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非遗人⑥

发布时间:2024-12-24 18:42

都市慢生活鼓励人们建立深层的人际关系,而非浅尝辄止的社交。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慢生活艺术# #都市慢生活#

大象新闻记者 邱延波

编者按: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在河南,在郑州,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但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和内在文化基因。非遗,诞生于农耕文明。随着城镇化的突飞猛进,部分非遗正在失去传承的空间。在不可逆的城镇化过程中,这些非遗的现状如何?它们如何应对、适应这个过程?在城镇化的必然中,这些非遗人也自然将成为都市人。非遗人如何让非遗在都市中生存、发展,非遗人如何与都市完美融合,从而让非遗真正扎根下来,焕发新的生命?

为此,大象新闻联合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梳理郑州非遗人,推出系列报道“都市非遗人”,揭秘都市非遗人的现状,困境,所面临的机遇,以及好的实践案例,着眼于今后的传承弘扬,为非遗发声,为文化续脉。

中国是陶瓷的国度,瓷器精美实用,但致命的缺点就是易碎。为了挽救打碎的瓷器,锔瓷应运而生,这项流传了至少上千年的传统技艺一度濒临消失。然而,承平之世,茶风兴起,锔瓷重新找到了生存空间。借助短视频的风潮,这项传统技艺像插上了翅膀,反而飞得更远、更高了……

鸡蛋壳上打“补丁”,传统技艺显神奇

3月5日,匠仁堂,耿建华拿出一个破裂的鸡蛋壳。鸡蛋壳用铁丝擎着,可以清晰地看到蛋壳裂缝上打着“补丁”。

“用的也是锔钉,只是说它非常薄,锔的时候要非常小心。”耿建华说,把破裂的蛋壳锔好不漏水还不算啥,他还能把破裂的灯泡锔好。但是,并不是谁都能夸这个海口,“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话说的正是锔瓷。

锔瓷的历史有多长,无法考证。但是,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陶罐、陶盆上,破损的陶器裂缝旁边,就有钻孔,这种古代陶器修复工艺,也许就是锔瓷的前身。“那个时候没有锔钉,古人应该用的是骨针。”耿建华猜测道。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明确画着锔瓷艺人锔瓷做活儿的情景,这表明锔瓷在宋代已经非常普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锔瓷匠人走街串巷的过程中,一件件破碎的瓷器,在敲敲打打、缝缝补补之间,又被赋予了第二次生命,散发出独有的残缺美。

到了清代,这种残缺美被刻意制造。有些达官贵人、八旗子弟,故意把黄豆装入器物加上水,利用种子生长的原理把器物撑破,然后再让锔匠修复。当然,这种修复用的材料更讲究,修复得也更精美。有别于传统走街串巷修水缸、大碗的粗活,这种专为贵族服务的锔瓷叫细活,又叫秀活,更具艺术气息。

“锔瓷从被动修复到主动作秀,其实是一次艺术创造,也是人们的一种审美需要。”耿建华说,锔瓷分化出秀活,为古董行业提供了服务,让一些破碎的古董“起死回生”,也为今天锔瓷技艺“起死回生”打下了基础——今天的锔瓷主要是修复精美的茶具,耍的是秀活,是细活。

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连接,老手艺借修复茶具回归社会

“非遗,要与现代生活相连接,这样才能生存、发展。”耿建华说,他们家祖上靠锔瓷谋生,然而,这项传统手艺险些失传。锔瓷,在过去与生活一直连接着。物质贫乏的时代,人们惜物爱物,瓷器碎了之后舍不得扔,等着锔瓷匠人来了,锔一下继续用。后来,因为社会发展,瓷器越来越普遍,简单易得,价格低廉,碎了就再买新的,不再需要锔瓷,这种手艺就慢慢远离了生活,淡出人们的视线。

