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運動產業發展規劃

发布时间:2024-11-12 12:54

  體育總局 國家發展改革委 工業和信息化部 財政部 國土資源部 住房城鄉建設部 交通運輸部 水利部 國家旅游局

  關於印發《水上運動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體育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委)、財政廳(局)、國土資源廳、住房城鄉和建設廳、交通運輸廳、水利廳、旅游局(委):

  現將《水上運動產業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情況,認真貫徹落實,加快推動水上運動產業發展。

  水上運動產業發展規劃

  水上運動產業是以海洋、江河、湖泊為載體,以競技、休閑、娛樂、探險、旅游為主要形式、向大眾提供相關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是健身休閑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涵蓋帆船(板)、賽艇、皮劃艇(激流)、摩托艇、滑水、潛水(蹼泳)、極限(沖浪、漂流)等項目。發展水上運動產業,不僅可以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江河湖海等自然水域資源,還能帶動健身、休閑、娛樂以及器材設施設備等相關產業和產業鏈的發展,對落實《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建設健康中國、增強經濟增長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為普及和推廣水上運動項目,加快水上運動產業發展,特制定本規劃。本規劃實施時限為“十三五”時期。

  一、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

  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穩步加快,國民健康、娛樂、休閑需求的快速提升,近年來我國水上運動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為提高體育綜合生產能力和保障全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戶外休閑運動產業向縱深推進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產業規模逐步擴大。目前,全國水上運動主要船艇生產廠商有300多家,各類船艇泊位近2萬個,職業俱樂部近200個,水上健身休閑、競賽表演、體驗旅游、場地設計、資訊等產業門類逐年擴充,市場需求類別持續增加、數量不斷增大,產業潛力進一步釋放且空間巨大。二是產業體系日益完善。水上運動產業初步形成了以專業、業余、商業賽事為驅動,水上運動俱樂部為支撐,水上運動用品制造、銷售和運動項目培訓等業態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水上運動與互聯網、健康、養老、旅游、文化、教育等相關產業和行業日益融合。三是社會基礎逐年夯實。經常參加水上運動的人數達到一定規模,各級項目協會、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開展的各項水上運動活動日益豐富,企業、社會投資水上健身俱樂部步入良性軌道。

  總體上看,我國水上運動發展規模和水平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消費需求。水域開放程度不高,水上運動基礎設施薄弱,產品有效供給不足、服務創新不夠。產業集中度低,適應水上運動發展規律的法律政策體系有待健全,國際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迫切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入,國家“一帶一路”、“海洋強國”發展戰略不斷推進和全民健身、“健康中國”國家戰略逐步實施的契機下,我國的水上運動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之勢﹔隨著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追求刺激和娛樂消費,水上運動項目開始在大眾生活中普及,水上運動產業迎來新的發展之機。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水上運動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滿足群眾水上運動需求為導向,以資源要素優化配置、產業潛力深度挖掘為抓手,發展壯大俱樂部規模,推進產業集聚與融合,推動水上運動向市場化、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和標准化方向發展,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擴大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撐和持續動力。

  (二)基本原則

  深化改革、創新發展。強化體制機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拉動投資消費,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強行業規范化標准政策引導﹔鼓勵開展科技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市場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統籌兼顧、合理布局。整合空間資源、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引導水上運動場所按照運動項目發展規律實施建設,增強水上運動發展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優化產業布局、細化產業分工、推動企業協作,著力推動水上運動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互動,形成協同高效、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

  突出特色、激發活力。發揮公共船艇碼頭(停靠點)項目、品牌賽事活動體系等特色優勢在產業發展中的積極引導作用,充分利用互聯網等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加快水上運動產品制造和服務現代化進程。積極營造平等參與、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不斷激發水上運動產業發展的潛力和活力。

  立足民生,服務惠民。以滿足人民群眾健身休閑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根據“健康中國”系統工程的要求,把握水上運動產業發展新方向、結合區域文化特點、加大宣傳力度、擴大社會影響,保証人民享有綠色、安全、方便的水上運動產品和休閑服務。

