可以调动起来,那么,争取课堂的最佳效果,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也就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了。

一、设疑激趣,使学生愿意学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的东西容易产生兴趣,教师教学时,若能根据教材特点有意制造悬念,提出新颖有吸引力的问题,则能创造诱人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使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进而转移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上去。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上课,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谁能说出几个是3的倍数的数?

生:3、6、9这些数是3的倍数。

师:这几个数是3的倍数,我们也可以说这些数能被3整除。

师:谁能说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

生:12、15、18------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

师:能不能说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

学生立即回答有一定困难,过一段时间,有的学生陆续说出123、963等数。

师:就123这个数,我又能连续说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如:132、213、231、321等;就963这个数,我也能说出一连串的能被3整除的数象936、639、693、369、396等,学生一一验证结果正确,这时全班学生情绪异常活跃,同时又感到不解。教师接着说:“不论同学们举出一个什么样的整数,我都能立即判断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许多数,教师一一作了判断,学生验证,果然正确,这时全班学生兴趣盎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急切想悟出这其中的奥妙,教师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积极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而得出结论: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样处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借以创设问题的情境,给学生以悬念,激发了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使其跃跃欲试,欲罢不能。

二、寓教于乐,使学生活泼地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之中,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一年级数学“2”的认识,教师可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学生学写2,即“2”字象小鸭,圆圆小脑瓜,斜着长脖子,直着小尾巴。学生学得有趣,记得牢固。

又如:六年级教学比例尺,一上课教师首先拿出一张地理图问学生:“你能从图上看出青岛到北京有多远吗?”学生们都摇头,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例尺,就可以从地图上看出来,大家认真学,学会以后,我们可以任意量出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进行一次环球旅行好吗?学生们听说比例尺有这么大的用途,顿时兴趣盎然,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课外活动或放学回家,学生们果然都拿出尺子在地图上量呀,算呀,进行“环球旅行”了,从而加深了对“比例尺”这个概念的理解。

把游戏引进课堂,巧妙地设计新颖有吸引力的练习形式,则能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内,学好数学。如:一年级教学十几减8后,教师组织学生做“小猫钓鱼”的游戏。教师当猫妈妈,学

生当小猫,教师指定两名学生说:“小花猫谁能很快给我钓条5千克的大鱼来!”一学生立刻拿起钓鱼竿,钓起写着13-8的大鱼卡片,教师问:“你怎么知道它是5千克的鱼?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答道:“5加8得13,所以13-8等于5,它就是5千克的鱼。”又如一年级教学几何初步知识,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几何形体之后,有经验的教师常常把准备好的各种形状的实物装在一个盒子里,先让学生任意摸出一个,告诉大家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从盒子里摸出实物,并对说对的同学鼓掌表示祝贺,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而且也初步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做到了寓教于乐。

三、引导参与,使学生主动地学

人们常说课堂教学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而参与过程的优化则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达到最佳结合的集中反映。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把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教给学生,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悉心指导,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与前人发现这些知识结论时大体相同的智力活动,将发现和形成这些知识结论的思维过程集中地再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这一思维过程。因此,要使学生主动地学好数学,教师必须强化参与意识,应特别注意积极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例如: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节,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课堂上,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动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人人动手,很快发现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来梯形的高,于是推出了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教师接着启发学生:还有别的方法吗?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只用一个梯形就可以拼成已学过的图形,即可以沿着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教师给与肯定和表扬,学生们兴致更高了,经过了动手动脑,发现还可以沿着一条腰所对的顶点剪开,拼成一个三角形;还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还可以剪成两个三角形等;几种不同的剪拼法都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课堂上师和生沉浸在“成就”的喜悦之中,既引导经历了公式的形成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在概念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算理和算法的探究过程;在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数量关系的分析过程;在几何公式的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等等,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思维飞跃,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四、注重联想,使学生创造性地学

所谓“联想”是指由眼前的事物而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石,通过联想,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例如:六年级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就可以以“联想”为突破口,以“联想”贯穿整节课,教学过程如下:

 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

1、通过3∶5=3÷5=3/5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比与除

法、分数的关系。

2、让学生回忆在除法中学过一个什么性质,在分数中学过一个什么性质。

3、既然比与除法、分数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引导学生联想在比中应不应该存在一个性质,如果存在的话,应怎样叙述?

4、根据学生的概念,师生共同举例验证。

5、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抽象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化简比教学。

1、引导学生回忆: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有什么作用?(可将分

数化简,即约分)。

2、让学生联想: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后,是否可将比化简?

3、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约分的方法,而联想出化简比的方法。

4、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随之完成如下板书:

分数→基本性质→约分(结果是一个最简分数)

比→基本性质→化简比(结果是一个比,即最简整数比)

让学生快乐学习的策略 篇2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苏格拉底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触发思维灵感、增强主观能动性.创设问题情境并不难,作为教师,人人都会,张口就来,但关键是问题情境的质量.我觉得有两点值得注意:

1.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要带有引导性,就像摘葡萄,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

比如,学习《正弦定理》(见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正弦定理及其证明过程.我创设了引导式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思考、讨论.题目是这样的:

探索 (1) :在Rt△ABC中,设C=90°,那么边角之间有哪些关系?

探索 (2) :在Rt△ABC中,我们得到对于任意三角形,这个结论成立吗?

问题提出来了,为了能使讨论有序进行,我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验证结论对于锐角三角形是否成立;另一组验证结论对于钝角三角形是否成立.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不可能很快得到答案,他们需要通过画三角形,测量边长及角度,再进行计算,才可能得出初步结论.这个问题情境就是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葡萄(即答案).对学生来说,问题有咀嚼性、能激起学习兴趣.

2.问题情境,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创设.

学生提问,说明学生有了积极性,这对深入探讨有利无弊.即使学生的提问超出了我们的教学预设,有时是片面的乃至错误的,我们也都要善于抓住这样的契机,睿智艺术地处理.处理得当很可能使教学生成新的精彩.这已经被许多教学实例所证实.

二、反思自己教学,改进教学方式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林崇德认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无独有偶,叶澜教授也曾经说过相似的一段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如果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大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运用,小到学生的回答,每一个教学细节的安排,只要与教学有关,都在反思范围之内.通过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随着时间的延长,也就提高了教学水平.比如,课堂总结是每个教师都会去做的事情.但是,到底由谁去总结?曾经在一段时间内都是由我来总结,总觉得学生总结既浪费时间又不可能一步到位.有一次讲《函数与方程》,我总结了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与判别式的符号,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总结了如何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等新授内容后,有个学生提意见说:“老师,您说的我们总有点模糊,让我们自己梳理吧.”学生的话让我很震撼,因为我自己觉得总结得很全面很清晰.我在反思笔记中这样记述:“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这样的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学生的话是对的,教师讲得再多,学生没有做,理解上就会有困难.学生自己理顺知识点,如有不懂,可以讨论引导.”打那以后,课堂小结的权利我都还给了学生.

