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旅行是为了变得不像自己
旅行中保持真实自我,不必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旅行生活攻略# #情感心理分析#
本文授权转载自看理想公众号(ID:ikanlixiang)
前面的话
这两天,梁文道正在敦煌拍摄《一千零一夜·出走季》的节目,1月20日,我们邀请道长做了一场直播,谈谈他心中旅行与阅读的关系。
这场直播,道长谈到很多自己的旅行经历,包括在印度被骗的经历,以及旅行究竟有什么意义,如何通过阅读,更深度地旅行,旅行中遇到心动的女生该怎么办等等。
今天,我们整理出这场直播的精华内容,约9000字,预计阅读时间20分钟。文章很长,但很值。
读书与旅行都是为了在一刹那变得不是自己
讲述 | 梁文道
我们第三季新改版的《一千零一夜》这个读书节目,终于能够离开北京要去别的地方,我们去的第一站就是在敦煌。
为什么我们这季叫出走季?旅行跟读书有什么关系?
这跟以往我们平常所见的读书节目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我们不太想呆在室内一个固定的环境,而是喜欢走在街头,走在街上。
我从来不认为读书是一个大家心目中想象应该安安静静坐在室内那么读,在我看来,读书始终是为了要跟这个世界发生关系,是为了要让我们更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更能够理解我身边这一切。
我身边所有的人是怎么回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制度、我们的世界是一步一步怎么样走到今天,我相信读书能够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1.从北京出走
过去一两年来我们很多朋友都说,我们能不能别老在北京呆着。
在北京拍这个节目挺闷的,坦白组我们制作组这群北京哥们儿已经把北京城跑遍了。
乃至于现在有许多别的制作组拍电影、拍电视剧,一说晚上要在北京取夜景的话,都打听到我们这来,问我们去哪拍好。
因为我敢保证,没有任何一个制作组比我们更熟悉夜里的北京是怎么回事了。
但是问题是这个事也常被人投诉,说你怎么就那么喜欢北京呢?是不是歧视上海、广州,怎么不来成都,等等。好,说的有道理,我们是该走出去。
来到敦煌不止是要跟大家理所当然的介绍几本关于敦煌的书,同时还是希望能够透过敦煌这个当年中世纪的一个国际城市,去认识那个时候的中国跟世界的关系。
透过我们今天讲丝绸之路这条路上面所发生过的一些故事、一些我们今天中国人都不一定熟悉的东西来提醒我们,我们这个国家跟世界原来曾经有过的一番面目。
2.旅行总是与书相关的
旅行与阅读,在我看来本来就应该是同一回事。
从我自己的经验开始说起。我从小就喜欢旅行,我上大学的时候比较自主,打工攒点钱能到处跑我就背着包到处走。
那个时候我基本上把能够到的当年中国的各个地方,都背着包差不多跑遍了。
我以前出门旅行,这个箱子是很沉重的,很多人不是说习惯旅行上路的人行李应该越轻便越好,我行李从来都很重,为什么?是因为里面带着书。
出门的时候就已经带了一批书,这些书就是我想象自己去到旅行目的地的时候,我有空的时候可以看的书。
不过直到今天为止,我发现我带的书永远都是我看不完的,就跟我们在书店或者在网上一买买一大堆,以为自己这余生会看完,其实你是看不完的,买书回来没有人是能够把自己买的书都看完。
同样的,我在旅行的时候也是总是超额带着书。但是更惨的是,我回城的时候又带回来更多的书。
我以前去每个地方都喜欢找一些当地的出版物,或者跟当地相关的出版物,也是希望跟我旅行的这个所在地发生一些关系。
比如说你游三峡,难道你不应该好好看一看过去古往今来中国文人关于三峡的种种诗情画意或者描述的惊涛骇浪的那些诗文吗?
你去了济南,难道不该看一看一些跟大明湖相关的文字吗?
你到了拉萨,难道你不该读一些西藏的历史、翻一下格萨尔王的传说,或者看一些藏传佛教的入门书吗?
我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去旅行的,所以在我个人的生命经验里面旅行总是跟书相关的。
3.书是旅行的记忆所在
去不同的旅行地点买当地的书,问题是如果出国,比如你去了泰国,去了别的地方,是不是还要买当地的书,当地的书体看不懂对不对?
我一样有这个怪僻,看不懂的文字的书我也买。
像90年我第一次去东欧,比如去捷克布拉格,那是一个文学之城,到了那个地方怎么能够不带回一两本卡夫卡呢?怎么能够不带回《好兵帅克》的捷克文原版呢?