  (三)發展目標

  基本形成組織機構完善、管理制度健全、俱樂部布局合理、產業帶動明顯、賽事活動成熟、群眾基礎堅實的水上運動健身休閑環境。實現水上運動產業繼承創新發展、統籌協調發展、生態綠色發展、包容開放發展和人民共享發展的新局面,成為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的堅實力量。

  ——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打通水上運動產業發展壁壘,探索特色水上產業集聚區構建、運作模式,實現規模化產業發展。到2020年,水上運動產業總規模達到3000億元。

  ——市場主體進一步壯大。涌現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和大批富有創新活力的中小企業、社會組織,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水上運動俱樂部。進一步消除水上運動俱樂部經營壁壘,規范行業准入、從業人員資質考核等,推動水上運動俱樂部的健康發展。到2020年,水上運動俱樂部達到1000個,全國水上(海上)國民休閑運動中心達到10個。

  ——產業基礎進一步夯實。水上運動場地基礎設施供給明顯增加,公共運動船艇碼頭建設效果顯著,水上運動全民活動網絡基本建立,水上運動觀賞性競賽表演平台發揮效用。

  ——產業環境進一步優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深入推進,相關法規、標准、政策措施進一步健全,市場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市場競爭秩序和消費環境明顯改善。

  ——水上運動裝備供給體系進一步完善。以滿足水上運動需求為導向,立足自主發展,結合引進消化創新,不斷提高水上運動的裝備質量,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精、特、新”水上運動裝備(器具)制造企業和品牌產品,進一步完善水上運動裝備研發、制造、配套及服務體系,實現既滿足專業化水上運動、又能滿足人民群眾消費需求的供給目標。

  三、主要任務

   (一)加強運動設施建設

  完善水上運動基礎設施網絡。加強水上運動基礎設施的建設,做好水上運動基礎設施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水利規劃、水功能區劃、海洋功能區劃、村鎮規劃的銜接。科學規劃水上運動設施空間布局,適當增加水上運動設施用地和配套設施配建比例。結合水上運動特點和運動大眾需求,以帆船、賽艇、皮劃艇項目為引領,改造一批國家級水上運動訓練基地,開發大眾服務市場,豐富基地服務供給,構建基地型船艇碼頭服務網絡。在保障防洪安全、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公園水域、江河、湖海等區域,重點建設一批便民利民的水上運動設施。

  推動運動船艇碼頭建設。根據船艇碼頭建設需求,結合旅游、文化等行業的需要,建立船艇碼頭分類分級建設標准體系。根據區域經濟條件、招商引資程度、項目籌資難易等因素,實行“公共船艇碼頭(停靠點)”、“配有一定量商業服務設施碼頭”、“集旅游服務、運動娛樂、商業會展於一體綜合型碼頭”的三級建設模式,並與全民健身場地工程和健康養老服務工程統籌建設。積極推動示范城市的公共船艇碼頭(停靠點)建設,注重環境污染防治、符合防洪要求和水域岸線管控要求、避開重要飲水源地和自然保護區。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引導社會力量建設運營運動船艇碼頭。

  專欄1 推動運動船艇碼頭建設

  推進水上運動公共船艇碼頭(停靠點)試點,加速碼頭水上運動的發展,創新公共船艇碼頭(停靠點)的社會組織管理和運營,基本形成現代水上運動體系。激發公共船艇碼頭(停靠點)活力,推行公共船艇碼頭(停靠點)設計、建設、運營管理一體化模式,將辦賽需求與賽后綜合利用有機結合。

  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東海沿海、西南沿海有條件的城市列為公共船艇碼頭(停靠點)示范城市,先行規劃布局建設公共船艇碼頭(停靠點),每個示范城市至少建設1個公共船艇碼頭(停靠點),同時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配套建設相應的碼頭綜合服務功能。在此基礎上,通過推動、扶持、推廣,在全國范圍內初步形成10個左右國家級水上(海上)國民休閑運動中心。