三、尊重学生人格,鼓励积极参与

让学生自主学习起来的策略 篇3

语文教学是一种人文教学,是一种情感教学,是一种美的感受,它需要产生心灵的共鸣,是一种双边的活动,它需要学生们的参与,因此,必须要让学生们“动”起来。

如何营造这种师生关系呢?首先,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始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服务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因此,教师绝不能像家长一样指东划西,发号施令,强迫命令学生去思考。而应尽量缩小师生间的鸿沟,信任、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发现。其次要营造课堂民主气氛。为了保护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教师应该态度亲切、平易近人,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特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支持者和帮助者。这样,就会给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二、激活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起来

(一)巧妙导入法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决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真正的自主学习起来,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师务必在学习每一篇课文前都要精心设计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堂应打破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的格局,要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教师只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科学引导,适时点拨,合理组织。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发动学生质疑问题,在教学中不要唯课本论,不应把课本当作教材的全部,而应力求压缩讲授课本的时间,尽量的多给学生一些课堂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学生能质疑敢提问,使学生进入创造状态。学生不应是消极的听众和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的探索者。因此,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让学生大胆参与到对作品的欣赏活动中,并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要素进行创造性的组织与补充,从而形成自己新颖独创的见解,而不被前人的定论所束缚。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达到充分的发挥,就能从过去的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质疑性、研究性学习。真正达到自主学习起来的境界。那么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源于哪里?这是过去没有的提到的,现在也很少有人去想的,原因何在,因为这要求“主体”的本质是高素质的,是善思的,它得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得有相当的求知精神,这样,教师才能谈到如何去启发、支持,而过去限于某种局限,只能实施灌输式教学。

(三)优化课堂设疑,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起来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要使学生自主学习起来,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活跃思维。从而积极主动的去阅读思考,对课文作出独到的评判,使课堂在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

三、动而不乱的课堂

话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起来以后,很容易产生乱的情况,那么要怎么样来把握好尺度,让它动而不乱呢?首先,教师要当好导演,指挥官,活动目的要明确,要在一定的教学范围内展开相应的活动。其次,要善于激发思维,是思想上的活跃,而不是行动上的自由。另外,教师还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定的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尊重而服从你,使整个课堂教学能有条不紊的正常进行,放得开收得拢,貌似混乱,实则动而不乱。

家长让孩子喜欢学习的策略 篇4

家长应为孩子提供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环境,并适时地关爱、鼓励孩子,让孩子养成自动自觉的学习态度。

伟强家居住面积不大,爸爸就在他的床边放置了一张小桌子,在桌子的左上角安装了一盏灯。每天晚上,全家人吃过晚饭,就会各自干自己的事情:爸爸静静地坐在沙发上读报;妈妈轻轻地做家务;伟强也就会自动走到他自己的书桌前,坐在椅子上做功课。

让学生快乐学习的策略 篇5

新生入学,很多“新手”家长对于如何培养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十分困扰!为此,前两天佛山教育圈分别跟大家分享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所著《读懂孩子》一书中的教育经验和策略。

然而,除了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们在校园学习中能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十分重要!针对该问题,今天,小编将继续为大家带来《读懂孩子》一书中关于孩子如何养成良好习惯的经验分享,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家长。

在《读懂孩子》书中,边玉芳指出,孩子在学习习惯中有以下六大规律

规律一:

好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

一、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二、好习惯能解放大脑,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大脑更容易专注于某事,更能排除干扰。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当孩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能比较容易进入学习和思考的状态。

规律二:

低年级是培养学习习惯的关键期

孩子就如同一个上好的泥胚,可以塑造成各种各样的陶瓷。此时,良好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若不重视培养,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到达中高年级后难以纠正。因此,必须重视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规律三:

不同阶段,培养重点不同

在小学不同阶段,基本学习习惯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在低年级,孩子需要养成基础的、与学习有关的一些行为习惯,如认真听课、

认真书写、独立完成作业等;在中高年级,孩子需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规律四:

培养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过程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孩子的自我监督、管理意识较差,他们不能根据规则或者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孩子在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会出现反复的现象。

在这过程中,家长需要不厌其烦地履行监督职责,反复提醒,当孩子出现坏习惯时需及时指出来、告诉孩子,与孩子一起巩固良好习惯、纠正不良习惯。

规律五:

孩子模仿能力强,警惕学到坏习惯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且喜欢模仿,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行为。孩子会向好榜样学习,也会模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所以,家长针对这一特点要运用得当,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规律六:

纠正坏习惯更费劲

俗话说:“学好要三年,学坏只需三天”。无论是坏习惯还是好习惯,都是孩子固定的一些行为方式。打破这些已经“自动化”的固定行为方式,如同把一颗已经生根发芽的小苗连根拔起。因此,从小就要开始培养孩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减少纠正坏习惯的需求。

了解了孩子的学习习惯规律后,针对上述规律,边玉芳提出了以下八个教育策略

策略一:

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将受益终生。没有养成好习惯的孩子,便意味着他已经养成不良习惯,以后想消除不良习惯,再形成好习惯,将需要更长的时间、花费更大的精力。另外,家长还需持之以恒,将孩子的好习惯培养坚持到底。

策略二:

了解孩子所养成学习习惯的要求

不同的学习习惯涉及的要求不同。在教育孩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前,必须了解需要培养的学习习惯的内容,以及具体的行为要求。那么,小学各阶段需要培养的学习习惯有那些呢?一起来看看

策略三:

让孩子了解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孩子对基本学习习惯不重视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价值。若能让孩子亲身体会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便能很好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策略四:

与孩子制定详细计划

与孩子一起商量具体的规则,解释清楚具体的规定,制定一个有吸引力、约束力的奖惩措施,并严格执行。

策略五:

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利用直观、形象的榜样作用,以榜样人物的良好学习习惯、优异成绩等来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榜样可以来自多方面,包括教材、课外书、班级活动中的素材、身边随时发生的事件等。

策略六:

严格要求,反复训练

对每一种习惯都提出明、具体的要求,让孩子清楚明白习惯的具体内容。在训练孩子的行为前,配以讲解和示范,并在必要时把具体动作或行为要求分解。尽量做到具体、明确、简单、容易操作,使孩子有法可循。最重要的一点是持之以恒。

策略七: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具体表现

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进行检查、评价,并告诉孩子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家长的评价要使孩子明白是他的什么行为受到了赏识和肯定。针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地指出来,并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是对的,帮助孩子纠正。

策略八:

与老师沟通,配合学校教育

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表现有时差异很大,多与老师沟通能便于双方知道孩子的具体情况。同时家长需要了解老师的安排与要求,使家庭教育配合,形成合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年级新生如何适应入学?这6大成长规律5个养育策略家长不可不知!