《好兵帅克》捷克文版
根本看不懂,照买,当成是纪念品,我们出门旅行不是喜欢买一些当地的特产纪念品吗?
在我来讲我要的特产纪念品就是当地的书,乃至于我家里面放了一堆我看不懂的外文书,也当做是一个旅行的记忆所在。
但是,旅行跟读书的关系,在我看来不止是我个人因为又喜欢读书,又喜欢旅行,所以觉得它们有这么密切的关系。
它们从本质上,在我看来的确是有一些很紧密的联系。
4.旅行是为了去体验陌生
我们之所以需要旅行,那是因为我们想去体验一些我生活范围之外的事情,去一些我陌生的地方。
有时候听到陌生的方言甚至是语言,看到一些地方不同的民俗,看到一些地方不同的风物,这样不止是为了增广见闻。
我们过去常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般理解那只是为了增广见闻。
没错,你的确可以增广见闻,问题是我们大家都有手机,一机在手,你何必千辛万苦通过旅行来增广见闻呢?
有时候你透过手机得到的比你亲自去到那个地方所得到的,以知识来讲的话说不定还要更加丰富,更加齐全,更加客观。
所以在我看来去旅行真正要体验陌生,吸收的不是知识,不是资讯。
比如来到敦煌,不是为了要知道敦煌本地人吃什么,而是什么呢?你要真的吃到了他们在吃的东西。
敦煌本地有什么样的特色的小吃,一些小菜,你知道有这个东西,跟你吃过它们,天啊,那是两码事。
同样的,你来到这个土地,真实经历他们的生活方式,那是另一回事。
比如我第一次去新疆的时候,印象很深的是,原来新疆人的整个生活作息都跟我们中原地区不一样的。
比如说,因为大家都是北京标准时间,但实际上它的日出日落都比北京要晚多了,于是他们早上上班时间通常在九点后,晚上吃饭时间很晚,他们是跟着太阳的轨迹走,不是跟着北京标准时间走。
这是呼应当地的自然条件所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你知道这个事,跟你实际去到那跟着当地人一起这么经历是不一样的东西。
又比如说我们知道穆斯林地区有很多的礼拜堂清真寺,清真寺每天会有五会在招拜塔或者叫呼拜塔上面有教士,用阿拉伯文高唱高喊要大家来礼拜了。
你知道这个事,跟你实际遇见过是不同的。
5.自我的渺小
但是这个旅行的经验又不止是一种经验,同时这种陌生的经验还在提醒我们,我们自己是多么的渺小,我所知道的是多么不够。
甚至能够告诉我,原来我的生活方式,我所以为的这个世界,我所习惯的的选择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套。
人类文明那么璀璨,千奇多样,那么的多元,各自发展出了很多不同的选择。
到了沙漠地区见过游牧民族,见过沙漠中的商旅,你才知道原来人可以这样活着。
就好比去日本,跟着日本人学他们的正坐,也就是我们唐朝时候人们的坐法,双腿压在地上,像跪着一样那么坐。
我们坐十几分钟脚发麻受不了,但是你却发现那是一个他们觉得很舒适的坐法,至少老派日本人很习惯的做法。
原来就连坐这件事,世界上都不是只有一种最合理、最自然的、最让人舒服的坐着的姿态。
我们一般人以为行住坐卧这些是生理本来的东西,是身体上的东西,一个人怎么坐坐得好,这讲人体工学,是自然的,生理性的东西,但是我们忘了它一样有文化的作用。
比如我常常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今天家里面客厅有沙发。沙发是一个音译,英文叫sofa,但是sofa这个说法对他们来讲也是外来名词。
欧洲人所讲的沙发,各种语言里面的沙发,它的缘起都是土耳其文,土耳其文里面或者突厥文里面那个沙发指的是什么?
