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数据、智能,如何驯服人和这个时代?
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了数据科学和算法的进步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科技生活变迁# #人工智能影响#
数字化秩序让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这是确凿无疑的。但这个世界的物化状态,真的被或者说开始被祛除了吗?
德籍韩裔哲学家韩炳哲在《非物:生活世界的变革》书中表达的意思其实是,物是人们熟知的生活、生活方式、价值意义过去以来的依托所在,是生活的栖息地,而在信息化时代,这逐渐被信息所取代。
物化曾经指的是物的拜物教,某种程度上就是对物的占有、欲望、增长渴求。有意思的事,物的拜物教成为广泛,恰恰得益于工业革命、科技革命。而这项持续的革命也导致了取代物化的新的拜物教的产生。
物的拜物教曾经遭致反复批判。因为物化必然是异化的一种,导致人丧失内在,而成为拜物教体系中的一个细小组件。而新的拜物教,也就是信息、数据、智能的时代,切断了物化时代的逻辑,重新定义了人生存的实际性。
在智能化的家居、办公设备、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医疗和教育设备的辅助下,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服务,但必须为此交付、交换隐私、数据,还有自我。我们可能是良好、娴熟的使用者,但无法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解算法、智能。我们必须高度依从算法、智能,我们被动地从算法、智能交托给我们的信息中了解这个世界的变化。正如一些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这其中不可避免包含人为操纵、误导,也有算法、智能导致的失衡。
韩炳哲在书中指出,“每一个时代都用不同的方式以来定义自由”。而在今天,自由被更多地下沉为“选择和消费的自由”。但这本身是幻象,因为算法比你还要了解你,智能比你还擅长预判你的预判。
在物、物化的时代,拥有得越多,人的存在就越多——到了信息化时代,“我体验得越多,我才存在得越多”。在物的消费中,我们期待的是体验。我们依然依赖于物,但物的信息内容变得比使用价值更重要。我们首先根据存储在物中的信息来感知物,我们依赖自己的情绪来完成这方面的消费。共享经济的兴起弱化了我们与物之间的同一化关系,而这个名词本身还反映为零工经济,也就是我们与工作、对象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同一化关系。一切都进入高度碎片化的状态,依托算法和智能来予以组装。
书中指出,“在智能手机上不断地点击和来回划屏仿佛成了一种宗教仪式般的姿势,它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和世界的关系”。无论是信息,还是商品,亦或是他人的生存状态,我们的指尖滑动,就可以略过我们不感兴趣的对象。世界仿佛是以我们为中心,以我们的指尖为尺度建构起来的。我们,以及我们的智能设备就是唯一可以确定存在的,“我用上下点击(及滑动)的方式让世界服从于我的需求”。
我们其实也会感知到,这一切并不是真实的。世界并不是只有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自己的智能设备。但自我掌控感在这个时代特别重要,尽管建构于虚妄之上,但我们已经无法再像过去那样迈开步伐、敞开内心,我们慢慢地失去共情、消耗同理心。我们与我们的智能设备共存。
在这样一个高度碎片化的时代,我们被驯服,但这不是以强制的方式,没有命令,没有禁令,而是让我们的工作方式被高度碎片化,从而对信息化基础上的零工经济产生强烈依赖,我们的娱乐和生活也被高度碎片化,我们不由自主地通过发布、点赞、转发与他人保持脆弱化的联系。当我们重病,当我们死亡时,我们的“好友”不会有太过浓烈的情感触动;但在信息化体系下,如果我们因缘巧合进入一种“社会死亡”的状态,我们的“好友”会表现他们、她们的义愤。
在非物的时代,在信息化的潮流下,我们被鼓励自拍,被鼓励在社交媒体上展现自己的各方面状态,无论是好还是坏。我们很清楚,我们展现的状态的图像和视频,寥寥无几能获得很多的关注,但我们对此并不是那么在乎,因为我们所做,是适应数字化的生活方式,是产出信息来满足智能设备、信息化网络、算法和智能的需要,以此来证明我们自己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具体的人,而今与那种算法模拟、假扮的账号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所评图书:
书名:《非物:生活世界的变革》
作者:(德)韩炳哲
译者:谢晓川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 2023年 5月
责任编辑:
网址:算法、数据、智能,如何驯服人和这个时代?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48844
相关内容
人工智能时代,人力资源如何真正走向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时代,如何最大化保护个人数据隐私安全?
大数据时代下,我们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大数据时代,如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智能时代的算法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大模型”如何守护数字安全
求解数据中心节能:东数如何“细”算?
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用户隐私?
种质资源+生物技术+大数据=生物种业4.0时代
虚拟个人助理将成超级入口,亟待数据和算法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