新生入学,很多“新手”家长对于如何培养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十分困扰!为此,前两天佛山教育圈分别跟大家分享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所著《读懂孩子》一书中的教育经验和策略。

然而,除了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们在校园学习中能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十分重要!针对该问题,今天,小编将继续为大家带来《读懂孩子》一书中关于孩子如何养成良好习惯的经验分享,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家长。

在《读懂孩子》书中,边玉芳指出,孩子在学习习惯中有以下六大规律

规律一:

好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

一、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二、好习惯能解放大脑,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大脑更容易专注于某事,更能排除干扰。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当孩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能比较容易进入学习和思考的状态。

规律二:

低年级是培养学习习惯的关键期

孩子就如同一个上好的泥胚,可以塑造成各种各样的陶瓷。此时,良好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若不重视培养,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到达中高年级后难以纠正。因此,必须重视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规律三:

不同阶段,培养重点不同

在小学不同阶段,基本学习习惯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在低年级,孩子需要养成基础的、与学习有关的一些行为习惯,如认真听课、

认真书写、独立完成作业等;在中高年级,孩子需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规律四:

培养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过程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孩子的自我监督、管理意识较差,他们不能根据规则或者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孩子在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会出现反复的现象。

在这过程中,家长需要不厌其烦地履行监督职责,反复提醒,当孩子出现坏习惯时需及时指出来、告诉孩子,与孩子一起巩固良好习惯、纠正不良习惯。

规律五:

孩子模仿能力强,警惕学到坏习惯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且喜欢模仿,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行为。孩子会向好榜样学习,也会模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所以,家长针对这一特点要运用得当,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规律六:

纠正坏习惯更费劲

俗话说:“学好要三年,学坏只需三天”。无论是坏习惯还是好习惯,都是孩子固定的一些行为方式。打破这些已经“自动化”的固定行为方式,如同把一颗已经生根发芽的小苗连根拔起。因此,从小就要开始培养孩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减少纠正坏习惯的需求。

了解了孩子的学习习惯规律后,针对上述规律,边玉芳提出了以下八个教育策略

策略一:

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将受益终生。没有养成好习惯的孩子,便意味着他已经养成不良习惯,以后想消除不良习惯,再形成好习惯,将需要更长的时间、花费更大的精力。另外,家长还需持之以恒,将孩子的好习惯培养坚持到底。

策略二:

了解孩子所养成学习习惯的要求

不同的学习习惯涉及的要求不同。在教育孩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前,必须了解需要培养的学习习惯的内容,以及具体的行为要求。那么,小学各阶段需要培养的学习习惯有那些呢?一起来看看

策略三:

让孩子了解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孩子对基本学习习惯不重视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价值。若能让孩子亲身体会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便能很好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策略四:

与孩子制定详细计划

与孩子一起商量具体的规则,解释清楚具体的规定,制定一个有吸引力、约束力的奖惩措施,并严格执行。

策略五:

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利用直观、形象的榜样作用,以榜样人物的良好学习习惯、优异成绩等来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榜样可以来自多方面,包括教材、课外书、班级活动中的素材、身边随时发生的事件等。

策略六:

严格要求,反复训练

对每一种习惯都提出明、具体的要求,让孩子清楚明白习惯的具体内容。在训练孩子的行为前,配以讲解和示范,并在必要时把具体动作或行为要求分解。尽量做到具体、明确、简单、容易操作,使孩子有法可循。最重要的一点是持之以恒。

策略七: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具体表现

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进行检查、评价,并告诉孩子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家长的评价要使孩子明白是他的什么行为受到了赏识和肯定。针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地指出来,并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是对的,帮助孩子纠正。

策略八:

与老师今天,针对家长们更为关心的“小朋友从幼儿园到一年级”这一阶段的疑惑,佛山教育圈给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帮助。

首先,从幼儿园到一年级之间存在着重要的间隔期。这一阶段,家长们要善于指导和陪伴孩子度过“入学适应期”。

“入学适应”是指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需要适应以学习为主的学校生活。与幼儿园不同,小学已经属于正式学习的阶段,“入学适应”情况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孩子后续的学习与生活。良好的入学适应并非只有学习上的适应,还包含在行为、情绪、人际方面的适应以及对学校的态度。

据北师大教授边玉芳在《读懂孩子》一书中介绍,一般来说,孩子的入学适应包括5个指标:

在这5个指标当中,你的孩子是否成绩优良?这5个指标中蕴含了孩子哪些成长规律?让我们一起看看

规律一:

认知能力发展的限制

一年级孩子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分心,注意力集中较短,一般为20分钟;

同时,他们记得快,忘得也快,不适合记太复杂的、太长的内容。需要经常“温故而知新”。

规律二:

难以做到“自觉遵守纪律”

一年级的孩子处于他律阶段,缺乏自我管理意识 ,不懂自我监督。在入学初期,孩子容易“不经意”违反纪律、给老师“捣乱”。对于这些“突发状况”,孩子并不是有意为之,只是受到发展水平的限制。因此,他们经常需要成人的监督个提醒。

规律三:

情绪外露,易受外界影响

一年级的孩子情绪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包括学校的环境、班级氛围、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等。这时候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引导和关注。

规律四:

自我为中心,易产生“小矛盾”

一年级的孩子仍带有学前期的特点,仍生活在自己的生活“王国”,不太懂的换位思考。他们与同伴的关系简单、不稳定,以能否一起玩、别人是否顺从自己为衡量朋友的标准。因此,孩子可能会显得比较“自私”,容易推卸责任,同伴间“矛盾”常有发生,并且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

规律五:

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一年级的孩子信任老师,愿意服从老师的要求,积极性高,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的一个简单的表扬都可以让孩子很高兴,若没有点到孩子的名字,他们也会很失落。

规律六:

初次印象好,更易适应新学校

孩子对学校的评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第一印象的影响。如果在第一次接触校园时就发生了有趣之处,他很容易就对学校产生好感,更加容易适应新生活。反之,若第一次接触学校发现差异巨大,对学校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就会加大入学的难度。

了解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后,针对这些规律,边玉芳作出以下五个教育策略

策略一:

帮孩子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多跟孩子介绍上学的好处,让孩子明白上学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给予孩子一些正面的鼓励。不要一味的提自己的要求,否则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没上学就已经讨厌上学。

策略二:

为孩子做好入学的各项准备

入学前,带孩子参观将要就读的小学,熟悉校园环境,有助于减少孩子在上学第一天的焦虑和紧张感。

入学前,带孩子购买学习用品,购买过程中适当听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可以独立做一些事情了。同时还可以告诉孩子在学校需要做的事,包括上课和写作业等。

策略三:

从实际出发,不能过高要求

多鼓励,少训斥。写作业时,坐姿要端正,时间不能太长,中间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孩子放松一下。给孩子讲解时尽量使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手段。不但能帮助孩子理解,还能加深印象。

策略四:

多关注孩子其他方面的适应情况

不应把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孩子在学校适应好坏的唯一标准。家长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知识以外,还应该多关心他们情绪和与同学的相处情况。