原来指的不只是一种坐具,不只是一种坐的椅子,而且还是一种姿态,那种姿态就是他们是那种半躺半坐的大老爷们,几乎是葛优躺那样的,这样的姿态我们叫葛优躺,那个就叫沙发。
"sofa"式坐姿
其实不止土耳其,整个中东近东地区,他们都习惯在地上铺好几层厚厚的地毯,然后用一些坐垫在后面堆起一个像小山丘、三角形一样的东西。
他们坐的时候是这么靠着,半躺半坐的姿态他们觉得非常舒适,这种姿态跟这种姿态所依靠的那种坐具都叫做沙发,沙发是这么来的。
我是读书知道的有这么一件事,原来人类的坐法有那么多种,透过旅行我实际的体验到日本人所谓的正坐或者我们叫做跪坐是怎么回事。
6.沧海变成迪士尼
这个世界是太大了,我们旅行所开阔的不止是大脑里面储存的讯息,而且是一种颠覆,那个颠覆是为了让我发现我可以变得不一样,我有其他的选择。
当然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浸润在中华文化之中,我身上所有东西都带着我们不可磨灭的标记,但是这并不是生而为人你唯一要有的一个方法跟选择。
你去到不丹,你会发现原来世界上面还有这么一个国家,他们不追求经济成长,他们追求的就是安稳和快乐。
当全世界都想透过旅游业来增加收入,希望游客来的越多越好,他钱才赚的更多的时候,不丹却反过来要限制旅游业的增长,每天只发出有限额的旅游签证。
不丹
因为他不想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他不希望太多的游客去破坏他们的宁静。
也有的为了游客而存在的旅游景点或者是干脆变成一个迪士尼乐园,举个简单的例子,像威尼斯。
威尼斯这座城市我们过去看书、看旅游纪录片总觉得很浪漫、很美,你去了之后才发现整个城市原来就是个大型的迪士尼乐园,为什么?
威尼斯
原来这个城里面,还住在当地的居民已经不超过两万人,我们去那些酒店、那些餐厅的服务员,在水上面划船那些船夫是哪来的人呢?
他们绝大部分都不住在威尼斯,而住在威尼斯的北边内陆地区。每天早上他就像上班一样,搭着火车、搭着铁路、搭着公交、开着车来到威尼斯。
到威尼斯之后换上该换的衣服,该要主题装扮就主题装扮,然后就变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威尼斯当地人。
为什么他们不住在威尼斯呢?因为威尼斯已经不够房子住了,几乎所有的房子都要拿来当做宾馆、当做餐厅、当做商店、当做服务我们这些游客大老爷的所在场所。
然而这座城市曾经是历史上称霸整个地中海的一个帝国,它是一座城市,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帝国。
这个国家、这个城邦它统治跟控制的范围是广大整个地中海。
威尼斯帝国
我们今天去旅行的话,你一直到克罗地亚,甚至希腊很多岛屿,很多旅游胜地,他们留下来的古城,城门上面都还有一个狮子的图腾。
那个狮子就是很有名的圣马可狮子的标志、威尼斯的标志怎么会跑到克罗地亚、跑到南斯拉夫、跑到甚至北非呢?
那是因为这些都代表着这是过去威尼斯所控制的地方,而威尼斯的财富源源不绝的从这些地方涌进这个人工造出来的城市,使得这个城市它原来的统领、它原来的统管、它的大公是那么的骄傲。
他们过去每年一度要举行一个仪式,叫做跟大海订婚。
那是什么样的仪式呢?那就是他们乘着非常漂亮、豪华的大型的船舰,从威尼斯的运河开到海上。
在海上的时候威尼斯的公爵要从他的手上摘下他的戒指,一个代表他的权贵、他的荣耀的戒指,投入海中,表示他要把自己许配给海洋,说明威尼斯是属于海洋的,只要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威尼斯。
以前的威尼斯是那么的不可一世,曾经光辉灿烂,当然我们读书也知道,后来它已经衰落到早早就成为一个旅游景点,乃至于拿破仑入侵的时候就说这个城市只不过是欧洲的一个客厅而已。
但是再到今天,我们真的变成游客去了那里,你会看到满街的美国游客,穿着大短裤——在天主教堂里面其实穿短裤不太礼貌——在那里肆无忌惮地跑来跑去。
或者看着很多的中国游客穿着婚纱在那边拍照,甚至有见过游客跳入运河中游泳的。你在想这个城市的今天,这真是沧海桑田。
7.读书与旅行是为了让我们变得不是自己
所以读书跟旅行在我看来都是同一回事,在这个意义上,就是为了要让我们在某一刹那变得不是自己。
当我们面对这么陌生,挑战我自己所有的生活习惯,让我觉得我可能会变得不再认识自己的这种处境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不舒服,会觉得不适应。
我们今天很多人都把旅游当成一个嗜好,有的人甚至称为旅行家,把旅行当成终身的职业。
但是千万不要忘记,在十九世纪以前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地方的人都是不旅行的,不出门的,旅行是没必要的,是危险的。
因为以前的人,你想想看,比如在北京,想来一趟敦煌,八个世纪之前,他该怎么来呢?
