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活化”策略探索提升高校思政课程教学
伴随着不断深入的高校教学改革,各种新型教学方式在高校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生活化是针对思政教学领域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能够充分保障思政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生活化做出探究,阐述生活化的思政教学模式以及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生活化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若干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以望能够提升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水平。
近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针对现阶段思政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了生活化新型教学理念,生活化的思政教育是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有效手段,更是未来我国思政教学领域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开展生活化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生活为基础,在生活中寻找新的教学契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将生活作为教学的重心。生活化的思政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思政教学工作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实践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更加注重思政教学向着生活方面渗透,还更加注重思政教学活动对生活产生的影响,真实的反应学生的实际需求。
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不仅是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提升思政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需求,促进了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思政课程教学的规律性、目的性以及高校在开展思政教学的最终目的。高校思政教学是为了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但是传统思政教学的灌输式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了极大的限制,难以保障思政教学的质量,与思政教学的目标相违背。生活化的思政教学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契合,关照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正确思辨,产生情感共鸣,拓展生活的可能性,有效地提升了思政教学质量。
利用生活化策略开展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可以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有效传递。当代学生具有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自主意识较强的特点,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并不能很好的向学生灌输主流意识形态,不利于学生价值观的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以思政教育和学生生活间的联系为切入点,寓教于学生实际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生活化,对改善学生的思政学习成果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大的参与空间和更多的参与机会,弥补了传统硬性教育模式的弊端,显著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和学习热情,学生在生活化的思政教学方式之下,会认识到思政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转变对思政课程学习态度,不会一味的抵触思政教学课程,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思政课程学习和实践学习活动中。
思政课教师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回归生活,体现积极的社会意识。教师既要立足于社会发展需要,了解思政教育的基本内涵,还应该与学生的发展相适应,最终形成整体的教学设计。教师要针对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来制定系统的思政教育方案,围绕生活化思政教育新理念,加强对学生思想观念、学习意识方面的更新与培养,将学生的生活案例融入到思政教育内容中,有效整合生活实践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掌握思政知识及原理,帮助学生将传统的思政教育转变为生活化思政教育理念,端正学生的三观和理想信念。学生是思政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也要形成良好的生活化思政学习理念,理解思政理论知识的深意,在体验与实践中感悟真理,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学习生活中,理性的判断和分析问题,真正将思政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严格约束自身的举止行为,提高责任意识,实现自身的超越性发展。此外,师生之间应该加强相互沟通,增近了解,建立互信的师生关系,以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促进学生思政教育的健康发展。
如今,微信、微博、微视频、微小说等微内容充斥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与信息传输的途径,微型媒体已经全方位地渗透到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喜欢使用各种社交软件关注微博微信平台的资讯信息,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多样信息的影响下更加多元化。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想很好的融入学生生活,必须要对学生“微生活”的状态有清晰的了解,利用微型媒体开展生活化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在生活化思政教育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将微信、微博等作为教学载体,关注时事政治和社会焦点等进行思政教育,让学生在关注社会热点的过程中自觉接受思政教育,学生通过媒体工具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借助互联网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政方面的探讨,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在交互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此外,思政课教师应熟练掌握新兴媒体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微媒体”的应用技巧,整合思政资源,创建更加开放性的“微课教学”,明确“微思维”,加思政教育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促进高校生活化思政教育的健康发展。
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思政教育的内容可以有效地改变思政教育形式化、内容空泛化的问题。思政课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交流,或者是通过学生社团等活动去窥见学生的兴趣点,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中发生的大事与小事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课本中的知识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生活中可以应用,提高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可度。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专业背景、学习习惯、身处环境、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为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效地解决学生在思政学习中的差异性,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生活化思政教育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获得感。
另外,在思政教学过程中,除了选取学生生活中的一些教育素材,思政课教师还可以融入自身或者是学生的生活经历,这样的教学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更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学生生活经历时可以使用化名去讲解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生活中遇到的惊喜或积极的生活体验,再与教师一同将这些生活经历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或认知同化新知识能够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现代教育理论中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相比,大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道德观念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具有明显的自主意识。对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教育中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思政课教师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也是与学生接触较为紧密的群体,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扭转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主体偏离的情况,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应该发挥课堂育人的作用,更需要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通过科学的实践教育方法,让学生将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在实践活动中将思政课理论知识升华,得到情感感悟。如在“培养法治思维”教学后,思政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法制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检察官职业体验等活动,通过观看职业介绍视频以及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对证据类型、合法性等法律知识的认识,了解我国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在生活化的实践教育活动中增强法治意识。此外,高校还应该发挥校园历史文化宣传、学生社团等隐性教育课程的育人作用,通过隐性教育的方法,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克服思政课理论说教的弊端,将思政教育内容巧妙的渗入学生的生活中,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高校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思政教育需要回归生活。思政课教师等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选取学生生活中的教育素材或者是学生的生活经历去优化思政教育内容,同时也应该创新思政教育方法,使思政教育可以落到实处。
基金项目: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项目编号:21JD710011
(安娜 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网址:利用“生活化”策略探索提升高校思政课程教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600
相关内容
中小学体育课堂中应急生存技能的教学策略倡导低碳生活,共建最美校园 ——南京工业大学节能环保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全球视野下“城市生活圈”规划理念与实践探索及其启示
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个人工作总结(精选12篇)
高效利用时间的时间管理策略与技巧.docx
“生活即教育”:生活化教学的应用价值
深圳市学校教学与生活环境卫生监测总结分析
整理收纳悦生活——探索“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艺术
绿色生活:实践导向的“减碳”策略
体育课堂进行日常生活生存技能教育教学的必要性.doc