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从孩子的情绪了解孩子的入学情况,同时家长需要经常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通过观察孩子对上学的反应和做作业的表现等来评估孩子对学校的适应情况。例如,孩子喜欢上学,说明入学适应良好;孩子不能很好的按要求完成作业,表示孩子可能不适应老师的课堂节奏。

策略五:

帮助孩子喜欢上上学

入学初期,多和孩子沟通,与孩子分享学校里的快乐时刻,让孩子逐渐喜欢上学。帮助孩子交朋友,家长鼓励孩子多说,敢于与同学交流。孩子天性喜欢玩耍,让孩子多与其他同学一起玩游戏、聊天,多参加集体活动。通,配合学校教育

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识字 篇6

——<<自己试一试>>课例研究报告

长江中心小学

凌美勤

一、研究的背景分析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县已进行了四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同时,在阶段目标中,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少数同学、轻全体同学”的现象。陈旧的教学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识字教学也是这样,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学识字总是在重复朗读字音,分析字形,讲解字义这枯燥的三部曲,这种机械单-的识字教学,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在教师教棒的指挥下,学习的愿望不够强烈,学得比较被动,效率也不高。整个课堂没有感情交流,一片死寂。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低年段的学生在接受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深深地领悟到: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是识字教学的重中之重。结合新教材“新、实、活、宽’’的特点,教师如能充分利用低年段学生的童心纯真、童心无邪和学生们很多看似幼稚的想法却闪耀着智慧的“光华”在识字教学中,以满腔的热情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寻找出隐含在汉字中的童趣,那么识字将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在《自己试一试》一课的识字教学中我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和研究。

二、研究过程:

《自己试一试》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明白、通顺地复述课文。

2、学会16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上的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明白认真思考,亲身尝试的重要,初步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4、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结合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我在设计教学方法时,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运用了熟字加部首、换部首、加部首等方法,让孩子们通过课前预习,课中同桌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深切感受到有趣识字的快乐,思维创新的快乐,互相帮助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快乐,使学生成为学习生字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得到了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识字的情感体验。

第一次上课教学片段

1、创设情境,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者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思考了吗?你是怎么做的呢?

生:我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会动脑筋,比如,我不会煮饭,我会叫妈妈教我。

生: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不会动脑筋。

师: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就是伊伦娜(课件出示伊伦娜小时候的图片)

出示生字 “伊伦娜”,学生齐读,伊伦娜遇到问题的时候,她会怎么做呢?

师板书课题:

8、自己试一试,(生齐读课题,指名读“试”字)

师: 你是怎样记住“试”字。

生:用熟字加部首记的。

生:我是这样记“试”字的,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式字,注意不加一笔撇,也不要漏掉点。

师:这个同学真聪明,想出了一种识生字的方法,后面这位同学还注意了不写错别字,同学们鼓掌表扬他。

2、读课文识字。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懂的字词。同桌互读,不懂的多读几遍(自由读课文,画出课后的生字,再读两遍。)。

教师范读课文,没有画出的生字学生看着老师的书画出来。

师:大家都很认真去读,你们能读给我听吗? 学生齐声读。

师:你是怎样记住字形的?

生:我是这样记“提”字的,左边一个“提手旁”,右边一个“是”字,左右结构,组成了“提”字。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这个“提”字是熟字加偏旁。这课书还有熟字加偏旁的字吗?

生:还有“校”字、“科”字、“颗”字、“意”字、“确”、“案”、“误”字。

师:你是什么方法记“颗”字的?

生:我是这样记“颗”字的,左边一个“果”字,右边“页字部”旁,组成了“颗”字。

师:这位同学也说得不错,除了这些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看用偏旁想字义来记“提”字。

师指导学生分析其它生字,说部首、结构、领学生朗读。

师:你能用这些字扩词吗?

学生说,老师奖励一颗五角星给说得好的学生。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认读。指名认读后,开火车认读。

3、交流识字方法。

师:你还有其它方法识记生字吗?(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生字)

生:我们还可以用“编字谜识字”的方法学习生字。如:“运动会上都有它”,谜底“云”字;“一口咬掉牛尾巴”谜底“告”字;“上边竹子下边毛,写字画画离不了”,“笔”字;“日出”,“由”字;“两人坐在土堆上”,谜底“坐”字;“四周不透风,十字在当中”,“田”字;“四周不透风,口字在当 中”。“回”字。

生:多音字识记如:“夹、觉”等字。

„„

师:同学们太聪明了,说出很多识字的方法。

„„

课后反思:

教师小组讨论时一致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愉快的学习。如课中通过图文结合,引出课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在学习生字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通过读准音;分析字形;理解字义;通过口头扩词、用喜欢的词说一句话来学习生字。

但是,教学中还存在下面的多个问题:

1、教师没有指导学生预习好课文。

2、教师让学生读课文时没有提出要求。

3、田字格没有讲清楚,学生写的字不够好。鼓励的语言很生硬,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没有把生字词放到课文里去读。

听了同事们的评价,我也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找到了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师没有认真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在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人,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2、教师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主读书时没有提出要求。

3、没有发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作用,激励的语言很生硬,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没有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喜欢识字。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又处于观察的敏感期。唯一的识字训练场所是教室,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真正的识字环境,只能通过口头假想一个场景,使学生被动地进入角色进行操练,生硬地看着生字卡片,或者一字不差地死记硬背,这只是让学生为了识字而识字,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唤起他们自觉主动有目的地识字的意识和愿望,没有使学生成为学习生字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因而使识字教学不能切实有效地达到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目的。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作了如下改进:

1、要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2、教师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时要提出要求。

3、表扬学生,语气要亲切,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田字格,写好田字格里的生字。

5、把学过的生字词放到课文里去,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第二次上课片段:

我带着老师们的建议,我进行了第二轮的教学研究和实践:

(课前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朗读一次课文,用“——”画出二会字和用“圆圈”画出四会字,四会字要求每一个查字典,每个字组三个词。选一个词说一句话。)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者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思考了吗?你是怎么做的呢?

生:我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会动脑筋,比如,我不会煮饭,我会叫妈妈教我。

生: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不会动脑筋。

师:同学们都能按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说明你们有进步。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就是伊伦娜(课件出示伊伦娜小时候的图片)

出示生字“伊、伦、娜”,学生齐读。

师:伊伦娜遇到问题的时候,她会怎么做呢?

师板书课题:

8、自己试一试,(生齐读课题,指名读“试”字)

师: 你是怎样记住“试”字。生:用熟字加部首记的。

生:我是这样记“试”字的,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式字,注意不加一笔撇,也不要漏掉点。

师:这个同学真聪明,想出了一种识生字的方法,后面这位同学还注意了不写错别字,同学们鼓掌表扬他。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读边用“——”线画出不懂的字词。用“圆圈”画出四会字,同桌互读,不懂的多读几遍。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

1、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提了什么问题?两个同学怎么回答的?

2、伊伦娜作了什么实验?提了什么问题?科学家怎么回答的?

3、伊伦娜后来成了什么样的人? 师:大家都很认真去读生字,读课文,你们能把生字读给我听吗?