他离开北京是不是能够有地图告诉他一路上从北京来敦煌这条路怎么走呢?
是不是能够上网找到一些旅游指南,看看驴友的分享呢?
他能不能够买到机票呢?能不能坐高铁或者长途大巴呢?
绝无可能,他一离开他所在的村子就要问路了,下一个村该怎么走,这条路是往西吗?他要一路都要这么问路,一路去走。
他带的钱够多吗?他那时候不能刷卡,不能用ATM机取款。
问题来了,这一路上会不会遇到强盗,会不会遇到土匪?古代的旅行者,很多人都是在路上死于非命,就是遇到强盗,或者遇到什么意外受伤。
在没有那么强大的国家机器的时候,你在路上走,充满了太多不可预知的风险,所以旅行是很令人害怕的一件事。
在古代真正要旅行的人都是被逼着出去的,比如说我去做买卖,比如说我去当兵,比如我收到命令要去那个地方当官,比如说我是官差,要去传达命令,要去抓全国通缉犯。
又比如说我是一个抱着虔诚信仰的人,我要去某个圣地朝圣。
除了这几类人之外,没有人是会喜欢旅行的,我们过去的人绝大部分的人,生活的范围就在我出生地方圆五公里的范围之内,再也没有到更远的地方了。
8.旅游产业是船可以固定在海底的锚
但是逐渐的,旅行开始成为一种产业,开始成为一种嗜好,开始成为一种大家追求的东西,所以它今天才会变成全球最大的经济产业之一。
这些产业能够给我们很多便利,克服掉我们祖先遇到过的旅途上的困难。
比如广东人以前要去四川,他活不了一两天,没办法天天那么吃辣。但是自从现在有了酒店,就不一样了,他去了酒店之后发现,酒店里面吃的跟他在广东吃的分别不大。
就算不在酒店吃,出门看到金拱门,保证吃到的汉堡跟在美国华盛顿吃到的汉堡,跟在巴基斯坦吃到的汉堡也是一样的。
所以旅游产业带给我们的是一连串的标准化,比如说酒店的房间必然得有几样东西,你一进门几乎连灯的位置都是固定的,要不然我们到一个陌生酒店里面,你开门进去,黑的,你要开灯,灯该开哪呢?
所有酒店的日常生活习惯里面,比如说几点该吃早餐怎么样,这些都是固定下来的。
于是在旅途之中本来很不安稳的状态里面,给你一个让你觉得安心的,像船可以固定在海底的锚一样,你就感觉舒服了。
但问题又来了,假如旅行,我们到哪里旅行都还是想追求回自己原来习惯的那一套生活方式的话,旅游是为了干吗呢?
我们何必要出这趟门呢?难道真的只是在巴黎铁塔下面照一张照片,然后回去好告诉朋友我去过巴黎吗?
所以有的人会觉得我们不该这么旅行,我们不应该遵循安全的道路走,我们首先要自由行,同时希望尽量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所谓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就意味着可能你要冒一点险,这种险有时候是真的物理意义上的风险。
比如说你去印度,大家注意,我不是在贬损印度,我真的很喜欢印度,我甚至在印度被骗,都笑出来,半夜想起来还在回味恬笑,在印度被骗真美妙。
因为你去那些地方旅行会遇到一些事,比如现在去巴黎,可能会被偷钱包,甚至被打劫。这些都是你旅行经验的一部分,它很冒险。
至于没那么冒险的部分,很可能就只不过是吃一点你原来没吃过的东西,经受一点你原来没经受过的天气的现象。
可是这样有一点刺激,有一点难度的旅行,在我看来才是值得的。
9.读书如果只读你懂的东西,读来干吗呢?
说回读书,我常常讲这么一句话,读书如果你总是只读一些自己读得懂的东西,自己喜欢的东西,那读来干吗呢?
我们读书是为了增长见闻也好,或者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自己的思想认知跟情感习惯也好,难道都不应该接受一点挑战吗?
