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课堂建设:构建快乐教育的实践路径
教育教学模拟:模拟课堂,辅助教学实践 #生活乐趣# #游戏乐趣# #模拟游戏#
学习型课堂建设:构建快乐教育的实践路径
2015-11-25 作者(来源):袁娟娟 朱雪峰 蔺海沣
〔摘 要〕 学习型课堂建设, 是现代学校制度理念下构建快乐教育的重要实践路径。 现代学 习型课堂建设应该在传承传统课堂精髓的基础上,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 在课程设置、 教师教学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 基于此, 本文在对当前阻碍我国中小学学习型课堂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学习型课堂 快乐教育 实施障碍 实践路径
“快乐教育” 源于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论。 他认为: “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本质上都是快乐的”。 快乐教育是尊重生命的教育, 可以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 唤醒学生的生命存在意识和价值意识。 实施快乐教育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 坚持课堂教学是愉快的合作,追求的目标是 “乐学、 会学、 善学”。要实现快乐教育的目标, 最为关键的就是需要建设学习型课堂。 然而, 在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过程中, 尤其课堂教学中, 教师感受不到教学的幸福, 学生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 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出了问题。 为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 需要构建一种富于生命灵性的快乐教育。
一、 对传统课堂与学习型课堂的基本认识
传统课堂与学习型课堂既有相互联系的一面, 也有相区别的一面。 快乐教育是在传承传统课堂精髓基础上, 遵循教育规律,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而打造的学习型课堂。
(一) 从教师教学方式来看传统课堂与学习型课堂在教学方式方面, 传统课堂中, 教师主要为知识传授而教学, 强调的是学科知识的灌输。 在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 这种方式仍然比较普遍。 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可以在单位时间内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 但学生学习效果并不能得到保证, 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在现代学习型课堂中, 教学过程更侧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 更加注重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因材施教。 同时,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 不仅教师可以感受到教学的快乐, 学生也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 从学生学习方式来看传统课堂与学习型课堂
在学习方式方面, 传统课堂理念下, 学生以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 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 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往往只关注到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熟练掌握, 没能关注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培养。 而在学习型课堂建设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仅限于接受性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更加多元化, 学习过程也更加注重体验性。在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的过程中, 将自己的知识学习与兴趣体验结合起来, 并形成自己对事物的价值判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 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从教育教学目标来看传统课堂与学习型课堂
在教学目标方面, 传统课堂过于注重学科知识量的掌握程度, 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等结果性评价。 因此, 在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 为了达到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目标, 大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何, 对所有学生都是同样的要求, 灌输足够多的知识。 而在学习型课堂中,教学目标不仅注重考试成绩等结果性评价, 也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素质的提高等过程性评价。 因此, 学习型课堂会给学生们一个相对自由的发挥空间, 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这无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学习型课堂建设的实施障碍
学习型课堂建设, 是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要求, 也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构建快乐教育的重要实践路径。 目前, 还存在教与学的互动模式难以有效建立, 课程内容与设置适应性不强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支持力度不够等诸多影响学习型课堂建设的困境。
(一) 教与学的互动模式难以有效建立
积极有效的教与学的互动模式, 是建设学习型课堂,构建快乐教育的关键内容。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相适应的问题。 这种教与学的相互不适应, 不利于学习型课堂建设以及富有生命活力的快乐教育的构建。
1. 教师的教学难以适应学生的学习
当前,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难以适应学生的学习。一方面, 我国中小学教育班级人数较多, 教师教学工作任务量大, 教师的教育教学很难做到去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是由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实际情况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教师的业务素养整体不高, 很多教师只把课堂教学当成任务去完成, 把教育当成职业看待, 并没有把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去追求。 部分教师甚至把本该自己承担的教学责任, 推卸到学生身上, 从来不对自己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教学反思。 这样的教学态度自然不会得到学生的赏识, 不利于建设学习型课堂, 营造快乐教育的氛围。
2. 学生的学习难以适应教师的教学
当前,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难以适应教师的教学。 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方面学生学习的态度不端正, 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并且会产生自己上学是为了父母亲而上的想法, 缺乏坚定的学习目标与信念。
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失科学合理, 部分学生只是把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 并不会去思考任务完成的质量与学习效果。 在他们心中, 学习始终是被动的事情, “要我学”而不是 “我要学”, 缺乏对学习问题的探究精神。 因此, 这样的课堂学习很难感受到教育的快乐。
(二) 课程内容与设置适应性不强
1. 课程内容与生活世界的融合性不强
教育是为完整的生活做准备的, 生活化的教育更具有生命力。 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 课程内容与生活世界的融合性还不够, 甚至可以认为课堂世界与生活世界是缺乏联系的世界。 一方面, 我国中小学的教材在编排的时候,就未能积极融入生活元素。 很多教材虽然是经过无数专家的共同努力而完成的, 但没能很好地关注到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另一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给学生讲授, 并没有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世界相结合。 课堂教学不能为了与生活结合而结合, 而应该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一种习惯。
2. 课程设置与编排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利
科学规范的课程设置与编排, 一定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 也一定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与编排方式并不合理。 很多学校对课程的设置与编排往往只是依据教育质量评价指标, 而这种教育质量评价过于注重学生考试成绩, 所以很多学校对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时候, 一般会把重要科目安排在每天的上午时段, 且每周的课时比较多, 而次要科目则安排在下午时段, 每周的课时也相对较少。 这种有失科学的课程设置与编排无意中暗示学生哪一门课程重要, 哪一门课程不是很重要, 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差异与个性发展。