  盤活現有水上資源。盤活水上設施資源,推廣管辦分離、公建民營等運營管理模式。鼓勵對城市現有船艇碼頭、漁業碼頭等各類碼頭進行梳理,結合港區功能調整,制定相應政策促進對公眾開放。

  (二)豐富賽事活動供給

  完善水上運動賽事體系。積極鼓勵地方政府、運動協會、俱樂部聯盟等組織針對運動愛好者開發不同級別、不同類型的賽事活動。推動業余俱樂部聯賽常態化,注重與職業等級賽事的有機銜接,逐步實現競賽結構的科學化。大力開發水上競賽藝術表演活動、運動體驗活動和定制主題節慶活動,營造廣泛參與的社會氛圍。

  打造水上運動品牌賽事。逐步建立以全國水上運動錦標賽、全國水上運動冠軍賽、全國青年水上運動錦標賽、全國青少年水上運動錦標賽及區域性水上運動比賽、省市級水上運動比賽等為架構的競賽體系。積極實施水上運動精品賽事提升計劃,打造一批具有國家影響力、國際知名品牌的賽事活動,形成“重點賽事”、“一項一品賽事”和“潛力拓展賽事”協同推進的良好局面。

  專欄2 豐富賽事供給

  基本建立體系完整的水上運動賽事框架,提升水上運動品牌賽事國際、國內的影響力,推動國際運動員參賽頻次的增加,促進場均觀賽人次逐年遞增。

  重點賽事:

  *中國杯帆船賽

  *賽艇中國杯

  *中國摩托艇聯賽

  “一項一品”賽事:

  *帆船:環海南島大帆船賽(專業級)

  內湖帆船聯賽(非專業級)

  *賽艇:國際名校賽艇挑戰賽(專業級)

  中國賽艇聯賽(非專業級)

  *皮劃艇:皮劃艇馬拉鬆賽(專業級、非專業級)

  *極限:全國極限運動聯賽(專業級)

  全國漂流聯賽(非專業級)

  *摩托艇:F4摩托艇聯賽(專業級)

  水上摩托大獎賽(非專業級)

  潛力拓展賽事:

  在繼續辦好中美滑水對抗賽、國際沖浪賽、國際漂流大賽、上海世界極限運動會等賽事的前提下,鼓勵和引導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創新賽事,為水上運動賽事的不斷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三)培育多元主體

  繁榮水上運動企業主體。通過多種方式,引導企業開發經營水上運動。扶持壯大一批有自主品牌、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的特色水上運動俱樂部。支持水上運動企業在產品開發、外觀設計、產品包裝、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創新,積極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

  推進水上運動社會組織發展。分類有序推進水上運動社團、行業協會、自發性水上運動組織等體育社會組織發展。按照市場化、社會化的改革方向,加快水上運動主管部門與行業協會脫鉤,推動水上運動行業協會依法獨立運行。加強水上運動各單項協會指導、組織和傳播功能。鼓勵水上運動社會組織發展,積極培育多形式、多層次水上運動協會,引導各級各類協會提供相適應的公共服務與產品。

  (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建立專業運動員良性發展機制。完善水上項目專業運動員管理體制,創新人才培養、評價、發現、選拔、任用、流動、配置、激勵機制,營造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專業運動員人才制度。拓寬退役運動員發展空間,打通向教練員、裁判員、社會體育指導員、企事業單位、運動協會及休閑健身俱樂部管理人員的轉崗就業渠道。

  全面提升水上運動教育質量。構建體系完備的水上運動教育體系,推動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有效銜接。加強水上運動項目學科建設,協調教育部門制定完善有利於水上運動人才培養的教育政策,建立學校教育和實踐鍛煉相結合的開放式培養體系。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水上運動人才的新機制。按照統一標准和區域分布,規劃建設全國體育旅游示范基地,鼓勵社會力量建設旅游教育培訓基地。

