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要闻动态 世界城市日
关注城市新闻: 了解城市建设动态和热点事件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城市生活新鲜事# #城市日常新鲜事#
“青年领航——共建气候适应型城市”学术研讨会在威海举办
10月26日下午,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的指导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结合本年度世界城市日主题“青年引领气候行动”(Youth Leading Climate and Local Action for Cities)举办了主题为“青年领航:共建气候适应型城市”专题学术研讨会(Youth Leading Development:Construction of Climate Adaptability City)。与会嘉宾就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经验、案例与机遇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01
开场介绍 Opening Remarks
主持丨郑德高
ZHENG Degao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Vice President, CAUPD
郑德高在主持中指出,本次会议一方面重点聚焦和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新城市议程》,积极倡导运用低碳韧性智慧等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推动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和住区建设。另一方面,本次会议也聚焦年轻人作用,从全球“新生代”和“年轻人”的维度,激发青年有所作为,实现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02
领导致辞 Leaders’ Remarks
致辞丨王凯(线上)
WANG Kai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President of CAUPD, National Engineering Survey and Design Master
王凯院长在致辞中指出,今年,世界城市日的大会主题是:“青年引领气候行动:为城市而行”。今天,中规院专题研讨会的主题是:“青年领航——共建气候适应型城市”,这两个主题一脉相承、上下呼应。主要有两点含义,一方面我们不但要强调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另一方面,青年始终作为改变世界最积极蓬勃的力量,要倡导全球的年轻人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进来,持续发力,有所作为,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王凯院长谈到,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而“减缓和适应”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不断加强对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风险识别与管理。错综复杂的大量工作更需要加强各部门的协同联动,形成合力。中规院多年以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领导下,一直积极推动开展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与适应气候变化相关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一是强调顺应发展规律,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不断转变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理念和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二是重点研究各类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发展,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城市生命线工程实时监测、风险感知与应急处置能力。三是通过智库建设,参与政策制定,进一步促进和激发社会共同治理的内生动力等。王凯院长最后指出,青年力量在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必不可少。希望大家团结一致,携手同行,积极推动全球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与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致辞丨张振山(线上)
ZHANG Zhenshan
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
Director of UN-Habitat China Programme
张振山主任在致辞中指出,最近几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连续显示,每一年的温室气体浓度、海平面上升、海洋热量和海洋酸化四项关键气候变化指标不断创下了新的记录。实现城市的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唯一的选择。张振山主任提出,目前共建气候适应型城市有以下几点共识。一是塑造低碳的城市形态,通过城市规划实现紧凑、高效、混合用途和功能平衡,为公众创造和维护更多优质、方便、实用且绿色的公共空间;二是实现高效的资源使用,流程管理和技术升级并重,追求产业共生和循环经济;三是形成包容的城市治理,通过信息透明、公众参与和多方治理来培育低碳社区,建立明确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环境门槛和评估机制,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张振山主任最后提出希望,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各界应进一步开展合作,尤其是全球的年轻人要有所作为,要携起手来持续不断,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未来而不懈努力。03
主旨报告 Keynote Speeches
武廷海
WU Tinghai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Dean of the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迈向未来的气候适应型城市》
Moving towards climate adaptive cities of the future报告指出,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需要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实现城市的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未来的气候适应型城市,是信息技术与数据驱动的智慧城市体系,需要以信息技术推动未来城市的气候适应建设,推动城市多系统的信息融合与知识交流。需要开展气候适应的全生命周期行动,建立未来城市气候适应全生命周期技术体系,基于古代防洪经验采取因地制宜的整体解决方案,增强城市自然系统的适应性,提升基于自然解决方案促进气候适应。报告最后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了一条知识与技术驱动的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路径。建设未来的气候适应型城市,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规划设计,也需要自下而上的社区居民参与。Vassilia Pirierros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天津市建筑环境与能源实验室副研究员,法国专家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Associate Researcher, Tianjin Municipality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Laboratory, French Expert
《北京城区的水岸修复
基于改善自然生态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雄心壮志》
The rehabilitation of riverbanks in Beijing's urban area in the light of an ambitious policy to enhance nature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residents
Matt Lally
英国奥雅纳城市规划和设计总监
Director, Cities, Planning and Design Arup, UK
《下一代的城市——
聚焦为年轻人塑造气候适应能力强和社会公平的场所》
The next generation city,Focusing on young people in shaping climate resilient and socially equitable places
报告开篇介绍,奥雅纳倡导绿色、繁荣理念,聚焦为儿童和年轻人的设计和规划、为气候韧性城市的设计与规划,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创造知识、各项倡议和交付成果,利用创新想象、科技与严谨细致的态度塑造更美好的世界。面对城市扩张、交通及污染问题等,奥雅纳基于具体案例提出七大主要策略:一是改善健康与幸福,进行体育活动、保持精神健康;二是刺激地方经济,创造具有吸引力和活力的目的地;三是改善安全环境,塑造安全的活力街道;四是建立更强大的社区,建立社群、进行社会互动,提高包容性与可达性;五是强化自然与可持续性,与大自然链接,创造野生、自然的空间;六是增强韧性,提升适应气候的韧性水平、提高多功能性;七是驱动催化的变革,督促市民为共同的主题目标而努力。报告最后申明:“为年轻人打造的城市,对每个人都有利!”