学生齐声读。

师:你是怎样记住字形的?

生:我是这样记“提”字的,左边一个“提手旁”,右边一个“是”字,左右结构,组

成了“提”字。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这个“提”字是熟字加偏旁。这课书还有熟字加偏旁的字吗?

生:还有“校”字、“科”字、“颗”字、“意”字、“确”、“案”、“误”字。

师:你是什么方法记“颗”字的?

生:我是这样记“颗”字的,左边一个“果”字,右边“页字部”旁,组成了“颗”字。

师:这位同学也说得不错,除了这些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看用偏旁想字义来记“提” 字。

师指导学生分析其它生字,说部首、结构、领学生朗读。师:你能用这些字扩词吗?

学生说,老师及时用红蝴蝶奖励说得好的学生。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认读。指名认读后,开火车认读。

师: 你还有其它方法识记生字吗?(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生字)

生:我们还可以用“编字谜识字”的方法学习生字,如“运动会上都有它,谜底“云”字;“一口咬掉牛尾巴”谜底“告”字;“上边竹子下边毛,写字画画离不了”,“笔”字;“日出”,“由”字;“立在木头上”,“亲”字。“两人坐在地上”,谜底“坐”;

生:看实物识字的方法,如:缸 字。

生:多音字识记如:夹、觉。

„„

师: 同学们太聪明了,说出很多识字的方法。

师:你们已经按识字的方法学会了生字,你能把生字写好吗? 让学生观察田字格,指名说说哪个生字最难写,教师再板书较难写的字,教师指出容易写错的字,如“试”字不要加一笔,最后一笔不要漏了一点,“觉”字最后一笔是“竖弯钩”,不是“点”等。

让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板书生字,学生描红,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师: 请你们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自己在田字格里描一个。

让学生扩词,用自己喜欢的词说一句话。

生:我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生:我们如果遇到问题,就要去试一试。

生:我长大了要当一位科学家。

师:同学们真聪明,说得太棒了。

师:你学会了生字,你能把生字词放到课文里去读吗?

指名4个学生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师生评议。

„„

课后反思:

我认为这节课做得最成功的地方是: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学习生字过程中,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识字,教给了学生学习多种学习生字的方法,如运用熟字加部首、看实物识字、多音字识字、编字谜识字、部首加字法识字、形声字识字等识字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其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发挥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通过趣味识字,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巩固生字时,运用了形式多样的方法。如制作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分小组进行)。老师说:“小火车开起来。”学生说:“开到我这里来!”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又如去音节读、学生抢读、学生领读等来巩固生字。

4、老师指导学生写字很有效果,主要是让学生认真观察了田字格。学生写得字比上第一轮课例研究课有很大进步。

5、整节课教师的激励语言用得恰到好处,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这一节课与第一节相比,教师较注重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因此学生学起生字来比较顺利,学生说的句子也特别通顺,学习的方法也比较灵活。在写字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了田字格的指导,学生的书写也比较工整,字体漂亮多了。再就是教师注重指导了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听课的老师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仔细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教学中的确存还在下面的几点不足:

1、田字格教师还是没有讲清楚,学生写的字还是不够好。最好能把学生写的字用实物投影给学生看。

2、教师鼓励的语言还是不够亲切,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

3、课文读得还是太少,语气较平淡,没有感情。

4、一节识字课不能脱离课文,没有讲课文。

听了同事们的中肯评价,我也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找到了这节课的不尽人意之处:

1、学生写的字还是不够好。教师没有把学生写的字用实物投影给学生看。我发现这两次上的课,还有部分学生对田字格不清楚,所以有一部分学生写的字不够好。

2、教师鼓励的语言还是不够亲切,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

3、一节识字课不能为识字而识字,脱离课文,按照新课标理念最好能随文识字在读书中识字。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作了如下改进:

1、教师首先放手让学生认真观察田字格,提出要求,然后让学生说出较难写的字,最好教师让学生描红,让学生上黑板书写,把学生写的字用实物投影给学生看,学生互相指正。

2、教师鼓励的语气要亲切,如课堂上多用“你真聪明!”“你的问题提得真妙!”“我喜欢你!”“说得好!”“感谢你”“夸夸你,你真棒“。

3、尽量把识字时间缩短,用一些时间来学课文,识字与课文相结合。

第三次上课片段:

我带着老师们的建议,我进行了第三轮的教学研究实践:(课前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朗读一次课文,用“——”画出二会字和用“圆圈”画出四会字,四会字要求每一个查字典,每个字组三个词。选一个词说一句话。)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者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思考了吗?你是怎么做的呢?

生:我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会动脑筋,比如,我不会煮饭,我会叫妈妈教我。

生: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不会动脑筋。

师:同学们都能按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说明你们有进步。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就是伊伦娜(课件出示伊伦娜小时候的图片)

出示生字“伊、伦、娜”,学生齐读,伊伦娜遇到问题的时候,她会怎么做呢?

师板书课题:

8、自己试一试,(生齐读课题,指名读“试”字)

师: 你是怎样记住“试”字。生:用熟字加部首记的。

生:我是这样记“试”字的,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式字,注意不加一笔撇,也不要漏掉点。

师:这个同学真聪明,想出了一种识生字的方法,后面这位同学还注意了不写错别字,同学们鼓掌表扬他。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读边用“——”线画出不懂的字词。用“圆圈”画出四会字,同桌互读,不懂的多读几遍。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

1、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提了什么问题?两个同学怎么回答的?

2、伊伦娜作了什么实验?提了什么问题?科学家怎么回答的?

3、伊伦娜后来成了什么样的人?

师:你是怎样记住字形的?

生:我是这样记“提”字的,左边一个“提手旁”,右边一个“是”字,左右结构,组 成了“提”字。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感谢你,这个“提”字是熟字加偏旁。这课书还有熟字加偏旁的字吗?

生:还有“校”字、“科”字、“颗”字、“意”字、“确”、“案”、“误”字。

师:你是什么方法记“颗”字的?

生:我是这样记“颗”字的,左边一个“果”字,右边“页字部”旁,组成了“颗”字。

师:这位同学也说得不错,除了这些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看用偏旁想字义来记“提” 字。

师指导学生分析其它生字,说部首、结构、领学生朗读。

师:你能用这些字扩词吗?

学生说,老师奖励一颗五角星给说得好的学生。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认读。指名认读后,开火车认读。

师: 你还有其它方法识记生字吗?(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生字)

„„

师: 同学们太聪明了,说出很多识字的方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词说一句话。

生:我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生:我们如果遇到问题,就要去试一试。

生:我长大了要当一位科学家。

„„

师:同学们真聪明,夸夸你,你们真棒!

师:你们已经按识字的方法学会了生字,你能把生字写好吗?