传统的锔瓷手艺,怎样才能与现代生活相连接?锔瓷艺人发现了一个媒介:茶具。茶具把这一即将失传的手艺重新拉回现代社会。

承平之世,生活富足,很多人喜欢喝茶。当一件精美的茶具不小心打碎,瓷碎的同时,品茶人的心也碎了。“喝茶的人,很多是有情怀的,他们十分珍爱自己的东西,总想让自己的心爱之物起死回生。锔瓷,实现了他们的心愿。”耿建华说,他有一个客户,茶具其实并不贵,只有百十元,不小心摔碎了之后,念念不忘,割舍不下,非要让耿建华修一修。价值百十元的茶具,修一修花费1800元,但是,客户非常高兴。修的是物,补的是情,这是一种情怀,一种念想。喝茶的人,有时候不在乎花多少钱,在乎的是心爱之物失而复得。

就这样,锔瓷手艺在茶道中复活了,回归到现代社会。

尝过人情冷暖,顿悟生活真谛

耿建华并不是一开始就专职从事锔瓷的。他曾经在工地上做项目。“工地上,你想想,天天喝酒。酒桌上朋友太多了,喝酒时都是豪言壮语,说起来个个义薄云天,两肋插刀。”耿建华说,2014年,他做一个项目赔了,这才发现自己有钱时的朋友,那些酒桌上的朋友,没有一个愿意帮忙。人情冷暖尝过,耿建华感叹世态炎凉,为此还抑郁了两个月。

”有一次,无意中看了一个节目,大国工匠,里面有修复瓷器的,给了我很大启发。“耿建华说,他家祖上就是锔瓷的,自己又会,为啥不把这门手艺继承下来?再加上他从小喜欢绘画,上学时学的雕塑雕刻专业,对玉石雕刻、珠宝设计都有涉猎,把这些与锔瓷相结合,不是更好吗?耿建华说,那一刻他“顿悟”了,决定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祖传的手艺相结合,在锔瓷这一行好好干。

耿建华开始琢磨,在创作中把一些美妙的图画和汉字融入到锔瓷中去,不仅让破碎的瓷器重生,甚至比原来还要美。

饕餮纹和中山篆是耿建华在锔瓷中常用的元素。饕餮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加以想象而形成的。饕餮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在古代就经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中山篆是古中山国的文字,这种文字结构修长俏美,刀笔劲健挺拔,典雅秀逸,姿态绮丽。还有辅首,也是耿建华常用的一个题材。辅首是安装在大门上衔门环的一种底座,是中国传统的大门装饰。王府宫殿大门上的辅首,形象多为虎、螭、龟、蛇,寓意星宿守门。中国在春秋时代便已使用辅首,至今已逾2000年。耿建华把辅首这一形象用在了锔瓷上,经常在瓷器破损处镶以辅首,不仅看不出破损,而且更加美观。

“我选辅首和中山篆作为题材,就是想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的锔瓷技艺相结合,让它们更好地传承下来,发扬光大。”耿建华说。

一把壶800元两年无人问,锔过之后有人花2800元“抢”走

耿建华的工作室里曾经进过一把茶壶,本来是准备卖给经常来这里修复茶具的爱茶人士的,标价800元,但是,放了两年也无人问津。

有一次,耿建华拿这把壶的时候手没拿稳,壶盖掉了下来,摔破了一点。这可怎么办?

耿建华用自己的手艺轻松把壶盖补好了。但是,这样一来,壶盖与壶身风格却不一样了,怎么看怎么别扭。于是,耿建华在壶里装上黄豆,泡上水。黄豆吃水后发胀,慢慢把壶身撑破了。耿建华再把破了壶锔起来。修复之后,这把壶有了一种别致的美。

耿建华把这把锔过的壶放到朋友圈里,很多朋友都留言说壶做得非常漂亮,愿意高价购买。甚至,大家开始在下面留言竞价。20分钟后,有人出价2800元“抢”走了这把壶。这,就是锔瓷的魅力。

小视频拉来95%的客户,接单已排到半年后

1981年出生的耿建华,跟得上互联网的潮流。他把自己平时锔瓷的工作情况拍成小视频,在各个平台上播放。很多网友看到后,感到不可思议,原本破碎的瓷器看起来已经毫无价值,没想到在耿建华手里像浴火重生一样,比以前更漂亮。

