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一下“静”这个字,你或许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使自己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
静,从青,从争,“青”意为“蓝色”、“争”指两人抢夺一件物品。本义:松开争夺的手去看天蓝色。引申义:停下来。
现实生活里,我们对静的感受最直接最直观的来源是:
打雷、闪电、狂风、暴雨之后,自然界归于的寂静。
叮咯咙咚呛之后,舞台复归的安静。
大人物叱咤风云之后,人生的归于平静。
当然,我们普罗大众更多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我们自身内心的宁静。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一个体会:心不静,做个梦都是乱七八糟的。故,明代著名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里就说:“‘静’”一字,十二时离不了,一刻才离,便乱了。门尽日开阖,枢常静;妍媸尽日往来,镜常静;人尽日应酬,心常静。惟静也,故能张主得动,若逐动而去,应事定不分晓。便是睡时,此念不静,作个梦儿也胡乱。”
人生中需要静,生活中也应营造静的境界并学会静。静的益处甚多,譬如:
延年益寿。古贤云:静者寿,燥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燥而能养,延年。
能生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苏轼的体会是:“夫人之动,以静为主,神以静舍,心以静充,志以静宁,虑以静明,其静有道。”
在喧闹的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如果能寻找和达到一种静的境界,便是人的心灵的一次洗礼和升华。
静也有方,譬如:
妙法莲华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排除思虑,闭目安坐一会儿,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使身心安泰。
遇事不顺之时,静下心来反思一番,找找原因,调整心态,换个心情面对自己、面对别人、面对一切。
静之境界,是一种人生的修为,能让我们不断返观内心世界,在纷纷攘攘的尘世中,不断认识并超越自己,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创造人生道德的至高境界。
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做一件事,那就是:放下。放下,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之心。
“青”与“争”联合起来表示:让他们去抢夺天蓝色,而自己则扬起头来去看天空的天蓝色。陶渊明就为自己安排了一个合适的去处,那就是安居于静。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令公用最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他的人生哲理,那就是:在热闹的“人境”里也完全能够营造偏静之境,其间关键就在于“心远”。“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了。虽说我们不似陶令公那样的人物和经历,但并不妨碍我们从中悟道或借鉴:像他老人家那样的豁达通透和胸襟。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既是一种智慧的心境,更是看穿人生沉浮的一种智慧之静。静而生境,则绝虑忘忧。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天地间真情景,惟静者能题得破。善哉,静而生之境界!吾虽暂时不能但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