教师首先放手让学生认真观察田字格,提出要求,然后让学生说出较难写的字,教师让学生描红,请学生上黑板书写,把学生写的字用实物投影给学生看,表扬写得好的学生。学生互相指正,教师再板书较难写的字,教师指出容易写错的字,如“试”字不要加一笔,最后一笔不要漏了一点,“觉”字最后一笔是“竖弯钩”,不是“点”等。

师: 同学们通过读、画、说、议、写等方法学会了生字,你们太棒了。

师:你们学会了生字,你能把生字词放到课文里去读吗? 指名4个学生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师生评议。

接着教师首先邀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做实验。

师:你需要什么?跟老师讲,老师给你准备。

生:水。

(老师拿出杯子故意倒了一点水。):

师:够了吗?

(学生点点头,突然之间又像领悟了什么似的)

生:不够。

(于是老师不断续水,直到水满满的,学生说够为止。学生拿起小石子往水里一放。全班小朋友亲眼看见水沿着杯子流了出来。这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看书,学习书面语言。)

师:书上怎么说的?读书上的句子。

全班小朋友很快找到了句子并起劲地读了出来:“杯子里的水便漫了出来。” 接着教师又让一位男同学上台做实验,与前面一位同学不同的是,他把石子丢进了杯子,水漫得更快更明显了。

老师抓住时机说:“这位男同学的动作就叫‘丢’。”

孩子们恍然大悟,明白了“丢”与“放”在力度上的区别。

师: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的?你能告诉我吗?

„„

课后反思:

通过三轮的教学研究我认为本人在《自己试一试》一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有几个成功之处是可以在识字教学中值得借鉴和运用: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学习生字过程中,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识字,教给了学生学习多种学习生字的方法,如运用熟字加部首、看实物识字、多音字识字、编字谜识字、加减法识字、部首加字法识字、形声字识字等识字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其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发挥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通过趣味识字,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巩固生字时,运用了形式多样的方法。如制作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分小组进行)。老师说:“小火车开起来。”学生说:“开到我这里来!”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又如去音节读、学生抢读、学生领读等来巩固生字。

4、老师指导学生写字很有效果,主要是让学生认真观察了田字格。学生写得字比上第二轮课例研究课有很大进步。

5、整节课教师的激励语言用得恰到好处,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如课堂上多用“你真聪明!”“你的问题提得真妙!”“我喜欢你!”“说得好!感谢你”“夸夸你,你真棒“。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等等。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6、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读,读的方法要灵活多样。如: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齐读等,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7、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也得到了一些体会:

1、美国教育家娜丹戴克说的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过去的课堂上,我们告诉得太多了,传授得太多了,忽视了作为一个主体的主动参与,感悟体验和全身心投入,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只是知识的容器,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正如《新课程的课到底该怎么上》一文中所说的,“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同样“给”只能造就思维上的懒汉,“导”却能燃起自信,培养独立思考、勤于探索的习惯。发现真理,永远比给予真理更重要。我们做老师的不妨也放手让学生动手试一试,我们会发现学生是有潜能的,会发现学生体验更深刻,能把知识真正学到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我们还会发现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自我的力量,或许还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2、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中,教学中做到:课文让学生“读 ”,例子让学生“举”,是非让学生“辨,观点让学生“谈”,问题让学生“提”,方法让学生“比”,实验让学生“做”,结论让学生“说”等等,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3、赏识教育就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教师对学生获得的成功和进步应给予真诚的肯定与赞扬,这是最好的教育,是对学生尊重的教育,是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的教育,少责备和惩罚学生,尤其是那些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应该多给他们关心、鼓励和常识。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公开地予以肯定,哪怕他们说错了,也要对他们的勇气精神予以充分的肯定。让他多得些认同,少些失落感、失败感。当一个人被认可、被信任、被尊重时,他的爱心、善心也会不断地被强化。他的自尊,也就会逐渐地提升,当一个具有了自尊、自信,这个人就会走向真、善、美的境界。学生就会越来越优秀。

附第三次研究实践课堂教学设计与实录 【教学目标】

1、学会16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上的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明白、通顺地复述课文。

3、明白认真思考,亲身尝试的重要,初步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科学家的用意。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读中感悟科学家的用意。【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者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思考了吗?你是怎么做的呢?

生:我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会动脑筋,比如,我不会煮饭,我会叫妈妈教我。

生: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不会动脑筋。

师:同学们都能按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说明你们有进步。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就是伊伦娜(课件出示伊伦娜小时候的图片)

出示生字“伊、伦、娜”,学生齐读。

设疑:伊伦娜遇到问题的时候,她会怎么做呢?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8 自己试一试

2、激趣识字

生齐读课题,指名读“试”字。师: 你是怎样记住“试”字。生:用熟字加部首记的。生:我是这样记“试”字的,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式字,注意不加一笔撇,也不要漏掉点。

师:这两个同学真聪明,想出了一种识生字的方法,后面这位同学还注意了不写错别字,同学们鼓掌表扬他。

二、读文识字

(课前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朗读一次课文,用“——”画出二会字和用“圆圈”画出四会字,四会字要求每一个查字典,每个字组三个词。选一个词说一句话。)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读边用“——”线画出不懂的字词。用“圆圈”画出四会字,同桌互读,不懂的多读几遍。并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

1、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提了什么问题?两个同学怎么回答的?

2、伊伦娜作了什么实验?提了什么问题?科学家怎么回答的?

3、伊伦娜后来成了什么样的人?

三、检查识字效果

师:你是怎样记住字形的?

生:我是这样记“提”字的,左边一个“提手旁”,右边一个“是”字,左右结构,组成了“提”字。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感谢你,这个“提”字是熟字加偏旁。这课书还有熟字加偏旁的字吗?

生:还有“校”字、“科”字、“颗”字、“意”字、“确”、“案”、“误”字。

师:你是什么方法记“颗”字的?

生:我是这样记“颗”字的,左边一个“果”字,右边“页字部”旁,组成了“颗”字。

师:这位同学也说得不错,除了这些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看用偏旁想字义来记“提”字。

师指导学生分析其它生字,说部首、结构、领学生朗读。

师:你能用这些字扩词吗?

学生说,老师红蝴蝶奖励说得好的学生。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认读。指名认读后,开火车认读。

师: 你还有其它方法识记生字吗?(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生字)

„„

师: 同学们太聪明了,说出很多识字的方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词说一句话。

生:我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生:我们如果遇到问题,就要去试一试。

生:我长大了要当一位科学家。

„„

师:同学们真聪明,夸夸你,你们真棒!

四、指导写字

师:你们已经按识字的方法学会了生字,你能把生字写好吗?

教师首先放手让学生认真观察田字格,提出要求,然后让学生说出较难写的字,教师让学生描红,请学生上黑板书写,把学生写的字用实物投影给学生看,表扬写得好的学生。学生互相指正,教师再板书较难写的字,教师指出容易写错的字,如“试”字不要加一笔,最后一笔不要漏了一点,“觉”字最后一笔是“竖弯钩”,不是“点”等。

五、学文,指导实验,明白道理。

师: 同学们通过读、画、说、议、写等方法学会了生字,你们太棒了。

师:你们学会了生字,你能把生字词放到课文里去读吗?