网友们在视频后边留言,私信他,希望耿建华能给他们的心爱之物锔一锔。2018年9月,耿建华拍了一个小视频,非常火爆,一下子让他的粉丝涨了2万多。这些粉丝,给耿建华的生意起到了很大帮助。耿建华的单子,95%都来自短视频,其中90%都是修复茶具。

耿建华总结了一下,看完视频找他修补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贵重的器物,破损后需要修复;第二种是手上的器物虽然是几十块钱或者两三百块钱买的,但用得久了有感情了,破了之后想修复,即便花千元也不在乎;第三种是觉得原来的器物不够好看,就直接把完整器物寄过来,让他用黄豆把器物撑破,撑破之后再锔好。这种情况不是太多,一年大概有四五例。

“现在不敢接太多单子,都排到半年后了。接了做不了,客户就会有意见。”耿建华说,他现在接单子,先告诉对方,需要很长时间等待,大多数需要等半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客户愿意等了,他才接单。

有一次,一个客户让耿建华修器物,结果等了快一年还没修好,生气了,打电话质问耿建华,必须让他有个交待,否则,就算修好了也要起诉他。耿建华说:“我要修就要修得比原来更美,我的作品必须让我满意才行,过不了我这一关,我没法给你交待。”后来,作品完成了,客户惊讶得不行,再也不说起诉的事了,“你的作品打动了我,你的工艺等得值。”

 2020年,耿建华的锔瓷技艺被郑州市金水区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被评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徒弟遍布全国40多个城市,过半有自己的工作室

耿建华在各个平台上发布的锔瓷视频,还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徒。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到耿建华的匠仁堂,学习锔瓷技艺。截至目前,耿建华有徒弟81人,遍布全国40多个城市,这些徒弟中,60%的人开有自己的工作室。徒弟有男有女,女性比例占40%。耿建华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武汉的女徒弟,北师大美术系毕业的,有灵气,有创造性,跟着耿建华学了两次,第一次学了一个月,第二次学了半个月。学成后回武汉开了自己的工作室,现在在圈内已经小有名气。

有了这些徒弟,锔瓷这项传统技艺不愁后继无人。

“锔瓷技艺为有理想、热爱艺术的青年提供就业和学习的平台,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就凭这一点,锔瓷这项非遗就值得传承下去。”

专家点评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非遗理论部主任葛磊:

耿建华的案例给我们的非遗人许多启发。

一、非遗是一个不断再创造的过程。非遗不是文物,也不是“活着的文物”,它像一条河流一样,不断地奔涌向前,是世代相传、并不断再创造的文化遗产。耿建华在传统锔瓷技艺基础上,加入金属錾刻、珠宝镶嵌等技术,同时服务茶器这片“蓝海”,正是体现了非遗的变化性和创造性。

二、非遗要找到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当前茶生活的兴起,对于茶具的功能性和审美性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锔瓷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其作用于瓷器,不仅仅是实用功能层面的修补,通过高超的技艺,也是对瓷器艺术审美上的一种升华,自然和现代生活有了连接,和现代人有了共同的话语。

三、非遗要成为新媒体的“深度使用者”。当前许多非遗也通过新媒体进行一些传播活动,但多数都停留在比较浅的普及介绍上,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没有带来实际的收益。耿建华擅长短视频拍摄和制作,他长期坚持发布制作精美的锔瓷短视频,不仅扩大了影响,还成为招收徒弟、学员的主要渠道,也成为了事业蒸蒸日上的重要助力,新媒体不仅是传播渠道,也是传承渠道。

网址:都市非遗人⑥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55105

相关内容

活力非遗,回归城市与人的生活美学
浙江省非遗传承薪火行动启动 在“奇市妙享”中体验非遗
非遗+美食=
非遗+美食=______
非遗+电商=“非遗购物节” 多家网络平台帮传承人拓展“朋友圈”
广西手艺人让非遗“活”起来
慢享非遗新生活美学 诗意成都等你来耍
非遗铁锅烹出美味人生
非遗+影视=爆款密码?
漳州非遗:努力俘获年轻人的心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