李翔宇
LI Xiangyu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of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Al-Galal Hasan Munassar
北京工业大学也门留学生
Yemeni International Student from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世界城市比较研究——以北京和萨那为例》
Comparative Study of World Cities: A Case Study of Beijing and Sana
报告开篇指出,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城市作为人口、文化和技术交流的核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尤其显著,城市必须采取适应性措施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福祉。报告以萨那和北京为例,从地理位置、城市角色、文化特征、气候特征等层面展开对比性研究,通过基于城市、街区、民居等不同尺度的气候适应性设计分析,重点分享了两个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和适应性城市建设方面的策略和经验。王忠杰
WANG Zhongjie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风景分院院长
Deputy Chief Engineer and Director of the Landscape and Planning Research Institute, CAUPD
《应对气候变化的风景园林研究与实践》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Landscape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报告指出,“城市是气候之战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采取趋利避害的有效行动,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实现城市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报告提出构建生态基础设施体系等城市气候变化应对途径,并具体介绍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评价标准研究、城市绿地格局优化与功能提升研究、海南博鳌零碳示范区设计实践等中规院相关研究实践。报告最后提出,风景园林作为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通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需要传承本土智慧,倡导因地制宜,加强多学科多专业合作,以更综合和更积极的策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性挑战。
04
海外交流 Exchanges with Overseas Peers
Luca Maria Francesco FABRIS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建筑规划与工程学院教授(意大利语国家一级建筑技术教授资格)、博士后,北京建筑大学特聘专家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al Planning and Engineering, Politecnico di Milano (qualification: Italian National Level I Professor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Postdoctoral Fellow, Distinguished Expert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Italy
《意大利米兰 · 迈向绿色城市》
Milan,Italy Towards a Green City
Dorthe Thorup-Kjærulff
丹麦康攀公司可持续发展与战略总监
Director Go Green, KOMPAN A/S, Denmark
《为地球规划基础设施韧性和绿色空间》
Plan for the Planet Infrastructure Resilience and Green Space
Nikolai Bobylev
俄罗斯联邦国家空间规划研究设计院首席专家,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副教授
Chief Expert of the State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for Spatial Planning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t.Petersburg State University
《城市地下空间对气候变化的适应》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05
圆桌论坛 Roundtable Discussion
主持 | 彭小雷
Host | PENG Xiaolei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科技促进处处长,
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Deputy Chief Planner and Directo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Department of CAUPD,
Professor-level Senior Urban Planner
常江
CHANG Jiang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of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and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常江分享了有关共建气候适应城市的观点和认识:一是加强对城市的研究是建设气候适宜性城市的关键。建设气候适宜性城市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环境、人口分布、建成环境、交通系统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二是在制定气候适应性规划时,首先要明确规划的目的和受益者,即“为谁而规划”和“为何而规划”?好的规划需要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提供技术和科学支持。例如,在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规划中,不仅要关注塌陷地的再利用,还要考虑到矿区与城市的关系,矿区和城市的生态、安全和韧性,这就需要生态学、地质水文、农业技术等多方面专家的共同参与,以确保规划的全面性和可行性。三是面向公众,要加强气候变化的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公众从自身做起,采取更加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碳排放,从而减轻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等。吕飞
