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间:火眼金睛——科学辨别食品安全谣言

发布时间:2024-12-23 00:15

勿轻信网络谣言,提高信息辨别能力。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科技安全指南#

在互联网信息轰炸的时代,食品安全谣言无处不在。食品安全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民心工程”,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稳定。为传播食品安全知识,绿野之声广播联合内蒙古科学技术协会邀请内蒙古市场监督管理局丁勇做客《塞外田野》节目,通过解析食品安全谣言典型案例,告诉大众如何用科学知识粉碎食品安全谣言。

▲本期嘉宾: 丁勇

散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在无良谣言产生和传播的过程中,我们扮演着什么角色呢?我们和我们亲近的人,是否也曾亲手转发过这样的谣言,间接造成了这样的后果?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里,每一次转发,每一条评论都可能产生辐射性的影响。作为社会公民,我们应当规范言行,提高素养,自觉抵制谣言。

那么如何识别食品类谣言?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标题分辨:

警惕耸人听闻的标题

很多谣言习惯在标题上玩套路,比如“别再吃了,xxx含剧毒”,“难以置信!xxx致癌!”,“多吃xxx死得快”,“常吃xxx让你长命百岁”……这类谣言标题,大多采用耸人听闻的词句,或将某种食物与中毒、疾病甚至死亡联系在一起,或无限夸大食物的保健作用,其目的都是为了吸引眼球,产生震慑效果,骗取人们的信任。看到诸如此类的夸张标题时,一定要引起警惕,斟酌其内容的真实性。

2.从内容分辨:

拒绝完全脱离实际的谣言

这类谣言指向的食品是我们生活中每日都在食用的,给出的结论毫无事实依据。我们可借助日常生活经验判断真伪。例如,看到谣言“大米是塑料做的”“食盐含有剧毒添加物”“肉松是棉花做的”,我们可以思考:用塑料代替大米商家会得到更多利益吗?每天都在吃的食盐如果有剧毒添加物,为什么至今没有听说有人因为吃盐而中毒?肉松如果是棉花做的,我们是如何欣然下咽而不自知的?

勿信缺乏科学支撑的“证据”

有些食品谣言包含视频、照片等“证据”,但结论缺乏科学依据。以“塑料紫菜”谣言为例,网上流传的视频显示,把紫菜放在水中浸泡后用手撕扯,紫菜显得既“透明”又“有弹性”,由此得出结论“紫菜是塑料做成的”;“塑料大米”视频中,塑料袋经过熔解、拉丝、切割等工序,变成一颗颗状似米粒的白色固体。视频配文称,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过程。这类食品谣言没有任何科学理论和有效实验作为支撑,通过牵强附会或断章取义的方式刻意指向一个结果。这类谣言通过思考,相对容易看清。

警惕看似“科学”的伪科学

这类谣言通常会给出看似严谨的科学分析,让人难辨真伪。例如,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火腿、培根等加工类肉制品为“1类致癌物”。顿时很多文章直指“红肉致癌”。乍一看似乎没毛病,但实际上,“致癌物”分类或者分级的依据,只是某种物质致癌证据的确凿程度。证据的确凿程度跟患癌的风险大小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世卫组织认为,每天吃50克左右培根会增加大约18%的大肠癌风险。但是,这只是得大肠癌的可能性增加18%,而不是有18%的可能性得大肠癌。

这类“伪科学”谣言看似有理有据,但常常真假混杂、以偏概全、混淆概念、颠倒因果或忽略大前提,缺乏相关科学常识很难分辨,需要借助专业机构力量查证。

3.从结论分辨:

警惕抹黑行业的倾向

部分食品谣言具有明显的抹黑行业导向。例如“食用油致癌”“普洱茶致癌”等,均为在没有任何科学调研的情况下,直接丑化一个行业或一类食品。我们应当知道一个事实,十年前最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质检总局全面检查奶粉行业共109家企业,最终在22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产品中检出了三聚氰胺。22家虽是一个极高的数字,但它仍然只占整个行业的1/5。所以看到称整个行业或某类食品存在问题的消息时,转发前可以先思考一下,真实性究竟有多大。谨慎转发,也许就可以避免一次行业灾难。

抓住食品类谣言主要特征,有助辨别真伪。但我们也会遇到个人无法分辨的状况,此时该如何避免误信、传播食品类谣言?可参考以下识别谣言的通用方式。

1从权威渠道获取信息

“塑料紫菜”、“棉花肉松”等谣言视频均出自个人或自媒体,没有任何权威机构和媒体证实其真实性。对于非权威来源的信息一定要谨慎对待,“宁可信其有”、“好心转发”都可能是在传播谣言。关注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从权威渠道获取信息。

2善用识谣工具和搜索引擎

3.参考评论或向专业机构求证

在辟谣信息尚未出现时,可多参考其他人的评论,为自己提供更多思路。更进一步,我们可以通过网站留言、私信等方式向相关专业机构和专家进行求证。

本期编辑:斯琴夫

供稿记者:美丽斯

审核:奕韬

责任编辑:

网址:科普时间:火眼金睛——科学辨别食品安全谣言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42551

相关内容

食品安全与健康:巧辨谣言,科学饮食
范志红:做好食品安全科普 粉碎“舌尖上的谣言”
这些“科学谣言”别信
如何辨别住宅区居住舒适度 三大参数助练看房火眼金睛
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开展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宣传活动
【辟谣•2022】十大科学谣言!我好像被骗了…
全国食药科普状况调查:超50%公众不甚了解“食品安全知识”
火眼金睛辨粉条,生活智慧大揭秘!
12载守正创新 以科学声音引领食安科普步入新时代 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举办
加强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宣传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