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让文化遗产活态延续
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如传统技艺、民俗活动,是文化延续的重要方式。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文化遗产#
三百余位专家学者会聚金陵共话“文化遗产融合保护与发展”
融入生活,让文化遗产活态延续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朱彦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无比深厚的文化遗产。围绕“文化遗产融合保护与发展”这一主题,近日,来自文化、建筑、文物、高校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及全国各地的300余名代表会集古都金陵,参加第三届中国文化遗产(南京)大会,展开交流研讨。
挖掘文物价值,让公众积极参与
“从对文物的认知,我们可以看出,从最早的古董、古物,到大家比较熟悉的文物,再到今天所说的文化遗产,整个过程其实不仅仅是名字的变化。”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沈阳在第三届中国文化遗产(南京)大会上带来了主旨演讲《科学保护与有效利用》。
沈阳从事文物建筑保护、文物保护规划工作30多年,曾经主持天水伏羲庙、泉州开元寺等十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和保护设计,参与编写了《美学百科全书》《宣南鸿雪图志》《东华图志》等多部专业著作。他认为,如今我们对于文物的保护已经远远不只是一个本体维修的问题,更多的是关注价值的认知和传承。“我们最初对古建筑的维修以抢救为主,当时不塌不漏是一个基本要求,但是今天,我们的保护观念和方法都有了明显改进,从最早、最简单、最基础的测绘方式到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以及无人机航拍的应用,包括我们在保护中更多科技方法、手段的引入,都使文物保护工作有了明显提升。”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也有一些不太正确的方法,需要进行反思或者调整。沈阳说自己现在做项目胆子越来越小,“最早的时候,可能修一个古建筑,一个设计师可以承担所有内容。但到了今天,彩画、壁画、木质文物等方面保护,可以分出很多更细的专项,它的科学性、专业性都明显提升,我们要更加谨慎和细致。”
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去“说话”,是如今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之一。“要想让一个文物‘活’起来,就得让普通人都能看明白。”沈阳举例说,现在一些遗址保护,连专业人士到了现场以后都什么也看不出来,不要说让其他人感兴趣了,“文物保护一定要亲民,就是让普通人能够更多地去参与、去接触文物。当然这个过程不是说我们可以把文物放开了随便让游客去攀爬,而是要让大家能够更多地融入文物的环境中,对于文物的认知能够有更多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更多的手段让公众去参与文物的创作、保护和展示利用这个过程中去。”
在这方面,北京的鼓楼做出了有益探索。“北京的鼓楼在中轴线上,之前几十年一直是不温不火,但是从去年的秋天开始突然火起来了,为什么呢?就是借用了一些现代的数字手段吸引公众,特别是年轻人非常愿意来,成了一个著名的打卡地。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其实鼓楼还是那个鼓楼,展览的面积就600平方米,但是它能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觉得这是我们大家可以去借鉴思考的。”沈阳认为,“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一方面要适应突飞猛进的社会变革,同时也要坚守文物保护的底线。文物保护利用的原则应该是‘功夫在诗外’,不要只把眼睛紧盯着文物本身,而是想想如何把文物的价值挖掘出来,用更多的手段去把它展示出来。”
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非遗保护需要“再创造”
“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角度来讲,保护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专门’保护。”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副主任郑长铃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音乐、音乐文献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在他看来,“广大民众习得文化、涵养修为,形成良风善俗延续,天下康泰平和发展,这是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目的。个体在文化习得和生命历程当中去践行去修正,使非物质文化在民众的生产生活中活态延续且不断延续。”
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说过,“传统是在不断阐释中存在的,经过阐释的传统才是有生命力的传统。”郑长铃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有当代人的阐释,否则就会变成“死”的。在这方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元新做出了积极探索。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评价说:“幸有吴元新先生,他出于一种文化自觉和二十多年来一贯和执着的担当精神,挽留了一批巨量的蓝印花布遗存,并脚踏实地进行科学整理和原生态的手工传承。我们需要有吴元新这样的一些人,有这样的文化事业,有这样的文化眼光,有这样的奉献精神,有这样的责任感,站出来守望我们的文化、弘扬我们的文化。”郑长铃认为,吴元新如果没有不断地再创造,蓝印花布就不会拥有今天这么好的市场。
“非物质遗产保护应该彻彻底底地回到人民生活中去。”郑长铃说,非遗保护应该以民众为主体,从民众生产生活入手。“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脱离了民众的生产生活,那么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养在鱼缸里的鱼和放在博物馆里的物,所以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他认为,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方面要强调不断再创造,另一方面要面对现实,实现合理利用。“非遗保护不仅仅是工作者、持有者、研究者的事,也是每个公民都应该认真去对待的事情。我们应该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提升我们对文化的认识,重新去阐释文化、阐释非遗,多维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并完善相关理论,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保护好江南水乡风貌
保护好江南文化性格
长江是母亲河,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在第三届中国文化遗产(南京)大会上进行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视野下江南文脉的起源、保护、发展》主旨演讲。
“世界文明古国都有一条神奇的北纬30度线,长江下游文明就在这条线上。”龚良认为,长江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体现在文明、生态、创新、交流和生活等方面。“大概在宋代以前,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一样大,在宋代以后,长江文明要大于黄河文明。”龚良建议,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古代文明传承、自然生态保护、时代创新发展、对外交流交往、构建美好家园。
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南文脉的起源、保护、发展是重要课题。“其实江南最早的时候并不是指现在长江下游的江南。在汉代的时候,离长安最近的武汉南边是江南。一直到六朝,江南这个概念的核心区域才移到了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南边。”为什么最后的江南集中到今天长江下游的南边?“因为有了大运河的加持。”龚良说,自然生态加上祖先创造有了长江文明,有了大运河的加持以后,江南成为大运河永远的一端,江南的美好生活由此绵延。
如何传承和保护江南文脉?龚良提出,首先要保护好古遗址、古建筑,并建设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保护古建筑不是为了保护房子,而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要把这种建筑的形象留在今天的生活当中。”龚良表示,既要保护好江南水乡风貌的特征,同时也要保护好江南的文化性格。龚良以一个小故事为例,生动幽默地展现了江南人的文化性格。“江南人叫‘着急在前,坦然在后’,比如说,河里两条船要撞了,江南的船家急坏了,说‘坏了,要撞了,急死了’。等到真的‘啪’一撞,他们会说‘现在好了,没问题了’。这就是江南人的性格,也是江南的文化性格。”
龚良希望,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同时,要保护江南整体的文化概念,保护江南文脉。
本组图片由视觉中国供图
网址:融入生活,让文化遗产活态延续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55267
相关内容
融入生活 让文化遗产活态延续让文化遗产融入时代,走进生活
非遗文化融入烟火生活
让更多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化磁力 让工业遗产走进生活
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赓续绵延
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注入生机
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意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