  專欄3 加強水上運動教育培訓

  以水上運動協會、體育院校為主體,以帆船、賽艇、摩托艇、滑水、潛水、極限漂流協會為依托,充分利用全國體育教育資源,通過水上項目的試點實踐,推動水上運動進校園,探索建設水上運動項目專項學院,逐漸將水上運動其他項目納入運動學院體系。

  主要培養運動競技型、運動經濟型、運動管理型、運動生理型、運動培訓型、賽事運作型、運動保險型、職業經理人等人才,為水上健身休閑運動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儲備力量。

  開展水上運動各類培訓教材的編制,為水上運動發展提供科學化理論依據,以更好地指導運動實踐。

  加強水上運動人才的國際培養與合作。加強與國外水上運動高水平國家、地區、院校、科研機構以及企業的合作,加強訓練教學、運動培訓等方面科學研究,推動水上競技人才的國際化培養。建設海外水上運動高層次人才信息庫和人才需求信息發布平台,有序引進促進水上運動發展的各類型海外人才。積極支持和推薦優秀人才到國際水上運動組織任職。推進水上運動技術人才職業資格國際、地區間互認。

  (五)提升產業能級

  調整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水上運動服務業、制造業及相關產業結構,推動水上運動服務業、制造業和其他健身休閑業融合發展。支持打造一批優秀水上運動俱樂部、優秀企業和品牌賽事。聚焦發展水上運動裝備制造的研發、設計、銷售等高端環節,提高自主研發生產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水上裝備知名品牌。

  專欄4推動水上運動裝備升級

  鼓勵龍頭企業建立和健全研發機構,掌握水上運動裝備指導的核心技術,制定水上休閑裝備制造業的技術水平和環保標准,幫助供應鏈上的配套廠商提升技術水平,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共贏,從而整體提升水上運動裝備制造產業,並推動整個運動休閑產業集群和產業鏈條的發展,大力發展水上運動船隻、潛水用品、沖浪滑水裝備、水上娛樂設施、水上安全及救生用品、水上休閑裝備等水上運動產品,為水上運動裝備“中國制造”升級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主品牌制造探索出一條新的道路。

  完善空間布局。立足“海上絲綢之路”規劃部署,加強沿海城市水上運動資源的整合,探索水上運動項目從“濱海”向“濱江”發展的合理途徑。根據濱海、湖泊水庫、城市水系分布特點,點線結合,打造具有示范效應的水上運動綜合休閑發展帶,形成具有影響力、高端服務力的跨界融合集聚區。

  推動“互聯網+”融合發展。大力支持水上運動與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概念等前沿科學手段的融合,打造物聯網與水上運動互動的交流平台,為實現水上運動可持續發展和水上運動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六)引導水上運動消費

  營造濃厚的水上運動文化氛圍。鼓勵具備條件的城市、企業、學校、俱樂部、旅游景區有序開展水上運動主題文化活動,建設好協會官方宣傳網站,積極與門戶網站和電視台開展宣傳合作,推出水上運動文化專題節目,傳播游艇文化、帆船帆板文化、賽艇文化等項目文化。鼓勵和引導地方水上運動協會和各類水上運動俱樂部開展水上運動進社區等主題宣傳活動,積極推動高校組建水上運動隊,進一步普及和推廣水上運動。

  擴大消費人群。以創新意識和責任意識破解體制和機制上的難點,准確把握水上運動消費者的消費心理、習慣、能力,著力創造各地擴大水上消費的條件,關注新興業態和高科技手段,有效探索試點經驗,不斷整合資源、創新工作思路。

  四、保障措施

  (一)加快改革創新。推動水上運動主管部門改革,強化水上運動主管部門對水上運動產業的統籌協調、公共服務、市場監管和安全監管職能。深入貫徹“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的原則,建立以水上運動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履行安全監管責任,相關企業全面落實安全主體責任,休閑運動個人全面參與的安全管理體制。全面督查水上運動休閑領域“放管服”政策落地,強化政策執行,以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戰略為抓手,促進水上運動休閑產業發展。突出創新驅動,在跨界融合發展中推動水上運動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投融資機制創新,整合水上運動資源,引導水上運動產業集聚集群發展。

