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古董,新时尚】抖音让非遗产业又“活”(火)了一次!

发布时间:2024-12-24 18:42

收藏古董或艺术品,以实物方式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生活乐趣# #生活质量# #文化生活# #传统文化传承#

闻叔遗油纸伞抖音走红,一条视频带货6万;

刘坤庭在抖音展示千年铜官窑与创造力,获20多万粉丝;

珐琅大师通过短视频对工艺进行细节化展示,点赞超过150万。

拥有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或多或少遭遇着不同的冲击:

传统的油纸伞逐渐被机械化生产的金属骨架布伞取代;

塑料用具大量进入人们的生活,竹制品渐渐无人问津;

3D打印机和雕刻机冲击了传统的泥塑手工技艺。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奔腾的时代,没有市场、没有被有效地传播,更面临失传的风险。而短视频的到来,为这一产业迎来了新机遇。

油纸伞手艺人登上央视

@闻叔的伞(寻古)(抖音号:1707592566)作为传统“中国风”产物的典型代表,通过抖音直播,仅中秋前后一个月就卖出了3000多把。

闻叔将自己挑选竹子、砍竹、制作伞骨、糊伞面、刷桐油等制伞的道道工序用短视频的方式,细致地呈现给观众,并用匠人独有的诚恳赢得了粉丝们的尊敬和认可。

很多非遗产品由于把大量精力放在外观上,忽略了本身的实用性。而闻叔始终认为,油纸伞以前就是实用性生活用品,应保持美观与实用性兼具。因此在台风“利奇马”的考验下,普通折叠伞都被吹得伞面变形、伞面与伞骨脱离,而闻叔做出的油纸伞仍然质量过硬。

“泥人刘”后人,陶泥窑火中传承

万万没想到原来中年人一本正经地捏泥娃娃是一件如此吸粉的事情,@铜官窑—刘坤庭(抖音号:dashi1963)在抖音上吸引了众多的粉丝。

刘坤庭并不是一位简单的搓泥人,来自铜官窑的他,是长沙铜官窑陶瓷技艺传承人,是“泥人刘”的第三代传人。刘坤庭从揉泥、拉坯再到修坯、装饰,对照每一道工序,专心致志地拿捏着。一块块粗糙单调的瓷泥,随着托盘的转动,逐渐变身为一件件独一无二、造型各异的陶坯。

看了他的视频,有网友在评论里调侃,“如果当年女蜗捏泥能有你这么好,我就不至于长成今天这样了。”

珐琅大师,重现稀世之花

在不足手指大的底胚上,用镊子调整一个个小金圈的摆放位置……@珐琅大师(奇人匠心)(抖音号:dashi908)在小视频里的每一步惊艳操作,都是需要超高耐心的精细活儿。

珐琅大师(奇人匠心) 的视频里的确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珐琅大师,对不同类型、不同工艺的珐琅创造过程进行了细节化展示。珐琅的制作繁复而困难,即使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只能依赖于手工制作。

对于只露手不露脸的神秘大师们来说,记录过程就是一种分享,也是快乐和动力。

昆曲与古琴同台、蜡染旗袍走秀、珐琅工艺揭秘、传统泥塑搬上屏幕……越老越多的非遗高赞视频在抖音陆续登场。

短视频展示了传统工艺,也让更多人爱上非遗文化,一部手机,一段视频,含蓄的匠心传承人,不靠颜值靠手艺,成功抖起了非遗文化。谁说年轻人不爱非遗?通过抖音,他们正尝试用新鲜时尚的方式打开这份文化瑰宝。

责任编辑:

网址:【老古董,新时尚】抖音让非遗产业又“活”(火)了一次!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55104

相关内容

探寻非遗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让古老艺术“焕新”?
广西手艺人让非遗“活”起来
古董古玩碎了破了坏了别急无痕修复化遗憾为新的生命
非遗文化融入烟火生活
时代面孔|姚兰:非遗生活美学不是“花架子”
非遗文化如何在现代时尚中重焕生机?
擦亮“古董铺子”,再展时代芳华
又多了一座网红城市?抖音“城市烟火市集”洛阳站温情收官
工业遗产:保住并“活”化活化石
古董与时尚的碰撞:如何将古董融入现代生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