LV Fei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Assistant Dean of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吕飞认为,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了从健康、经济生活、粮食安全到人居环境,甚至整个社会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需要认真对待气候变化的问题,大力建设气候适应性城市非常必要且紧迫。气候适应性城市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可理解为气候韧性城市,更多地从防灾减灾的角度来应对突发的包括极端天气在内的各种气候灾害;二是要根据城市不同的气候特点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应性建设。要研究清楚气候灾害链,除了直接灾害,也包括次生灾害、衍生灾害等,做好全面防控;同时需要多尺度、多维度地进行规划设计与研究,加强国际性合作,构建校校之间、校企之间的科研网络。
黄新
HUANG Xin
景立方(北京)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高级建筑师
Executive Director and General Manager of Jingcube (Beijing) Design
Office, Senior Architect
黄新从实操项目角度,阐述了针对当下城市气候的不确定性,提出通过修复和重建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关系的战略,使城市气候变得具有可控性。通过分享国内东西南北中的多个绿色生态项目经验,包括北京大吉项目的零碳节能、房山乡村重建的自然选址、杭州竹茶园的生态保持、海南万宁的动物友好、新疆和硕的日照防护以及山东青岛的湿地渗透等案例。从多种绿色景观生态保护层面,倡导各专业间的紧密配合,因地制宜地推动建设可持续城市未来,提高城市环境自修复效能,降低应对未知突变的所带来的风险和影响。
李久太
LI Jiutai
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研究院院长
President of Weihai Fine City Constr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李久太认为,面向气候变化适应性的规划响应,规划从业者需要具备主观能动性。我国从农业时代开始就存在自发的气候适应性的基因和基本的处理逻辑,除了有不断修补、进化的长效机制外,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未雨绸缪的短期应急机制,还需要综合考虑气候环境、地理匹配、产业布局、生产生活等,编制更长远的(以50年为周期)的总体规划以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另外也需要长期扎根地方,通过在地化的实践总结出有效的工作方法。
张江华
ZHANG Jianghua
威海市城乡规划编研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规划师
General Manager of Weihai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Compil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Ltd. , Senior Planner
张江华介绍道,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是每一个城市的必然选择,威海作为北方海滨城市,气候适宜一直是引以为傲的品牌优势,今年入选全国适应气候型城市的试点城市,也出台了实施方案,在国土空间规划实践过程中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来适应气候变化,对空间开发保护进行风险评估,也是对生态安全、自然灾害风险进行了多方位的评估,通过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构建了生态安全格局;将海岸线的公共开放空间、山体绿核、通山达海的河流水系,蓝绿网络,作为优先考量的生态基础设施要素来进行保护。二是发挥威海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海洋的空间优势以及风能的优势,布局多处大规模的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的可再生能源,以通过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真正地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威海市也将成为山东省的绿色可再生能源的基地。三是通过建立雨洪模型、识别洪涝风险控制线等加强城市防洪防御能力,在新区基于洪水淹没区分析,提出预留了大尺度的自然淹没区的概念,用最原生态最小干预的手法预留了大尺度的郊野公园,把自然的空间还给自然。在城市建成区重点区域,通过模拟极端暴雨情况下的地表径流等分析结果,为应急避难场所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选址提供依据,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应急预案的编制提供参考。识别城市内涝的易发生点,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和方案,为城市更新和城市治理提供更精准的项目清单。
06
总结 Closing Remarks
彭小雷
PENG Xiaolei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科技促进处处长,
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Deputy Chief Planner and Directo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Department of CAUPD,
Professor-level Senior Urban Planner
彭小雷在总结中提到,各位专家学者带来很多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其中蕴含的真知灼见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建设气候适应的城市既是一个长期的命题,也需要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举措,近年来我院也做了很多研究,承担了一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立了“安全韧性中心”等相应机构。希望以今天会议为契机,与更多的机构与学者开展合作,以更好地回应今年世界城市的主题——“共建人民城市,共享美好生活”。
网址:威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要闻动态 世界城市日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57917
相关内容
威海市商务局 市场体系建设 优质消费品下乡,生态农产品进城连云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4年世界城市日城市环境主题论坛暨2024上海国际城市家具论坛在我校举行
抚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住建动态 生活更方便舒心,像是住上了“新房”
包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3年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工作的通知
威海市人民政府 媒体报道 威海日报:擦亮生态底色 建设绿色之城——威海市加强生态环保工作纪实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5部门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运行维护的通知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
住房城乡建设部:为“生活更美好”设计城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