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发布时间:2024-12-24 08:36

体验传统染织工艺,如蓝印花布的细腻肌理 #生活知识# #生活美学# #传统手工艺美学#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国人利用蓝草的色素染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荀子,目睹绿色“蓝草”色素染色转化过程,发出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感叹。

  蓝靛染料发展成蓝染工艺技法,染出的青、蓝等色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主要颜色。北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种蓝》专门记述其技法为:“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蓝淀成矣。”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蓝淀工艺操作之记载。唐代蓝染工艺在民间十分普及,在木版漏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药斑布”,制作工艺与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基本相似。

  南通蓝印花布起源于明代中后期,由江南移民带入。明清时期,南通染织蓝印花布的作坊已经发展成为有规模的街市,明代《南通县志》记载,在染织局登记在册的手工染坊就有十九家之多。因为棉制蓝印花布,色牢质朴,深受江海人们的喜爱。随着明代棉纺织业在南通的逐步发展,促进和推动蓝靛在棉纺织品上使用,据记载明代的南通地区已有蓝靛出产,并在当地物产中作为主要的贡品上缴朝廷。植物染料蓝靛,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特殊的染色原料,清光绪《通州志》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再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之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出如皋者尤擅名”。以“州志”来记载制靛的简单过程,足以说明蓝靛在当地物产中的重要地位。因而蓝草的大量种植,为染制蓝印花布就提供了染料来源,这对于南通地区蓝印花布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明清以来,蓝印花布作为南通地区的主要家庭生活必需用品流传于整个南通地区,蓝印花布作坊遍布每个乡镇,其中影响较大的乡镇染坊有:如皋的石庄、白蒲;通州的二甲、平潮、石港、五总、骑岸、四甲;海门的三阳、三厂;启东的汇龙、近海、北兴等南通市区的作坊。民间蓝印花布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印花担”队伍的迅速发展,“印花担”走街串巷,走乡串村,只印花、刮浆,不染色,为农家提供各种形式的花版。据传,清末,南通地区“印花担”队伍还保持着近百人。这种上门提供印花便利的服务,深得农家的欢迎,因此桐油纸版作为印花版在南通一直延袭至今。目前,南通、通州、启东还有少量家庭染制作坊,传承了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蓝印花布以手纺、手织、手染的民间工艺,纯真而又朴素、鲜明而又和谐的蓝白之美闻名于世。它的纹样构成,因受到工艺的制约,所刻的花型都要受到断刀的影响,形成了蓝印花布独特的艺术风格。蓝印花布全凭人工染制而成,其图案为手工镂刻。主要用于生活用品,如被面、包袱、头巾,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又设计成为台布、壁挂、鞋帽、包袋和工艺品系列等。花型一般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人物几何图形。图案内容表达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体现了农民的审美取向,多为广大农民所熟悉和喜爱。

  南通蓝印花布一直保持着明清以来的印染技艺,其工艺制作流程如下:

  刻花版:用自裱的纸版或牛皮纸浸泡桐油晾干后裁成所需要版面的大小,将设计草图裱在花版上或将老花版替下花纹,刻版时以刀代笔,将所绘纹样刻好,并做准花纹的接版。

  刮浆:蓝印花布所刮的防染浆,用黄豆粉、石灰粉按1:0.7的比例加水调制而成。调浆时厚薄(粘稠)适中,刮浆用力均匀。然后将刮有防染浆的坯布晾干。

  染色:把刮上浆的布松开放在清水中浸泡,直至布浸湿到浆料发软后即可下缸染色。布下缸20分钟后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并不断转动布面使其靛蓝氧化还原均匀,根据面料的不同和气候变化可调整下缸和氧化的时间,一般经过6至8次反复染色。

  刮白:带有灰浆的布染好晒干后,要“吃”酸固色,经清洗后,把灰浆布绷在支架上,用家用菜刀或定制两头圆形的刮灰刀倾斜45°用力适中刮去灰浆,再进行二次“吃”酸固色,后清洗2至3次使之蓝白分明。