  (二)完善政策體系。推進水上運動產業在水上運動資源保護、水域使用管理、場館建設、體育船艇登記管理、市場管理、從業規范和消費者人身安全保障等方面法規及其實施細則的制定,加快形成較為完備的水上運動政策法規體系。各級政府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中合理安排水上運動產業發展用地。加大金融對公共船艇碼頭(停靠點)建設、水上運動產品和裝備制造的支持。切實落實現行國家支持體育產業發展的規劃布局、稅費、價格、土地政策。研究制定水上運動領域政府購買服務相關指導性目錄,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三)加強行業管理。結合水上運動服務、生產經營特點和實際,加快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的水上運動產業統計指標體系和科學有效的監測評估體系,開發統計軟件,適時發布相關信息。積極倡導運用信息化等多種手段,針對客流量較大的船艇碼頭、水上運動休閑俱樂部等,做好日常水上運動休閑活動的登記備案、進場人數統計和滿意度調查工作,通過報刊、網站等媒體,定期向社會公開統計與評估結果。建立水上運動市場信用體系,實行警示名單和“紅黑榜”制度。制定完善水上運動船艇碼頭分類分級建設標准、公共船艇碼頭(停靠點)建設標准、水上運動健身俱樂部准入標准,全面推動行業管理標准體系的建設。

  專欄5加快水上運動標准化

  開展各類技術標准制定和完善工作。推進各水上運動項目協會制定和完善運動項目各類技術標准,為技術服務型無形資產開發提供關鍵支撐。項目協會標准化制定重點針對人員培訓標准、場地設施標准、賽事活動技術標准、項目運營安全標准等,積極調配各類資源力量,力爭2至3年完成各項目的標准體系的建設,為項目走向社會、進入市場提供必要的端口。

  研究制定面向項目愛好者的(非專業)標准。推出針對水上健身休閑運動項目愛好者的業余運動指導標准和業余技術等級頒授標准,以進一步調動項目愛好者的積極性,開拓項目培訓市場,搞活業余賽事和活動市場。

  (四)完善安全救援體系。深入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按照“誰管理,誰負責”的原則,落實水上運動安全責任主體。建立在地方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由水上搜救機構負責組織、協調、指揮應急救援行動的應急反應機制。地方政府負責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和應急救援設備的配備及使用管理。開展水域安全評估,合理配置完善圍欄、安全警示標識、救生梯、救生圈(繩、杆)、救生扶(抓)手、水深標尺、警示燈具等安全設施,推行“救生艙”系統,在醒目位置標明使用方法、救生電話、救助常識。逐步建立安全防護設施和救助設施檢查、修理、更換制度。制定完善的應急預案,健全應急措施,組織專業水上救援隊伍,鼓勵組建水上救援志願者隊伍,強化應急培訓、演練等日常管理,合理布設救援站點和救生船艇等專業救援設施設備。創新執法監管手段,綜合運用巡邏監管,視頻監管等多種手段提升水上運動安全綜合監管效能。

  (五)強化組織領導。充分認識水上運動在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經濟結構調整中的重要性,著力構建水上運動綜合性產業綜合抓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多部門在推動水上運動產業發展的職能作用,明確職責分工,加強部門間的協調與對接,有效整合部門、地方、行業的要素資源,落實政策措施,確保規劃的順利實施。

(責編:趙欣悅、楊磊)

网址:水上運動產業發展規劃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5055

相关内容

立足數字技術融合 提升我國產業基礎能力
科技推動產業新生態 飛飛健身引領智慧新生活
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如何運用數字技術提升治理效能
以數字技術促進新型文化業態發展(人民時評)
成都市文化館新館:打造文藝范的解憂雜貨鋪
天美藝術街區:打造城市空間復興高地
(六)環保與生活.doc
功因调整费超约附加费基本电费=契约容量.ppt
天楹环保与生活.ppt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