我们去读一些跟自己原来的想法不同的书,去读一些跟自己原来的所知相距甚远的书,当然会觉得不舒服、不适应,有些书你会读不下去,你会觉得读不懂。
这就好比我是念哲学出身的人,我年轻的时候念一些很深的大部头的哲学经典巨著的时候,我也有过很痛苦的煎熬。
但是我可以向你保证,你熬过一个阶段,你经历过这些痛苦的磨炼,就好比玄奘取经经历过攀越天山或者冲顶的痛苦的历程之后,你得到是一些甘美的果实,它能够改变你。
在这个意义上讲,读书都应该包含着一点最起码的风险,这个风险可能只是一点点的不适应而已,它不需要你付出什么断腿断手的代价、付出生命的代价,它只是要你离开原来的你自己多一两步而已。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读书跟旅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因此说到最开始所讲的,我为什么喜欢在旅行的时候读书,我觉得那是一个顺理成章、相辅相成的东西。
我既然来到敦煌,知道一点敦煌的过去,我现在看到的这个城市,你觉得它的面目不一样,你的脑海当中会折射出它过去有过的影像。
不要说敦煌,就说北京,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北京是车水马龙这个样子,天天都在堵车。
但是如果你读过《城南旧事》,以前的人笔下的北京,是北京的城门外面每天黄昏的时候有很多的乌鸦飞过,在城门附近的树林之间,在里面唧唧喳喳的叫。
同时你会看到城门外面有一对一对的骆驼商旅,没错,是骆驼商旅,赶着骆驼,运着货物出城或者进城,一百年前的时候北京大街说是有很多骆驼的。
你读过这些书你再看今天的北京,你能不能够在那些车流当中去想象骆驼当年在同一片地上走过的那个情景呢?
这样子你再看这个地方,它的风物会变,背后会多了一层心灵的眼睛,你对它的感受是不同的。
10.一个出走的读书节目
我们就是带着同样的想法在这一季《一千零一夜》里面想要出走,带大家去别的地方。
我们希望将来出了这一季之外,接下去的第四季、第五季,或者不知道到第几季,我们都可以同样的带大家继续走去不同的地方。
而每去一个地方我们都会介绍跟当地相关或者我从当地得到灵感所引发出来的书。
好比说我们这次来到敦煌,我们会一口气录四集节目给大家,在这四集节目里面,我们就会介绍四本书。
首先要请注意,我们这个是读书节目,始终是一个读书节目,不是旅游节目,所以我不可能在这里跟大家详细的景点、住什么宾馆、什么好吃,或者带大家到处看风光,这个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这类节目,不用看我们这个节目。
我希望做到的是能够在当地的风物的背景下面,透过画面,加上我们所讲的这些文字,让你对这个地方或者对你所读的文字有一些不同的感受,就像我刚才讲的你有双重的眼睛在看眼前的东西。
我们在敦煌这里录的四集节目里面包括一些书,是人人都听过的中国历史名著,比如玄奘法师所著的《大唐西域记》。
还有一些书我担保99%的中国人都没有听过的书,比如说《拉班扫马及马克西行记》。
这些书它不一定都直接跟敦煌相关,但它们都跟以敦煌为代表的古代丝绸之路,或者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古代的中西或者中外的关系跟交流是密切相关的。
这是不一样的敦煌,不一样的丝绸之路,而且是不一样的中国,甚至是不一样的世界。
观众问答
1、提问:您对穷游怎么看,您有穷游的经历吗?
梁文道:穷游,那太有了。
我穷游最穷的时候是怎么游你们知道吗?90年代我去西藏很困难。
尤其那个时候香港海没回归,我们香港人要办一些特别的申请,在成都搞,而在成都拿到证之后就能够去了,那时候不像现在有高铁,道路没那么发达。
你可以搭飞机,但是搭飞机,第一对我们当年那种穷学生旅游,穷学生旅游必须是穷游,那是很昂贵的一件事,而且你很怕适应不了高原反应,所以我们就搭大巴。
我记得从成都去拉萨好像得五天还是六天,是下午傍晚的时候,那个司机他开着车,路上有两个藏人小伙子,小年轻的在拦这个大巴要上来,就开门让他们上来。
他们上来就坐在前头,其实没位置,他们就坐在大巴前头引擎的盖子上面,两个人拿出酒来喝,然后喝着喝着就问司机来一口吧。
司机一开始不喝,到了后来,那时候那个路很险的,是经过一段,旁边是断崖,这个轮子几乎就要踩到边那种。这个司机这个时候说,来就来吧,拿白酒喝。
喝到后来,前半车厢的人都在喝,不晓得怎么都有酒,一群人在唱歌,我坐在后面心惊胆跳,我说能不能不喝酒开车啊?他们说这条路不喝酒不能开。
那就是穷游的阶段,也试过在欧洲旅行,睡过火车站。
因为那个时候去欧洲旅行是很贵的一件事,我自己又穷,我们都是搭大巴,有时候坐火车,真的是没钱住旅店,怎么办呢?那时候还好,有不少人那样。
青年的旅社当然也有,但是很多人会选择睡火车站,我们带着睡袋,就在地上铺着,在火车站躺,有时候早上醒来前面会有人丢了钱。
2、提问:网友说道长很佛系,为什么叫道长呢?您觉得这个佛系跟佛教有什么关系?