  传承关系及代表性人物

  明清时期南通地区手工染织业很普及,“家家都有纺织女,户户都有染布匠”的染织技艺已成为“家户习为恒业”,蓝印花布作坊遍及于每个乡镇,由解放前的各染坊的小业主→发展为公私合营的综合社→乡镇印染厂→至上世纪70年代工艺美术研究所恢复收集、整理、研究民间蓝印花布至成立集收藏、研究、创新、传承为一体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并设有明清染坊、蓝艺研究所、展示销售部以及在南通民间流传的少数家庭作坊,作为现代蓝印花布传承基地。其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男,1960年生,江苏启东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吴氏蓝印花布第五代传人。曾就读于无锡工艺学院、中央工艺美院、中央美院,17岁起专业从事蓝印花布印染刻板工作,三十年来竭尽全力保护和传承蓝印花布艺术,收集明清以来蓝印花布藏品五千余件,创新设计近千件蓝印花布纹样及饰品,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国务院文化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办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创新蓝印花布作品连续三届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设计蓝印花布系列作品三件(套)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多次被应邀走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讲授蓝印花布艺术,被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聘为“手工技艺”课程教授,作品曾在美国、日本、北京、上海、天津、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大师”。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建国以来在传统印染行业中第一位“国大师”。还有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明清染坊的员工徐亚能,男,1957年生。宋诚,男,1958年生。吴灵姝,女,1988年生。均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人。吴灵姝乃吴元新之女,吴氏蓝印花布第六代传人,已融入了传统印染的研究、创新的行列之中。

  主要价值

  蓝印花布以耐磨耐脏及透气吸汗的特性深为农家所喜爱。明末清初,人们逐渐把这种蓝草印制花布直接称为“蓝印花布”。蓝印花布历代沿袭、传承之风俗,表明蓝印花布在农家生活中所处之明显地位和广泛实用意义。其时南通地区95%的农村家庭应用自纺自织的白布印制成蓝印花布,并做成各种生活用品。

  蓝印花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至今尤为城市及白领群体所喜爱。在旧时它适用于民间的日用装饰品,可做服装、头布、被面、布兜、包袱、门帘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民间印染工艺品审美观念的提高,蓝印花布由单面印花发展成为双面印花,在印制的品种上由单色发展成复色,由印制小布发展成宽幅布,由纯棉发展成印染真丝、棉绸等多品种花布面料。

  民间蓝印花布全凭人工染制而成,其图案手工镂刻,每幅刻好的纸版如剪纸艺术,具有淳朴、粗犷、明快的风格,其艺术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夸张,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因其制作过程中受刻板时的断刀和染色时的卷动自然开裂,蓝靛随着缝隙渗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无法描绘的自然冰纹。即使出于同一个艺人之手,印出的纹样也各有差异,千变万化。

  蓝印花布的图案内容,大都在民间长期流传,表达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体现他们的审美需求,多为广大农民所熟悉和喜爱,特别能在他们思想感情上唤起共鸣。如“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主流图纹都是健康、朴实的。这些印有吉祥如意的被面、包袱、头巾、垫被单,不只日用,还有的作为压箱底之用,以寄托世世代代人的情感和希望。

  蓝印花布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作为民族传统染织艺术的延续,历千年之久,其传播面之广,用量之大,集实用和装饰为一体,是任何艺术都不能比拟;而最可贵的是,它牵动着百姓之心,民族之魂,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吉祥如意的画面是揭示心灵之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属于中国农耕文化之一脉,也是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延续和传承着这一染织文明。

网址:传统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52113

相关内容

印花布
传统手工技艺
一块蓝印花布绣出“共富路”,农村妇女让非遗“活”起来
传统布饰品制作技艺
花样生活 手工印染
编织印染,经纬之间展风采(工匠绝活·乡村工匠②)
印染废水脱色降解高级氧化技术
【创新课堂】在课上DIY!这门手工印染课带你走进民间工艺
这群年轻人,把传统非遗技艺玩出了新花样
印染废水脱色与生物强化工艺研究及应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