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居地应该承载情怀文化与品质
乡村旅游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同时也有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生活知识# #旅行生活# #乡村旅游#
《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提出以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为重点区域,按照文化引领、艺术点亮、美学提升、消费驱动的原则,加快布局精品民宿、乡村酒店、艺术聚落等人文体验空间,打造一批彰显中原文化底蕴、承载现代生活方式的乡村旅居目的地,助推乡村振兴。
发展乡村旅游是丰富我省旅游产业业态、激活内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以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为代表的“三山”地区是我省发展乡村生态度假旅游的主战场,其旅游接待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占全省三分之一。同时,发展乡村旅游也是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以“诗意栖居”理念 注入乡村旅游发展
“诗意栖居”是在哲学语境下用来探讨旅游及其本质的。它源自海德格尔的“栖居”思想,是一种从现象学视角解释人的存在和人地关系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该理念已在旅游学、建筑学、人类聚居学等领域得到拓展和应用。随着大众旅游方式向多元化、休闲化转向,在后现代理念下,传统意义上旅游与生活并立的二元观正在改变,二者的界限逐渐模糊。“居住生活”和“休闲度假”融为一体的旅居现象契合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尤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以短时间、近距离、高频次为特点的“微度假”正成为旅游消费者的出行新需求和出游新趋势。这也使得乡村旅游的内涵与范畴超越了早期以农家乐和农业观光为核心的主题,而成为包含生态、康养、度假、运动、非遗以及红色传承、研学科考等在内的总体概念。乡村旅居就是在这个总框架下逐渐孵化演变的,它超越了传统大众化的风景区或度假区导向。消费者追求乡村环境所产生的“天地神人”自然和谐和“田园牧歌”精神向往,并以此来缓解焦虑、逃避现实。
打造乡村旅居目的地,应全面认识“旅游地就是生活的总和”,建设充满人文情怀的社会环境、主客共享的旅游场域、生活方式型的消费空间。在“诗意栖居”理念的统领下,乡村旅游发展应关照旅游者的旅居诉求,甚至满足其来乡村开展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需要。为此,应建立全面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自驾车、公交车、自行车、房车、驿站、露营地、标识系统等交通服务体系,乡村书房、文化场馆、娱乐设施、夜市集会、旅游景区等文旅消费体系,WIFI全覆盖、网络全免费等通信设施体系,星级厕所、便捷医疗等卫生服务体系。进而持续开展“民宿走县进村”“文化走进民宿”等活动,重点打造“黄河民宿”“嵩山民宿”“太行民宿”“河洛民宿”“伏牛山居”等民宿集群,评选一批星级民宿,建设以民宿为核心的微型度假综合体。
以中原文化底蕴 强化“老家河南”IP
作为黄河文化核心区、中华文明发源地,河南是华夏儿女的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可以说,中原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典型和化身,中原文化就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和写照,“河南之于中国,正如中国之于世界”。在“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总品牌下,承载着厚重中原文化的广大乡村地区是强化“老家河南”超级IP影响力的重要场所。河南省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205个、省级传统村落807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1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449个。
根据《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在打造450个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000家精品民宿的过程中,要基于中原文化底蕴,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彰显乡村独特魅力,打造河南优势品牌。例如,在太行山区主要打造石板民宿、悬崖客栈、乡村酒店、度假院落、主题农庄等精品民宿,优先布局登山、滑翔、滑雪、攀岩、户外探险等山地体育旅游项目。在伏牛山区着重打造中医药养生、有机农业、绿色膳食为主的复合型康养旅游乡村。在大别山区分别依托特色农业资源、餐饮文化优势、红色教育基因,差异打造农业旅游、美食旅游和红色旅游。围绕“老家河南”超级IP,打造以乡村空间为载体、以优美环境为依托、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以差异主题为产品的乡村旅居目的地,凝练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树立乡村旅游发展新标杆,推动乡村旅游新升级。
以现代生活方式 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乡村旅游与其他旅游活动的本质区别在于乡村性,但乡村性不是“老旧土”的代名词。应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乡村和乡村性,乡村需要振兴,乡村性也同时在重构。乡村居民享有追求现代化、科技化、便利化生活的权利。现代居住生活方式也有助于他们认同并愿意留在乡村社区。这也是解决乡村空心化问题的一种手段。乡村旅游开发不应去迎合所谓衣锦还乡人士口中的“乡愁”,而强迫乡村居民保留落后的生活方式。这是对乡愁和乡村性的曲解,绝不能以城市的“傲慢与偏见”去狭义地概念化乡村,去限制乡村的发展。诚然,也不能照搬城市模式、破坏乡村风貌而建造大广场、大公园、大牌坊、大道路,应避免乡村城市化、乡村公园化的建设倾向。另一方面,现代性的生活场景同时也能为游客创造“诗意栖居”的体验。保持建筑外观传统性的同时,在建筑内部融入现代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以科技手段植入时尚要素,从而使消费者达到外在乡土感与内在都市感相平衡的居住感受和旅游体验。乡村旅居目的地发展应摒弃单纯以城市带动乡村的模式以及过度迎合城市居民的旅游舞台化倾向,而要综合考量内生需求和外生驱动,通过城乡互促,依赖村民与市民的空间共享、社区再造和新乡居生活方式而实现。
(作者: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授、旅游管理与规划系主任 郑鹏)
责任编辑:武聪
网址:乡村旅居地应该承载情怀文化与品质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59066
相关内容
旅游生活化开启乡村旅居模式乡村文化创意与实践案例
文旅+乡村=乡村振兴”的8种创新方法
儒商大会|潘鲁生谈乡村文化产业
乡村手艺——守望乡土 润泽生活(传承之光)
4个方向,12个突破点......破解乡村旅游发展的同质化困局
乡村文旅丨乡村儿童游乐空间设计三要素
让乡村换一种方式生长——固河镇巧打乡村振兴“文化牌”
田园+康养+文化+旅游=乡村产业深度融合
“文旅+乡村=乡村振兴”的8种创新方法(建议收藏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