(三) 校园文化建设支持力度不够
1. 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覆盖面不广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可以让学校师生的身心得到愉悦, 进而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但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而且覆盖面不广。
尤其在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 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更是单调。 有些学校虽然会组织一些校园文化活动, 但缺乏有效的组织。 在活动形式上更多的是文艺表演, 而对于一些趣味游戏、 知识竞赛等类型的文化活动则很少。 此外, 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覆盖面不广, 一般都是选择有特长的学生参加, 而对于表现一般但很有兴趣参加的学生来说, 很难有机会参加这些校园文化活动。 这种只有少数学生参加的校园文化活动, 快乐更多的是带给少数参加活动的学生,而快乐教育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校教育带来的快乐, 从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 校园文化活动与本土文化相疏离
校园文化只有与地区本土文化融合, 才显示出其特色,也才能更富有文化生命力。 我国各地区文化差异很大, 不同地区的校园文化理应不一样, 但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活动并没有很好地与地区本土文化相融合, 而是呈现相疏离的趋势。 究其原因: 一方面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对地区本土文化的关注不够。 另一方面, 对地区本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其实, 只有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与地区本土文化的融合, 才能更加凸显校园文化活动的独特魅力, 也才能拉近全校师生的心灵距离。 这对于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互动以及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最为关键的。
三、 快乐教育理念下学习型课堂建设的实践路径
在分析前一部分实施障碍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实际, 我们从教与学互动模式构建、 课程内容与设置的适应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三大方面提出快乐教育理念下学习型课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积极构建教与学互动模式, 增强快乐教育的生命力
1.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使学生的学习适应教师的教学
快乐教育强调在教育的过程中, 增强受教育者的参与热情, 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 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的学习适应教师的教学。 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也有利于营造赋予生命力的课堂情境。 为此, 应做到: 一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的学习方式, 注重自主、 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是学生要从主观意识上端正学习态度, 积极适应教师的教学。
2. 改 革考试制度 , 改变过于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制度
过度教育及学习是由于过于注重考试或片面追求分数,强塞知识或单纯获取知识所造成的。 因此, 要改革我国目前的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 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有利于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发展。 当前, 只有不断改革与完善我国的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 改变过于注重考试成绩的评价制度, 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教育的快乐。
(二) 增强课程内容与设置的适应性, 推动课堂与生活世界的融合
1. 加强校本课程建设, 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的是国家、 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应性。 我国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应该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 因为校本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育实际, 也更加关注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环境, 可以促进教育教学与生活世界的深度融合。 因此, 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 需要紧密结合学校实际, 以确保增强校本课程的适应性。 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 应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性。 生活化的课程内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这对于建设学习型课堂, 构建快乐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 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与编排,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课程设置与编排的科学化, 不仅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进而推动快乐教育的建立。 我国中小学要在国家课程政策规定的基础上, 开足课程与课时, 让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考试科目的知识, 也可以学习非考试科目知识, 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同时, 学校要合理安排课程时间表, 在遵循学生身心特征的基础上科学安排课程时间以缓解学生学习的疲惫感, 增加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为建设学习型课堂提供外在支持
1.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 , 扩大师生参与 活动的覆盖面
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快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习型课堂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 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当前我国中小学要注重开展形式多样、 新颖活泼、 内容充实的校园文化活动, 努力做到 “重要节庆有主题, 常规活动有品牌, 校园文化有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 学校层面也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 开展诸如文艺演出、 读书节等校园文化活动。 而且, 校园文化活动应尽可能扩大师生参与活动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师生能够亲身体验校园文化活动带来的快乐, 进而推动学校教育的生态发展。
2. 增强校园文化活动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 增强师生文化归属感
带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更能唤醒学校师生的生命存在意识和价值意识, 增强师生的文化归属感。校园文化活动组织者要多关注地区本土文化的教育价值,增强校园文化活动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同时, 需要提高校园文化组织者对地区本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 他们应该认识到学校教育发展离不开地区的支持, 同样学校校园文化活动也应加入本土文化元素。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独特的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也才能更加具有文化生命活力, 从而为建设学习型课堂, 构建快乐教育提供重要的外在支持。
注释:
〔1〕 李 成 瑶. 快 乐 教 育 的思 考 与实 践 〔J〕 . 中 小 学 教师 培 训 ,2012 (4): 59-61.
〔2〕 詹启生. 快乐教育理念的要素 分 析及实 践探 索 〔J〕 . 教 育发展研究, 2012 (2): 57-60.
摘自:《教育导刊》2014年06期
网址:学习型课堂建设:构建快乐教育的实践路径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42150
相关内容
化学课堂中快乐教育.doc小学艺术教育实践方法与途径
感觉-认识-实践:快乐教育的哲学进路与实践旨归
【我实践、我快乐】--社会实践大课堂
欧阳修俊:感觉-认识-实践:快乐教育的哲学进路与实践旨归
高中化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doc
未来学习,要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
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讨
智慧教育优秀案例丨“互联网+产教融合”赋能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