指名4个学生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师生评议。

邀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做实验。

师:你需要什么?跟老师讲,老师给你准备。

生:水。

(老师拿出杯子故意倒了一点水。):

师:够了吗?

(学生点点头,突然之间又像领悟了什么似的)

生:不够。

(于是老师不断续水,直到水满满的,学生说够为止。学生拿起小石子往水里一放。全班小朋友亲眼看见水沿着杯子流了出来。这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看书,学习书面语言。)

师:书上怎么说的?读书上的句子。

全班小朋友很快找到了句子并起劲地读了出来:“杯子里的水便漫了出来。” 接着教师又让一位男同学上台做实验,与前面一位同学不同的是,他把石子丢进了杯子,水漫得更快更明显了。

老师抓住时机说:“这位男同学的动作就叫‘丢’。”

孩子们恍然大悟,明白了“丢”与“放”在力度上的区别。

结合学生的实验情况,引导学生读课文第8至10自然段,体会科学家的用意。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六、引导学生质疑

师:同学们,学习了本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的?你能告诉我吗?

七、运用与拓展

1、“我会写”每个写两遍,把自己认为写得“漂亮”的展现给大家看看。

2、用两个自己喜欢的词各写一句话。

让学生快乐学习的策略 篇7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到:“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质, 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历史与社会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以地理、历史和其他相关学科为载体, 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性课程。因此, 开设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目的, 就是满足公民教育的需要, 使他们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问题,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什么是公民教育呢?举例说明:回家发现卫生间漏水, 该如何处理? (1) 找楼上人家理论———利己; (2) 通知同一层楼的其他居民检查自家卫生间———利他; (3) 要求物业检修整幢楼房的下水道———利社会; (4) 向新闻媒体反映, 提醒市民定期检查卫生间的下水道———公民意识。历史与社会课肩负着对初中学生实施公民教育的重大责任。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初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呢?当务之急就是要开阔学生的眼见,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社会、关注世界的能力和对身边事物的好奇之心、探索之心。但在教学实践中, 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笔者曾对所在学校初中部的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针对“你每天大约花多少时间阅读收听新闻”这一问题, 调查显示:该校七至九年级学生平均每天阅读收听新闻时间在一小时以上的学生占5.1%, 平均阅读收听新闻时间在半小时左右的学生占20.2%, 平均阅读收听新闻时间在十五分钟左右的学生占33.6%, 每天几乎不阅读收听新闻的学生竟占了41.2%。根据调查所得数据和学生访谈的结果,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时事学习仍是一个被忽视的角落, 大部分学生仍然没有养成每天阅读收听新闻的习惯;年级越高阅读收听新闻的时间越少;大部分学生的时事学习仍呈被动态势。

由于课外学习时间被挤占, 每天的课前时事演讲也成为了“鸡肋”, “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希望通过课前时事演讲来开拓学生视野, 提升学生公民意识的教学方式, 遭遇到种种尴尬和无奈———每天的演讲占据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取得的效果却十分有限, 对提高学生的时事学习兴趣也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二、实践操作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时事教学的过程中, 除了每天课前5分钟的时事演讲外, 如何将学生课外学习的成果, 进行有效地、及时地交流?如何帮助学生养成每日收听、阅读新闻的好习惯?如何解决学生时事学习浮于表面的问题, 提高初中学生时事学习的有效性呢?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笔者采用了“时事漂流月历”的方式。最初, 要求学生制作“时事漂流月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记录当天社会热点新闻的同时, 有机会了解到其他同学关注的社会热点。随着这一活动的推行, 在原有“时事漂流月历”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我有话说”、“我要提问”、“我来回答”等环节。通过这些环节的设立, 使得“时事漂流月历”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方便, 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内外开展及时、有效的交流。

以“时事漂流月历”为基础, 笔者从时事学习的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着手, 提升初中学生时事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1. 见缝插针, 合理安排时间。

进入初中后,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延长, 学习科目增加, 学习负担加重是不容质疑的事实。面对这一现状, 要让初中学生从有限的课外学习时间中再腾出一大块用于时事学习, 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 在课外时事学习的时间设定上, 我主要采取见缝插针的原则, 要求学生每天用10至15分钟的时间来进行时事学习。这10至15分钟的时间可以是连续整块的, 也可以是零星的组合。时事学习时间和场所可以作如下安排:坐车的学生可以利用上学和放学路上的时间, 收听公交电视的新闻;其他学生也可以将时事学习安排在完成回家作业的间隙;还可以利用临睡前洗漱时间收听新闻。通过每天10至15分钟的学习, 日积月累, 即提高学生对于时事新闻的敏感性, 也能让学生对某些时事新闻形成比较持久的连续性的关注, 并在此基础上对新闻事件不断地进行思考, 逐步完成系统性构建。对于一些特别感兴趣的事件, 学生还可以通过上网查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 在教师的指导下, 将新闻热点摘抄中的1句话衍生成一段文字甚至是一篇文章。

2. 开放聚焦, 关注时事热点。

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能力发展, 在课外时事学习的过程中, 笔者采用了“开放———聚焦”的方式。

第一个阶段, 开放式演讲。七年级第一个学期, 采取了“开放式”演讲, 即不给学生框定选材的范围, 只是单纯的从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制作“时事漂流月历”, 并根据月历, 开展课前时事演讲。这样做, 一方面可以多层面了解学生选择新闻热点的准确度和兴趣所在;另一方面又可以聚焦共性问题, 为今后社会热点与课堂教学的对接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月历制作, 笔者发现学生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存在以下问题:关注国外新闻胜于国内, 关注负面新闻胜于正面, 关注政治大事胜于民生, 关注网络新闻胜于身边现实等。因此在教师点评这一环节, 笔者有意识地将学生所选的社会热点进行重点点评, 再补充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

第二个阶段, 逐渐收拢。在这一阶段, 除要求学生进行社会热点的描述外, 还要求学生对某一事件进行简要的点评。在对热点新闻进行评述的过程中, 笔者也发现由于社会因素影响和各种观念的冲击, 有些学生的认识过于偏激, 缺乏足够的理性, 还存在着概念混淆的问题, 如对人民代表大会和党代会的概念甄别,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因势利导。

第三个阶段, 热点聚焦。对照当年中考社会热点, 为学生拟定演讲的主题。学生根据教师所列演讲主题, 选择相应的社会热点新闻进行演讲。在拟定演讲主题的过程中, 一方面教师要考虑近期的社会热点, 另一方面还要和学生与教材中所学的内容相挂钩, 抓好两个点, 做到既体现社会热点, 又兼顾教学重点。