梁文道:有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我为什么叫道长。
这是一个绰号,这是因为我以前在香港一个电台当台长,我的同事们觉得叫我梁台长或者叫我梁先生都太生疏了,香港年轻小伙子比较喜欢凑近乎一点。
然后说不如给你取一个绰号,于是呢,因为我叫梁文道,就变成叫道长了,就是梁文道台长,简称道长,这个叫法是这么流传开来的。
我不是佛系,我是佛教徒。
佛教徒跟佛系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觉得佛教徒是因为你首先皈依三宝,你有一定的信仰基础在。
但是“佛系”这个词中的“佛”字背后代表的是一种中国人想象中的佛教,或者佛教的色彩,那种色彩就是什么事都无所谓,不着急、不争,不要那么执着,因为反正什么事都是空。
这么一种大家对佛教的想象投射在今天的某些年轻人,或者今天某些人的生活态度上面,这个叫做佛系。
你说我怎么看这些佛系青年呢?我觉得挺好,他们告诉我们一种中国人活着的可能。
我们过去老说中国人太浮躁,急功近利,什么东西都要抢,排队不好好排,因为大家赶时间。
但现在你看到有的人不是这样,有的年轻人再也不想那么抢、那么夺,他厌倦了,他比较开始无所谓了,或者他把自己的要求放低了,这不是挺好吗?
但是另一方面我又从佛系青年的存在看到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程度之上,很多经济发达国家一样,开始出现某种固化。
越来越多人开始觉得你要争也争不到,因为该有钱的还是有钱,比如说我们整个中国青年人之中最有名的人叫王思聪,他为什么那么牛呢?因为他爸有钱。
你再争,你争得到像他那样吗?你争不到,除非你爸去争,你爸又不争气。
原来我们某程度上这个社会的阶层开始出现了,很多东西不是说靠我个人努力能够改变得了。
我的命运不完全操之在我手,所以我何不干脆让自己心情放轻松一点呢,追求一点小确幸呢。
我不是当王思聪了,我只是想吃到一碗好的炸酱面,这行了吧?这难道做不到吗?这当然做得到。
所以佛系的存在可以正反两面看,正面看我觉得是还不错的人生态度,起码是选择之一。反面来看确实看到中国某种社会现象。
3、提问:请问您在旅行中有没有遇到过令您心动的姑娘,您会怎么办?
梁文道:我十几、二十岁旅行的时候是有的,但是多半也没什么机会其发展。
第一,都是人家陌生地方的人,主要是当地人,你知道你是游客,你是要走的,除非你是纯心想搞传说中的艳遇,问题是我又不是那种性格的人。
所以你就是看一看、聊聊天就已经算了,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还有一种是旅行中遇到的其他的游客,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在那种青年酒店旅馆,但是那种情况你也不会能够有什么机会。
因为绝大多数情况是这样,一个青年旅社,六个人、八个人分一间房,有时候是男女都在同一间房。
特别在欧洲的话,通常整夜大家在那边聊天、喝酒,你不会用任何机会想去我们单独出去散散心好不好,去你的吧,大伙在那边喝啤酒。这个你不要学,欧洲人都太坏了,他们都抽大麻,我不抽的。
(推荐人/灵染)
责任编辑:
网址:梁文道:旅行是为了变得不像自己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43430
相关内容
许知远:旅行的意义,就是要忘掉自己生活就是得不断放松自己,善待自己,比如自驾旅行。
专访|梁永安:建议青年“啃老”不为躺平,是为探索世界走得更远
【特别推荐】梁启超:改变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习惯
《我独爱自在的人生》:想要活得从容自在,必读梁实秋的孤独哲学
旅行的意义,从来都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旅行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作文
在旅行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活法。
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这样就不会想那么多了
吕梁市旅居车什么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