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让食品安全谣言失去生存空间
学会如何阅读和评估论坛上的财经资讯,避免理财谣言。 #生活技巧# #个人理财技巧# #理财论坛#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治理“舌尖上的谣言”并非一日之功。遏制食品安全谣言的产生,需要强化互联网平台等环节的主体责任,以强有力的监管手段持续清理整治食品安全谣言,为食品产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一直备受关注。然而,网络上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层出不穷。“醋泡鸡蛋再加中药材,能够治疗中风”“这些一级致癌物,每个人都该看看!”……想必很多人都收到过家庭聊天群里的“养生”文章,标题耸人听闻、内容夸大其词,几乎全篇充斥着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
为澄清谬误、遏制谣言,营造健康、安全的饮食环境,在今年的第十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中国经济网、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联合推出《中国食品安全辟谣榜》。
我们从中可以得知,食品安全谣言的产生,一部分是缘于对某些食品形成了固有错误认知。诸如“味精是化工产品,对人体健康有害”“大白菜长了黑点就不能吃了”此类说法,其实都是谣言。还有的是因为对食品领域某些新兴概念、新兴产业的理解认识“以偏概全”。比如,“零添加食品就是健康的食品”等。
那么,为何食品安全谣言一直拥有生存空间?部分民众愿意信谣、传谣,与认知水平有关,也与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的信息不对称有关。食品产业高速发展,新概念日新月异,部分人群缺乏科学判断力,难辨真假。当他们无法迅速获得权威可信的信息时,出于对健康的追求,往往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去听信那些离谱的“养生科普”“专家建议”。
而且,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信息传播愈发便捷,也让谣言传播更加快速,进而持续迷惑、误导着公众。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不乏别有用心者,利用公众的焦虑情绪和信息不对称,通过虚假宣传、假借专家名义、标题党引流等手段来造谣,谋取非法利益。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食品安全谣言危害很大,不仅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不利于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前不久,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与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发布《2024年度上半年社会民生领域网络辟谣榜》,其中就涉及食品安全领域。此次论坛推出《中国食品安全辟谣榜》,也是从权威角度梳理辟谣内容,旨在进一步维护食品安全环境。
遏制食品安全谣言的产生,需要强化互联网平台等环节的主体责任,以强有力的监管手段持续清理整治食品安全谣言,为食品产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同时,还要对一些长期散布不实信息的机构及个人加大惩罚力度,斩断其背后的利益链条。
如今,食品行业的数智化转型升级如火如荼。发挥数智化应用功能遏制食品安全谣言,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可以利用大数据和网络追踪技术,追溯谣言的源头,第一时间粉碎谣言;或搭建官方辟谣平台等,以科学权威的声音挤压谣言传播的空间,强化公众对谣言的正确认知。
部分民众容易跟风听信“伪科学”,这也折射出我国居民科学素养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为此,还要加强科普宣传,确保民众能够便捷地获取权威、真实的食品安全信息,从而提升科学判断力。当然,治理“舌尖上的谣言”并非一日之功。随着相关信息的逐步公开、溯源体系的不断完善,那些谣言必将逐步失去生存空间,消费者也将享有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相关文章:守牢“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守护外卖安全,乐见骑手“吹哨”
网址:中经评论:让食品安全谣言失去生存空间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42581
相关内容
科普时间:火眼金睛——科学辨别食品安全谣言十部门:加强食品安全谣言防控 严惩造谣和传谣者
【生活点滴】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
来论:十大生活谣言暴露辟谣机制缺失
【辟谣·2023】都是假的!新一批食品安全谣言,你中招了几个?
谣言有毒!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各个击破
三文鱼有毒辟谣:揭开食品安全谣言的真相与误解
谣言层出不穷,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你信了几个?
饮食健康:食品安全谣言大盘点
食品安全与健康:巧辨谣言,科学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