3. 灵活多样, 抓住课堂内外。

(1) 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模式———时事漂流月历。

采用“时事漂流月历”的原因。月历形式的运用:由于所在学校实施小班化教学, 七至九年级各班的学生人数均在23人左右, 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每月也为22日左右。因此正常情况下, 每月学生会轮到一次时事讲演, 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时事学习成果。根据这一情况, 笔者在设计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方式时, 选用了“月历”的形式。以一个月为单位, 要求学生按时间顺序, 将本月中所见所闻的国内外重大事件,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和记录在月历中。因为重大事件有一个发生、发展到终结的过程, 而学生的时事讲演只是一个即时发生的行为。通过时事讲演, 只能使学生了解这一事件的某一阶段的情况, 窥豹一斑, 而要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发展轨迹、把过程和结论结合, 则必须将时事学习变成一个长期的、持之以恒的活动, 而“日记———月历——年历”的方式正满足了这种需要。

漂流方式的采用。学生每月有一次机会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时事学习成果。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一个月的学习内容要在在短短的五分钟之内完全呈现出来是不可能的。如何利用课外时间来完成这一任务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时事月历”流动起来,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详细了解到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因此, 笔者决定采用漂流的方法, 每一位学生轮流在不同的月历上记新闻, 一天一换。这样经过一个月的时间, 月历的制作完成了, 20多份月历经过了全班每一位学生的手, 也完成了月历内容的交流。

(2) “时事漂流月历”的设计:“我有话说”、“我要提问”、“我来回答”。在漂流月历的设计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建议, 笔者又在月历的右边增加了“热点评述”环节, 主要包括“我有话说”、“我要提问”、“我来回答”三个板块。

2.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在利用课外时间完成漂流月历后, 学生在原有月历的基础上选择某一个或几个事件, 进行重点阐述。根据七、八、九年级的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 教师在制定时事学习的评价标准时也有所侧重和区别:七年级主要关注学生对时事热点材料的选择, 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八年级则要求学生根据新闻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点评;九年级要求完成教材知识体系与社会热点的结合。

在时事演讲的基础上, 针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笔者提出了撰写时事小论文的要求, 即在原有时事演讲稿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和整理, 对新闻事件进行深挖, 并能够举一反三。在初三的最后阶段, 笔者也尝试让学生根据教材知识, 结合新闻材料, 尝试命题。

三、总结与反思

在时事学习的过程中, 最初漂流月历的右侧总是空白的时间比较多。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会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时事内容发表意见。随着时事学习的常态化,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开始频繁,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更加热烈。同时, 笔者也发现以下几个需要关注的地方———

学生的自主性与时事学习的有效性。在新闻材料的选择过程中, 笔者发现:学生由于个性、兴趣和性别的不同, 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和选择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实践过程中, 笔者也尝试着指定演讲主题,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课堂的5分钟时间, 做到有的放矢, 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虽然能够中规中矩地完成演讲, 但是内容枯燥, 没有亮点, 更多的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而非对事件本身有所关注。因此, 我的结论是: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越能收获精彩。在后来的专题演讲过程中, 笔者尝试将题目拟大, 采用模糊性原则, 既兼顾教学, 又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性,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让学生愉快学习语文的策略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策略;兴趣;作业

语言文字是学生思想的家园。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学语文,在思想的家园中汲取营养,让语言与精神和谐共生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以兴趣为平台,让学生爱上语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了解学情,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树立学习自信心。语文新课标要求,对于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教师要进行多元评价,不能只以分数论“英雄”。对于优等生,我要求他们在扎实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学习重心向课外阅读和习作上倾斜,重点培养他们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并定期与他们进行读书心得交流,展示他们的优秀习作,帮助他们向刊物投稿,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于一些“学困生”,我重点指导他们在基础知识上多下功夫,指导他们把字写正确、规范;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能从文本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等,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作业布置要科学合理,要凸显人性化,能突出学习重点,绝不能布置一些機械重复的作业,让学生对作业“望而生畏”,要让学生愉快地完成作业。如,在巩固生字词的作业设计上,我要求学生从字词的音、形、义等方面去理解感悟,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机械地重复书写多少遍。

3.课堂教学突出重点,简单明了,让学生学得轻松;课堂语言规范,充满风趣,让学生深受感染;以人为本,采取“小先生”制,“学讲”等先进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学进去,讲出来”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享受学语文的快乐。

二、教给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审美中喜欢上语文

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审美愉悦中,能“举一反三”,渐渐喜欢上语文。我经常有目的或针对性地设置了这样的导读模式:

1.搜集资料,了解文本的背景。我经常布置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的时代背景等,为进一步阅读做好铺垫,形成阅读期待。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让学生搜集有关庐山风景的资料。可以是介绍庐山的古诗词,也可以是介绍庐山优美风景的图片等;在教学杜甫的《绝句》时,让学生搜集杜甫的生平简介以及他的其他代表作品,让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丰富积累,了解杜甫作品的风格特点以及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以课题为切入点进行质疑、猜测作者的写作思路及课文的内容。如,在教学《夜晚的实验》一课时,让学生质疑:谁做实验?为什在夜晚做实验?实验什么?结果怎样?有什么意义?长时间这样练习,就会使学生的写作逻辑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3.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概括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写作的逻辑思路,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及生活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学生就会对课文“成竹在胸”,知道课文是“写什么”的,对进一步阅读产生期待。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时,在通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指出易写错、读错的字词,在反复地读和交流讨论中学生就会牢固地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回眸、喜怒无常、敬畏、望洋兴叹、匮乏、低廉”等词语的意思,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通过字形、工具书、上下文等渠道灵活地理解、运用这些词语,提升语言应用能力;指导学生结合文章的结构特点,抓重点段、中心句、过渡句,简洁概括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合作探究,在精读感悟中咀嚼语言文字的美,内化语言结构,形成语感。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切己体察,感悟语言文字,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知道“为什么这样写?”体会文本语言和精神的和谐共生。如,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感悟到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说爱如茉莉?说说生活中哪些细节也深深地感动了你?

通过以上阅读训练,学生大体建构了有效的阅读模式,知道了读什么,怎样读。阅读就有了效果,对阅读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迁移运用,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对语文“流连忘返”

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是语文学习的五大法宝。其中“运用”是语文学习的最终归宿。在语文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内化文本言语结构,进行正确有效的表达,这也是个体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可以让学生说说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以让学生仿照基本的句式,学写一段话;可迁移文本结构写一篇作文等。如,在教学《烟台的海》一文后,让学生迁移课文按季节描写的写作方法,介绍学校的景色特点。学生在练习写的过程中,外化了言语表达,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学生的作品在得到大家的赞叹后,怎能不产生成就感呢,怎能不喜欢学习语文呢。当然,引领学生愉快学习语文的策略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和学生密切合作,用心灵去诠释语文的内涵,为语文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把愉快学语文当做终生的享受。

参考文献:

[1]于永正.于永正与五重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网址:让学生快乐学习的策略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42147

相关内容

快乐学习新策略.pptx
快速学习者的高效学习策略
给学生的高效学习策略
6s高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最好的6个学习方法
高效的学习策略
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幸福感的策略研究
学习策略之关于学习策略常识
学生学习策略的反思与辅导.docx
提高大学生移动学习策略.doc
小学音乐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